房 蕾
大家都知道,高中语文课具有一定的跨越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对于课外知识与语文方面知识储备不足、基础知识薄弱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课前准备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针对高中语文课每节课所涉及的重难点知识,作一定的知识扩展。学生也可以根据老师提出的课前预习要求,在课后积极搜索相关的资料,对于自己不了解的语文知识可以重点地去翻阅了解,在有一定的基础上去开始语文的课程学习,否则的话很容易让对高中语文课不感兴趣的学生更加胆怯,对高中语文产生畏惧心理。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下节课讲课内容的重难点,给予学生以划分重难点,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去预习,在全面预习的前提下,把课本知识在自己脑海里过一遍,再根据自己的基础自主预习,把自己薄弱的知识点积极预习搞懂,然后再通过自己的思考,选出自己预习后还是不懂的地方,再带着疑问去听课,这样会事半功倍。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加强预习的管理,不能让学生随波逐流,自己想预习就预习,不想预习就不预习,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和动力,比如在每节课前抽时间和学生讨论下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与难题,随机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这样一方面可以给学生预习的动力,另一方面可以给老师一个清晰的方向,对学生们普遍认为难的地方进行详细的知识点讲解,给予分析,再多加以案例分析让学生能够彻底搞懂。
大家都知道,什么事情都是开始的时候难以下手。语文课程对于很多刚接触它的初中学生来说也是一样的,因此开始时的学习习惯与方式方法极为重要。对于语文课程设计,教师要花费更多的心思与精力。吸引住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求知欲望,带着一颗好奇心去接触语文课程。接着老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好的学习语文的方式,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逐渐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方式,自己自主、积极地去预习。
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语文活动为主导、课本理论知识为渠道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活动与学习。新课改推行以来,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提出,在高中语文课堂教育中以活动为主要方式,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一系列相关的语文问题,通过创新的讲解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一起讨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由学生自主地提出疑问,然后小组讨论交流,以此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自主地学习语文知识。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课堂效率低下、自主学习缺乏动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对语文学科不重视,认为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活学活用语文知识,利用一些有意思的语文课文或者诗词歌赋,吸引住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课堂的教学中,多引用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举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找到自主学习语文的动力。
很多教师的语文教学模式就是自己一个人主导整个课堂,一节课从头讲到尾,不给学生以任何参与课堂的机会和平台,这不利于学生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在讲课时随机提问学生,不仅可以紧张学生的情绪,带动学生一起跟着老师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后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自主地去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自己独立地解决问题。
很多教师都会忽略课后总结这个环节,觉得好的课堂就已经尽到了教师的责任了,其实不然,有效率、有效果的课后总结对学生的帮助是很大的,与此同时可以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在众多的教学理论方式中,有两大类是被我们所熟知的。第一种就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运用的接受学习,即教师通过自己的理论知识储备与学习经验将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们,学生被动地接受并学习;另外一种,也就是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模式——发现学习,简言之,就是教师在教学课堂中,讲解一部分语文理论知识,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语文并不是死的知识,每一篇语文课文都可以用很多的角度与眼光去解读,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后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一个学习小组可以选出组长,在组长的组织下开展课前预习、课程学习以及课后讨论总结的环节,大家在一起学习,能够彼此监督、彼此学习、共同进步,特别是一起利用好课后的时间与机会,好好地在一起讨论语文课程中遇到的不懂,然后一起想办法去解决。
语文理论知识大多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的,因此,在每次教学课堂活动之后,应该给予学生时间去总结自己学习到的语文思想与语文结论,这样长期下来,会提高学生理解语文理论知识的能力,并加强学生把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