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三玺
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判断,一节课到底以什么方式才能上得最好最有效,所谓千家之言,何者为是?当不同性格的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时,根本无法确定哪一种方法才是最好的,只能说在此时此景下某一种方式最为有效。因此,教学形式的选择不妨各行其是。那么,从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来讲,应立足于文本,这才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坚持的一个前提。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听过一些形式多样的语文课。自从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注入新的教学理念以来,课堂上确实比以往多了几分活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就因为过于重视活动形式,往往忽略了文本阅读。这个问题值得教师们重新反思。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载体,其主体地位是不容撼动的。《新课标》中虽然提倡我们对文本意义要有多元化解读,但绝非是那种脱离文本的自由演说。请看下面案例:
《江雪》教学片断实录:
生:老师,我感觉此诗存有问题。
师:哦,这位同学敢于质疑文学大家的作品?精神可嘉,那你能具体说说问题来自哪里吗?
生:诗中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江面已结冰且非常厚,诗人在上面“独钓”是不可能的。假如江面并没有结很厚的冰(很厚的冰才足以支撑人在上面进行钓鱼),但在当时那么冷的情况下,鱼儿哪会浮在水面肯定早已躲到江底,试想诗人又岂能钓到鱼呢?
师:(完全没想到会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但马上找到了解决方案,将问题迅速又转给学生)这位同学说的很对,但同学们在想想,是什么原因导致诗人在这么冷的天气下还去江面钓鱼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学生们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A:老师,我明白了。这么冷的天诗人还坚持去江面钓鱼,他肯定非常痴迷于钓鱼这件事,完全是个人喜好,并且已形成习惯。
生B:不对!不对!我觉得有可能是诗人家境贫寒,苦于生计,所以天气再恶劣也不能停歇,只有钓到鱼卖了钱才能维持生活。
师:仔细考虑,其实你们说的都有可能是当时的真相。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总结出合理的答案,也没有做出正确的引导,只是用“你们说的都有可能是当时的真相”这类含糊不清的语言敷衍一下,草草结束。这就过于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疏忽了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引导。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尊重了多元化解读,实际上,则是教师自身教学功能的缺位,导致这堂课失去了一次引领学生攀登思维高峰的绝佳机会。
阅读教学中,我们是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必须是建立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作者、背景和语境,与文本展开对话。活动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这一理念。当学生的多元解读偏离文本本意时,我们要给予及时有效的引导,这样,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多元解读才能在和谐相融中提升。上述案例若作如下引导,那课堂就会充满了智慧和趣味。
《江雪》教学片断实录:
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感到惊喜,能够快速的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自己对诗人的了解进行分析,然后就此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感悟)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这么冷的天,鱼儿早已不会浮在水面,通通躲到江底,诗人怎会钓到鱼呢?假如不是钓鱼,究竟是在钓什么?根据有关资料将诗人的生平事迹一一解说给大家……当听过教师的讲解后,还会有学生认为诗人真的是在江面上钓鱼吗?
(学生们反复诵读这首诗,站在诗人的角度进行思考,然后与其他同学交流,陆续又有几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生:诗人当时并非真的想钓鱼,也许只是想借助钓鱼时平静的心态,来调整自己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的悲愤、愁闷、凄苦心情。就如同我们考试成绩不好时,总喜欢一个人静下心来看看书或玩玩电脑游戏等,借此机会来梳理一下自己的坏心情。
师:同学们,你们的理解非常深刻,读出了诗人的品质,悟出了诗人的精神,让一位有血有肉、独具个性的诗人活生生地伫立在我们面前。
此案例中,教师面对学生活动中即兴生成的问题,将文本顺势进行拓展,然后组织学生运用新掌握的知识展开更深层面的对话。如此一来,不但解决了新生成的问题,而且破解了可能潜藏在学生心底里的其他困惑。
时下有评论说,当前的语文教改是在爬坡,面临着无数选择。但由此案例来看,语文教学无论作出何种选择,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始终坚定一个理念:要立足文本,尊重文本,正确解读文本。这样,我们才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激活与提升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发情感上的体验和思想上的共鸣,最终达到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