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浙东学术文化精神特色

2015-01-31 08:09杨卫华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心学浙东史学

杨卫华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试论浙东学术文化精神特色

杨卫华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浙东学术文化是汉唐以来在浙东地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逐渐从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边缘、异端走向中心和顶峰。浙东学术文化的学术宗旨是经世致用,学术主题是心学史学,精神内核是实事实功,学术风格是兼综整合。

浙东学术文化;经世致用;心学史学;实事实功;兼综整合

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地理历史和政治经济等原因,学术文化的发展基本上以地域为限,在历史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性学术文化。浙东学术文化是汉唐以来在浙东地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逐渐从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边缘、异端走向中心和顶峰。下面着重从学术宗旨、学术主题、精神内核和学术风格四个方面对浙东学术文化加以探讨。

1 学术宗旨:经世致用

浙东学术文化的最高宗旨是“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源于先秦儒家,是对儒家经邦治国、经世济民、建功立业的入世思想的凝练概括,是宋元以来浙东学者对儒家重实用而轻思辨的学术态度的发扬光大。经世致用,就是要求学术必须服务于国计民生,将社会效应作为衡量学术价值的主要准则。经世致用是清代浙东学者在对明朝覆亡教训的反思和对宋明理学流弊的批判基础上,从浙东学术的理论和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学术文化最高宗旨。①心浩.经世致用:浙东文化的最高宗旨[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2).南宋陈亮、薛季宣、叶适的为学主张,开浙东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先河。陈亮“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黜空疏”。(《宋元学案·龙川学案》)明代朱舜水反对“专在理学研究”上空谈,强调学术经世致用的价值目的,对自身学术也抱着经邦弘化的期望。他特别重视学术价值的政治效用,为学之道在于 “有益于天下国家”。(《朱舜水集·答奥村庸礼书》)他将“经邦弘化,康济艰难”的外王事业视为学术的本质目的,作为学术价值的终极境界,“巨儒鸿士者,经邦弘化,康济艰难者也。”(《朱舜水集·答林春信问》)学术致用价值的极致在于“更化善俗”“作新旧邦”“为国家焕文明之治”。(《朱舜水集·策问四首》)到了清代,以黄宗羲为首的浙东学派明确地将经世致用标立为治学宗旨。黄宗羲明确穷经读史目的在于经世应务,对于理学末流及空谈性命的时风给予了严厉的批评。他反复论述了“经世致用”的为学原则,提出 “经世之业”“通今致用”“足以应务”“学贵践履”等思想,强调“经术所以经世”,只有兼顾学术与“经济”才称得上是“真儒”,“儒者之学”应该 “经天纬地”,“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黄宗羲全集·今水经序》)黄宗羲在学术实践上忠实地践行了其治学主张,“条具为治大法”的《明夷待访录》便是经世致用的典范之作。除了深入研究哲学社会科学,他还广泛研究切于国计民生的自然科学。他的几代传人都忠实地继承发扬了这一学术宗旨并贯彻到学术活动中。万斯同反对将“学术与经济之事遂判然分为两途”,主张学术与政治经济相结合,“经世之学,实儒者之要务。”(《石园文集·与从子贞一书》)“经世之学”要“使古今之典章法制烂然于胸中,而经纬条贯实可建万世之长策”。(《石园文集·万季野先生墓志铭》)浙东学术殿军章学诚认为学术的价值在于“经世”,主张“通经致用”,并对浙东学术作了阐述总结,“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文史通义·浙东学术》)他认为浙东史学恪守经世致用的宗旨原则,“文章经世之业,立言亦期有补于世。”(《章学诚遗书·与史余村书》)浙东学者始终高举经世致用这面旗帜,使之成为经典性学术文化原则,其本质在于要求学术要利于国计民生。

2 学术主题:心学史学

浙东学术最突出的主题是心学与史学。阳明心学与浙东史学是浙东学术文化精髓和瑰宝,先后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在中国学术版图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心学由南宋陆九渊开创,但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社会思潮,却是在浙东发展起来的。浙东心学可追溯到南宋吕祖谦和四明学派。吕祖谦吸收程颢和陆九渊的“心”说,具有明显的心学倾向。他主张“心即理”,理在天上又在心中;“心即道”,心与道没有差异和界限;“以心御气”,强调心的主宰作用。四明四先生是陆派心学在浙东的传人,又结合各自特点对心学作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杨简引佛入儒,把心学更加向唯我论方向发展;袁燮吸收金华和永嘉学派思想,把心学向“笃实”方向修正;舒璘调和朱陆,把心学移向日常生活;沈焕吸收金华学派思想,使心学向“平实”方向发展。①管敏义.浙东学术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96、151.元明时代,浙东出现刘基、宋濂、方孝孺等具有心学思想的学者。宋濂认为天下之物 “心为大”,“天地之所以位,由此心也;万物之所以育,由此心也。”(《凝道记·天下枢》)同时提出“六经皆心学”的命题。(《六经论》)明代中叶王阳明集古代心学之大成,创立完整的心学体系,建立“阳明心学派”,使以心学为主要内容的浙东学术发展到成熟期。他继承发展了孟子的“良知说”、陆九渊的“心本论”及浙东心学并受佛学禅宗影响,把“心”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的心学命题,(《王阳明全集·与王纯甫书》)“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知之所在便是物”。“知心即知道、知天。”(《传习录上》)他倡导“知行合一”说,知行本体同一,是“一个工夫”,合一并进,“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知之真切笃行处即是行,行之明察精觉处即是知”。(《传习录中》)他还力主“致良知”说,“良知”即本心,是最高本体,是非准则,“这良知人人皆有”,“人胸中各有个圣人”。(《传习录下》)每个人都可达到圣人的境界,关键在于 “致良知”。他晚年提出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下》)可以看作他对心学的总结。阳明后学波及全国各地,产生强大的地域文化效应。

史学在浙东学术中具有极重要地位和悠久传统。“南宋以来,浙东儒哲,讲性命者,多攻史学,历有师承。”(《邵与桐别传》)清代史学大师浙东最多,自成一统,贡献最大。浙东史学具有一贯的特色。一是“史学以经世”,史学与实学统一。浙东史学经世思想在与道德性命之学和考证博雅之学对垒反差中凸现出来。这种独特的学术取向始于汉唐,盛于南宋,到清代蔚为大观。清代浙东学派继承宋元以来浙学重史传统。黄宗羲重视明史研究以总结明亡教训,其开创性功绩是对学术思想史的研究,《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是彪炳史册的巨著。他要求“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南雷文定三集·钱启宗墓志铭》将经学史学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融为一体。万斯同研究史学是总结历史经验“以备他日经济之用”。章学诚专心于史学,强调贵专家和自得创造,他的史学理论体系围绕史著的史义、史徳、史体、史事、史文的结合和贯通,主张“辨章学术,考竟源流”,(《校雠通义序》)如此才能通向史学经世的目标,其理论达到古代史学理论的巅峰。二是“六经皆史”,以经为史。叶适提出“五经皆史”,认为经书即史籍。王阳明从“道事合一”角度看经史关系,“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传习录上》)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并作系统论证,“六经皆史也,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正典也。”(《文史通义·易教上》)六经的形成是历史演化和创新过程,是先代政教治事的经验总汇,六经形成和作为经典尊奉并不神秘,这种对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分析渗透着理性精神,是对经学史学关系的独特见解。他主张考证史料和发挥义理相结合,把治经引向治史,开学术研究摆脱经学传统之风。三是“言性命者必究于史”,道学与史学统一。它是章学诚对浙东学术的概括,就是将性命之学与历史之学接壤,寓义理于史学中。“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言性命者必究于人事”。(《文史通义·浙东学术》)强调寓义理于当时人事,以成经世致用之学。①方同义,陈新来,李庚包.浙东学术精神研究[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115-143.

3 精神内核:实事实功

浙东学术文化内涵丰富,其精神内核在于崇尚实事实功,经世致用。浙东学术崇实重利,讲实事,求实效,谋实利,重实践,倡实功。东汉王充“疾虚妄”衡平实”“立效验”,奠定浙东学术求实精神传统。南宋浙学在本体论上主张“道不离器”道器统一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在认识论上以现实世界为对象探求客观事物内在规律、现实问题解决之道,在价值观上强调义利统一,偏重于追求实际效果的功利主义,被称为“事功之学”“功利之学”,这一点最为鲜明突出。浙学以实事实功为理论旗帜,注重社会实际问题,研究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实用之学,探讨现实危机的解决办法。浙东学者将关注重心落在当世之实,以实事实功、实政实徳为职志。“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宋元学案·艮斋学案》)薛季宣重点研究“实事实理”“以求见事功”。叶适主张治学应“务实而不务虚”,强调对天下事物详实考察,“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水心别集·讲卷·道义》)他用事功剖析义理,强调义理必须见之于事功。陈亮以物为本反对程朱以理为本的理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陈亮集·六经发题·书》)以“明于事物之故”的求实精神,要求深入研究现实和历史为现实服务,强调“实事实功”,注重事业,讲究功利,务建实迹。吕祖谦主张“学者须当为有用之学”,“切要工夫,莫如就实,深体力行”。(《宋元学案·东莱学案》)浙学重实功思想突出表现在价值取向上强调道义与功利的统一,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思想特点。薛季宣提出“以义和利”,“唯知利者为义之和,而后可与其论生财之道。”(《浪语集·大学辨》)主张义利结合达到统一。叶适提出 “古人以义和利,不以义抑利。”(《习学记言·三国志·魏志》)公然批评董仲舒“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的观点,认为道义离不开功利,没有实践功利效果道义就是空话。陈亮以 “勉强行道大有功”为题论述行实事求实功的主张,道德与功利是统一的,没有超越功利的仁义,道德要通过实事实功来体现,空言义理而无尺寸事功称不上圣贤英雄,主张价值尺度应是道德与功利、动机与效果的统一。陈亮、叶适成为中国功利主义思想的代表。王阳明“知行合一”说提倡力行,强调“事上磨练”的“笃实之功”,并在其人生实践中取得杰出的事功,堪称立德立言立功的典范。朱舜水强调实用和事功,“为学当有实功,有实用”,提出“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朱舜水集·答安东守约问》)清代浙东学派注重实践、力行的经世精神,具有鲜明的实践实用倾向。黄宗羲主张“理气是一”,将形上形下打合为一,天理本体下降于人伦日用的尘世现实,以工夫为本体即以实践为本体,明确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凡是“不切于民用”的皆为“末”。全祖望主张“重在实践,不在词说”,“圣学莫重于躬行”。(《鲒埼亭集外编·奉临川先生帖子一》)章学诚主张“由器达道”,即从人伦日用的具体中归纳一般的“道”。浙东学术对儒家精神价值选择具有明显的特殊倾向性,对中国古代正统学术传统有所偏离,更为注重经世致用、求实求功的实学精神传统,是整体儒学系统中的实践实用派。①方同义,陈新来,李庚包.浙东学术精神研究[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93-111、144-146.

4 学术风格:兼综整合

浙东学术文化风格是兼综整合。浙东背陆面海的自然环境,开放兼容的主体特性,博闻贯穿的学者特征,多元兼容的文化格局,使得浙东学术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兼综整合的风格。就其实质而言,浙东学术文化是整合型的高级文化形态。从浙东学术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看,汉唐时期是草昧期。浙东学术不成体系,表现出鲜明的移植型特征。学术上有贡献的浙东人多是北方移民及其后裔,但这一时期的浙东学术已然初具善于吸纳整合的风格特征。东汉王充博采古今,广泛吸收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和当时自然科学知识,将朴素唯物主义推向新的阶段。隋朝智顗承认佛教各流派的合理性,又对印度佛教进行改造,创立第一个中国佛教流派天台宗。两宋时期是浙东学术的自立期。北宋庆历五先生和永嘉九先生“借采”新儒学,消化、吸纳高元文化。随着宋室南迁,浙东文化出现繁荣景象,形成以地域命名的学术派别,即四明学派、永嘉学派、金华学派、永康学派。四个学派各有宗旨,但又相互切磋融合,并对区域外的新儒学作整合的努力。吕祖谦的学术被称为综合之学,他继承博采众家、泛观广接的家学之风,把朱熹的理本论与陆九渊的心本论融为一体,构成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具有调和性、综合性、包容性特点。四明四先生既取资于金华和永嘉之学,也有得于湖湘学,尤其杨简援禅人儒,将陆派心学向唯我论发展。南宋浙东学术属于多中心的合成体,尚未形成统一的学术范型,但已勾勒出事功学和心学两大系,为进一步的整合融流作了必要铺垫。明清时期是浙东学术的成熟期。明代王阳明的思想更加开放和包容,阳明心学将南宋浙东事功学的现实精神与心学的主体精神融合贯通。他充分吸收继承元代以来各种思想融合的成果,建立起“范围朱陆”并集心学与事功学之大成的哲学理论体系。清代黄宗羲“以镰洛之统,综合诸家”,“宗王而不悖朱”、“折衷朱陆”,吸取张载、罗钦顺、王廷相的气本论,构建了理气合一、心性合一、心理合一的哲学体系。它既继承、修正和改造了阳明心学,还吸收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他还提出“会众以合一”的治学法,集中概括了浙东学术文化兼综整合的特性和方式。浙东文化是吸收外来文化最积极、最有气魄的地域文化,它的每一次整合融流,都表现出极强的凝聚调适能力,都导致了文化的增殖。浙东学术文化就这样从弱势到优势,从自立到成熟,在不断的兼综整合中,释放出创造新文化形态的潜力,最终走向辉煌的顶点。①②曹屯裕,怡江.博纳兼容:浙东文化的恢宏品格[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2).

【责任编辑:黄素华】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Zhedong Scholastic Culture and Spirit

YANG Wei-hua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Ningbo 315012,China)

It was in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that the Zhedong scholastic culture started and developed gradually up to today.Since then,the status of the Zhedong scholastic culture has been developing gradually from the edge or non-legitimacy to the center or apotheosis.For the Zhedong scholastic culture, the purpose is application,the theme is philosophy of the mind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the spiritual core is real practicing and achievement,and the style is integration by comprehensiveness and compatibleness.

Zhedong scholastic culture;application; philosophy of the mind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real practicing and achievement;integration

C092

A

1671-9565(2015)03-020-05

2015-08-01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课题“浙东学术文化与齐鲁学术文化比较研究”(编号Y201224325)阶段性研究成果。

杨卫华(1971-),男,山东菏泽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哲学、传统文化与德育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心学浙东史学
清代浙东曲家补考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论新时代构建共产党人心学的三重维度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浅谈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索与实践
论王阳明心学的理论渊源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论唐代宗大历年间浙东唱和中的越文化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