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振声
(宁波江北区政协,浙江 宁波 315020)
沈祝三倾囊建造武汉大学
谢振声
(宁波江北区政协,浙江 宁波 315020)
沈祝三是鄞县人,清末民初著名的商人,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武汉最著名、规模最大的建筑企业——汉协盛营造厂的创始人。在近代武汉近300座著名建筑中,由汉协盛建造的就有56处。沈祝三不惜倾家荡产,竭尽全力建造了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校园——武汉大学,在近代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篇章。
沈祝三;武汉大学;毁家兴学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蜚声海内外的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一个精美绝伦的杰作,其主要承建者就是沈祝三先生的汉协盛营造厂。1932年3月,武汉大学王世杰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特别提到:“承包主要建筑物的是汉协盛营造厂,老板是沈祝三先生。他的出身原很微贱,在汉口经营建筑事业有数十年之久,汉口的大部分的主要建筑如汇丰银行等都是他造的。可是现在他的目盲已有十多年了。他每天自早至晚,都坐在他的小办公室的桌边接应电话,指挥珞珈山及其他部分的工人从事工作。我们真抱歉得很!在他投标之后,金价大涨,而他所用的材料中,外货又甚多,因此,据他交工的时候的估计,亏本有24万元之多。他的估计是不是十分精确,我们虽不得而知,而他的亏累却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可惜本校的经费也在十分困难中,无法补偿他。可是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感谢他,当时肯以比较低廉的标价,担任这个巨大的而且困难的工事。”①见当时的《国立武汉大学周刊》,第119期。
沈祝三先生亦名沈梄,字卓珊,后来自己改名祝三,清光绪三年(1877)出生于浙江鄞县走马塘沈风水村。沈风水村地处鄞县与奉化交界处,紧挨走马塘,现属鄞州区姜山镇管辖。沈祝三幼年时,其父因病去世。他曾在家乡读过几年私塾,由于家庭生活困难,无力再继续念书,母亲便送他去学木匠活。不久沈祝三跟着舅舅孙仁山去上海,替人做临时工。
孙仁山有位朋友叫王文通,在上海杨瑞泰营造厂做事。他见沈祝三学习勤奋,手脚勤快,心事细密,便介绍他到中国近代营造业先驱杨斯盛开办的上海杨瑞泰营造厂做事。杨斯盛先生(1851—1908)是上海川沙人。他父母早逝,家境贫寒,13岁到上海习泥水匠技艺。通过不懈的努力,他从传统泥水匠很快成长为业务精、会英语的技术人员,成为中国第一批掌握西式建筑方法的人,并于1880年创设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第一家资本主义性质的营造厂——杨瑞泰营造厂。杨斯盛幼年遭受失学之痛,壮年以琅琅诵读为乐,晚年则立捐产兴学之志,捐资创办过上海广明小学和浦东中学。现代学者胡适对杨斯盛的人格和捐产兴学之举,十分赞赏,称他为 “中国第一伟人”,现今上海浦东中学校园内矗立着杨斯盛铜像。
沈祝三在杨瑞泰营造厂做了一段时间后,转到由近代上海建筑业巨子张继光创设的协盛营造厂。张继光先生(1882—1965)是鄞县傅家漕人,8岁丧父,由他母亲和祖母抚育成人。16岁时去上海何祖记营造厂当学徒,凭着勤奋、聪慧、诚实与才干,他不久便脱颖而出。在建筑巨擘杨斯盛的鼎力相助下,1901年创办上海协盛营造厂,建造了上海滩上许多标志性建筑。如大清银行、东方汇理银行、荷兰银行、上海纱布交易所、盐业银行、日清公司、中国实业银行、福利百货公司等著名大楼①金普森,孙善根.宁波帮大辞典[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1:128.,还承建了上海第一座高层工业厂房——福新面粉厂,以及上海当时最大的工业厂房——申新纺织九厂。张继光热心公益、济困救难、乐善好施。他对家乡宁波的建设十分关注和支持,其中尤以建造宁波灵桥与重修阿育王寺为世人所称道。
杨斯盛、张继光和沈祝三均在幼年失去了父爱,遭受失学之痛,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沈祝三从宁波乡下来到大上海,深受杨斯盛、张继光二位建筑大师的影响。他为人忠厚笃实,做事勤快干练。深知要想有真本事,就必须学习,且限于当时的条件只能在干中学,学中干。在协盛营造厂工作时,他抓住一切机会刻苦自学,不久学会了看工程图纸,了解各类施工技术。勤奋好学的沈祝三,晚上还抽时间从看门的印度人那里学会了英语,他学用结合,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学会简单对话和书写,并能看懂英文建筑图,逐渐与外国业主交往自如,从而很快成为建筑业的行家里手,在同行中初露头角。沈祝三的勤勉努力深得张继光赏识器重,被派往南京协助监督英商太古洋行工程施工。机敏干练又讲信誉的沈祝三,在南京与英商合作的很好。该行施工过程中有凿旱井一口的项目,要求一气呵成,不能间断,故需日夜开工。而又恰逢天降大雪,在夜间施工时因工人畏寒,不肯下井。沈祝三作为监工就率先垂范,自告奋勇亲自下井自己动手干活,这一举动深受洋人赞赏。这项工程也给沈祝三后来的道路做了很好的铺垫。
光绪三十年(1904),英商太古洋行要在汉口建一号仓库,该洋行大班依然请上海协盛营造厂承建这项工程,同时点名要沈祝三去汉口主持整个工程。27岁的沈祝三奉派主持施工,只身逆江而上,踏上了他在汉口创业的第一步。次年,他受上海协盛委派主持施工武汉最早的一栋混合结构大楼——汉口平和打包厂。平和洋行总公司设在香港,在汉口设有分行,主要从事打包业。汉口平和打包厂主要是为平和洋行收购到的湖北江汉平原棉花,采用机械打包,装运上船,长途海运至欧洲。该厂为武汉早期的厂房型钢结构建筑,占地面积5941.52平方米,合计8.91亩,框架砖混结构,由既独立又连通的五栋楼房构成,每栋四层楼,建筑面积合计30451平方米。外部50砖墙承重,内部为多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框架柱受力筋和分布筋的构造与现代建筑完全一样,其施工技术含量相当高。这幢建筑(现为武汉商业储运公司青岛路仓库)是中国近代建筑起始的重要实例之一,1993年被武汉市人民政府确定为优秀历史建筑。2004年,武汉在设计过江隧道施工方案时,平和打包厂被列入首要保护对象之一。现已列入青岛路文化创意产业园,日后将成为汉口最大的艺术家聚集地。平和打包厂的成功,使沈祝三名声大震,也初步奠定了他在武汉地区营造业中的地位。
自1861年汉口正式开埠之后,英、俄、法、德、日五大租界占据了汉口数千亩沿江地盘。来汉口的外国人陆续在长江边上建起了高楼大厦,华商们也纷纷开厂建房,使武汉三镇处在一派兴旺向上的当口,由此亦带来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到处都蕴含着巨大的商机。沈祝三于1904年到汉口,可称来的正是时候,他一边主持着平和打包厂的工程,一边又开始自己承建武汉地区的其它建筑项目。上海协盛营造厂由于担心工程带来纠纷,声明武汉的建筑工程由沈祝三个人负责,与上海协盛营造厂无关。因此沈祝三便索性脱离了上海协盛,于1908年在汉口开设了自己的营造厂。为了不忘上海协盛给予他的发展良机,他将自己的营造厂取名“汉协盛”。厂址设在汉口六合路,其经济完全独立与上海协盛无关。这就是后来声震汉口的汉协盛营造厂①金普森,孙善根.宁波帮大辞典[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1:143.。当沈祝三经济实力强盛时,就在六合路上建了一个上海式的里弄建筑——三多里,里弄口为汉协盛营造厂办公,内为沈祝三和他的姻亲同乡芦家两家的居所。
沈祝三凭借几年来学到的一手过硬技术和经营知识,使他的汉协盛很快在武汉建筑业占有一席之地。创建伊始,他就十分注重把传统施工与西方技术、机械施工相结合,自备汽车、拖轮、拖驳等运输工具,可将原材料直接运至施工现场。并从国外进口了英式打桩机、混凝土拌和机和电动控制的起重设备,以满足大型复杂工程的建造。他与汉口浙江兴业银行经理王道平既是同乡又是好友,因而使汉协盛在建筑资金上有较为充足的保障。采购原材料时,他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以降低成本。如他与德国哈尔钢铁公司建立业务往来,每年以低于市场20%的价格,直接从德国购进钢筋,完全不受汉口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增加优势,沈祝三开办过当时湖北规模最大的机制砖厂——阜成砖瓦厂,还兴办了阜成轧石厂、阜成炼灰厂、阜成石灰厂,保证了砖瓦、石灰等建筑材料供应。沈祝三的阜成系列建材盈利颇丰,不仅是当时武汉建材业的翘楚,而且影响及至长江中游沿岸城市。
1908年,沈祝三结识了英国建筑设计师海明斯,两人交谈后,发现意气相投,相互合作有望达到双赢。因此由沈祝三出资,帮助海明斯开设了专营房屋设计和监工业务的景明洋行,该行是汉口第一家房屋设计事务所。而景明洋行承揽的设计工程概由汉协盛承包施工。设计和营建这对搭挡一经联手出山,使承建范围大为拓展,确实互补共进。双方的合作一直很顺利,既使汉协盛饮誉汉口,也使汉口的街面多出了许多风景。如汉口江汉路到江滩的转角处有两幢紧连着的大楼:日信洋行大楼 (建于1917年)和日清轮船公司大楼(建于1929年),两幢大楼气度恢弘又端庄典雅,与江汉关成犄角交缔之势,衬出了汉口江滩建筑的雄伟气势。这两幢大楼都是景明洋行和汉协盛营造厂合作的结果,均为汉口近代建筑中的杰出代表①宁波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汉口宁波帮[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99.。尔后,沈祝三还与甬籍建筑设计师合作,如1930年承建了由中国第一个建筑设计师庄俊设计的汉口金城银行大楼(现为武汉市美术馆),该大楼是武汉近代建筑中的精品;1934年承包施工了位于江汉路的四明银行大楼,这幢当时汉口最高的银行建筑由宁波人卢镛标建筑事务所设计,其规模超过上海四明银行总行大楼。
沈祝三的汉协盛因信守承包合同,采取先进施工方法,注重工程质量,因此赢得中外业主的信任。在汉口,没有哪一家营造厂能赶得上沈祝三创办的汉协盛。汉协盛先后建造了英商汉口电灯公司(今汉口市供电局修试厂)、德商捷臣洋行(现为武汉市卫生局)、圣玛丽亚学校(今天津路老年大学)、台湾银行(今武汉商业银行)和汇丰银行(今中国光大银行武汉分行)等一批优美建筑。如地处沿江大道青岛路口的汇丰银行大楼,始建于1917年,耗资150万银元。整个大楼占地432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656平方米,楼高26.8米,3层。汇丰银行大楼是汉口最典型的西方古典式建筑。其沿江立面造型严谨对称,花岗石外墙基与爱奥尼克柱列及线条丰富的屋檐形成鲜明的对比,整栋建筑庄重雄伟。内部装修极其豪华,多采用具有西班牙古典风格的柳安木和柚木,石刻雕花,还建有屋顶花园,是汉口首当屈指的漂亮大楼。这件汉口建筑史上难得的精品富丽堂皇,一派大家风范,赢得海内外同行的交口称誉。稍后建成的上海汇丰银行大楼、天津汇丰大楼,其建筑风格和式样几乎与汉口汇丰银行大楼如同一辙。虽历经近百年的风雨侵蚀,无论外观还是细节,其线脚、构图,现在看起来还是那么清晰、挺拔、深刻、平整,充分显示着建筑艺术的内涵与魅力,依然百看不厌,回味无穷。2006年5月,汉口汇丰银行大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18年,沈祝三因青光眼而导致双目失明。面对沉重的打击,他凭着超人的毅力和胆略,镇定自若地指挥施工,依然从容不迫地指挥着汉口这个大工地上的建筑交响。汉口总商会(今武汉市工商联大楼)、大来洋行(现为武汉市安装公司)、景明洋行(现为民主党派大楼)、三北轮船公司大楼、武昌第一纱厂办公楼、汉口电报局(今武汉电信局天津路营业处)、卜内门洋行大楼(现为武汉市电子局)、浙江实业银行(现为武汉市一轻局)、盐业银行(现为工商银行江岸支行)等许多大楼都是在他眼睛完全失明后建成的。其中位于江汉区中山大道949号的汉口总商会大楼,于1919年开始建造,1921年元旦正式启用。大楼高4层,建筑底部由花岗岩垒砌,底层做水磨石地面,二层以上为木地板,内部装修精细。外墙采用仿麻石粉刷,入口仿立柱拱门式样建造,颇具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采。由于地处市中心,这栋大楼随即成为当时重要的政治、经贸、文化活动的首选之地。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中国战时儿童救济会等均在此成立,从而成为武汉抗战活动中心。这座具有较高建筑艺术价值的抗战纪念地,已成为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
在沈祝三的苦心经营下,汉协盛营造厂成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武汉最著名、规模最大的建筑企业。在近代武汉近300座著名建筑中,由汉协盛建造的就有56处②宁波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汉口宁波帮[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88.。当年由沈祝三承建的那些老建筑群,深深地影响了这座城市,成为“东方芝加哥”的重要缔造者。虽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剥雨蚀之刷洗,依然轮廓清晰,风韵犹存,既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变化,也记录了这位“小木匠”的辉煌业绩。时至今日,仍是武汉城市建筑中绚丽的风景。
由汉协盛为主承建的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于1930年3月动工。主要建筑有文、法、理、工、农(部分)5个学院大楼和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教师住宅、学生饭厅及礼堂(俱乐部)、实验室、工厂、校门牌坊、珞珈山水塔等。校园占地3200余亩,建筑面积共计78596平方米。1938年,校舍全部竣工,总造价约400万银元。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由美国著名建筑师开尔斯设计,构思精美,融汇了我国古典建筑艺术和西方近代建筑的优点。整体上既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又引入西方的罗马式、拜占廷式建筑式样,把对称式的传统格局和适应功能的现代风格和谐地结合在了一起。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气势恢宏,布局精巧,置于群山起伏、湖水相伴、绿树成荫的自然环境中,形成典雅庄重,轻快多姿的总体景观。这所20世纪30年代中国唯一完整规划和统筹设计且一气呵成的大学校园,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1932年1月,新校舍一期工程竣工。5月26日,武汉大学举行了隆重的新校舍落成典礼,蔡元培先生在典礼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称赞武大在短时间内有长足的发展,还赞誉珞珈山新校舍工程设计新颖,是国内最漂亮的大学建筑。1938年郭沫若先生来到武汉大学,深为珞珈山的美景所陶醉。后来他在回忆录《洪波曲》一书中,以诗人的笔调和诚挚的感情赞美武大校园:“武昌城外的武汉大学区域,应该算得是武汉三镇的物外桃源吧。……有这样的湖山,有这样的好邻居,我生平寄迹过的地方不少,总要以这儿为最接近理想了。……宏敞的校舍在珞珈山上,全部是西式建筑的白垩宫殿。山上有葱茏的林木,遍地有畅茂的花草,山下更有一个浩渺的东湖,湖水清深,山气凉爽……太平时分在这里读书,尤其教书的人,是有福了。大约在前一定有什么诗人在这里留连过吧,山名‘珞珈’不也就可以想见了吗?”
在武汉大学校舍建造过程中,正值1931年历史上罕见的长江大洪水席卷武汉,三镇一片汪洋,正在建设中的武汉大学工程惨遭严重破坏①江帆等. “大汉口宁波帮”[J]. 东方商帮,2009,(5):23.,加上开山、筑路等部分费用漏估,又逢国际经济危机带来的原材料大幅上涨。在工程全面亏损的关键时刻,沈祝三为了宁波商人的诚信和这座美丽的大学,咬紧牙关坚持挺了下来。他表示坚决信守合同,材料选优,检验甚严,保质保量按期施工,着眼保固百年以上,且原来承诺的奉送水塔、水池等配套工程依然兑现。为此他将三元里、三多里、德华里等多处私宅和阜成砖瓦厂抵押给浙江兴业银行,取得贷款40万元,使武汉大学工程得以继续。沈祝三的汉协盛为了这所大学耗时8年,费尽苦心,终于在1938年将最大、最美的一组近代高校建筑群呈现给世人。为了这件巨大精美的艺术品,沈祝三在其事业的顶峰时坠落。更令人惋惜的是,双目失明的沈祝三已看不到这件他用全部心血来创作的美丽作品。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以图书馆为整个校园的标志性建筑、规划中心和制高点,图书馆是一座雄踞于狮子山顶的皇冠形仿故宫建筑,极具中国传统特色,是校园内最美观雄伟的传统建筑物。武汉大学校园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特点,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这些宫殿式建筑全部用孔雀蓝琉璃瓦盖顶,巍峨壮观,典雅大方,在建筑艺术上与东湖湖光、珞珈山色巧妙地融为一体。使湖山秀水因建筑群的装饰更显神奇,建筑群因湖山秀水的衬托而愈为壮丽。时光流逝,七十多年过去了,这些为武汉大学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早期建筑群不仅风采依旧,仍在继续为教学科研服务,并以其独具的魅力震撼着人们,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国大学校园建设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2001年6月,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以其丰赡的历史价值、珍贵的科学价值、精美的艺术价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沈祝三和汉协盛因为武汉大学而大伤元气,从而结束了其兴盛时光,但美丽的武汉大学是这位清末民初著名商人高尚人格的不朽丰碑。
为了武汉大学,沈祝三从一代富商到一贫如洗,负债本利滚成100万元。但令人敬佩的是,虽遭灭顶之灾,这位建筑大亨依然凭借顽强的毅力继续着他的事业,直到武汉沦陷时终于将银行借款全部偿清。这位曾在武汉叱咤风云的商界巨子,从此如同太阳一样落下。他的精神让武汉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深受感动,以致王世杰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破天荒地用较长的篇幅特别来表示对一个建筑商的感谢。沈祝三不惜倾家荡产,竭尽全力建造了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校园,在近代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篇章。1941年,一身萧条的沈祝三在汉口与世长辞。甬籍武大学子陆方喆在《东湖长忆沈祝三》一文中深有感触地写道:“诚信与否是一个商人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宁波帮引以为豪的信誉。沈祝三把这个品质发挥到了极致。……古人一诺千金而为后世称颂,沈祝三的一诺怕早已不止万金了吧。1938年,位于东湖之滨,珞珈山上的武汉大学新校舍落成,自那始,武大便一直以典雅的人文建筑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名满天下。身为一名武大的学子,我深深地感谢同乡先贤沈祝三先生,感谢他建造了武大的美,将它凝固在校园的每一栋建筑上。武汉人民也会永远记住他,记住这个以工程质量为本,宁可亏本也要信守诺言的宁波商人。他为我们留下的牢固建筑,就是记录着他高尚人格的不朽丰碑!”①陆方喆.东湖长忆沈祝三[J].宁波帮,2008,(6):49.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方方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曾与这些精美绝伦的建筑朝夕相处,她在《灿烂汉协盛》一文中提及:“从 1908到1949,汉协盛在汉口如同太阳一样升起,又如同太阳一样落下,每一个工地都是它的舞台,它足足上演了四十一年的大戏,留下的果实,至今依然辉光四射。”并在文末充满深情地写下了“沈祝三这个人我们应该牢牢记住。”②方方.汉口的沧桑往事[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168.
沈祝三对留在老家鄞县不愿去汉口的母亲十分孝顺。20世纪30年代为母亲在家乡沈风水村沈西造屋,前后三进,另有祠堂、天井,占地十余亩,曾利用祠堂二旁的厢房办过小学。并在沈风水村奉化江边办过阜成砖瓦厂。沈祝三为人大气,热心公益事业,汉口宁波同乡会要重修四明公所,他全资建好给同乡会;宁波旅沪同乡会建新会所和宁波保黎医院购买X光镜时,他均捐款资助;1930年他曾任鄞奉公益医院董事。
沈祝三先生的夫人吴琴芳(芹舫)是他的得力助手,为汉协盛的兴旺作出过许多贡献。尤其在沈祝三双目失明不能出来交往后,有许多事务实际上是由夫人打理的。吴琴芳青少年时期在汉阳训女中学(现武汉二十三中)读书,后留校当老师、校长。曾是汉口救世堂修建工程 (汉协盛承建,1931年5月竣工)捐助最多者。1933年,沈祝三出资创办了武汉女子中学(现武汉八中),由夫人吴琴芳任董事长。汉口沦陷后,吴琴芳把武汉女中迁到四川省的巫山、万县,然后又回汉口照顾丈夫。昔日富甲一方的沈祝三当时已经没有财产,两个儿子在后方读书,夫妻俩相依为命,惨淡渡日。日本人曾要吴琴芳出来在武汉继续办学,她以患高血压病为由,予以拒绝。抗战胜利后,她花费许多精力想重振汉协盛,故招回两个儿子,将工厂经营交给儿子负责。解放后吴琴芳把武汉女中交给国家,改为武汉八中,这位对武汉教育、实业均有功绩的老人于1980年去世。
沈祝三先生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沈立尧留在老家鄞县,1943年因病去世。二儿子沈立舜1942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曾在四川五通桥永利公司、军政部燃料试验所、景明建筑打样行任职,担任过汉协盛经理。1949年汉协盛宣告结束,沈立舜回到化工本行,2007年以90岁高龄在武汉去世。三儿子沈立禹,生于1920年,1937年11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毕业后,曾在华西汽车制造公司、平汉铁路桥梁厂任职。1948年任汉协盛营造厂副经理,掌管阜成砖瓦厂①宁波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汉口宁波帮[M].武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95.。1956年1月,任武汉市公私合营阜成砖瓦厂副厂长。后在武汉建材系统从事技术工作。曾任民建武汉市委委员、汉阳区副主委,汉阳区人大常委。现居住在汉口。
从鄞县西乡出来的沈祝三,自1904年开始其在武汉的营造生涯,在以后的三十余年间,他的汉协盛创造了武汉建筑业的辉煌,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沈祝三先生也成为近代武汉建筑史和经济史上的一位重量级人物,他留下的建筑仍是今日武汉这座城市的骄傲。沈祝三一诺千金,展示了宁波帮锐意进取、以德立业、诚信为本的精神风范。诚信,这个最基本也最难以坚持的原则,在沈祝三这位建筑商人的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虽然沈祝三和汉协盛因为武汉大学而败落,但美丽的武汉大学是沈祝三的一座丰碑。七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武汉大学师生依然对这位曾经给武大创立作出巨大贡献的商界巨子充满了崇敬之情。人们记住了沈祝三先生,记住了这个曾经辉煌的,为了商业诚信不惜倾家荡产的宁波商人。以“沈祝三倾囊建造武汉大学”的真实事迹为背景改编的甬剧《筑梦》,2014年上演后受到戏剧界专家和观众一致好评,并在浙江省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评选中获奖。
【责任编辑:黄素华】
Shen zhusan Building Wuhan University with All Savings
XIE Zhen-sheng
(CPPCC of Jiangbei District,Ningbo 315020,China)
Shen zhusan, born in Yin county of Ningbo, was a famous businessman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who founded Hanxiesheng building company,which was the biggest and most famous building enterprise in Wuhan in 1920’s and 1930’s.The company built 56 of 300 famous modern buildings in Wuhan.Shen zhusan spent all savings to build Wuhan University, the most beautiful university campus in China.This is a wonder in Chinese modern building history.
Shen zhusan; Wuhan University; running schools by spending all savings
K827
A
1671-9565(2015)03-008-07
2015-08-30
谢振声(1956-),男,浙江余姚人,宁波市政协文史委特邀委员,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近代宁波地方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