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课堂”,促进自我专业成长

2015-01-31 07:45王新亮
中学语文 2015年27期
关键词:课题古诗词挑战

王新亮

2010年作为核心成员,我参与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责任课堂下的有效教学研究”的实验研究及其拓展研究。这一经历使我深切地认识到是课题研究拓宽了我发展的平台,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责任课堂,是我成长的地方。在这里,有挑战,也有机遇;是尝试,也是成长;会寂寞,也会幸福。

“责任课堂”,唤醒了我的责任意识,赋予了我挑战的力量

学校是否真的能对年轻人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我不得而知。但是教育主要是应该让世界更加美好,这是它一个不容回避的责任。参与该课题之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加深入了,对自己的课题研究目标也有了清楚的认识:一是在课堂上对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须切实负起责任;二是在减负的前提下,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对我而言,要做到这两点是一大挑战。

面对挑战,我主动介入,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题实验研究,把“责任课堂”作为一个实践活动的整体,作为一个师生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来进行深入地研究。

为了适应“责任课堂”,我重新审视了自身的专业角色,努力适应学生们的需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本课题研究的需要,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朱永新教授在《我心中的理想智育》一书中所说的“六度”,即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

“责任课堂”,激发了我的反思意识,拓宽了我的研究视野

无论教学还是研究,首先要有反思意识,尤其是课题意识。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个教师走到从事研究的道路上来。”在参与本课题研究后,我的反思意识被激活了。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对日常教学实践开始有了反思的习惯,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周围的常态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实践——反思——实践”的良性循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天都在思考、都在琢磨、都在研究。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虚。记得2011年4月7日,特级教师、中学教授级高级教师张正耀老师推门听了我一堂古诗新授课《燕歌行》,两天后作了正反两方面的评价。两个优点:一是能知人论世,二是能抓住景与情的关系鉴赏诗歌。两个不足:一是要让学生读,不要让学生去翻译,翻译错了也没纠正。二是没举例子。我当时却自视甚高,对张老师的评点不以为然。

过后,我读到了季羡林先生在新浪网文化读书频道上的文字:“端正对待不同意见(我在这里指的只是学术上不同的意见)的态度,是非常不容易办到的一件事。”“要求别人的思想方法同自己一样,是一厢情愿、完全不可能的,也是完全不必要的。其次,不管多么离奇的想法,其中也可能有合理之处的。采取其合理之处,扬弃其不合理之处,是唯一正确的办法。”季老的话促动了我反躬自省的想法,我对自己的这堂课从目标到过程,从设计到效果,从理论到模式,从理念到实施“过了一下电影”。并写下了“对反思的反思”:

第一、我对教材的分析不到位

因为分析不当,导致目标过大,“边塞诗”的专题学习,学生难以在三节课完成。

第二、我的教学思想过于功利

我首先要努力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其次,还须进一步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领会精神,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三、我的教法过于拘谨

古诗词鉴赏教学必须打破沉闷无趣的气氛,改变一成不变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情感介入,是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基础。鼓励学生自主研习,是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核心。

对“责任课堂”课题的研究,我增强了科研信心,积累了科研经验,提高了科研能力,一定程度体现了“教师即研究者”的主张。

猜你喜欢
课题古诗词挑战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