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新
阅读教学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动起来,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鉴赏和语言能力。语文教师要关注课堂教学形式,不断地探索,采用创新的组织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能够出彩,别具一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出彩教学设计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本文着重分析了参与式教学、共生式教学、对话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课堂,通过学生的动来使课堂精彩,教学出彩。
新课改中明确指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指引者。课堂需要学生的参与,如果只有教师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进行演讲,学生昏昏欲睡是不会实现阅读课堂的高效教学。学生参与课堂阅读,主动探究,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及时地点拨和引导。教师应通过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注重课堂结构的优化,使学生产生顿悟的,达到引生入胜的境界,从而使课堂能够出彩。
例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教师要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组织学生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探究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人物形象,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让课堂出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邹忌的人物形象,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进行探究和思考,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学生的讨论中,学生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不一定完整,为了使课堂能够出彩,让学生通过探究能够理解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他的“三问”“三思”“三比”来探究邹忌的形象。教师的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从而提高了学生对于邹忌的认识,达到了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堂在师生互动的学习模式中出彩。
教师在要多给学生营造一些学生共同学习的情境和机会,让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和沟通,相互学习,相互竞争,产生“共生效应”。此外,教师要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结构以及阅读课的所有组织因素和教育因素,把这些方面巧妙地融合起来,让有效的课堂结构能够为精彩的课堂服务。
例如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时,阅读内容是理解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为了促进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教师请多位同学讲述课文中的故事,学生在探究中会发现,文章主要讲诉了六件事:有唤我起床,在外人面前不打骂我等。故事普通,却表达出了母亲教子有方,对子严格,宽容忍让,仁慈温和,有刚气。普通的讲述形式有些陈旧和枯燥,教师可以在学生明确了文章中的故事后,找学生来进行表演,把阅读文章中出现的故事情节表演出来,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了,实现了课堂的出彩。受到环境的影响,每一个学生都不想被落下,他们会积极地参与到表演中,去探究课文中母亲的品性和母爱的伟大。在探究中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相互竞争,促进自己的发展,激励同学的共同进步。
对话式的授课方式,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自然不会感到被动、压抑,学生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自己的语言和授课方式。教师的语言要采用学生理解的方式,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适当时还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
例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对话式的教学方法。“你能给中国石拱桥加上一些什么形容词?”“巧妙绝伦”“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坚固美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石拱桥的坚固?”“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坚固。”……师生的对话打破了课堂的沉闷气氛,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实现了课堂的出彩,学生的认识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内容也在对话中得到了深入,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知识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无论进行什么教学,教师都要有一个合理的课堂结构,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衔接自然,起伏和谐,这样的课堂才会让学生流连忘返,实现课堂的出彩。语文课堂应该是千姿百态的,具有鲜明的个性,出彩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如坐春风,自觉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这一切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课堂结构的优化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