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慈
(湖北省中医院老年病科,武汉 430061)
以脾胃病证为例谈如何将现代医学引入中医内科学教学
陈宏慈
(湖北省中医院老年病科,武汉 430061)
本文以脾胃病证为例,分别从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诊治思维等方面谈谈如何将现代医学知识引入《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从而加强学生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提高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
中医内科学;教学;现代医学;脾胃病证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临床基础课程,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医理论基础,还要加强临床实践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诊断能力[1]。在中医内科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现代医学的知识的引入,采用合理、恰当的方式,适度和准确地将现代医学知识和成果融汇到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可以提高中医内科的教学效果,促进中医院校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以及发扬中医的优势和特点[2]。本文以脾胃病证为例,分别从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诊治思维等方面谈谈如何将现代医学知识引入《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提高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
比如,“便秘”既是中医内科常见病症之一,也是西医常见临床症状。将其中医及西医定义对比发现二者所描述的临床特点基本一致。中医定义: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其临床特征为:①排便周期延长,通常3天以上不大便;②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燥坚硬,排出困难;③排便时间延长(1~2小时方排出大便) (粪便干或不干)。西医认为,便秘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症状之一。根据罗马Ⅲ的标准,便秘的定义为:①排便困难,硬便,排便频率减少或排便不尽感;②每周完全排便<3次,每天排便量<35g;③全胃肠或结肠通过时间延长。
再如中医“泄泻”对应于西医“腹泻”。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西医认为,正常人排便次数为每周3次至3次/d,粪便含水量为60%~80%,粪便量一般少于200g/d。当粪便稀薄 (含水量超过85%),且次数超过3次/d,排便量超过200g/d时,则为腹泻。二者所描述的临床表现一致,只不过西医腹泻的定义更具体,更确切。
中医认为,忧思郁怒可致肝郁气滞,肝郁乘脾,运化不利则可形成“气秘”。北京地区对18~70岁成年人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精神因素是慢性便秘的高危因子之一。西医学认为,精神神经过于紧张疲劳可引起结肠痉挛,导致结肠功能紊乱,可引起便秘。同样,在便秘的病因方面,中医学认为,素体虚弱、年老、体弱、病后、产后,气虚大肠传送无力,血虚肠道失润,阴虚肠道失荣,阳虚肠道失煦,气血阴阳亏虚引起肠道传导失司。西医学认为,年老体弱,肥胖或明显消瘦,多次妊娠,经产妇引起腹肌、肠平滑肌、提肛肌功能衰弱,而使排便动力缺乏可致便秘。不难发现,中西医对便秘的病因认识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现代医学先进检测方法的应用,使中医传统辨证方法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拓展,使现代中医在现代科技指导下更好地诊治疾病。如借助电子胃镜可以“望诊”胃痛、痞满、呕吐、噎膈等患者食管和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肿瘤等情况,可以早期发现食管和胃的恶性肿瘤。电子胃镜、结肠镜、小肠镜能更直接地观察消化道内腔,在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及出血等疾病的诊断中,比钡餐透视更有明显的优势[3]。因此,现代中医可将消化内镜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中医认为,久病入络,离经之血,就是瘀血,因此对于临床上在内镜下看到胃粘膜下糜烂或出血者我们认为有“瘀血”的病机,所以对胃病从“瘀”论治是很有临床基础的。在鉴别诊断中,泄泻和痢疾是从有无黏液脓血便上来区别的,随着现代检验技术的引进,从前肉眼不可以看到的“脓血”———镜下红白细胞,可以从显微镜下看到了,那么显微镜也可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
中医将泄泻按病程长短及发病缓急分为暴泻与久泻,而现代医学首先辨别是急性腹泻还是慢性腹泻,并具体阐明病程小于2月者,为急性腹泻;大于2月者,为慢性腹泻。中西医对该病的认识如出一辙。
在便秘的鉴别诊断中,有关于肠结的描述。中医认为,肠结多为急病大肠通降受阻所致,以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吐出粪便。中医所描述的肠结与现代医学的肠梗阻临床表现一致,在讲解的时候也可予以对照。
中医“噎膈”当属现代医学食道痉挛、食道炎、贲门炎、食道癌、贲门癌等病范畴。在临床上,辨别出导致中医噎膈病证的西医疾病,对于相应疾病的治疗有指导意义。食道痉挛属于功能性疾病,治疗以调理气机、和胃降逆为主。食道炎、贲门炎属于炎症性疾病,治予清热解毒,理气和胃之法。食道癌、贲门癌则为恶性肿瘤,早期无转移及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可配合中药益气扶正、化痰活血、解毒散结。因为这三种情况疾病性质不同,治疗方法不同,预后转归也不同,通过对疾病的正确诊断,并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可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为主症的病证。现代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性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当出现上述临床表现为主的时候可参考痢疾进行辨证论治。但当病情危重或单纯用中药治疗疗效不佳的时候,需结合相应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如细菌性痢疾配合抗菌药物治疗,阿米巴痢疾配合抗溶组织内阿米巴药物,急性血吸虫病配合驱虫药物,溃疡性结肠炎配合氨基水杨酸制剂,中毒性菌痢有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及呼吸循环衰竭等临床表现,病势急,病情重,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及时治疗,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中医“腹痛”“泄泻”“呕吐”等病证,对应于西医腹痛、腹泻、呕吐等常见的临床症状,在临床实践中,先按照西医临床思维进行疾病诊断,明确病因,然后根据具体病种,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或按中医证型进行辨证论治,可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与特长,真正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思路,使患者获得最大程度的受益。如腹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及时而正确地对腹痛作出病因诊断并进行合理的治疗,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有些腹痛属急腹症范畴(如急性阑尾炎、胆囊炎、肠梗阻等),常需要外科急诊手术处理,如延误诊断,必将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而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腹痛则可根据相应的证型选用中药辨证治疗。
作为一个现代中医,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亦当与时俱进,将先进的医疗技术与手段运用到临床中,将现代医学知识引入《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但首先必须明确现代医学知识的引入是帮助学生理解中医内科疾病内容和提高临床技能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学内容仍应确立中医内容为主,现代医学内容为辅的原则[2]。
[1]刘彬,张竞之,刘慰华.浅析中医内科临床实践教学模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88-89.
[2]尚文斌.中医内科教学中引入现代医学知识的方式和意义探讨[C].第三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论文集,2013:414-416.
[3]李培武,刘凤斌.对“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脾胃肝胆系病证编写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7):117-118.
Talking about Introduction of Modern Medical Knowledge in to Teaching of Chinese Internal Medicine,Taking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 as Example.
CHENHongci
(Geriatrics department,Hubei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Wuhan 430061,China)
The article has taken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 for example,talked about introduction ofmodern medical knowledge into teaching process of Chinese internalmedicine,respectively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concept,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clinical thinking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thus strengthened student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CM theory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and improved the ability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herapy.
Chinese internalmedicine;teaching experience;modernmedicine;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
10.3969/j.issn.1672-2779.2015.02.056
1672-2779(2015)-02-0107-02
苏 玲 本文校对:苏 玲
201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