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滨,孙海舒
20世纪80年代校内印刷本的收集与整理——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
徐小滨1,孙海舒2*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
高校应重视搜集与整理20世纪80年代校内印刷本,它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学术特色,承载了当时的学术水平与研究范式,是学术珍品。每一种校内印刷本都有其独特的文献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从出版业的状况入手,分析非公开出版的自制教材的产生过程,列举实例,并阐述其重要意义。
高校;特藏资源;非公开出版物;自编教材
2012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成立了特藏室,收集整理本校教职员工的学术成果是工作之一。近年来在整理捐赠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了具有学术价值的本校非公开出版物,如教材、讲义和专业参考书等印刷本。这些印刷品印刷简单、无标价、落款为“本校印刷厂”,本文简称为校内印刷本。校内印刷本在印刷行业中又称为非正式出版物、内部资料、未刊、非常规文献、灰色文献等。
为什么要重视20世纪80年代的校内印刷本?根据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分期[1],20世纪80年代正处于教育思想重建时期,高校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教育思想的变化,高校还增设新专业,扩大招生,需要大量教材,但已有教材印数短缺,新增设的专业没有教材,这给了一线教育者很大的发挥空间,应运而生了许多自编教材、讲义、专业参考书。经有关部门批准,在校印刷厂印制供学生使用。自编教材突出了教师的主体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教材的灵活性,充分展现了当时学者们的研究范式。
20世纪80年代,出版业设备相对落后,国内科技书刊的数量和出版速度都远远满足不了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国外,中文书的市场占有率很低[2]。对教材造成的直接影响是印刷技术与纸张匮乏,教材滞后于课程,即开课后仍然拿不到教材。为解决该问题,1982年开始了出版行业发行体制改革,那时候国家每年都要召开全国性的书刊印刷调度会,用按比例分配、各方面承担的办法,保证教材和重点出版物的出版。
教材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是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保证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20世纪80年代经济因素的制约,教材严重短缺。当时北京高校约40%的学生课前不能拿到教科书,其他省市则要等到开课后教材才分批送到学生手中。为了教学的需要和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教师们自编教材、讲义、专业参考书,因而校内印刷本悄然兴起。
在自编教材中,前言都描述了编写过程、编制背景等关键资料。例如何爱华老师编写的《本草史讲义》,在前言中写到:“1980年,黑龙江中医学院举办一期中药进修班,设中国医学史,由我任课,我自编了中药史。后改名为《本草史讲义》。”1983年,经当时的教育部、卫生部批准,黑龙江中医学院(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招收了第一批针灸专业本科生,何老接受了针灸史的教学任务。在当时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王雪苔《针灸史提纲》(内部资料)的基础上,编写了《针灸史讲义》,当时尚无公开出版的针灸史教科书。何老在50年代对《难经》学术问题探讨的基础上,于60年代写成《难经校订稿》初稿,于1983年出版校内印刷本,在前言中提到了出版该书的目的“为了使中医理论研究,建立在比较可靠的真实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恢复《难经》之原貌,向读者提供较为可靠的白文本”。何老自编的教材体现了其学术思想、学术特色,还包括当时的人文背景,对于教材的研究是基础文本,具有重要价值。
这些校内印刷本出版速度快,内容充实,专业性强。其中不少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收藏价值的,有的后续有正式印刷本出版。校内印刷本在20世纪80年代推动了教学改革的车轮,加快了教学改革的步伐。
关于校内印刷本的侵权现象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目前国内文献保护版权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正式出版物方面,而且制定的保护条目越来越细,整套的版权保护已经引入到数字文献版权保护的领域。但是,在校内印刷本的资源利用与建设,却不是文献版权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其印刷本的保护问题仍然被忽视。
特别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新技术的应用,对校内印刷本版权的侵权形式更是花样繁多。有许多20世纪80年代的印刷本后期未出版发行,但是未经授权就被数字化复制后,制作数据库,并且在数据库中可以全文阅览,或进行未经授权的链接等等[3]。
在某旧书网上可以查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世纪80年代的书刊有600余种,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有何爱华老师编著的书籍19种,包括未出版的校内印刷本5种,其中未定价的校内印刷本《黄帝内经书证》在书籍店铺售价16.80元,有的店铺售价50元;未定价的校内印刷本《中医临床学讲义(上下)》,1971年由黑龙江中医学院革命委员会教育革命组编写,现在网上售价13元。有些原定价为几角钱的书,在网上售价高达几百元。
由此可见,校内印刷本在收集、传播利用、加工等方面没有相关的权利保护制度,有人便对校内印刷本进行抄袭、剽窃式的利用,更有甚者还把校内印刷本内容改头换面据为己有。高校要保护20世纪80年代印刷本不被侵权的重要对策就是加强搜集和整理。
20世纪80年代印刷本是一批珍贵资料,它代表一个时代,代表一个学术阶段,体现学者的学术范式,是学者的学术精华,是其学术思想的体现。抢救性搜集、整理和入藏校内印刷本是因为它们源于学校,为学校所独有,是反映学校发展和成就的不可或缺的资料,是学校学术的真实见证。它们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具有很重要的历史资料性和学术性。它们也是高校图书馆的一种“特藏文献”,是图书情报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文献信息源之一。
高校要重视搜集和整理20世纪80年代校内印刷本,要有步骤地号召教师们捐赠文献,或者划拨经费购置。据了解,国内各大高校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的图书馆及国家图书馆也非常重视印刷本的保护。目前我校图书馆正在通过校园网、征集单等途径搜集校内印刷本。当然,校内印刷本的质量良莠不齐,在搜集和整理过程中要明确收集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对搜集到的印刷本我们请著者在扉页上留下亲笔签名、题词或加盖名章留念,使印刷本更具收藏价值,我馆给捐赠者颁发证书。同时根据图书分类标准制定校内印刷本的著录方案,制定阅览规则,保护这些特藏文献。
[1] 朱永新.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8-69.
[2] 宋木文.感受八十年代出版[J].出版参考,2009(28):8-11.
[3] 赵志刚.国家图书馆非正式出版物收藏的国内外比较[J].图书情报知识,2011(4):50-54.
Discussion on Collection and Arrangement of On-campus Publications in 1980s-Taki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s an Example
XU Xiao-bin1, SUN Hai-shu2*
(1. Library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ilongjiang Harbin 150040, China; 2. Institute of Info
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collection and arrangement of on-campus publications during 1980s, because they have typical time brand and academic features. They are academic treasures, bearing the academic level and research paradigm at that time. Each type of on-campus publication has unique literature value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started from the condition of publishing, analyzed the producing process of non-publication self-designed textbooks, made living examples, and expounded the significance.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pecial collection; non-publication; self-designed textbook
10.3969/j.issn.2095-5707.2015.02.013
(2015-01-12;编辑:魏民)
黑龙江省高校图工委项目(2013-B-084);2013-2014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532356)
徐小滨,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特藏文献整理与研究。E-mail: xxb611222@sohu.com
孙海舒,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古籍文献研究。E-mail: sunhs@mail.cintcm.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