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对策研究

2015-01-31 04:34邱华锋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服务发展

曾 兵,邱华锋

(龙岩学院,福建龙岩364012)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在办学思路、模式、方法上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又明确指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导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1]目前我国有2400多所大学,除了由中央部委直接管理的100多所外,其余的主要由省级政府管理;省市共建的高校一般以市级政府管理为主,也就是说地方高校占我国高等学校的绝大多数。地方高校由当地政府投资与管理,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当然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之一。按照国务院《决定》的要求,抓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好时机,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专业设置和资源利用等方面深化改革,积极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地方本科院校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

一、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现状分析

从服务意识上看,地方高校对自身所承担的教学、科研、服务这三大职能已基本形成共识,同时,也开始意识到服务职能的重要性,并能将其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全国教育科学项目——“地市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曾对20所地方高校的2400名师生员工做过相关的调查,74.17%的人认同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14.58%的人认为目前学校的状况不适合开展此项工作,11.25%的人没有明确表态。对于高校三大职能之间的关系,70.42%的人认为开展社会服务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3.75%的人认为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和科研,15%的人没有明确的观点。可见,地方高校的大部分师生认同和支持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人才和科研优势,开展服务社会工作。

从服务形式上看,地方高校也逐渐意识到,关起门来搞教学,很难培养出地方急需的人才,而不考虑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科研,其推广效果和应用价值也会大打折扣,三大职能的良性互动更是无从谈起。近年来,地方高校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积极拓展服务社会的渠道,创造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服务工作。例如,福建省龙岩学院升为本科院校十年来,坚定地执行“根植红土,致力应用,彰显特色,服务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主动地与大型工程机械企业龙工集团合作成立“龙工学院”,为地方支柱产业培养对口人才;与清华大学共建龙岩紫荆创新研究院,为地方稀土产业提供技术支持;掌握我省最新疫情动态,为地方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加大煤矿安全技术培训力度,为福建省煤矿安全稳定作出贡献。

从服务效果上看,由于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观意愿增强,服务的形式日益丰富多样,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日益凸显。例如,近年来,龙岩学院承担省、市重大科研项目数十项,与政府、企业多家单位合作,完成一大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参加省“6 18”海峡两岸项目交易会,先后有30余项科研成果与企业成功签约,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地方高校服务社会面临的困境

从总体上看,我国地方高校与地方社会之间并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这一职能,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无论是服务主体、客体,还是服务的体制机制,都存在着诸多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缺乏服务地方的使命感

地方高校一般由省、市两级政府给予财政支持,只有持续在人才培养、技术支持、文化引领等方面对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出力献策,服务地方,影响地方,地方高校才有其存在的必要和发展的动力。虽然许多高校都将服务地方这一职能作为本校的办学理念,但在具体执行中,却大多仅仅表现为对地方需求的配合或被动的顺应,未将其提到促进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并制定计划和部署工作。

2.专业设置同质化,人才培养无特色

地方高校最近十几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有些学校面对所取得的成绩头脑不够清醒,在学校发展规模上常常盲目攀比,不考虑自身的教学设施和师资条件,提出了一些“高大上”的办学目标,办学规模越大越好,专业数量、学科门类越多越好。据统计,我国近九成的地方高校所设专业都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学科专业的设置未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自身缺乏明显特色,同质化的趋势明显,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地方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无法推进服务地方经济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3.应用型师资人才缺乏

从师资结构看,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双师型”结构教师占本校教师总数的比例都在30%以下。绝大多数地方高校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在学科发展上,而对如何培养应用型双师人才考虑不多。大多数教学、科研人员也习惯了体制内封闭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方式,安于现状,缺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存在畏难、抵触情绪,缺乏创造条件增强自身实践能力的意识。而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也不太愿意接受教师前往调研或实践锻炼,即使由于个人关系等因素接收了教师参与企业第一线实践锻炼,也经常会人为地将关键技术、关键岗位以及整个生产流程与教师隔离开,使得产教结合失去了其该有的技术和实践支撑。在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的双师人才变得困难重重。

4.校—政—企沟通机制不完善

地方高校一般都拥有科技研发实力人才和科研成果,如果能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的作用,更多地融入地方发展的大局中,必将整体带动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但从现实看,高校、政府、企业三者相互间缺少沟通交流,大都单兵作战。高校习惯于埋头搞内涵建设,对于服务地方则是规划多、落实少,口号响而行动弱,对当地重点发展的领域和项目缺乏了解,不能及时掌握有关人才需求方面的信息,因而影响了高校自身的准确定位,以致毕业生难以适应地方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对高校的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因而在涉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决策时很少向高校征集意见和建议,也未能充分行使主管部门的引导作用,为高校与相关职能部门、企业等单位牵线搭桥;对企业来说,对高校的人才、技术等方面认识不足,对高校科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抱着怀疑的态度,这也成为校企合作的一个障碍。如何建立校—政—企沟通联系的有效机制,是一个必须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提升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的对策

与德国、荷兰等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地方高校不仅办学时间短、实力弱,在服务社会的经验和能力方面也有一定差距。因此,教育部2012年3月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支持高校参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参与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开展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改革试点,引导高校和企业共建合作创新平台。”[2]这里明确指示地方高校、政府、企业三方必须共同努力,互相配合,才能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1.地方高校要牢固树立服务社会的理念

作为服务地方的主体,地方高校应该正确认识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深入学习,掌握教育部关于创建应用技术大学的指示精神,破除封闭和保守思想的束缚,纠正对高校服务社会问题的错误认识,破除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充分调动各方对于学校转型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13年6月,在教育部推动下,由35所地方本科院校发起的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在天津成立,该联盟围绕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探索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分类办学和特色发展的规律。江苏、浙江、陕西、河南等省份的多所高校相继成为创建应用技术大学的试点学校,转型改革发展已逐渐成为地方高校的共识。2014年6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3]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作出指示,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积极贯彻、大力推进,地方高校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加快转型,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的历史使命来抓。

2.加强地方高校学科专业调整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偏低,这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高度关注。在2000多所高等院校中,没有行业背景、办学目标不清晰的地方高校的就业率无疑是最低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脱节,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关键举措,是进行学科、专业、课程调整,有专家指出“转型的成败在课程”。学科、专业和课程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综合考虑本校师资水平,同时参照省内外兄弟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状况,还应组织当地政府职能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等参与论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科学地做好学科、专业和课程调整工作。

3.优化地方高校师资结构

不论是为了培养地方产业所需的人才,还是为了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技术支持,地方高校都应加强师资队伍的优化和建设工作,提升高层次人才在本校教师队伍中的比例。一般说来,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派出学习进修、派驻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从校内现有的专任教师中培养;二是以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前提,直接引进与当地重点发展产业紧密相关的高层次人才。在这方面,教育部下发的文件中明确指出:“鼓励高校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支持教师获得校外工作或研究经历。加大培养和引进领军人物、优秀团队的力度。”[2]通过内培和外引这两种途径优化本校师资队伍结构,加强能直接服务地方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地方高校就具备了服务当地社会的人才优势。

4.完善社会服务的管理运行机制

从高校服务职能的参与各方来说,地方高校可专门设立一个服务管理机构,加强对本校各部门、院(系)以及校内各研究机构服务社会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并将全校的服务社会工作提升到促进学校改革转型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规划和统筹管理,一般来说,地方高校的校友办公室可充分利用丰富的校友资源,做好该项工作;地方政府作为一方主管,要利用其特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承担起推动本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反哺地方的重任,指派专门机构和人员,制定完善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激励和规范政策,多为本地高校做营销工作,为高校和企业牵线搭桥。

遵照党和国家关于“引导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指示,地方高校、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应当形成共识,为了共同的目标通力合作。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更应当积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将本校的专业设置对接地方产业群,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担负起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神圣使命。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14-06-23(3).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2-04-21(3).

[3]习近平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N].中国教育报,2014-06-24(1).

猜你喜欢
服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