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指数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生活质量的关系
冉丕鑫,王辰,姚婉贞,等
领跑者5000论文
呼吸病学、结核病学
体重指数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生活质量的关系
冉丕鑫,王辰,姚婉贞,等
目的:在2002至2004年中国7个地区(北京、上海、广东、辽宁、天津、重庆和陕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现况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体重指数(BMI)与COPD的关系.方法:现况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40岁及以上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身高和体重的测量及肺功能检测.调查有效人数为20245名,男8705名,女11540名,以支气管扩张试验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70%作为COPD的诊断标准,并排除其他已知的气流受限的疾病,共筛查出1668例COPD和18577例非COPD进行BMI与COPD的关系分析.结果:COPD患者的BMI[(22.7±3.5)kg/m2]较非COPD患者[(24.1±3.4)kg/m2]低,吸烟者BMI为[(23.6±3.4)kg/m2]较不吸烟者[(24.2±3.5)kg/m2]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158.31、49.10,P均<0.01),且COPD与吸烟存在对BMI的交互作用(F=6.03,P<0.05).COPD病情程度分级越高BMI越低(F=45.46,P<0.01),COPD病情程度分级与BMI分级存在负相关(R=-0.08,P<0.01).BMI越低COPD的患病率越高(X趋势2=102.68,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正常BMI(18.5~23.9 kg/m2)比较,1级BMI(<18.5 kg/m2)、3级BMI(24.0~27.9 kg/m2)和4级BMI(≥28.0 kg/m2)患COPD的OR值分别为[2.12(1.73~2.59)、0.67(0.59~0.76)、0.60(0.49~0.73),P均<0.05];且BMI分级与吸烟存在对COPD的交互作用(X2=4.73,P<0.05).与2级BMI的COPD患者比较,1级BMI的COPD患者生活质量差(心理指数评分:55±8、57±6,F=2.96,P<0.05;躯体指数评分:42±10、46±9,F=4.21,P<0.01);气促分数高(1.4±1.5、1.1±1.3,X2=14.32,P<0.01).结论:1级BMI与COPD关系密切,其可能是COPD患病的独立于吸烟的危险因素,而低BMI也可能是COPD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体重指数;生活质量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 18-22入选年份:2012
1,3-β-D葡聚糖检测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
吕沛华,赵蓓蕾,施毅,等
摘要:目的:评价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价值.方法:2005年1月至2006年2月确诊的IFI患者30例、细菌性肺炎患者20例、真菌口咽定植者20例和健康人15名,取血浆标本,用G试验方法检测各组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结果:IFI组患者血浆 1,3-β-D-葡聚糖浓度为(29.5±11.5)NG/L,与细菌性肺炎组[(13.1±5.2)NG/L]、真菌口咽定植组[(12.7±5.1)NG/L]和健康组[(11.7±3.5)NG/L]比较均有差异,后3组两两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侵袭性曲菌感染患者和侵袭性酵母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分别为(24.7±5.8)和(33.3±11.4)NG/L.另有1例新生隐球菌感染和1例组织胞浆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分别为13.6和25.7 NG/L.用FUNGITEC-G试剂盒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以20 NG/L为诊断阈值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84%、91%、84%和91%.结论:IFI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明显高于细菌性肺炎患者、真菌口咽定植者和健康者,提示血浆1,3-β-D-葡聚糖可作为诊断IFI的指标,但区分曲菌和酵母菌感染较困难.用FUNGITEC-G试剂盒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以20 NG/L为诊断阈值对诊断IFI的敏感性、特异性较为理想.
关键词:葡聚糖类;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 31-34入选年份:2012
国内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综合分析
夏愔愔,詹思延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抗结核治疗导致各种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肝损害的发生率情况.方法:于2006年采用系统综述方法,以“结核+药物”为关键词搜索国内发表于1996至2005年的文献,对文献的报道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包括抗结核治疗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发生率、可能的影响因素及不良反应预后等.结果:根据检索结果、入选及排除标准,共纳入文献117篇.近10年文献报道抗结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合计发生率为12.62%,其中以肝损害的报告发生率最高,合计发生率为11.90%.不同诊断标准、不同性质研究单位、不同研究类型报道的肝损害发生率有区别,但前两者无统计学意义.回顾性队列研究证明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或曾有肝病史的结核病患者,其肝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结核病患者.肝损害的转归较好,在报告了转归的文章中,85.84%的患者不良反应治愈.结论:我国抗结核治疗导致各种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肝损害的发生率较高,应重视对不良反应的防治,以增强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关键词:抗结核药;药物副反应报告系统;综述文献;肝炎,中毒性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6): 419-423入选年份:2012
肺部真菌感染152例病原谱再评价
曹彬,蔡柏蔷,王辉,等
摘要:目的:了解肺部真菌感染的病原谱和预后.方法:根据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EORTC)、美国变态反应和感染性疾病协会真菌病研究组(MSG)2002年制定的定义以及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将北京协和医院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诊断的152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按照统一的定义进行重新分组:确诊组38例,临床诊断组24例,拟诊组35例,定植组55例,重新分析病原谱.结果:38例确诊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中,肺曲霉菌感染占首位(15/38),其次为肺隐球菌感染(13/38),第三为毛霉菌和其他类型丝状真菌,而真正念珠菌肺炎少见,只有2例.临床诊断组曲霉菌和曲霉菌+念珠菌占第1位,而拟诊组以及定植组以单纯念珠菌占首位.临床诊断组病死率为58.3%,高于拟诊组(25.7%)和定植组(16.4%).拟诊组和定植组“念珠菌肺炎”分别为28例和50例,对这78例“念珠菌肺炎”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只有急性生理和慢性病评分(APACHEⅡ)与患者的预后有关,而是否抗真菌治疗及使用何种抗真菌药物与预后无关.结论 肺部真菌感染以曲霉菌占第1位,其次为隐球菌和毛霉菌,念珠菌肺炎少见.痰标本念珠菌属培养阳性作为“念珠菌肺炎”的诊断标准值得商榷.
关键词:感染;曲霉菌属;隐球菌属;念珠菌属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4): 279-283入选年份:2012
新型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肺部影像学变化及临床特点
罗宏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型流感)危重病例肺部影像学的变化及其临床特点.方法:本研究10例新型甲型H1N1流感均为山西省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2009年10月20日至11月22日收治的住院病历,均符合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中的新型甲型 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诊断标准;根据危重症及重症诊断标准,4例为危重症病例,6例为重症病例.10例中男6例,女4例,年龄5~41岁,平均19.3岁.10例中4例与甲型流感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史,余6例无明显流行病学史,发病至住院时间为3~10 d,平均4.5 d.既往史:1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及慢性胆囊炎病史(无肺部基础疾病),1例有支气管哮喘病史1年,余8例既往体健.实验室检测:血常规、血气指标、肝肾功能及心肌酶学变化,并行胸部X线及胸部CT检查.治疗:10例患者均使用奥司他韦75~150 mg,2次/d,疗程为5~10 d;均应用抗生素抗感染,并给予支持对症及中药治疗;10例中4例应用甲泼尼龙1~2 mg/kg,疗程2~3 d;10例均进行氧疗,2例鼻导管吸氧,5例面罩吸氧,3例给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1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结果:症状:10例患者均出现发热,无寒战,6例出现咽痛,3例出现肌肉酸痛,1例出现鼻塞流涕等卡他症状;均出现咳嗽、咳痰,3例痰中带血,7例胸憋、气促,2例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1例出现胸痛;体征:均咽部充血,体温在39~41℃,呼吸为20~40次/min,3例口唇发绀,1例肺部可闻及呼气性喘鸣音,6例可闻及湿性啰音.实验室检测:9例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最低为(1.8×109/L),3例肌酸激酶同工酶增高,3例肌酸激酶增高,7例乳酸脱氢酶增高,7例ɑ-羟丁酸脱氢酶增高,3例天冬氨酸转氨酶增高,3例丙氨酸转氨酶增高,2例直接胆红素增高,6例间接胆红素增高,3例患者血浆白蛋白降低,5例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血肌酐含量均在正常范围,上述指标随病情好转逐渐恢复正常.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但无二氧化碳潴留,为Ⅰ型呼吸衰竭,5例出现急性肺损伤(ALI),3例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氧合指数最低为145).肺部影像学改变为多种多样,均有不同程度的磨玻璃影及肺实变影,进展快.磨玻璃影病变主要累及两侧周边性区域,分布于胸膜下肺区,表现为碎石征及地图样改变,24 h后CT进展为肺实变影,随着肺实变影的吸收,出现肺纤维化征象;肺实变影以双下肺野明显,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大片实变影在吸收过程中可出现空洞样改变,空洞内可见不规则实变影;部分合并纵膈及肺门周围淋巴结肿大;肺不张1例,胸腔积液1例,液气胸1例.结论患者均以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部分患者出现心肌损害及肝细胞损害,本组病例中未出现肾功能损害的表现;肺部影像学改变多种多样,进展快,表现有磨玻璃影、肺实变影、空洞样改变、肺不张、胸腔积液、液气胸、纵膈及肺门周围淋巴结肿大等,随着病情好转,肺部病灶逐渐吸收,主要以肺泡炎症为主的双下肺大片状实变影完全吸收,而以肺间质炎症为主的两侧周边区域病灶吸收较慢,留有纤维化征象;甲型流感危重病例的影像学表现为急性肺炎和急性间质性肺炎改变,病情重、进展快,可发展为ARDS.
关键词:流感病毒A型,H1N1亚型;肺炎,病毒性;危重病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33(6): 415-418入选年份:2012
2010年全国肺结核患病率现况调查
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办公室
摘要:目的:了解全国肺结核的疫情现状,为制定2011-2015年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0年在全国176个调查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等比例抽样方法,对≥15岁的常住人口进行肺结核症状调查和胸部X线检查.对于有肺结核症状、影像学表现异常者和已知肺结核患者进行痰涂片和痰培养,对痰培养阳性者进行菌种鉴定.采用加权法计算患病率,以调整复杂抽样及性别、年龄构成差异造成的影响.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人群的患病率.结果:实际受检率达96.1%(252940/263281).活动性、涂阳和菌阳肺结核的患病率分别为459/10万(1310/252940)、66/10万(188/252940)和119/10万(347/252940);≥60岁人群的患病率最高,分别为1097/10万(637/57456)、177/10万(91/57456)和323/10万(179/57456);乡村人群中活动性和菌阳肺结核的患病率分别为569/10万(936/138057)和153/10万(255/138057),均显著高于城镇人群的307/10万(374/114883)和73/10万(92/114883);西部地区的患病率也较高,分别为695/10万(567/69896)、105/10万(84/69896)和198/10万(161/69896).结论:全国的肺结核疫情仍然很重,结核病防治工作亟待加强.老年人群、乡村人群和西部地区应作为防治工作重点.
关键词:肺结核;患病率;流行病学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2,35(9): 665-668入选年份:2012
经支气管镜肺活检对弥漫性肺实质疾病的诊断价值
施举红,许文兵,刘鸿瑞,等
摘要:目的:评价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在弥漫性肺实质病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经TBLB检查且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肺部弥漫性疾病患者416例,男157例,女259例,平均年龄(42.6±18.9)岁.结果:416例中124例(29.8%)经支气管镜肺活检确诊,其中结节病52例(41.9%),闭塞型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BOOP/OP)28例(22.6%),肺泡蛋白沉积症(PAP)19例(15.3%),肺部肿瘤12例(9.7%),肺血管炎5例(4.0%),肺结核3例(2.4%),肺孢子菌肺炎、曲霉肺炎、嗜酸细胞肺炎、淋巴管肌瘤病(LAM)及肺淀粉样变各1例.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未确定诊断的患者中104例进行了开胸或胸腔镜活检,98例确诊,其中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37例(37.7%),寻常型间质性肺炎18例(18.4%),结节病11例(11.2%),BOOP/OP 6例(6.1%),肿瘤5例(5.1%),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4例(4.1%),曲霉肺炎、PAP、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肺动脉高压及LAM各2例(各占2.0%),结核、肺血管炎、组织细胞增生症X、呼吸细支气管炎伴间质性肺炎、脱屑性间质性肺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气道中心性纤维化各1例(各占1.0%).结论:TBLB可对约30%的肺部弥漫性肺疾病确诊,可作为开胸之前的常规筛查手段.
关键词:支气管镜检查;肺疾病,间质性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1): 22-25入选年份:2013
重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的临床特点
詹庆元,贺航咏,童朝晖,等
摘要:目的:总结重症慢性呼吸道疾病(CRD)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04年10月至2007年2月在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重症监护室(RICU)住院的149例痰或BALF分离出曲霉的CRD患者资料.以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149例CRD患者中共收集16例IPA病例(COPD 11例,COPD合并支气管哮喘4例,支气管扩张症1例),其中3例确诊,10例临床诊断,3例拟诊.12例在人RICU前使用过大量糖皮质激素,15例使用广谱抗生素.15例临床表现为严重气道痉挛,9例行无创通气失败,14例因严重呼吸衰竭而需有创机械通气.12例X线胸片可见明显渗出影.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在疾病后期迅速增高;早期气管镜检查可见气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气道痉挛,痰液黏稠,后期气道黏膜可出现伪膜;早期真菌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低(2/12),后期阳性率高(10/12);早期治疗的患者存活率高(4/4),晚期治疗效果差(11/12),由呼吸衰竭迅速进展为多脏器衰竭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结论:CRD合并IPA并不少见,预后差.根据临床特点进行早期诊断及经验性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呼吸道疾病;肺疾病,慢性阻塞性;曲霉菌病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4): 282-286入选年份:2013
慢性咳嗽病因变迁的回顾性分析
余莉,魏为利,吕寒静,等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咳嗽病因变迁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连续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呼吸内科就诊并经逐步诊断流程探查病因的940例慢性咳嗽患者,以年为单位分成5组,通过X2检验回顾性分析慢性咳嗽病因分布频率和构成的变化趋势.结果: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依次为咳嗽变异性哮喘(437/940,46%)、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鼻后滴流综合征(304/940,32%)、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87/940,9%)、胃食管反流性咳嗽(83/940,9%)、感染后咳嗽(60/940,6%)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相关咳嗽(46/940,5%).5年间慢性咳嗽病因分布频率存在明昆差异(X2=60.6,P=0.0001),咳嗽变异性哮喘从44%增至51%(X2=12.8,P=0.010),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鼻后滴流综合征从49%降至29%(X2=20.1,P=0.001),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从2%增至10%(X2=17.6,P=0.002),而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感染后咳嗽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相关咳嗽分布频率保持不变.结论慢性咳嗽主要病因随时间发生变迁,可影响相应的诊治策略.
关键词:咳嗽;哮喘;胃食管反流;肺嗜酸粒细胞增多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6): 414-417入选年份:2013
肺淋巴管肌瘤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卢韶华,谭云山,许建芳,等
摘要:目的:提高对肺淋巴管肌瘤病(L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的临床及病理诊断和认识水平.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确诊为肺LAM的病例15例,并复习1993—2008年国内文献的73例报道,分析该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其中1例患者死后行尸体解剖,对其全身各脏器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88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发病年龄(37±9)岁,常见临床表现依次为呼吸困难83例(94%)、咯血48例(54%)、气胸41例(47%)、乳糜胸28例(32%).其中35例患者行肺功能检查,32例存在弥散功能障碍,25例表现为阻寨性通气功能障碍,10例表现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胸部高分辨率CT检查显示双肺为典型的弥漫性薄壁囊状阴影.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肺组织旱弥漫性囊状改变,增生的 LAM细胞沿细支气管壁、肺泡壁、淋巴管肇和血管壁周围分布,形成结节状.1例尸解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肺脏、肾脏、淋巴结及软组织等多器官受累.42例行腹部B超及影像学检查,其中23例伴发肺外LAM.结论:LAM常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但肺是最主要的受累器官.育龄期妇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气胸、乳糜胸及高分辨CT表现为弥漫性小囊状改变时,应考虑到LAM的可能.确诊需依赖肺组织活检病理检查结果,并应常规进行腹部及盆腔影像学检查,以了解患者是否合并肺外LAM.
关键词:淋巴管肌瘤病;肺;诊断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9): 664-669入选年份:2013
重度气道狭窄置放国产镍钛记忆合金支架的方法学研究
张杰,王娟,党斌温,等
摘要:目的:对重度气道狭窄患者置放国产镍钛记忆合金支架的方法学进行初步评价.方法:应用全身麻醉下分别采用经喉罩、气管插管或硬质气管镜的方法对2005年11月至2009年4月收入北京大坛医院呼吸科的40例难以在局部麻醉下操作的重症气道狭窄患者置入国产镍钛记忆合金气道支架.结果:40例患者根据病变部位及病变特点选择经喉罩23例,气管插管11例,硬质气管镜6例,并予全身麻醉及机械通气,共放置了42枚支架:气管支架27枚(其中覆膜支架9枚)、左主支气管支架8枚、右主支气管至右中间段支架2枚、气管至左主支气管楔形支架5枚.在全身麻醉、机械通气维持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条件下,所有病例都顺利置入,未出现并发症.支架释放后所有病例气道压力即降至正常,同时其他机械通气参数也恢复正常.大部分患者呼吸困难指数分级由Ⅳ~V级改善到 0~Ⅱ级.结论:对于重度气道狭窄患者,在全身麻醉下经喉罩、气管插管及硬质气管镜的方法可以顺利放置局部麻醉下难以操作的各种高难度气道支架的置放,并且安全、有效、舒适,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气道阻塞;支气管狭窄;治疗;金属支架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33(1): 25-28入选年份:20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舒张试验后肺容量和呼气流量反应的差别
张富强,郑劲平,王佳泓,等
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舒张试验后COPD患者的肺容量和呼气流量反应的差别.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临床诊断为COPD稳定期无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的患者465例,其中男426例,女39例;年龄(42~86)岁,平均(67±8)岁.采用支气管舒张试验比较患者支气管舒张前后FEV_1和FVC的改变值和改变率.统计学分析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和配对秩和检验,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正态分布)以及非参数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结果:支气管舒张试验后,COPD患者的FEV_1平均增加117 ML,较基础值平均提高13.2%,舒张试验阳性率为18.7%(87/465);FVC平均增加258 ML,较基础值平均提高14.0%,舒张试验阳性率为44.1%(205/465).随着COPD严重程度的增加,FEV_1改变值逐渐减少,而FVC改变值却逐渐增加.结论: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COPD患者的容量反应较流量反应更为明显,FVC改变值较FEV_1更大,且随着COPD的严重程度增加,FVC增加值越大.FVC应该作为COPD患者对支气管舒张剂反应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量测定法;支气管舒张试验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33(2): 109-113入选年份:20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中文版临床应用意义的评价
柴晶晶,柳涛,蔡柏蔷
摘要:目的:研究COPD评估测试(CAT)中文版用于评估我国COPD患者生命质量的信度和效度,观察其用于评估生命质量的作用和价值.方法:选择北京协和医院COPD稳定期患者,应用CAT中文版评估患者的生命质量,同时测定肺功能,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价CAT内部一致性的信度和效度.根据CAT评分对患者进行分级,并与根据肺功能的分级进行比较,观察其对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结果:135例COPD患者中,男105例,女30例,年龄45~84岁,平均(65±10)岁.CAT评分随患者病情加重而逐渐增加,CAT量表的总克龙巴赫α系数为0.805,CAT总分与FEV1占预计值%呈显著负相关(r值为-0.567,P<0.01).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的4组COPD患者,其CAT总分分别为(10±5)分、(16±6)分、(21±7)分和(23±6)分,组间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48.437,P<0.01).根据CAT分级和根据肺功能COPD严重程度分级比较,两者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CAT中文版用于我国COPD患者,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效度,可用于患者生命质量的评估,是一种简易、可靠、有效的标准化测量方法.
关键词:肺疾病,慢性阻塞性;问卷调查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1,34(4): 256-258入选年份:2013
良性中央气道狭窄386例病因分析及腔内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价
李亚强,李强,白冲,等
摘要:目的:分析良性中央气道狭窄的病因,评价可弯曲支气管镜下腔内介入治疗方法对良性中央气道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长海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良性中央气道狭窄患者386例,分析其病因构成,观察可弯曲支气管镜下腔内激光、高频电刀、氩等离子体凝固、冷冻、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等方法治疗前后的气道直径、FEV1及气促指数的变化,评价其疗效.采用SPSS 10.0软件统计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治疗前后疗效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386例良性中央气道狭窄患者中支气管结核248例(64.25%),长期气管插管及气管造口术后58例(15.03%),创伤14例(3.63%),吸人性烧伤12例(3.11%),其他包括良性肿瘤(11例,2.85%)、复发性多软骨炎(8例,2.07%)、放疗后损伤(7例,1.81%)、阻塞性气管支气管曲霉病(5例,1.30%)、矽肺(5例,1.30%)、结节病(4例,1.03%)、支气管吻合术后狭窄(4例,1.03%)、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4例,1.03%)、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3例,0.78%)及支气管异物性肉芽肿(3例,0.78%).386例中行支气管镜下腔内介入治疗的患者有347(89.89%),经治疗后胸闷、气促、咳嗽、咳痰等症状均明显好转,气道直径由治疗前的(2.49±1.57)mm增加到(6.41±1.70)mm(T=47.427,P<0.01),气促指数由治疗前的2.40±0.79减少到0.64±0.50(T=44.226,P<0.01).其中住院的115例患者FEV1由治疗前的(2.11±0.60)L增加到(3.46±0.75)L(T=20.128,P<0.01).386例中26例仅用1种腔内介入治疗方法,且单次治疗获得临床治愈;其余360例患者均联合2种以上介入治疗方法.术后3个月的远期疗效为65.54%(253/386).结论:目前,支气管结核是导致良性中央气道狭窄的主要原因.应用支气管镜下腔内介入方法治疗良性中央气道狭窄可获得明显的近期疗效,但远期疗效的维持常需反复多次、联合多种腔内介入治疗才能达到.
关键词:气管狭窄;支气管镜;治疗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5): 364-368入选年份:2013
球囊扩张术治疗支气管结核气道狭窄的临床价值
丁卫民,王敬萍,傅瑜,等
摘要: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术治疗支气管结核气道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2005年1月至2009年9月经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术治疗149例支气管结核气道狭窄患者,其中男18例,女131例;年龄16-59岁,平均(32±9)岁.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气道直径及肺复张情况.结果:支气管结核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且合并气道狭窄等重症患者较为多见.经球囊扩张后气道直径即刻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狭窄段气道直径由扩张前的(2.7±1.4)mm增至扩张结束时的(6.8±2.0)mm,扩张后3个月和12个月随访时气道直径仍为(6.4±1.7)mm和(6.3±2.3)mm.患者的阻塞性肺炎等症状随气道通畅而缓解或消失.扩张结束后12个月随访结果表明,37例肺不张患者中34例肺复张,再狭窄发生率为3.4%(5/146).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时段比较,患者气道内径变化和肺复张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3.09-20.50,均P<0.01),治疗后12个月各项随访结果与治疗结束时和治疗后3个月比较均无明显差别.本组球囊扩张术的成功率为93.3%(139/149),失败率为6.7%(10/149),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仅为4.0%(6/149).结论:经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术治疗支气管结核气道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结核;支气管;气管狭窄;支气管镜检查;气囊扩张术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33(7): 510-514入选年份:2013
“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病因构成和临床特征分析
刘国梁,林江涛
摘要:目的:分析经遵循我国慢性咳嗽诊断流程明确的慢性咳嗽患者的病因构成和临床特征,为经验性诊治慢性咳嗽提供依据.方法:对“不明原因”慢性咳嗽患者,遵循我国咳嗽指南慢性咳嗽诊断流程,在询问病史和查体的基础上,进行常规肺通气功能测定和支气管激发试验、诱导痰细胞学检查、鼻窦X线片或CT、24 H食管PH值监测等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和治疗后反应,最后确定病因诊断.收集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患者病因资料并与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以 X2检验比较构成比差异.结果:2005年10月至2009年2月共收集不明原因慢性咳嗽患者103例,明确诊断咳嗽病因123例次.慢性咳嗽病因分布依次为咳嗽变异性哮喘41例次(33.3%),鼻炎/鼻窦炎30例次(24.4%),胃食管反流性咳嗽25例次(20.3%),药物性咳嗽7例次(5.7%),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6例次(4.9%),变应性咳嗽4例次(3.3%),肺间质纤维化2例次(1.6%),左心功能不全和支气管扩张各1例次(0.8%),病因未明6例次(4.9%).单一病因咳嗽者86例(83.5%),二重病因14例(13.6%)、三重病因3例(2.9%).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夜间咳嗽发生率最高[80.9%(36/41),X2=19.81,P<0.01],63.4%(26/41)合并鼻炎,68.3%(28/41)有季节性加重,其中67.8%(19/28)于秋季加重;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以日间咳嗽为主,56.0%(14/25)有进食相关性咳嗽,68.0%(17/25)伴有反流相关症状;鼻炎/鼻窦炎患者有痰咳嗽发生率最高[73.3%(22/30),X2=24.99,P<0.01].与广州资料相比,咳嗽变异性哮喘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比例高于广州(X2值分别为 9.52和 4.56,均 P<0.01),而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和变应性咳嗽比例低于广州(X2值分别为 17.61和 7.86,均P<0.01).结论:慢性咳嗽常见病因构成为咳嗽变异性哮喘、鼻炎/鼻窦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药物性咳嗽、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和变应性咳嗽,与广州资料比较具有一定的差异.各种病因的咳嗽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慢性咳嗽的病因构成和临床特征可为经验性诊治慢性咳嗽提供依据.
关键词:咳嗽;哮喘;胃食管反流;支气管炎,慢性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6): 422-425入选年份:2013
中国九城市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微生物学与临床特点调查
刘又宁
摘要:目的:探明我国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临床与致病微生物特点,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在中国不同城市的13家教学医院进行HAP多中心、前瞻性调查研究.入选2008年8月至2010年12月国内13家大型教学医院呼吸科病房和呼吸科监护病房(RICU)所有确诊HAP的患者进行研究.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留痰或气管吸引物及发热患者的血标本进行常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留取间隔2周以上的双份血清检测军团菌血清抗体,留取尿液检测尿液中肺炎链球菌抗原水平.结果:610例HAP患者中,93.9%(573例)合并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HAP总发生率为1.4%(610/42877),其中呼吸科普通病房的发生率为0.9%(362/41261),RICU的发生率为15.4%(248/1616).全因病死率为22.3%(135/610),91.0%(555例)患者发生HAP前90天内使用过抗菌药物.HAP患者中79.8%(487/610)的患者检测到病原体,首位是鲍曼不动杆菌,占30.0%(183/610),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22.0%,134/610)、金黄色葡萄球菌(13.4%,82/610)、肺炎克雷伯菌(9.7%,59/610);18例(3.0%)分离到苛养菌.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中鲍曼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为50.5%(97/192)和21.4%(41/192),显著高于非VAP患者[分别为20.6%(86/418)和9.8%(41/418),P<0.01].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20的患者中鲍曼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分别为45.7%(69/151)、20.5%(31/151),显著高于APACHEⅡ评分<20的患者[分别为24.8%(114/459)、11.1%(51/459),P<0.01].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稀的耐药率高达70%以上(109/142),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度为40.8%(58/142),多黏菌素的敏感度为99.3%(141/142),替加环素的敏感度为95.8%(136/142).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48.8%(40/82)和70.7%(58/82).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87.8%(43/49).HAP的平均全因病死率为22.3%(135/605),其中VAP为34.5%(61/177),显著高于平均全因病死率(P<0.05).HAP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3.8±20.5)d,显著高于同期所有住院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13.2±13.6)d(P<0.01).HAP患者总住院治疗费用平均为(108950±116608)元,显著高于同期呼吸科住院患者平均住院费用(17999±33364)元.结论:HAP是我国大型教学医院常见的医院内感染,全因病死率较高,可导致住院时间显著延长及住院总费用增高.HAP常见的致病菌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克雷伯菌.我国教学医院HAP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情况严重,值得关注.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2,35(10): 739-746入选年份:2013
振动反应成像技术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侯小萌
摘要:目的:振动反应成像(Vibration Response Imaging,VRI)是一种新颖的电脑辅助成像分析技术,用来记录在自然呼吸过程中肺部产生并传达到体表的呼吸振动,自动生成动态振动能量图像.本次研究对哮喘患者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前后的VRI观测值进行分析,探讨VRI检查在评价哮喘患者气流受限可逆性中的价值.方法:随机获取2007年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应用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其中明确诊断支气管哮喘的患者进入研究组(哮喘组),明确诊断COPD的患者进入对照组.按随访步骤对两组患者进行观测,具体随访步骤为问诊、查体、支气管舒张剂前肺通气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剂前VRI检查、支气管舒张剂后肺通气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剂后VRI检查.VRI检测设备采用VRIxp系统.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支气管舒张剂前后肺通气功能检测及VRI检查数据.观察和描述对研究组及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肺通气功能和VRI检查的观测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支气管舒张剂前后VRI检查各个观测值的变化.将研究组与对照组所有受试者支气管扩张剂前后VRI各观察值的变化值与FEV1改善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拟合,对模型进行ROC曲线分析,获得VRI的观测值建立的模型预测FEV1改善率的最佳敏感度和特异度.并评价此模型基础上VRI检测气流受限可逆性的能力.结果:研究组64例,年龄21~72(44±12)岁,男32例,女32例,支气管舒张剂前FEV1为(56±18)%预计值,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为(69±18)%预计值,符合2006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中的哮喘诊断标准,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对照组20例,年龄44~71(57±8)岁,男9例,女11例,支气管扩张剂前FEV1为(64±17)%预计值,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为(66±19)%预计值,病史符合2006年全球COPD创议中提出的COPD诊断标准,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应用支气管舒张剂后,VRI各个观测项目中的曲线异常评分、跳跃感评分、最大能量图(maximal energy frame,MEF)形态异常评分及干啰音单位计数这4组VRI观测值改善的显著性在研究组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7、5.64、4.52和2.64,均P<0.05),对照组4组VRI观测值改善的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3、1.45、0.40和1.56,均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应用支气管舒张剂前后VRI各个观察项目(曲线异常评分、跳跃感评分、最大能量图形态异常评分及干啰音单位计数)的变化值x1、x2、x3、x4(其中x4为实际差值经标准正态化变化所得)与两组患者应用支气管舒张剂前后FEV1改善率y之间可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0.14242+0.06767x1+0.04723x2+0.04919x3+0.04398x4(F值=10.16,方程 P<0.0001).该模型可以应用 VRI各个观察项目在支气管舒张剂前后的检测值对支气管舒张剂前后患者FEV1改善率进行预报.对模型进行ROC曲线分析,其预报FEV1改善率的敏感度为81.3%,特异度为55.0%.ROC曲线下面积为0.704.结论:VRI对观察哮喘患者气流受限的可逆性有提示意义.应用VRI检测项目建立的模型可以对支气管舒张剂前后患者FEV1改善率进行预报.应用VRI方法进行的支气管舒张试验检测的准确性为中等.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气流受限;呼吸音;电脑辅助成像分析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5): 365-368入选年份:20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中国部分城市患者生命质量和经济负担的影响
何权瀛,周新,谢灿茂,等
摘要:目的:了解COPD对城市患者牛命质量的影响,以及COPD造成的经济负担.方法:于2006年7—10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和西安等6个城市24家医院723例确诊的COPD患者进行面对面访问,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社会人口学信息、目前患病情况、生命质最(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过去 1年医疗资源利用情况,以及其他相关费用.对调查所获得信息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被调查COPD患者男性占73%(526/723),平均年龄(67±10)岁.COPD患者圣乔治呼吸问卷症状平均得分为(49±24)分,活动部分得分为(57±23)分,影响部分得分为(46±23)分,总分平均为(50±21)分,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得分.COPD患者的年人均直接医疗费用(包括门诊费用、住院费用和自我购药费用)为11744元,直接非医疗费用为1570元.在职COPD患者每人每年因病平均误工17 D,家属冈照顾COPD患者平均每年误工14 D.结论:COPD严重影响城市患者的生命质量,并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应大力加强对COPD的干预,特别是对稳定期COPD的干预,以减少COPD的发病和急性加重.
关键词:肺疾病;慢性阻塞性;城市;生活质量;患病代价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4): 253-257入选年份:2013
电视硬质气管镜下治疗中央型气道内恶性肿瘤
王洪武,周云芝,李冬妹,等
摘要:目的:硬质气管镜能保持气道通畅,并且在操作端有侧孔与呼吸机相连,故亦称“通气支气管镜”,本文旨在探讨电视硬质气管镜下治疗中央型气道内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明确的中央型气道内恶性肿瘤81例(男61例,女20例,平均年龄63.8±1.4岁),其中原发性肿瘤35例,继发性肿瘤46例.其中68例有明确TNM分期:Ib期2例,Ⅲa期4例,Ⅲb期21例,Ⅳ期41例(中晚期肿瘤Ⅲ~Ⅳ期占97.1%).发生于主气管内48例,右主支气管38例,左主支气管37例,其中32例患者同时有多支气道病变.有8例表现为左全肺不张,1例右全肺不张,右上叶及左下叶肺不张各2例,右下叶肺不张1例.在全麻下插入硬质镜,连接高频喷射呼吸机,结合电子支气管镜,应用氩等离子体凝固(APC)、CO2冷冻等方法,将气道内肿瘤清除,并记录患者硬镜治疗前1天和术后第2天气道阻塞程度、KPS和气促指数.结果:81例患者共进行硬镜下操作181例次,65.2%的患者仅进行了一次硬镜治疗.硬镜治疗前气道阻塞程度、KPS、气促指数分别为77.0±9.9%、50.9±2.2和3.1±0.1,治疗后分别为16.4±2.5%、75.4±1.8和1.1±0.1,P均<0.01.54.1%全肺或肺段不张经治疗后肺复张.181例次患者治疗过程中136次(占75%)术中出现Sp02低于90%,暂停治疗,改接麻醉机快速直接充氧,手法控制呼吸直到Sp02恢复至95%以上后继续治疗;治疗中有41例重症患者需要持续应用麻醉机快速直接充氧手法控制呼吸,直至堵塞管腔的肿瘤清除后方改为高频喷射通气.术中气管内大出血23例次(占12.7%),大多为转移性肿瘤,表面质脆,血管丰富,冻取后出血较多.22例次均经快速负压吸引后,通过APC和药物联合应用,将血止住,无1例术中死亡.其中1例因药物等止血效果不好置入双腔管,通过患侧支气管放入止血纱布后夹闭行健肺单肺通气,第2天取出纱布后好转,但第四天仍死于大咯血,可能与肿瘤侵蚀大的血管有关(术前右主支气管周围形成空洞).术中气管内着火5例,并烧毁软镜.着火后,迅速撤出支气管镜和易燃物,然后对气道内进行冲洗和静脉激素治疗.所幸5例气道均无严重烧伤.无1例术中死亡.随访76例中位生存时间5个月,总生存时间8.2月,1年存活率19.7%(15/76).5例失访.结论:硬质镜下能快速、安全地清除中央型气道内肿瘤,结合APC也能快速凝切肿瘤和止血,解除气道梗阻,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大气道内肿瘤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硬质镜;氩等离子体凝固;CO2冷冻;气道肿瘤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1,34(3): 230-232入选年份:2013
中国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
陈红,刘亚玲,何盛华,等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我国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临床表现与预后,总结防治措施,积累临床救治经验.方法:对2009年5月10日四川省成都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我国内地首例甲型HLNL流感病例进行回颐性分析.结果:患者男,30岁.5月8日自美国返回,返程前4 D与美国“普通感冒”患者有接触史,并出现发热等流感样症状.人院后进行咽拭子实时PCR(RT-PCR)检测,结果显示甲型H1N1病毒核酸阳性.给予奥司他韦、中药和抗生素治疗.奥司他韦治疗3 D后核酸检测转阴,住院7 D后痊愈出院.结论:本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过程与国外有关病例报道相似,但症状较轻.奥司他韦治疗有效.
关键词:流感病毒A型,H1N1亚型;症状和体征;治疗
来源出版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7): 482-484入选年份: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