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信仰的根源
许丙泉
(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山东威海264209)
[摘要]信仰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精神活动。信仰源于人的精神特性,是人不断思考世界、寻找自我的产物。信仰让人超越肉体的死亡,获得精神的永生。信仰引领人到崇高神圣的境界,使人生摆脱虚空与平凡,有了充实丰富的意义乃至至高无上的价值。在信仰的基础上,人建构起世界的秩序,也使人生以及日常生活都有了秩序。有信仰的人不再孤独,世界息息相关,努力生活,去成就自我,完成人生使命,达到美好境界。
[关键词]人;精神;信仰;意义
[收稿日期]2015-09-15
[作者简介]许丙泉(1970-),男,山东宁阳人,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即使文明程度较低的民族,也有自己的信仰。从人类历史上看,几千年前文明早期的人们也有信仰的表现。当代社会文明发展,许多民族重视文化特性,注意保持自己的独特信仰。宗教是信仰高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从古到今,极大地影响人类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如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人的生活不能没有信仰。信仰源于人类的精神特性,在人的生活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人要寻找到自己的信仰,有超越当下的精神生活。
一、人类的精神特性
人类有动物性的一面,血肉之躯离不开本能的物质性需求;人更有精神的特性,有超越当下的心灵追求。精神使人区别于动物,渐渐摆脱茹毛饮血的状态,走上文明和文化的道路。精神离不开动物性的肉体,但又有相对独立性,建构自己的一个世界。我们有时忘了自己和周围的一切,沉入到另一世界中,那即精神的世界。精神使人类能够超越当下的生存需要,去思考,去想得更广阔,更深远。在历史上,人们很早就已经思考人的特性。中国的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论语·阳货》)人必须要“用心”,要思考,即使做游戏的“博弈”也是好的,总胜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动物状态。“用心”思考是人的特性,必须发挥这种能力,才是人的生活状态。孟子则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明确指出人类“思”的精神特性。人要有人的生活,不能像动物一样。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强调人类思考的精神特性,要求人们“认识你自己”。他曾说自己就像一个牛虻,要不断叮咬古希腊人,使他们保持头脑清醒,不要陷入昏睡的状态,那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
精神活动是人的特性,人正是靠不断思考,发挥精神的强大力量,才保证生存,不断发展。和其他动物相比,人的各种动物本能都没有什么优势,甚至软弱无力,没有虎狼的尖牙利爪、牛的力量、马的速度,更没有鸟儿的翅膀。人只能发挥精神的力量,想方设法,去获得食物,抵御侵袭,否则便难以生存。法国的帕斯卡尔曾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1](P119)因为具有精神特性,最脆弱的人却成为了世界的主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不断创新,更加远离动物状态,远离黑暗和野蛮,走向文明。人要成为人,有更好的生存状态,就要珍爱精神,培养精神,充分发挥精神的力量。在精神的创造过程中,人才真正成为人。
精神是一种能力,即思考。精神要表现自己,发挥力量,还要不断发展,提高自己。能力的提高必须要经过不断的锻炼,在各种活动发挥作用。通过克服困难,能力才得以增强。精神这种特性正和身体机能一样,用进废退。经过锻炼,身体机能得到检验和发挥,并且不断提高。而越严格,越有难度有分量的锻炼越能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人的精神能力也是如此,必须要思考,要思考更具有挑战性,更严肃、重大、困难的问题,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提高自身的能力。所以人必要寻找挑战,向更高远、深邃的方向去思考。
正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话:“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虽然年岁有限,但却常常要去思考千年乃至永恒的问题。超越现实,高飞远举,“精骛八级,心游万仞”,这是精神的本性。精神不仅超越现实,甚至超越死亡,让肉体的死亡为精神活动增添无穷的力量。所以,在中国神话中有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故事。死亡那么可歌可泣,激动人心,那么难以忘怀,永远铭记。其实不是死亡令人感动,而是精神的力量,是要超越当下,追求美好和自由,那么不可阻挡,有不屈的意志和强大的力量。人必要超越当下,像夸父一样去逐日,像精卫一样去填海,这是精神本性的要求。古希腊也有类似的神话,少年伊卡洛斯借助于蜡和羽毛做成的翅膀,飞到了天上,但他不顾父亲的告诫,不断往上高飞,翅膀终于被阳光烤化,掉下来摔死了。这样的神话自然不是嘲笑他们是傻瓜,而是在说明人的精神本性。
精神必要去追求,发挥自己的力量,殚精竭虑,开拓自己的领域。那么什么是精神的动力?精神要去追求什么?生命通过感官感知世界,保证生存。精神产生于物质的肉体,反思感官体验,思考自身的状态,认识自我,并趋利避害,更好地生存。所以,精神的动力即是生存的欲望,是生命的力量。生命生生不息,精神也要不断成长、发展。精神的领域自由而广阔,精神活动超越现实的物质世界,摆脱当下的时空束缚,无限发展,乃至于超越死亡,成为永恒的存在,而且永远不断地创造更新。人的这种精神活动的特性产生了信仰。
二、信仰的精神世界
人要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才能保证肉体的存活;还要有精神,要有思考,有意义,才能保证是人的生活,不至于堕入到动物的状态中。精神不断展开活动,思考自己的存在,认识自我。自我包括对当下的感知,还要超越当下,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精神还要超越自我,思考人生与世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关系到人之所以为人,关系到精神本身。当然,人也要思考日常生活的具体问题,如何得到食物保证个体生存,如何获得异性的亲睐维持种族繁衍,如何趋利避害,谋划不久的未来。但这些问题与现实世界相联系,与动物本能需要相联系,甚至是其他动物也都能有办法的问题。所以这些问题还不是纯粹的精神问题,只有关于生死的问题,关于人自身和世界的问题,才是人所特有的问题,表明人的本质特征。
人必要思考这些问题,给自己一个解答,才能奠定人生的基石,才能建造起生活的大厦,人生才有真实的意义,不至于陷入虚无,更不至于像动物那样。但对于这些问题,无论如何思考,却永远也不能有办法去解决,去获得确切的答案。如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生是什么,死又如何?人生有没有意义和价值?生命中充满艰难困苦,如何才能生存下去?世事纷纭多变,如何不心慌意乱?生命短暂,如何摆脱死亡,获得永生?
在这些问题中,死亡是最令人痛苦恐惧的,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其他问题便也就有了答案。人好生恶死,又时时受到死亡的威胁,满怀恐惧。人虽然是万物之灵,但也最缺少动物生存本能,是最脆弱的生命。生命中充满危险,弱小的人类面临无数的严重威胁。疾病和灾难似乎防不胜防,也无从逃避。即使能够活着,但人生中的事情又十有八九不如意。人是自己的同类,可以互相帮助,心心相印,但人也是最危险的敌人,带来最大的伤害。人活在现在,但现在难以把握,转瞬即逝,逝去的一切如同死亡,永不再来。所以人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时时充满忧虑、恐惧和悲哀。未来也无从把握,不知道下一刻是什么,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如果往更长远处想,那难免就是死亡。即使明天不是死亡,但必定有一天,生命会失去知觉,沉入永恒的黑暗深渊。
即使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虽然文明昌盛,科技发达,但死亡依然随处可见。各种媒体上不乏战争、饥荒、瘟疫、灾难的报道,更不乏各种离奇古怪的死亡事件。而且死亡就在身边,随着年岁增长,身边的死亡也越来越多,让人们悲哀、痛苦,提示人们时日无多。看一看历史,更有无数死亡的记录,触目惊心。动辄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的死亡,有时是不可抗拒的外部力量,有时却是人与人互相残杀,冷酷无情。由此感到人如草芥、尘土,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令人悲叹。而且人必有一死,无可逃避,因为有生必有死。
但不愿意有死亡,因为生的欲望那么强烈,生的力量也是那么强大,而且人有精神的能力,能超越物质的限制,自由存在,所以死亡是不应有的。也不能有死亡,因为死亡即是虚空,什么也没有,而这不可思议,不合道理,因为只要我能想到它,它就已经在我的思考之中,就已经是一种存在。所以对于精神来说,不可能有虚空,不应该有死亡。
生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写道:“死生大矣,岂不痛哉!”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确实,生死攸关,一个非常严肃而重大的问题。怎么办?关于生死的问题困扰人,刺痛人,必须要思考,要去解决。只要他想摆脱动物的状态,有人的生活,有精神的表现,就要思考这些问题。而且精神既然是一种能力,就有去施展和表现的本性要求。况且人的精神力量强大,不可阻挡,有时让人身不由己。古希腊人说,人生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哲学即是面对死亡的练习。但实际上,哲学对于死亡无能为力,这些问题超出理性思考的领域,无论怎么努力也不会有答案。
怎么办?那就要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身心去奠定这些人生的基石,去相信一些观念。把这些观念作为价值的基准,作为意义的源泉,作为思考的前提和情感的依据,作为人生奋斗的归宿。要相信这些观念,才能心安理得地生活,才能有无畏的勇气,有强大的力量,有诚挚的感情,有崇高、永恒和神圣的人生意义。也就是说,人的生活必要有信仰。有了信仰,人更加远离动物的状态,完全进入精神的世界。有了信仰,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认识自己,懂得人生的意义。有了信仰,人还知道到哪里去,明白自己的使命,不断超越自我,达到更高的境界,无限臻于完美,甚至达到崇高神圣的境界。
所以,虽然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子不谈论“怪力乱神”,但又“敬鬼神而远之”,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死生、富贵”在现实世界中变化无常,但其实都不是空虚、荒诞,而是有着“天”或“命”的依据。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现象世界都是虚幻的,但现象背后却有一个“理式”,真实而永恒,变化不居的现实世界不过“理式”的摹本。孔子和柏拉图都有自己的信仰,欧洲中世纪的人们信仰万能的上帝。在近代,德国哲学家康德研究人的理性,但他也认识到理性的局限,提出了“物自体”的概念,作为理性思考的依据和本源,其实是为信仰留出了领地。他有无限景仰和敬畏的事物:“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2](P177)信仰真实存在,如灿烂星空,永恒不变,崇高神圣。因为有信仰,理性才有根源,思考才有立足点,自我和人生也才成为一种真实确定、永恒的存在。
三、信仰创造人生的意义
有了信仰,生命可以超越死亡,永恒存在,不再虚空。生命真实不欺、确定无疑,无论肉体还是精神,每时每刻的存在,举手投足以及呼吸之间都有意义,都有价值,人生必要到达那最美好的境界。信仰不仅奠定人生的基础,人们更要在此之上建造一座灿烂辉煌的殿堂。每一天的时光,每一次的努力都在为这座殿堂添砖加瓦,要完成一件杰作,创造奇迹。人生活着,绝不是偶然,更不是荒诞,人负有自己的崇高神圣的使命,不可懈怠。要全身心投入,用极大的热情和全部的智慧,矢志不移,克服各种困难,追求理想。
信仰上帝的人们看到了天堂,在天堂里享受上帝赐予的幸福,没有痛苦、悲伤。在天堂里一切圆满,没有无奈、缺憾。在天堂里沐浴神的光辉,分享神的智慧和力量,获得完全的自由,感受极大的喜悦。天堂里的人获得永生,不再有死亡的恐惧,不会堕入地狱,那里是无边的黑暗、寒冷,或者熊熊烈焰,或者其他的折磨。在地狱里受尽苦楚,而且万劫不复,永远不得超脱。在天堂里与上帝在一起,得到上帝的佑护与祝福,永远欢欣快乐,远离一切的痛苦和罪恶,享受莫大的幸福。在中国儒家思想中,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没有天堂和地狱的区分,没有奇迹让人惊异,没有上帝的权威让你感到幸福或恐惧。但儒家有对“天”的信仰,这既是可见的自然的天空,无限高远深邃,“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也是不可见的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现象背后的“道”的运行,“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上》)“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下》)天创生万物,万物欣欣向荣,景象万千,展示“生”的崇高与神圣。万物繁荣体现“天”的意旨,人也更应如此,如《中庸》中所说,要“尽性”,发挥自己的能力,“参天地,赞化育”,也就如《周易》中的圣人庖牺氏,“仰观俯察”,“以类万物之情,以通神明之德”。(《周易·系辞下》)这是人的天赋使命,人生存着,要努力通向“神明”。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阳货》)人必要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力,去体现和弘扬道。孟子继承孔子思想,要“不愧于天”,(《孟子·告子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万物皆备于我”,与天合一。(《孟子·告子下》)《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亲民,止于至善。”人要努力追求更高境界,天人合一,永恒存在,臻于至善,崇高神圣。
由于有信仰,生活也因此充满意义。日常的每一天都有意义,仿佛一个个音符,不断响起,在演奏响彻万方的辉煌乐章。由于有信仰,人生便成了一趟朝圣的旅程,一步一步走向殿堂,登上顶峰。有信仰的人认认真真地过每一天,做每一件事,走完人生之旅,到达那最真实,最幸福的永生之地。信仰基督教的人要把上帝的福音传递给每一个人,让所有的人都洗净罪恶,升入天国。中国孔子儒家则在世俗生活中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克己复礼为仁”,去做一个真正的人。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无论何时何地,怎样艰难困苦,都要努力奋斗。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孔子周游列国,“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因为有信仰,所以成功的意义不只是在于改变现实世界,更在于精神的高扬。
有信仰的人是无畏的,生命已投入信仰之中,精神已超越现实,获得永生。信仰上帝的传教士无所畏惧,到世界各地传播福音,有的不惜以身殉教。在中国,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有信仰的人更不惧怕现实的力量,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孟子推崇大丈夫的行为:“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孟子·滕文公下》)为了信仰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也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佛家也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精神,普度众生,脱离苦海。
有信仰的人心中充满了爱。在基督教中,耶稣正是为了爱人,才牺牲自己,为世人赎罪。心中有上帝的人要爱自己的邻居,甚至爱自己的敌人,要传播福音,使上帝的爱遍布世界。中国的孔子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如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提倡“忠恕之道”,忠是真心诚意,恕是待人如己。孔子诲人不倦,周游列国,想要济世救民。别人笑话他不识时务,他则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他认为拯救世道人心是他的人生使命,不能轻易改变。孔子的弟子子夏则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孟子也认为人应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北宋儒学大师张载则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
信仰在人们的心中,也在现实世界的日常劳作、生活之中。现实生活、肉体的生存也变得崇高神圣,平凡的事物中包含丰富的意义。生活是有意义,有价值,而且是有至高无上的意义和价值。这样,人在生活中便精神振作,有激情、力量与意志,努力奋斗,不断超越自我,达到人生的新境界。所以信仰“天命”的孔子从“十五有志于学”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成为后世的人生导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而据马克斯·韦伯的观点,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信奉上帝的清教徒有关。他们信仰上帝,同时勤奋、节俭,努力在现实生活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这样便为上帝增添了荣耀,从而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信仰在人们的心中,也在人们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让日常生活充满精神内涵。
有信仰的人不会孤独。自己找到一个依靠的对象,给自己信心和力量,同时也找到一个可以倾述、讨论、探寻的对象,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向这个对象敞开。向其提出困惑,倾吐心声,讨论难题,表达欢喜赞叹,也发泄不满和愤恨,排遣烦恼和忧愁。信仰是真正的导师、朋友,互相认识、理解,而且随着时间的增加,更加熟识、亲密,成为最知心的伴侣,永远不离不弃。
有信仰的人向世界敞开心扉,相互交流沟通,热爱生活,关心他人。有共同信仰的人有共同的语言和思想情感,互相亲近,以信仰的力量结合在一起,没有隔阂,更没有敌意。有共同的信仰,便是有共同的事业,人们在一起交流思想感情,谈论经验感受,提出疑问,共同探讨,互相激励,使信仰更加明确、坚定。
信仰是精神活动的产物,同时也会促进和刺激精神的活动,增强精神的活力。信仰是不断解决自己的疑问的结果,也是不断在生命中探索、确证的过程。在信仰这个支点上,精神还要不断去发挥自己的能力,使信仰更加确定、稳固,更加崇高、神圣。
四、信仰建构人生的秩序
信仰奠定生命的基础,也建立人生的秩序,让人们明白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人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自己的生存也便有了更广阔深远、崇高神圣的意义。自己与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山川湖海、日月星辰,以及整个世界都有了某种联系。人找到自己的位置,有了安身立命的立脚点。世界宏伟壮丽,奥妙无穷,人在自己的位置上,要安守本分,做应做的事情,发挥能力,贡献于这个奇妙伟大的世界。可是不可僭越,不可痴心妄想,胆大妄为,去做超乎自己本分和能力的事情。那将是不自量力,非常愚蠢可笑,而且还将破坏秩序,必然受到惩罚。基督教的上帝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人信仰上帝,为上帝照管这个世界。中国儒家经典《周易》为人们展开一幅世界的图景,八卦代表八种基本自然现象,六十四卦代表世界的诸多变化。人努力作为,成为这生生不息的世界的一部分,并且要“参天地,赞化育”。
信仰使人体会到人生的秩序,明白自己的使命和职责,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人生将是怎么样,知道在各个人生阶段的任务。人生是短暂的,但又是无限的,有限的人生要汇入无限的信仰之中。人生是一个不断寻找信仰,坚定信念,为信仰而努力奋斗的过程。有信仰的人明白现在的意义,知道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孔子总结自己一生,从“十五而有志于学”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哲学家冯友兰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即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境界。这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秩序,也是人生的过程。明白这四种境界,知道自己当前的状态,要努力生活,去追求更高境界,冯友兰认为孔子达到了最高的天地境界。
信仰对于人的心理活动和日常生活的秩序也至关重要。因为人有自由的精神,但还有动物性的身体,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而且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的欲望更加繁多和强烈。如动物囿于本能,只满足当前的机体需要,肚子吃饱了便不再进食,不需要更多的食物。动物常常“食饱弃余”,“饱食”之后便“无所用心”。即使是有的动物为将来做准备,如松鼠等储存食物,不过也只在本能范围之内活动。但人除了要满足当下物质需要外,还往往欲壑难填,贪得无厌,要占有更多的财富,获得更大的力量,永无止境。再比如性欲,异性相吸,互相结合,达到繁衍后代、延续族群的目的。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性欲强烈,没有发情期这种动物本能的限制,能随时有欲望,获得性的快感。欲望产生强烈快感,也让人经受巨大痛苦。精神的领域是自由的世界,欲望在这里纵横驰骋,没有任何限制,无尽的欲望,无休止的追求,但欲望永不满足,愈演愈烈。
精神世界中的这种无比纷乱造成无穷无尽的痛苦。如果不能控制,变得安稳有序,那么精神世界便会终于成为一片混沌,完全与追求知识、秩序的精神本性相违背,成为一种病态。如对异性的单相思,朝思暮想,眼里心里梦里都是爱恋的对象,如饥似渴,不得安宁。这种精神状态如果不能得到控制,在现实生活中直接完全表现出来,那就等于失去理智,做出疯狂的行为,造成破坏与毁灭。
精神的自由要有秩序,欲望的力量要受到节制,否则欲望会成为罪恶,甚至也可以毁灭自我。而自由和欲望是人的本性,所以也要有和这种本性一样力量强大的事物来统治和震慑,这就是死亡。在死亡面前,人们的自由、欲望会是那么渺小,微不足道。但死亡是对人生的否定,不能担负起建立秩序的重任。只有信仰的力量能超越死亡,建立秩序,让人生有积极的、乃至崇高神圣的意义。所以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不能放纵欲望,而是要有精神的追求,有信仰的方向。信仰上帝的基督教提倡禁欲,视欲望为罪恶,因为偷吃“禁果”,人生来就有“原罪”,必须依靠上帝才能得到拯救。
结语
信仰像树木的根,越是深深扎入地下,树木才能枝繁叶茂,屹立不倒;信仰像航船的锚,越是沉入海底,船只才经得起风浪,能完成伟大的航程。所以,对于人生来说,信仰是必须的。信仰是人生的根基和源泉,赋予人生崇高神圣的意义和价值,让生命超越死亡,获得永生。信仰让世界充满爱,让人摆脱孤独,心有灵犀。信仰建构人生的秩序,人们脚踏实地,实现自我。在信仰的引领下,平凡的生活,普通的事物都有丰富的意义,人生充满精神的内涵,到达美好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帕斯卡尔著,钱培鑫译.思想录[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2]康德著,韩水法译.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责任编辑:何芳]
The Origin of the Belief of Human Being
XU Bing-quan
(School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Shandong University,Weihai 264209,China)
Abstract:Belief is the important spiritual activity of human being. It comes from the human being’s characteristic of spirit, as the outcome of thinking to explore the word and find himself.With belief, people can surpass the death of the body and get he eternal of spirit. Belief guides people to a sublime and holy realm getting rid of the state of vanity and valueless. On the base of brief, people built the order of the world, life and the routine time. The person with belief has no feeling of loneliness. With the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world, he works hard to live, fulfilling himself and getting to the wonderful realm.
Key words:human being;spirit; brief;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