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枣庄学院为例

2015-01-31 03:37曹胜强
枣庄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专业学校

曹胜强

(枣庄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得职业岗位发生了重大变化,行业、企业对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加大。地方院校加快应用型大学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以及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院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整体实力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应用型大学建设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而且关系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关系到数以百万计学生的切身利益。应用型大学建设势在必行,作为一所不在中心城市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我们在理性认识自己办学积淀和优势资源的同时,更深知自己的不足和弱势。升本以来,学校坚持“服务地方、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办学路径,积极探索应用型大学建设之路。

一、认清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的办学定位不动摇

经济新常态是引起高等教育发展发生巨变的重要根源。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概括起来说就是“三化”——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走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导致人才市场供需关系由高校主导的供给驱动变为用人单位为主导的需求驱动。高校必须树立起市场竞争的意识和优胜劣汰的危机感,在对接行业企业需求、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上主动作为,有所作为。无论是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还是管理体制,都要主动对接社会需求,而不是等待社会适应学校。学校不能一味追求学科覆盖率,追求全科性发展。关键要集中建设好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群,压缩平原,多建高峰。

(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导致高校正在走向社会的中心,从过去的支持服务逐步转向服务和引领同步。高校必须合理定位,自觉地与国家“五位一体”和“四化同步”发展的新要求贴紧靠实,实现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十三五将是我国高校定位转型的一个重要节点,转型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是国家层面上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大势也是回归。对待转型不能动摇,也不能有疑虑和观望。就我校而言,转型的核心是结构调整和内涵转变,明确办学定位,转变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要按照“需求导向、产教融合”的思路,推动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资源、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上转。重点围绕“四个转到”,即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来。

(三)经济发展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导致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高校把发展重点从过去的拼规模、拼数量转向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拼质量、拼内涵,提高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实现由“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战略转变,从外延发展转到内涵发展上来。本科教育的定位是要培养适量的基础性、学术型人才,但更重要的是要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加大力度培养多规格、多样化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把握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就是要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高等教育的大逻辑。在这种大逻辑的情势下,高等教育也步入了质量时代,加强内涵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性转变。枣庄学院坚持转型发展不动摇,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的办学定位不动摇,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围绕“就业有岗位、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培养多规格、多样化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二、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遵循规律,不搞一刀切,不脱离实际,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枣庄学院的应用型大学建设,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遵循规律。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明确的几个要素:首先是“地”,知道什么是“地”,才能“因地制宜”;其次是“是”,知道什么是“是”,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再次是“优势和特色”,知道什么是“优势和特色”,才能不脱离实际。

枣庄学院的“地”,就是山东省枣庄市,说明我们“姓枣庄”。枣庄学院的“是”,就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说明我们“叫大学”。在明确了姓什么、叫什么之后,就应当明确我们该干什么了。枣庄学院近40 年的发展历史,我们常说经历了两次转折,一次是从师范到综合,一次是从专科到本科。实际上,这两种转折就是一次转型,从办学类型上看就是从师范类向综合类的转型。现在,我们又面临着二次转型,能否尽快适应这种战略性转变,能否抓住这次战略性转变提供的发展机遇,能否在这次战略性转变中破茧成蝶,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应用性大学的转型发展,关键在课程改革,难点也是课程改革。在实施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中,课程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性质和功能要通过课程来体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最终都落脚到课程上,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风向标,通过课程设置,学生就会了解到你这个专业究竟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你这个专业与其他学校的同一专业有什么区别,你这个专业是否能够吸引到更多的生源。所以课程是关键,也是难点。当前我们在课程建设上存在一些错误的现象,如课程设置陈旧、学科式课程多、碎片化、教师需求为主等。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课程设置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围绕学生,要围绕优势和特色,要围绕教师团队,要围绕职业需求。课程建设还要吸纳行业和企业的人员参加,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等,都必须吸纳一线人员参加。要把组建专业理事会作为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载体,使企业参与教育教学过程,推动行业组织在发布需求、规模预测、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指导、质量评价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过,我们不能脱离实际,不搞一刀切,不放弃我们的优势和特色。我想主要是梳理好这样几个关系:

一是应用型大学学科与专业的关系:人才培育更多的要重视专业,专业建设要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专业是直接对人才培养来的,学科是为专业服务的。当然,学科是专业的基础,只有把学科做好,才能为专业建设提供好的基础,两者不能偏废。

二是应用型大学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无论什么类型的学校,教学都居于中心地位,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学术永远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是培养工匠,要有理论基础,创新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需要、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能因重视教学而淡化学术,甚至忽视学术。重要的是要及时地把科研成果反哺教学,让学生享受教师科研的成果。还有就是要把握好科研的方向,地方高校的科研方向更重要的是面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把精力用在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上。

三是应用型大学中精英教育与应用教育的关系: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了,但是,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加大力度培养多规格、多样化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但这并不是本科教育的唯一定位,培养适量的基础性、学术型人才,或者说实施精英教育,也是本科教育的应有之义,在每个学校都是存在的,只是侧重不同。

三、以学生为本,建设“文化与艺术创意”、“信息与机电工程”专业平台实验区,深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所大学办的好不好,不是看它的规模、数量有多大,主要是看这个学校培养的学生优秀不优秀,看这所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和交叉化,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加。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学校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以“文化与艺术创意”、“信息与机电工程”专业平台为实验区,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本质上是对人才培养机制的根本性变革,就是突显应用性的特征,具体地说就是培养可用的人才。

(一)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试验区学制1.5 +2.5 年,实践教学贯穿全程。前1.5 年按照“通识教育+学科教育”模式培养,设置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教育平台课程,遴选部分课程作为“慕课”(MOOCs)建设项目。后2. 5 年按照“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模式培养,设置专业教育平台课程、职业教育平台课程。学生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导向,选择专业出口。学校根据学生志愿和学业成绩,实行专业和学生双向选择。操作层面上,由教务处牵头,组织多个二级办学单位相互协作,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联合建设大类专业平台,在专业平台内打通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申报和实践教学的建设与管理,整合校内、社会和政府资源,构建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四位一体”、跨学科、多专业协同培养机制。

(二)推行“双主体”办学、“双岗位”聘任、“双主线”培养。试验区采用“行业指导+校企合作”模式,推行“双主体”办学、“双岗位”聘任、“双主线”培养,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共同成立“专业平台理事会”,指导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构建学校与理事单位在人才培养、人员互聘、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制订、校外基地建设、学生实习指导、学生学习评价等方面的良性运行机制,促进产业、专业、职业的紧密对接,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质提升的无缝对接,构建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四方联动机制。为统筹、推进、指导、服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学校成立应用本科研究院(挂靠教务处),设置专用编制,为应用本科研究院、专业平台建设提供充足的专项资金。

(三)协同育人对接国际视野。试验区坚持开放办学引进优质资源,国际合作牵手世界名校。与国内外高校开展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施了海外名师项目和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和骨干教师海外培训,加强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培养项目建设,建成了国内首家、亚洲最大的世界语博物馆,与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组建了专业平台理事会。学校“人才共育、就业共担、资源共享”的协同育人机制初步形成。

四、以“四个对接”为抓手,促进产业、专业、职业紧密对接,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质提升紧密融合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关键在于过硬的动手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其第一诉求是学生成功的求职和就业。学校坚持以人人成才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引领、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学科专业群对接地方产业群,学业课程群对接职业岗位群、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证书,促进了产业、专业、职业紧密对接,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质提升紧密融合。

(一)学科专业群对接地方产业群。枣庄不仅是一座山水之城、文化之城,还是一座转型之城。枣庄不仅是一座山水之城、文化之城,还是一座转型之城。近年来学校新上专业紧密围绕枣庄市支柱产业发展趋势,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方面形成的优势也主要与枣庄的支柱产业密切相关,如机械制造、化学化工、生物技术、光电工程、电子信息等。通过“减(削减社会需求量少、发展趋势渐弱的专业)”、“增(增设社会需求强烈、基础好的专业)”、“分(根据产业、企业发展、需要开设不同专业方向”),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学科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布局实现深度互动、无缝对接。

(二)学业课程群对接职业岗位群。学业课程群对接职业岗位群。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以学生为本是最根本的,是首要的。所以,学生的需求永远是第一需求。在重建课程体系过程中,学校根据学生职业岗位需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学校根据学生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以满足学生学有所用和学为所用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标准,构建了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与集中实践环节五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学业课程体系实现从知识逻辑体系向技术逻辑体系转变。

(三)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学校坚持人人成才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引领、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能在企业上的课不在学校上,能在车间上的课不在课堂上”,积极争取产业、行业、企业的支持,促进生产环境教学化、生产过程教学化、生产技术人员教学化。倾力打造与职业能力培养、提升相适应的实践教育教学平台,将部分教室和实验室改造成车间式、作坊式的“校中厂”,让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在学生与员工互动、技能训练与产品加工结合中培养符合产业标准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四)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证书。应用型本科既不同于学术型、研究型本科,也不同于高职高专。应用本科人才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要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升本以来,学校依据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标准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中心、“素质”为根本,通过“三增三减”(即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减少理论教学学分;增加企业教学比重、减少校内教学比重;增加自主学习和选修课程)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积极与企业、行业联合开发核心课程、开展技能训练和岗位职业能力认证等,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深度合作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点,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行业岗位职业能力证书,提升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五、以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着力点,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后,高校不再是远离现实的“象牙塔”,高校需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着眼于实现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创新创业教育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积极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把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责任、创新、实践是三个关键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关键是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育人当中的灵魂和引领作用,把德的要求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人才培养的各环节。难在怎么把核心价值观“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学校重视文化传承,注重创新载体,让大学生在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教育中提升对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察和精神共鸣,提升价值观自信。

(二)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重要突破口。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既是一个极具挑战的课题,也是事关全局的一项重点任务。学校把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摆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位置,脱离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就不是综合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在教学内容上,学校更加注重“更新”。及时反映学科研究新进展、相关实践新经验、人才成长新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学校更加注重“互动”。鼓励多采用参与式、讨论式、交互式、个性化的教学。特别要注重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营造了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三)把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作为重要探索目标。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十分薄弱的环节。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也就是积聚各种社会资源投入人才培养,把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转化为学校发展资源,从单兵作战逐步转向校政行企联动。学校协同育人没有停留于“合同育人”,几家简单地签个合同联合搞个项目、建个平台,而是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机制来促进产教深度合作,理论与实践、培养与需求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共同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

具体来说,学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在政策和教学资源上向创新创业教育倾斜。二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分层次与分阶段、通识性与专业性的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办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三是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学校坚持全员参加、专兼结合,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四是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把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五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改革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办法,注重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六是建立了创新创业学分积累、转换制度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库,开设了创新创业大讲堂,邀请政府、行业、企业以及校友中创新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不定期来校为大学生做创新创业指导。

六、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全面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

拥有一支数量规模适度,各类结构合理,学科素养专业水平高,学术视野开阔,充满担当奉献责任意识的师资队伍,对学校事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高校教师素质的要求有三句经典的话: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所谓师德为先,就是要把对教师品行的要求放在第一位。高校一定要严把师德观,决不允许品行有问题的人当老师,对触及底线的行为要果断处理,绝不能降低标准、姑息迁就。所谓教学为要,就是要引导教师心无旁骛地投入教学工作。要有职称评定、教授分级等政策支持,特别要提高教师工作业绩在校内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切实改变”厚科研薄教学“的制度安排。所谓科研为基,就是要建立以高水平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要下决心改变重论文轻实践,重成果轻实际贡献的倾向,提高科研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关于“好教师”的标准,2014 年9 月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庆祝第30 个教师节座谈会上从四个向度作出了阐释,提出了“四有好老师”:

(一)有理想信念。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好老师应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年轻人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

(二)有道德情操。一个教师发展的是否好,关键看品德。教师不仅应做学习的楷模,还应做道德的楷模,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三)有扎实学识。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好老师应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四)有仁爱之心。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好老师应该懂得既尊重学生,使学生充满自信、昂首挺胸,又通过尊重学生的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创新创业平台与集中实践环节“五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学科专业对接地方产业,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协同创新对接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校政行企联动、产学研用融合”应用型大学建设之路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社会声誉和综合实力不断提高。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视察我校工作时,对我校在推动高等院校改革发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指出:枣庄学院“服务地方、特色发展”的理念正确,“改革创新、质量提升”的路径可行。

[1]陈萦.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6).

[2]胡海青.我国产学合作人才培养中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的制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4,(1).

[3]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2,(8).

[4]吴绍芬.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性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12,(2).

猜你喜欢
应用型专业学校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学校推介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