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光永
(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江苏南京 210036)
同课异构比“有效”
——以苏科版“网络改变生活”一课为例
☆井光永
(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江苏南京210036)
在新课改理念下,有效教学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何为有效教学?我们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讲的精彩、讲的透彻”即为有效。我们的课堂若是教师以讲理论、讲操作为主的课堂,那么学生会出现不痛不痒的现象,谈何有效。本文就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分析研究。
有效教学;零散知识;线性化;情境化;关联化
“同课异构”的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比较,在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越来越受重视,其基本内涵就是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针对下面两节同课异构案例(简称案例1、案例2)的听课比较,笔者感受颇多,由此,对于同课异构教学的有效性作如下研究。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指出:“信息技术课程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组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一节好的课,不在于“讲得是否精彩”、“讲得是否到位”、“讲得是否透彻”,我们的课堂如果是教师以讲理论、讲操作、讲技能为主的课堂,那么学生会出现不痛不痒的现象。正所谓“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方可解一生之需”。我们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网络改变生活》是选自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八年级《信息技术》第二章“走进网络世界”中第1节的教学内容。下面就案例中教师的“教”(即“授”)的过程作如下分析。
(一)案例 1
1.课前导入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世界,如果没有QQ、微博、淘宝、百度等等网络工具的话,你会怎么样?
生:无法在线聊天,只能去实体店购物,看报纸获取新闻等。
师:那么网络到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呢?
2.传授新知
此环节,教师结合PPT呈现的图片,设置了四个场景,分别对应教材上相应的知识点模块。
场景一:如果没有网络提供信息,你可以从哪些地方获取信息呢?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便利吗?传统获取信息的方式有哪些?(师提问)
场景二:如果没有淘宝等购物网站,你一般到哪里购物?购物的便利性和性价比怎么样?传统的购物方式有哪些?(师提问)
场景三:如果没有QQ、电子邮件等通信工具,会对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原有的通信方式是否能够弥补没有网络带来的问题?传统通信的方式有哪些?(师提问)
场景四:如果没有博客和微博,你能否快速共享自己的内心和观点?其他方式是否能够代替博客和微博的功能?向大众表明心声的传统方式有哪些?(师提问)
3.课堂小结
网络中的常规应用:(参考教材)
(二)案例 2
1.轻松引入——提出问题
师:每年11月的第4个星期四是感恩节,为了感谢父母、学校和社会,咱们班要举办一次活动。假如班主任老师要求你作为活动的总策划,你认为这个活动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准备?每一个环节你打算如何具体实施?
生1:要有活动安排、要购买活动所需物品。
生2:既然是感恩节,为了感谢父母和学校等,我们需要邀请一些家长代表和学校领导参加活动。
2.联系实际——剖析问题
此环节,教师课前设计了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感恩节),然后围绕此活动,通过以活动策划、物品购买、嘉宾邀请、正式活动以及后期活动经验总结等形式为载体,引出教材中的各知识点。
(1)制定方案
师:无论是感恩节,还是其它的一些大型活动,我们首先需要有一个活动策划,需要制定方案对吧?那么这次活动的方案你会如何准备?
因特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通过因特网,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尽观天下事。用搜索引擎搜索网上是否有可供借鉴的方案,下载、学习、修改,形成符合班级要求的方案。(教师提示)
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搜索引擎都有哪些呢?
请大家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搜索引擎,在搜索框中输入关键字,会显示很多结果,从中选择自己需要的。(教师提示)
(2)准备道具
师:活动方案制定好后,活动中必然会用到道具,比如气球、彩带、食品、演出服装等等,你将会如何准备?
马云35岁时创立了阿里巴巴,39岁时创办了淘宝网,十年后的今天,网络购物已经非常普遍,电子商务网站层出不穷,除了淘宝之外,还有当当、亚马逊、京东、苏宁易购、1号店、易迅、新蛋等。(教师提示)
师:网络购物的过程中,经常要和卖家联系,询问商品的价格、质量等等,你会采用什么方式联系卖家?
1998年,27岁的马化腾创立了腾讯公司,QQ就是今天数亿人在使用的即时通信工具。现在,除了QQ之外,还有微信、易信、skype等各种即时通信工具。即便远在大洋彼岸,我们也不需要支付昂贵的国际长途电话费了,只要有网络,就可以通过这些软件实时对讲,视频通话。(教师提示)
(3)邀请嘉宾
师:感恩节的目的就是感谢父母、学校,这样的活动一定要邀请家长和老师们参加,你会采用何种方式邀请他们呢?
师:如果使用木材制作的纸张制作请柬,不够环保,如果使用低碳环保的电子邮件发送电子请柬邀请家长,是不是更好?
1970年前后,世界上第一封电子邮件被成功发送。今天,这种价格低、速度快、较安全的通讯方式满足了很多人的通信需求。电子邮件不仅可以发送文字,还可以发送图片、声音、视频等各类文件。(教师提示)
师:电子邮件地址由几部分组成,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第一部分“USER”代表用户信箱的账号,对于同一个邮件接收服务器来说,这个账号必须是唯一的;第二部分“@”是分隔符;第三部分是用户信箱的邮件接收服务器域名。(教师强调)
师:常见的邮箱包括哪些?
(44)正式活动
师:活动举办过程中,能不能实时的、图文并茂的介绍活动的进展情况?通过什么方式?
微博又称为微博客,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信息分享、传播、获取的平台。常见的微博平台有国外的推特,国内的新浪、腾讯微博等。微博兴起之前,网民们记录生活、人生感悟的渠道通常是博客,比如:新浪博客、QQ空间等。(教师提示)
3.评价交流——总结问题
师:活动举办完,要把流程、花絮、经验等好好整理,为以后举办类似活动提供借鉴。既可以把这些内容发布到博客上,也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图书馆,把整个活动的内容收藏起来。比如:360doc个人图书馆,就提供了收集、整理网络上的文章、图片和视频;建立自己的图书馆,将好东西与人分享等功能。
4.课堂小结——回归课本
在策划感恩节的活动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多种网络应用。(参考教材)
从以上两个比照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在案例1中,教师对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点并没有进一步的组织和精加工,而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为主,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课堂提问采用直接的问答方法,目的性太明显,学生对此没有更深入的思考,只是根据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做简单、机械的回答。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该老师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过于注重知识的讲解,导致学生感到课堂的无趣,整堂课的效果欠佳。
在案例2中,教师借助学生们熟悉的“感恩节”活动,通过活动的策划、物品的购买、邀请嘉宾、活动举办等环节,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串联在一起,自始至终,学生能够沿着一条主线,以任务驱动思考、学习。虽然案例1也清晰的讲解了各个知识点,但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能力的提高方面来看,案例2明显优于案例1。
针对上述两个案例,对于如何更好地处理教材中的零散知识或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笔者就听课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反思以下三点。
(一)零散知识要线性化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操作型知识,另一类是理论型较强的知识即零散知识。对于操作类知识,我们通常采用基于电子作品创作的任务形式教学,有一定的目标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信息素养的形成。而对于理论性较强或者说零散化的知识,如果单纯按照教材的模块将知识分割成彼此联系很少或者没有任何联系的零散部分,虽然学生单方面的接受容易,但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对此,笔者认为,将教材中的零散知识线性化是非常有必要的。正如案例2中教师通过“感恩节”活动的举办,将各零散知识点蕴含其中,该活动的举办分几个步骤,其中层层引出相应的知识点。因此,无论采用主题活动还是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尽量将零散知识点进行串联。由此来看,教师课前对于该类知识的备课需精心准备,并进行巧妙设计。
(二)课堂任务要情境化
在设计课堂任务的时候,除了考虑到任务的目的性、可操作性、难易程度等特点外,情境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只有贴近学生学习实际和生活经验的任务才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即是生活,生活也是学习。例如:上述两个案例中虽然都给学生设定了问题,但是案例1中的问题是没有语境的,而案例2的问题都是基于一定的生活情境,环环相扣,每个问题的提出正好结合了课本中相关的理论知识点,以此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对于软件或工具功能的简单了解,更重要的是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设计要关联化
众所周知,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问是一个有效甚至必备的教学环节,因为通过提问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或已有的知识水平。笔者认为,课堂问题设计除了具有明确的目的、难度适中、针对性、引导性等特性外,还应具有相互关联的特性,如围绕一个任务或活动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因果、并列或者其他的逻辑关系。例如:案例1中虽然有课堂提问,但问题之间都是孤立的,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案例2中的提问层次分明、互相衔接且不断推进,围绕活动的开展,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用信息技术解决各种问题。由此来看,教师的“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教师提问设计得巧妙,学生才能进行自主、创造性的学习。
由此来看,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能仅仅停留在教“鱼”的层面,而是要上升到“渔”的高度。
[1]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Z],2013.
[2]杨红芳.殊途能否同归——两节同课异构案例引发的反思[J].中小学数学,2011,(11).
[编辑:昌曙平]
G434
A
1671-7503(2015)07-00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