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晓光
(吉林市龙潭区教师进修学校,吉林省吉林市 132000)
教研员引领下的区域校本网络教研的实践
☆佘晓光
(吉林市龙潭区教师进修学校,吉林省吉林市132000)
网络教研是教学研究的一种新形式。如何发挥教研员的引领作用,开展区域校本网络教研,深入调研、三级培训、构建“135”立体网络模式的实践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新路子。
区域;校本网络教研;实践
区域校本网络教研只有教研员的主动积极参与,才能有效引领学校从主题、时间、要求、资源和话题五个方面开展网络教学研究。我们依据要求开展了教研员引领下的区域校本网络教研的实践。
一方面,我们深度解读《吉林市“十二五”教师专业发展网络教研工作实施方案》,了解国内外网络教研发展现状;另一方面,我们对全区22所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调研采取座谈会和调查问卷的方式,初步了解了全区网络教研的基本情况,撰写了《网络教研离我们还有多远——龙潭区网络教研的实况与对策》调查报告,并依据报告制定了《龙潭区“十二五”教师专业发展网络教研实施方案》。
通过这两方面的工作,我们认识到网络教研是一项具有“新理念、新技术、新应用、新服务”特点的工作,作为教研员应从“新”字出发,引领基层学校依据自身资源制定易操作的实施方案。例如:龙潭实验学校发挥基地校的辐射作用,开展精品课网络研讨展播活动;金珠学校开展运用互联网资源的说课活动;乌拉街小学开展“多维聚合”的集体备课活动。
网络教研虽然在全国不算是新话题,但对于我区而言却是方兴未艾,怎样能够让教研员的引领落到实处并能持续发展呢?经过深度思考,我们认为加强培训是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为此,我们开展了三级培训工作。
(一)一级主管领导培训促理念更新
针对主管领导主要采取召开座谈会的方式,会上领导畅所欲言,谈对网络教研的认识,谈学校网络教研基本状况,谈对网络教研未来的畅想。通过交流,主管领导明晰了网络教研的脉络,依据自身条件积极开展网络教研各项活动。更为可喜的是,我区参与省级“十二五”网络教研课题研究学校,由原来1所一跃变成了7所学校。
(二)二级骨干教师培训促技术更新
针对骨干教师我们采取集中培训和网络培训的方式,其中,教育博客的培训效果尤为突出。
1.开展教师博客培训
我们在2014年5月组织了112人的骨干教师培训,以在吉林省教育社区建立博客为主要内容,学员都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发表博文达1000多篇,其中,缸窑中学常校长的博文一度活跃在全省前十名。
此外,我们还专门建立了龙潭区网络教研博客圈子,圈内人数由最初的10多人发展到了260多人,到目前为止全区主管教学领导都加入了这个博客圈。
3.强化要求,促进普及
我们借着市“学苑杯”博客大赛的契机,要求学校采取逐层推进和“二八原则”比例推进,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校管理层和省市骨干教师,参与人数达学校教师总数的20%;第二阶段学校骨干教师,参与人数不能低于学校教师总数的50%;第三阶段学校全体教师,参与人数达到学校教师总数的80%。我们还制定了相应的考核表,要求学校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各上报一次,这样不仅推动了博客快速普及,还提高了教师参与竞赛的积极性,本届参与竞赛的优秀博文达到30多篇。
(三)三级全员培训促服务更新
我们改变过去由学校自我培训为由教研员辅导和学校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借用现在媒体比较时髦的话,就是“走、转、改”。“走”,教研员走入每个基层学校;“转”,教研员转角色为辅导员,通过讲座和座谈,辅导教师网络教研新技术;“改”,改变态度,变“面”的服务为“点“的服务,这样就实现了对基层学校网络教研的引领式的服务。
为了更好地引领学校开展校本网络教研,重点破解基层学校网络硬件落后,技术力量薄弱,组织服务水平不高的现状,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135”的立体网格模式,即通过优化基层学校“资源”,建立“一个中心+三个平台+五支队伍”的立体网络。
一个中心:坚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心。
三个平台:以有着丰富教育资源的吉林省教育社区为辅助平台,以龙潭区进修学校网站为纽带平台,以学校资源库建设为主平台。
五支队伍:一是区域网络教研管理队伍;二是区域网络教研专家队伍;三是区域网络教研骨干队伍;四是区域网络教研技术队伍;五是基层学校网络教研工作室。
通过这种立体网格模式运行,使网络教研渗透到学校发展和管理的每个环节,使网络中的每个成员在本区域的作用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了多赢。
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我们省内的教育资源平台,在资源上更具有本土化特征。教研员引导基层学校本着“应用和交流”的原则,依托吉林省教育平台完善了“网上个性化备课”的解决方案,形成“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教案复备”模式。
这样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既有固定又有变化,营造了“同伴交流”、“资源共享”的教研氛围。
以上谈到的只是我们在网络教研工作上的点滴实践,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平台,引领学校在网络资源建设和应用上大胆探索,让我们的网络教研更具实效性,更贴近教师专业发展。
[编辑:昌曙平]
G434
A
1671-7503(2015)07-0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