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峰
(镇江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江苏 镇江 212050)
镇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薛 峰
(镇江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江苏 镇江 212050)
基于镇江工业经济的现状和特点以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镇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路径进行研究,提出了镇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措施。
镇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工业经济在产业经济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镇江市作为苏南板块的重要城市,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高端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转型”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把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升级”的核心是三次产业比重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演进,是产业内部由加工、再加工向技术集约化、生产高效化演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是产业结构合乎规律的演进过程,也是产业技术提高和经济效益提升的过程[1],研究镇江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不仅对城市科学发展、集约发展有着现实意义,而且对长三角区域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都有积极的借鉴作用。本文以镇江市工业为样本,对其经济转型升级路径进行了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镇江工业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根据国内外经济理论和历史经验,镇江市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这个阶段最明显的特征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支撑作用十分突出。
1.1现状
截至2013年底,镇江市拥有工业企业3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 769家,吸纳就业92.6万人,占镇江总人口的1/3,提供了50%以上的就业岗位。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7 021.3亿元,利税总额673亿元,利润427.2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16.6%,19.8%和19%,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9.2万元/人,拥有超百亿企业(集团)9家。
2013年,镇江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4.5亿元,其中,工业税收98.5亿元,占近40%。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达53%,拉动GDP增长6.4%,是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镇江市新兴产业投资在工业投资中的比重达74%,新兴产业销售突破3 000亿元,在工业销售中的比重达到42.8%,同比提升了4.5%。
1.2特点
1.2.1 新兴产业快速增长,特色亮点逐步显现
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新兴产业主导化,已经形成了“346”产业结构。“3”是三大主导产业:装备制造、绿色化工、特种金属,均已过千亿;“4”是四大传统产业:轻工、纺织、建材、造纸;“6”是六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特别是新兴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2010,2011年,销售增幅超过50%,2012年增长35%。2013年,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等六大新兴产业销售突破3 000亿元,在工业销售中的比重达到42.7%,在很多领域形成了许多特色和亮点。
1.2.2 大力推行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稳步提升
制定实施《镇江市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计划(2013—2015年)》,围绕轻工、纺织、造纸、建材等重点领域,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一是推进“四新”技改。即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四新”技术改造,组织实施了50个重点技改项目,完成工业技改投入241亿元,增长29.6%。二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全年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59家。组织实施了194项技术创新项目,项目全部完成后形成专利1 062件。三是深度推进“两化”融合。以机器换人、电子商务为重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行项目化管理,重点推进30个“两化”融合项目,实施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制度,分行业开展试点示范,新认定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49家,累计达到135家;企业信息化指数达到78,比上年提高3%。四是合力推进品牌建设。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品牌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措施[2],引导企业通过品牌战略提升产品竞争力。
1.2.3 坚持进退并举,大力淘汰低端落后产能
2011年以来,按照国家、省有关产业政策要求以及镇江城市生态承载能力,先后关闭砖瓦厂50家、关闭小电镀企业42家,淘汰水泥落后产能超5.4×106t,火电机组超3.3×105kW,钢铁落后产能1.5×106t,累计淘汰落后产能生产线、工艺装备700余条(套),每年约减少能源消耗1×106t标准煤以上,节约土地面积1.5×106m2。
与此同时,全力推进化工企业专项整治,通过“关转结合”淘汰小化工企业。全市关闭化工企业累计将超过290家,相当于整治前全市化工企业总数的60%,分流职工6 379人,腾出土地272.8 hm2,减少销售29.88亿元,减少税收1.89亿元。但通过关闭化工企业,共减排COD 2 342 t,氨氮97 t,总磷15.8 t。坚持“关转结合”理念,积极引导化工企业转型发展,一大批企业利用关停补偿实现了转型升级。
1.2.4 综合举措抓节能,绿色制造深入推进
加快节能项目建设,81个重点节能项目实现节能1.54×105t万吨标准煤;严格项目源头控制,对680多个项目进行了节能评估审查和节能竣工验收;推进索普集团、新世纪盐化国家级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建设,大力实施智慧节能,“中国电能云”上线企业79家,全年节电1×109kW·h。
镇江市工业经济虽然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的良好态势,但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2.1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从工业用电看,2014年1-7月,镇江市工业用电9.436×1010kW·h,同比增长1.13%,排名全省11位,比去年同期、去年末分别下降5和4位。主要由于格林艾普、中冶东方2个用电大户停产,拉低工业用电增幅4%左右。
从工业增加值看,2014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2.1%,增幅比去年底、一季度分别下降了1.1和0.2%,指标进展低于预期,工业经济下行态势明显。由于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工业经济的突然“失速”将会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的完成。
从工业投资看,固定资产抵扣税连续2年负增长,设备投入持续下降。企业扩大再生产意愿下降,收缩工业投资转向房地产、资本市场等副业的态势明显。
2.2产业结构不优、层次不高
一方面,新兴产业贡献份额不高。镇江市产业结构长期偏化、偏重,镇江市“纳税百强企业”中,电力、冶金、石化、建材等传统行业企业数和纳税额占比达到42%和55%。其中,仅6家电力企业纳税占“百强企业”、镇江市工业的24.3%和8.9%,而3家大电厂能耗占全市工业的43.3%。
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竞争能力不强。传统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逐步减弱,亟需加快转型升级。
2.3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
一是治理结构需要加快转型升级[3]。一般来说,大企业融资50%以上来自于银行贷款,说明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渠道单一。目前,镇江市60%左右的企业以公司制设立,但大部分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导致融资渠道过于单一,决策管理科学性不够。
二是发展路径需要加快转型升级。面对严峻的宏观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企业选择依靠追加投入、扩大产能、降低利润来获得“夹缝中的生存”,开展兼并重组式和参股控股式的低成本扩张、委托加工授权经营式扩张、线下体验和线上交易式扩张比较少。
三是商业模式需要加快转型升级。企业互联网思维运用不够,类似于阿里模式、腾讯模式、小米模式等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还不够多。
四是经营业态需要加快转型升级。互联网金融、云计算与大数据、平台经济、移动互联网、融资租赁、工业设计、供应链物流、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等新型业态还不多见,传统的经营模式需要通过创新获得提升。
五是企业家素质需要转型升级。企业是市场需求、生产能力和企业家素质的融合体,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企业家。镇江市还没有打造形成一支勇于突破、善于创新、精于管理、敢于跨越的企业家队伍。
2.4要素保障制约加剧
一是信贷投向“脱实向虚”, 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没有明显改观。2014年全市制造业新增贷款仅占新增贷款总额的15%左右,同比下降25%,而同期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增量是制造业的2倍以上。
二是土地指标供应不足。目前,全市工业项目用地缺口已突破1333.3 hm2。而房地产用地中有指标但未开发的土地达到3333.3 hm2。
三是财政专项资金比例逐年降低。镇江市工业和信息化类专项资金总额为4 800万元,约占市直可用总财力的0.3%,且呈逐年下降态势,与我市工业对财税的贡献度极不匹配,总量规模在全省的排名垫底。
2.5政府服务效能不高
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在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规范上下功夫,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干预。
3.1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
市委、市政府围绕产业现代化建设,正在组织实施4项重大战略举措:
1) 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强化源头控制。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以乡镇为单元,将全市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生态平衡“四大区域”,力争2020年建设空间控制在30%以内、生态和农业空间保持在70%以上。全力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多规合一”,并细化落实到各镇和街道。根据不同的功能分区,落实差别化供地、财政分配、税收共建共享等配套政策。
2) 推进产业“三集”发展,提升质量效益。产业“三集”发展是指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高端集聚,资源要集约利用,这是镇江市委市政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通过集中降低交易成本、集聚产生规模效益、集约减少资源消耗,推动80个“三集”园区在项目招引、运作方式、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现新提升。加大项目招引,努力实现园区3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0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和1亿元以上现代农业项目全覆盖。每个辖市区至少确定1个园区,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
3) 推动市场化改革,增添升级动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年底前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公布市级行政审批事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行政权力、专项资金管理和投资审批“五张清单”,推进“并联审批”与“多评合一”。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建立规范透明的预算制度,出台预算追加管理办法,完成市区两级财政分配体制调整完善工作,清理整合扶持经济发展类专项资金,研究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动市属投融资平台整合到位,全面清理市属集团子公司。加快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力争创成国家级综合保税区,中瑞生态产业园、对台交流合作等开放载体成立实体化运作公司。推进金融改革创新,主动研究破解企业互保等问题的新模式,避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4) 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打造特色优势。严格控制环境容量,设立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资金池”;集中抓好“两个片区”、“一湖九河”与大气污染3个专项整治;研究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完成核心区建设规划,力争年内获国家或省里批准;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镇江新区国家级园区2014年基本完成循环化改造,丹阳、扬中和句容开发区争创国家级生态工业园,丹徒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争创国家级。
3.2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
通过了解和把握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分析和研究供给结构的调整方向。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结构有两大变化:一是由解决温饱的衣食向解决住行转变;二是由生存向生活的转变,更加关注衣食住行的质量,关注环保、教育、健康、生态等公共服务的供给。需求的改变必然传导到产业链和供应链,工业企业结构需进行适应性调整。
1) 走高端化之路,推动完善产业链条,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要强化重点产业链,围绕《镇江市工业产业链发展行动计划》确定的10条重点产业链条,组织实施强链、延链、补链项目,积极抢占产业分工中的高端位置,实现从低端向中高端的整体跃升。要开展产业链招商。针对薄弱环节和技术瓶颈制约,主动承接高新产业和高端技术转移,引导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促进上下游产业协同联动、配套发展。要提升产业关联度。加强上下游产品的生产联合、配套协作,形成更多的特种船舶、工程机械、汽车、商务飞机、农业机械整车整机产品。
2) 走规模化之路,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提高竞争力,通过品牌打造提高影响力。以100亿、50亿培强企业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实施一批技改扩能项目,引导企业走兼并重组式、参股控股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积极推进委托加工授权经营式扩张,线下体验和线上交易式扩张。
3) 走信息化之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着力提升智慧化制造能力。高点定位“工业4.0”,加快推进嵌入式软件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提高产品装备智能化水平。通过构建云计算、物联网和下一代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加快推进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五化联动”,打造智慧型企业。
4) 走生态化之路,推动低碳技术应用。树立绿色、低碳、安全的发展理念,推广应用低碳技术,推进化工整治,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5) 走国际化之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拓展发展新空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进军国际市场,收购境外资源和优质资产,建立海外原料供应基地、境外加工生产基地,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打造国际化企业。
6) 走服务化之路,推动制造两端延伸,着力发展“制造+服务”模式。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部经济和平台经济,优化服务业结构;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通过高端化发展衍生服务业、通过规模化发展派生服务业、通过集聚化发展催生服务业,实现“制造+服务”转变。
3.3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对我国经济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作出了最新的判断: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将成为新常态。要以平常心和战略定力来应对新常态,同时提出要遵循经济规律,实现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实现包容性发展。因此,镇江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举措,重点是调优“五个结构”,推进“四个融合”,搭建“六个服务平台”。
3.3.1 调优“五个结构”
1) 技术结构优化。开展关键环节和共性技术研发攻关的自主创新,提升技术层次和水平。推进行业结构优化。一是培育优势主导产业。集中力量打造两大主导产业,装备制造重点突出“海陆空”,发展航空航天、汽车、海洋工程、工程机械、电力电气5大板块;新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合金材料、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化工新材料3大板块。二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三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2) 行业结构优化。一是培育优势主导产业。集中力量打造两大主导产业,装备制造重点突出“海陆空”,发展航空航天、汽车、海洋工程、工程机械、电力电气5大板块;新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合金材料、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化工新材料3大板块。二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4]。协同推进6大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发展激光加工制造、3D打印材料、智能机器人等前沿产业。三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编制《镇江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意见》,帮助企业研究和策划项目,推进项目管理向“前道”延伸。
3) 市场结构优化。一是提升市场营销电子化水平。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细分目标市场和客户,构建互联网营销体系和增值服务体系。二是提升企业市场开放发展水平。三是提升企业国内市场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江苏产品万里行”等展会优势,加强国内市场与本地市场的配套对接,形成联动发展。
4) 规模结构优化。一是做强做大骨干企业。选排一批100亿、50亿培育企业,“一企一策”,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二是打造重点产业链条。培育提升10个重点产业链,全年10大产业链形成销售占工业销售的40%以上。三是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制定出台《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鼓励和引导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整合重组。四是培育规模定报企业。每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60家以上。
5) 组织结构优化。并且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快“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股份证券化”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激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3.3.2 推进“四个融合”
1)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一是做好与现代物流业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好地理交通优势,做大做强一批现代物流企业。二是做好与软件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我市智能电器的产业优势,实现智能装备与嵌入式软件的融合发展。三是做好与金融商务业的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利用融资租赁方式进行设备更新和开拓国际市场。
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全面贯彻执行《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通过组织实施“两化”融合项目,深入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深化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开展重点行业“两化”深度融合综合提升工作。
3) 加快军民融合发展。依托丹阳国家级军民融合发展产业基地,进一步加强与国防科工局、十大军工企业联系,加快推进“军转民”、“民参军”工作。
4) 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三集”发展,21个先进制造业园区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比例提高8%;推进园区市场化运作,指导园区建立健全“管委会+公司”、“园中园”、跨区联合管理模式,实现科学规范运营。
3.3.3 搭建“六个平台”
1) 规划引导平台。围绕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健全完善规划体系。
2) 监测分析平台。建立经济运行管理和服务平台,全面收集和分析政府部门、企业、互联网经济大数据,为企业提供预警指导服务。
3) 要素保障平台。在化解融资难方面,重点推动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融资担保,扩大“周转贷款”规模,大力推广“网上金融超市”,降低融资成本,拓展融资渠道。在化解土地缺口方面,推动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等方式,将低效利用土地转化为“高产出”土地;鼓励建设高标准厂房,对成效明显的给予建设资金和土地指标奖励;在化解用工缺口方面,组织实施“机器换人”百企改造计划,推动企业用机器代替人工。
4) 市场拓展平台。全面拓展国内和本地市场。推动政府投资类重点工程、行政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采购使用本地产品。鼓励大型超市和批发市场采购、销售本地产品。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家、省级各类展会,每季度组织开展一次行业产品配套对接活动,推动行业内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大力拓展网络市场,推进“镇江好产品”网上展销馆市场化运作,助力“镇江制造”拓展网络市场,确保销售10亿元以上企业网上销售的比例达到20%以上。加快拓展国际市场。由市商务局、市经信委负责,选排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加快形成海外市场的“镇江板块”。
5) 问题协调平台。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专柜、12345中小企业服务热线、中小企业服务专网“三专”服务功能,及时处理和协调中小企业发展过程的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6) 政策扶持平台。依托“镇江企业政策通”手机终端平台,梳理、集成、推介政策,提高政策知晓度。深入开展“三查三到位”活动,推动政策落到实处。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也离不开政府的有效引导和推动。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品牌战略、两化融合、集聚发展、兼并重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等为工作着力点,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5]。
[1] 沈坤荣,徐礼伯. 美国“再工业化”与江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J].江海学刊,2013(1):219-216.
[2] 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品牌建设的意见[EB/OL]. [2014-08-02].http://www.zjcz.gov.cn/zcfg/szfxgwj/201301/t20130125_850308.htm.
[3] 白洁.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长江中下游城市群的证据[J].江汉论坛,2013(7):89-93.
[4] 镇江市6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新闻发布会[EB/OL].[2014-07-26].http://www.zhenjiang.gov.cn/gzcy/xwfbh/zxfbh/201306/t20130625_925777.htm.
[5] 江苏省将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EB/OL]. [2014-07-30]. http://jiangsu.china.com.cn/html/finance/finances/6802_1.html.
〔责任编辑: 胡 菲〕
Researchonthe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pathofZhenjiangindustrialeconomy
XUE Feng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mission of Zhenjiang Municipality, Zhenjiang 212050, China)
Based on the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of Zhenjiang industrial economy,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aths of the industrial economy of Zhenjiang, and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of Zhenjia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economy.
Zhenjiang industrial econom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ath study
2014-09-03
薛 峰(1962—),男,江苏扬中人,镇江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
F406
: C
:1008-8148(2015)01-00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