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向爱芳
遇见“你”“、我“”、他”——以苏教版三年级教材为例浅谈从三种人称的视角挖掘文本的读写训练点
江苏向爱芳
所谓读写的训练点,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标对不同年级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文本的内在训练因素,按照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所确定的读和写相结合的训练单位或部位。读和写的练点确定得好,语言文字训练才会卓有成效。在叙述中,有三种人称可以进行。从三种人称的视角挖掘文本的读写训练点,既可以灵活地转换文本语言,又丰富了学生表达的角度,有效地落实了语用的目标。
人称 “你” “我” “他” 读写训练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故此,语文教师心中应时刻有语用训练。所谓读写的训练点,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标对不同年级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文本的内在训练因素,按照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所确定的读和写相结合的训练单位或部位。读和写的练点确定得好,语言文字训练才会卓有成效。
在叙述中,有三种人称可以进行。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除“我,我们,你,你们”的其他主语。这三种人称各有其表达效果与优点。从三种人称的视角挖掘文本的读写训练点,既可以灵活地转换文本语言,又丰富了学生表达的角度,有效地落实了语用的目标。下面,以苏教版三年级教材为例,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是如何从三种人称的视角挖掘文本的读写训练点的。
(一)“你”在我眼中是最美
第二人称是“你、你们”。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
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1.借信抒情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讲述了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说明了要时时处处严格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规定的道理。对学生来说,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于是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出他们已有生活中接触到的“规则”。基于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他们:汤姆每时每刻都记着爸爸的话,长大以后的汤姆对爸爸特别感激,他想对爸爸写封信,请你以“爸爸,你还记得吗?”开头,写出汤姆想对爸爸说的话。以下是一些学生写的信:
生1:爸爸,你还记得吗?在我小时候,您带我去钓鱼,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但当时还没有到钓鲈鱼的时间,是您教育我“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要遵守规定”,这句话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对我有莫大的帮助。
生2: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您说把这条鱼放掉,你还说不管有没有人看见,都要遵守规定,培养了我自律的品质。
生3:是您教我伟大的道理,您不仅是我伟大的爸爸,更是我尊敬的老师。
这样的人称转换,降低了学生语言表达的难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生活中遵守规则的例子引入信中,解决了学生语言训练时的“无米之炊”,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创编对话
阅读离不开体验和想象,读者凭借自己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可根据文本情境创编对话,将文本丰富的内涵外化。《雪儿》讲述了“我”为受伤的雪儿疗伤并精心照料它,直到它能飞上蓝天的事,表现了“我”对鸟类的爱护,也流露出“我”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我”和雪儿告别时的情景文中的描写比较平实。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用对话的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我”和雪儿告别时的情景。以下是学生创编的对话:
在阳台上,我把雪儿轻轻捧起,说:“你展开双翅在空中飞翔的姿态真美啊!”雪儿用它那金黄的眼珠望着我,似乎在说 :“我受伤以来,你一直陪伴着我的身边照顾我,我真舍不得离开你,也祝愿你是伤早日康复。”我轻轻抚摸着雪儿的头,说:“雪儿你去吧,蓝天才是你施展本领的地方。”终于,雪儿拍打着翅膀,飞向蓝天。看着它渐渐远去的身影,我在心里默默地说:“雪儿,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当好蓝天信使啊!”
在学生丰富的想象下,语言也充满着雪儿一般的灵气,学生用第二人称的视角,把作者对雪儿的依依不舍,把雪儿的通人性表现地淋漓尽致,让这个告别的情景充满了美好。
(二)“我”的未来不是梦
第一人称的优点是,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根据文本体裁的特点,可以让读者变成文中的主角来说话。
1.制作名片
说明文的读写训练点可以确定为为说明对象代言,为说明对象写名片。例如教学《航天飞机》时,我设计了让学生为航天飞机制作一张名片。读到这个练习,学生的脸上漾起了笑意,把自己想象成课文中的航天飞机,从航天飞机的角度介绍自己,吸引住了所有孩子的兴趣。交流中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回答,他们的回答生动有趣:
嗨,我叫航天飞机,我喜欢在天空中自由地飞行,我可以自豪的说:“我的飞行速度可是一般飞机的几十倍哦!”我长着尖尖的脑袋,一对三角形的翅膀,方形的机尾,我有着巨人般的个头。我比普通飞机飞得高多了!我可以飞到几十万米高的高空,我还飞得超快呢!从帕米尔高原到东海之滨,我只需要七分钟。我的本领也很大。我能绕着地球转圈圈,在太空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出了毛病,我就伸出巨大的手臂把卫星捞回机舱,带到地面上来维修,我还能在紧要关头来攻击和骚扰外国的卫星。嘿嘿,大家听了,是不是很羡慕我呢?
挖掘课文的语言因素,根据课文内容改变叙述角度,学生在角度变换的训练中,进行了合理的创造性表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更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卓有成效的。
2.讲述经历
《小露珠》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课文的主角是小露珠。根据课文的特点,如果让学生扮演小露珠,重新组织语言朗读课文,文本就转换成了小露珠们精彩的生活经历,学生读起来会更有新鲜感和成就感,听者也会如见其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夜幕降临时,我们悄悄地来到大家的身边。我们在草叶上、花朵上、禾苗渐渐长大了。我们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到黎明的时候,已经有黄豆粒那么大了。
因为角色的需要和叙述方式的改变,文本就必须再造一个新语境,由此也相应地带来一系列的变化。主体根据自身角色表达的需要,迅速自觉地置身于文本之中,将自己置换成为“小露珠”,将文中的“小露珠”替换成“我们”,这样的转换既来自文本,基于文本,同时又是对文本理解的自然生发和提升,对主体来说很具有挑战的意味和较强的吸引力,所以深受学生的喜爱。
(三)你在“他”乡还好吗
第三人称叙述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能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
1.整合练习
依托文本,通过设计相关的练习,使之转化成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过程,既有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并通过消化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课后习题多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所以,培养学生的第三人称表述能力,合理利用课后练习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跟踪台风的卫星》课后有一个练习:默读课文,说说气象卫星是怎样跟踪台风的。我给他们一个句式:“当台风……的时候,卫星……”有了这样的句式,孩子们就有了抓手,学生用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气象卫星时刻跟踪、监视着台风。当台风威胁卫星竟敢盯住它时,卫星笑笑说,自己要时刻跟踪它监视它,直到它消失为止;当台风想吓跑卫星时,卫星却说自己偏偏爱跟着它走;当台风想甩掉卫星时,卫星仍然紧紧跟踪它,并嘲笑台风,想甩掉自己没门;当台风向城市扑去时,卫星及时向人们报告了台风的行踪;当台风朝海洋的另一个方向奔去时,气象卫星又紧紧跟踪着,监视着。
这样的一段话,不仅帮助学生梳理了文章的线索,培养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概括能力,而且教会学生如何从第三人称的视角有条理地说好一段话。
2.改编导游词
《美丽的南沙群岛》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介绍了南沙群岛美丽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南沙群岛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学完课文,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撰写导游词。学生当起了小导游,以下列举学生的导游词片段: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我国的南沙群岛观光旅游。我是今天的导游,今天由我来带领大家游览我国的南沙群岛,在这里让我们共同领略南沙的美丽景色。大家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我国的南沙群岛,它位于我们祖国的最南端,二百多座岛屿,礁盘星罗棋布……
文本有特定的叙述人称,如果转换一下人称,改变一下叙述方式,就会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它能促使学生打破思维的固定模式,对文本作动态分析,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方法,无论是从表达还是从想象的角度来说,对学生都大有益处的。学生在改变人称的练笔中体会到不同叙述方式的不同表现力,从而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责任树立一种语言的训练意识。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挖掘文本资源,找准读写的结合点,拓展学生语言训练的空间,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动起笔来。相信只要智慧地把握读和写两者结合的艺术,定能让学生行走在广阔的语言训练场上,收获一路的硕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常州市龙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