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开发区的30年

2015-01-30 23:02宋鑫陶
商周刊 2014年23期
关键词:黄岛区技术开发区开发区

宋鑫陶

30年前,“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一个新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自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然后是秦皇岛、烟台、青岛、宁波……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开放之后,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立,加速了当时改革开放的进程。

当时的开发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顶着“改革试验田”的名义,成立在一块远离城市中心区的荒滩或郊外。所以,在某种层面上,开发区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开拓和创新的精神,当然更代表了一种改革和开放的精神。“走在荒滩里,睡在帐篷里,再苦再累也要闯出一条路的‘拓荒牛精神,当年曾感动了外商,今天已成为开发区的重要财富。”

30年之后,这些当时的“试验田”在走过了近乎相同的探索之路后,也有着另一个近乎相似的特征:它们都成为了所在城市开放的前沿阵地、城市外扩的重要依托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并逐渐打造成为一片繁荣的新城。

如果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那么,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也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年发展的一个缩影。

曾经的荒滩

如今青岛黄岛区的唐岛湾海滨公园,每到周末和节假日都游人如织。美丽的海岸线和舒适的公园环境,让这个城市公园有着“海上西湖”和“青岛西花园”的美誉,其设计方案还曾获“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环境金奖。而在30年前,这里是一片荒滩。

过去,这里仅仅是一片开拓的热土,白天是轰鸣的机器、挥汗的民工、进出的车辆和冒着浓烟的工厂,务工结束,人们返回城里或临近的乡村,剩下一个黑暗、寂静的夜晚。在1984年开始后的一些年里,青岛开发区是这样,几乎所有的开发区也都是这样一幅景象。

甚至在2003年前后,有人记忆中的光景还是这样的:“我第一次到这座城市落脚时,人们正在从重工业污染严重的北部海边向南部未开发的海岸线迁移,留下土黄的墙体和昏黄的天空。”

上世纪90年代前后生活在青岛开发区的人,肯定会记得香江路,当时叫长江路,它是那时开发区屈指可数的柏油路,现在的长江路在过去则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小路。而如今,香江路、长江路、武夷山路和井冈山路组成的“井字形”格局,汇聚了利群、佳世客、麦凯乐、百利来、青岛国货、家佳源购物中心等众多商业巨头。

交通在这些年发生的变化也许最为人们所欣喜。过去,青岛和黄岛之间要靠轮渡往来,所谓“青黄不接”,虽然40分钟左右的时间不算是多么长,但海上交通远没有陆路交通的便捷,这一度阻碍了黄岛和青岛开发区的发展。

如今,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的开通,节约了两地往来的时间,更助力了区域经济的腾飞,也让当年“经济中心西移”的设想一步步得以实现。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西海岸新区”两大国家战略的部署和推进,以及依托于中韩自贸区的自由贸易港区的申请,都离不开交通的辅助,也势必会将青岛开发区进一步推向改革和开放的前沿。

时移世易,沧海桑田。

1984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青岛开发区时,规划面积只有15平方公里。“根据方案,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设在胶州湾西海岸的黄岛区薛家岛镇,具体位置是胶(州)、古(镇)铁路线(拟建)以东,烟固墩以西,前湾港以南,唐岛湾以北。”

1989年,国家科委同意在青岛开发区内建立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2年,山东省和青岛市先后决定,将青岛开发区扩展到黄岛全区,两区实行体制合一;1995年,设立省级凤凰岛旅游度假区;2006年,设立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2008年,设立青岛前湾保税港区;2012年,原青岛市黄岛区与原胶南市合并,成立新的黄岛区;2014年,西海岸新区获批,青岛开发区成为新区下辖的九大功能区之一。

这些发展历程上的节点,成就了现在的青岛开发区。如今,其总面积已达478平方公里。30年间,其规划面积增长了30多倍。

向城市综合体转变

1984年,国家只批准设立了10个开发区。自那之后,开发区“雨后春笋”般出现。据悉,目前仅国家级开发区就多达215家。

2014年9月,在厦门召开的“2014国际投资论坛”分论坛“辉煌三十载再启新征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论坛”上,组织者在台面上摆放了一个鱼缸,并要求与会的几大国际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人从鹅卵石、水草和鱼中选择一样,放入鱼缸。

这是一个有实验意义的比喻。鱼缸代表的是国际级经济开发区,而鹅卵石、水草和鱼则分别代表了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各项职能服务和入驻企业。

不同的人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而选择的不同,代表了开发区建设过程中不同的侧重。结果是选择水草和鱼的最多,说明一开始开发区就注重对企业的选择和对服务的重视。

如今,青岛开发区也在大力推行简政放权。目前青岛开发区正在探索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一站式审批管理模式,在商务、经发、工商等部门建立审批信息共享和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实现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和一窗口收发。据悉,外资企业现在在青岛开发区完成设立手续的时间最快只需要4天,审批速度大大提升。

据悉,截至目前,已有来自美国、欧盟、日本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投资,累计引进外资项目4434个,其中投资过亿美元项目37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88个。

30,是一个特别的数字。人在30岁的时候,就步入了“而立之年”,也就是说这个年龄的人,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能自立于世。对于30岁的开发区而言,它走过了当初的拓荒岁月,吹过了改革的春风,如今则要在转型的时代机遇下,再次担负起开放的重任,完成又一次的飞跃。

在这30年里,青岛开发区的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如今已培育形成了家电电子、石油化工、造修船、海洋工程、汽车、港口物流等六大产业集群。2013年,青岛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产值总量占规模工业产值的29%,优势产业集群产值则占到了规模工业产值的85%以上。

这些年着力发展的服务外包行业,2013年完成在岸额3亿美元、离岸执行额2.2亿美元。服务外包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航运商贸金融业、医疗健康产业和教育衍生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六大领域,其增加值已跃升至生产总值比重的34.2%。

青岛“以港兴市”,港口也是青岛开发区的优势所在。目前,作为青岛港主要组成部分的前湾港已是我国大陆最大的集装箱中转港、冷藏箱进出口港、世界第14大集装箱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已位居我国沿海港口第三位。

蓝色是海洋的主色调,也是青岛开发区的主色调。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青岛开发区通过“智岛、蓝岛、绿岛”三大计划的实施,不断推进蓝色跨越。“智岛”计划瞄准的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蓝岛”计划立足的是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而“绿岛”则是提倡发展低碳、绿色、环保产业。

据悉,2013年,青岛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37.4亿元,规模工业产值4876.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1.2亿元,外贸进出口258.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1亿美元。以不足青岛市3%的土地面积,贡献了青岛近1/3的规模工业产值、1/5的地区生产总值和1/6的财政收入,而且是青岛乃至山东开放型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综合经济实力最强、区域环境最优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回望30年前,这一片曾经的荒滩早已旧貌换新颜。低矮的房屋让位于林立的大厦,宽阔的大道取代了狭窄的小路,洁净的工业环境里已很少看到浓浓的黑烟。如今的开发区,就是一座新城,不再是过去工人们昼来夜离的工地,而是生活于此的人们的乐园,承载着更多美好的愿景。

正如业界所评论的那样,“在经历30年的发展后,这样的转变已经成为广泛共识:试验陛的经济开发区办到一定程度后,不可避免地要跟社会接触更多。走出‘孤岛,从单纯承载经济职能向承载社会发展的城市综合体转变,就成为趋势必然。”endprint

猜你喜欢
黄岛区技术开发区开发区
国家级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9~2018年青岛市黄岛区肺结核流行趋势及结核杆菌耐药性分析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
挤压还是带动:开发区FDI外溢对无开发区城市经济的影响
环评中各类油罐大小呼吸损耗计算差异及防治措施——以黄岛区某码头油库为例
青岛市黄岛区首例污染环境罪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