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院儿童自卑问题原因分析和改善策略
文/李昌儒
摘要:福利院儿童是一群特殊儿童,主要是指生活在儿童福利机构的,其公民权利、生存、生活和受教育权利受到法律保护且无人抚养的孤儿、弃婴、弃儿和残疾儿童。我国的孤残儿童群数量众多,在全国各地都设有儿童福利院,用于收养这群特殊的弱势群体,但是由于家庭、社会、个人以及福利机构的集中收养制度等原因,福利院儿童在生存发育上的语言、动作、智力落后于社会同龄儿童,也就是生长发育迟缓,同时其人格特征也异于普通儿童,“人格分裂”“情感障碍”“强迫症”等心理疾病问题比较多。虽然在福利院儿童的安全和生理上的需求得到了保证,但是福利院的集中教养方式不能形成稳定的情感关系,加上社会外界的不恰当刺激,更易导致其缺乏归属和爱的情感,产生自卑的心理。本文主要着力于福利院儿童的心理自卑问题,首先阐述了福利院儿童的自卑现状,然后对其自卑问题的原因进行了一定分析,指出了解决福利院儿童自卑问题的必要性,最后就改善福利院儿童自卑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福利院儿童;自卑问题;原因;改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志码:A
在2006年的时候我国再次对残疾人进行了统计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未成年的残疾人口高达700万人,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量,接近残疾人总数的百分之十,在这700万多人中,未满14岁的残疾儿比例占半数以上。从上述调查中可以看见,我国的孤残儿童的数量非常大,对于这群体庞大的孤残儿童们的生存以及教育问题该如何解决,由国家福利机构集中教养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式,我国各地都设有儿童福利院,用于收养这些残疾儿、孤儿,抚养他们长大成人。
一、福利院儿童自卑现状
孤残儿童是一群特殊的弱势群体,而且有很多儿童都存在发育缺陷,比如在语言、动作、智力的发育上跟不上正常同龄儿童的发育水平,特别是没有家人的照顾更容易导致其发育迟滞。国外有个著名的儿科医生曾经发表关于福利院儿童文章,文章中指出院式的集中养育方式从短期来看会造成孤残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甚至致疾,长期来看会慢慢造成孤残儿童体弱多病和经济依赖性大。另有调查显示,儿童在福利院生活三个月,其生长发育就落后于正常家庭迟缓一个月。造成福利院儿童生长发育迟滞的原因众多,比如生活环境不稳定、受到虐待、缺乏营养等等都会影响到儿童的生长发育。
从福利院儿童的人格特征上来看,人格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表现,一是性格,二是气质。性格主要是指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态度而反应出来的表现在行为上的特征;气质就是关于人们心理活动方面的特征。影响气质的主要因素来源于遗传,不过也会受到外界影响和环境刺激的干扰。有上海相关方面的研究机构就针对福利院儿童的气质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福利院儿童的气质类型和社会正常儿童气质模型有很大不同,这也许和抹杀个性的福利院教养方式及其早年遭受的巨大家庭变故有一定关系。另外研究还表明,每个人的气质维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其对外界的刺激反应的心理活动速度、强度等反应也是不一样的,同时气质维度也影响到儿童的智力、动作、语言发育水平,也就是说,需要养护人员对维度不同的气质类型儿童进行区别的养育,才能让孩子得到更好得成长,比如对于难养型的孩子,他们有生活节律性差、哭闹频率高、渴望关注度高等特征,就需要养育者给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但是在福利院是实行集中养育统一管制的方式,加之工作人员时间、情绪和精力等方面原因的影响,对气质维度不同的孩子不能区别对待关注和互动,从而影响了孤残儿童的智力体能的发育。
在针对福利院儿童的性格特征EPQ测量的调查中,有大量的数据表明他们的E量得分均低于社会正常家庭成长的儿童,福利院女童的内倾性要远高于社会女童,孤残儿童性格上出现“人格分裂”“情感障碍”“强迫症严重”等心理疾病问题的几率也较普通儿童大。
虽然当今福利院的设施、基础配备等硬件条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得到了很大改善,能保证孤残儿童衣食无忧,但是对于他们的社会认知、情感支持、心理健康的方面重视度不够。导致这些群体都有一定的情感依恋障碍,不安全型依恋所占的比例过大,对儿童的成长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严重伤害,即便安全和生理上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但是如果没有形成稳定的情感关系,缺乏了归属和爱的情感,更容易发生信任危机。如交往表现的非常焦虑,社交能力相对低下,适应能力显著落后,且其自身也会出现很多病理行为,如孤僻、抑郁等。在孤残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上,其中自卑心理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相关机构在对福利院儿童的自卑心理量表FIS调查中发现,在自卑心理的强度上福利院儿童处于中上水平,这就表明其整体上普遍存在着一些自卑心理,不过自卑个体也少有达到强度特大的程度。从测量的维度上来看,得分最高的就是交往自卑,最低的就是个性自卑,其它得分从高到底分别是外貌自卑、体能自卑以及学习能力。得分越低则强度越大,也就是说在福利院儿童的自卑感中,社交交往的自卑感最强烈,而对于个性方面的自卑则相对要低一点。
二、福利院儿童自卑问题的原因分析
福利院儿童的自卑从个人自我的角度上来看,很典型的一点就是对自我的认同感特别低,这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里,外界给他们病弱的身体上贴上了太多不好的标签。人们早先在生产力低下和社会资源不足的时候对于孤残儿童这类弱者只能任其自生自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已经有一定的能力对他们实行人道主义救治和实施人文关怀,但是对于弱者的体惜度和尊重度都不够,对于孤残儿童的痛楚没有感同身受,也就很少能真正的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大部分人对他们的态度敬而远之甚至避之不及,更有恶劣者蔑视之。正是因为社会对于残疾孤儿带有“有色眼镜”,赋予了其不光彩的理解,偏向于贬义和嘲弄。所以置孤残儿童于长期被污名化的境地,导致他们对自我的认同出现了偏差,“众口铄金”、“三人成虎”的社会大众环境让孤残儿童遭受很大的羞辱,这些心理阴影会让他们倾向于承认自己是无能和低下的,有时候也将这些评价作为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不足的理由,更容易让他们缺乏自信、否定自我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甚至自我封闭,也会让自尊心极强者出现性格极端偏执的情况。
儿童福利院为可怜的孤残弃儿提供了生存教育的环境,不过其环境和正常家庭相比差别很大,因为福利院对于儿童的教养方式是采取集中照顾。集中养育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强调养育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比如对生活用品摆放位置的强制规定、作息时间的统一、排队用餐的严格秩序等,这种规范统一的管理,强调纪律性。由于参与福利院照顾儿童的人力资源远远不足,这种集中管制是一种成本上的便利方式,但是同时缺乏了对孩子的个性化教育,抹杀了孩子们童真浪漫的天性,并且给孩子们设置了一道心理屏障,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身处的群体是与众不同的,是被遗弃的,被抛弃的,没有家庭接纳的,缺乏安全感的处境会让他们感到自卑。另外,孤残儿童对于福利院集中教养的归属感也较弱,因为福利院是一个特殊机构,需要依靠社会力量支持得以生存,政府和社会组织群体随时都可以去访问和参观,福利院儿童是被救助的对象,所以也要求其必须有一颗感恩的心,必须无条件接受和欢迎这些随时可能出现的参观者和访问者,热情懵懂的去面对这些前来的陌生人,这就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隐私也得不到保护,生活秩序受到干扰,从而对福利院的生活产生不了归属感,并且会下意识逃避面对自己与正常同龄儿童不一样的处境。比如,有的孩子就不会告诉同学们他家在福利院,因为他会觉得没面子很丢人。
家庭层面应该是导致福利院儿童自卑心理的第一原因。身心稚嫩的孤残儿童在失去父母后离开原来熟悉的家庭到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环境中去,孩子的核心支持力来源于常规家庭的提供,但是在福利院的生活缺失常规家庭的功能,孩子们主要接触的流动性比较大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非固定的养护人员使孩子不能形成稳定的心理依恋,更不能与之建立没有血缘亲情的亲子关系。这就会导致孩子们没有亲情上的感情依靠,没有亲情的支持力,很难获得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不能直面人生,导致性格上偏于敏感、无助、消极,同时也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不愿意相信自己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会对弱势群体都能实施一定的人道主义救治和人文关怀,越来越多的社会爱心人士投身于慈善公益事业,给福利院儿童带来了很多行动和物质上的帮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于志愿者的管制制度并没有跟上,在给予孩子们物质上的关怀时候忽视了对他们情感上的呵护,没有照顾到这群特殊群体稚嫩身躯脆弱的一面,一些无意识的行为会伤害他们幼小的心灵,增加孤残儿童的心理自卑感。比如在其之间的互动过程中,一再的询问和细化孩子们被收养之前的遭遇,并对其表示出或者刻意表示出同情的心态,就会不断的强化遭遇对于孩子们的伤害,和常态家庭养育的淡化淡忘遭遇的方式相悖。另外这种不适度的温暖关爱其实是另一种变质的炫耀,还给孩子的心理新增了一层伤害,就是“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不自觉就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三、解决福利院儿童自卑问题的必要性
通过对福利院儿童的自卑心理量表FIS调查,得到了福利院儿童的自卑强度水平中上的数据,可见其整体上都存在着一定的自卑心理,也就是说孤残儿童的自卑现象非常普遍和常见,特别是在社会交往上的自卑,其强度最为激烈。福利院儿童的自卑心理,对于儿童本身来说,会让他们产生否定自我的消极情感体验,自我认知低,看不见自己的优点,不相信自己具有克服困难的能力,寻求不到情感支持,不良情绪不能及时消化,没有直面人生的坚韧勇气,倾向选择逃避和自我封闭的人际交往方式,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他们人格的健全和身心的健康,虽然能平安长大成人,但是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将不利于他们今后适应社会环境和融入主流文化,成年之后的孤残儿童会由于自卑心理走向极端偏执、性格阴郁、人际关系破坏或者人格失调、家庭关爱能力和意识薄弱的道路,严重者甚至做出危害他人和社会安全犯罪行为,所以必须重视孤残儿童的自卑心理问题,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肯定自我,挖掘潜能发现自身长处,提高自主消化不良情绪的能力以及社会交往、学习的能力,扭转极端偏执的个性,增强对他们的情感支持,提高他们的安全依恋感从而健全他们的心智和人格,长大后成为一名健康的社会人。
四、改善福利院儿童自卑问题的策略
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保证孤残儿童安全和生理上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要加强对福利院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正视孤残儿童在心理上和社会常态儿童的区别巨大的原因,洞悉孩子敏感的内心问题,培养相应的专业技能和提高的专业敏感性,增强孩子的社会交往和学习的能力,改善孩子们消极自卑状态。
榜样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可以导人向善以及积极上进,孩子处在一个天真浪漫的纯真年龄阶段,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都还么有完全成形,所以应该给他们塑造一个充满正能力的阳光形象,让孩子们明白身虽残志更坚的道理,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百折不屈的坚韧人格。
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可以定期去福利院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普及心理知识,让孩子们看见自己的优势,不要否定自我和标签化自己,同时也为孩子遇到的心理问题提供咨询和指导,可以有效疏导和缓解孩子们遇到的不良情绪。
工作人员不能仅仅停留在照顾日常生活上,要多注意和观察他们的行为,多洞悉孩子敏感的内心问题,一旦察觉有自卑的消极心理,则应该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心理治疗的介入可以帮助他们消除无助感,建立自信肯定自我。
毕竟工作人员的数量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对于福利院软件条件的不足可以寻求社会的帮助,呼吁社会的共同关注,为孤残儿童献一份爱心。但是要值得注意的是,福利院必须要规范访问制度,要尊重孩子们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同时也不能对孩子们痛苦的遭遇进行二次伤害和深化,负责会适得其反。另外呼吁社会用一颗理解、宽容、仁慈的心态去善待孤残儿童,不要去妖魔化和污名化的区别他们,只有褪下有色眼镜,才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心灵。
全国的孤残儿童人数众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特殊群体,但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经济状况对于弱势群体的资助必然没有能全盘解决的能力,所以即便有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慈善帮助,福利机构的能力都有限,所以为了改善孤残儿童的自卑心理状况,可以实施有条件送养,比如丧失生育能力的有能力抚养家庭、国外爱心家庭的收养等,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社会常态家庭的温暖,同时稳定而熟悉的生活环境会提高他们的安全依恋感,获得情感支持,从而提高自信。
消极自卑心理的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不自信,对自我的认同感过低,不相信自身的优势和能力,逃避现实和自我封闭,自我认同感低是孤残儿童消极自卑的内因,所以要改善孤残儿童的自卑心理,必须提高其对自我的认同感,对于他们正确的行为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褒奖的反应,对于才能真正让他们建立自信,相信自己有直面人们的能力和勇气。
五、结束语
由于疾病或者遗弃等原因,孤残儿童被迫离开了正常的家庭生活环境,被送往儿童福利院进行集中养育。虽然福利院的配备设施能保证孩子们衣食无忧,但是由于其统一规范的教管模式的制度以及社会、家庭以及自身心态等多层面的影响,孤残儿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自卑、偏执、极端等。其中他们的自卑心理是一宗非常普遍的现象,通过对福利院儿童的自卑心理量表FIS调查中发现,在自卑心理的强度上福利院儿童处于中上水平,这就表明其整体上普遍存在着一定的自卑心理,其中,社会交往的自卑感最为强烈。自卑带来的否定自我的消极情感体验会让他们不相信自己具有克服困难的能力,没有直面人生的坚韧勇气,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人格的健全和身心的健康,所以必须正事和改善福利院儿童的自卑问题,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干预、提高孤残儿童自我认同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树立榜样作用、加强社会的共同关注、实施有条件送养等策略上来增强对他们的情感支持、提高他们的安全依恋感、健全他们的心智和人格,为孤残儿童以后适应社会环境、融入主流文化的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峰,杨欣.孤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研究[J].教育研究,2009,(12):70-80.
[2]赵丽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1).
[3]赵紅丹.团体辅导改善孤残儿童自尊与人际信任的实验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领士学位论文,2014,(5).
[4]张洪菊,崔万秋.流动儿童自信心培养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4).
[5]文博.孤儿童心理现状的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