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伟德
摘 要:运动乐趣一直是广大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关注的问题,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走了一些弯路。运动乐趣是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之后的感受与体验,有时它是短暂的,有时它是持久的,学校体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把它从短暂的转变为持久的。本文从运动技术教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角度探讨影响学生获得运动乐趣的因素,并认为,在不断挑战与克服运动技术难度前提下的运动乐趣才是持久的。
关键词:运动乐趣;趣味性;适应性;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9-0017-04
教学趣味性始终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从教的趣味性与学的趣味性两个层次。虽然,教师教的乐趣与学生学的乐趣是互为联动的,但是教师获得教的乐趣应该服从学生获得学的乐趣,即学生获得体育教学中的乐趣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乐趣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各有各的学说,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快乐体育”以来,的确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注入式教学所形成的枯燥乏味的教学进行了很大的冲击,一时之间,“快乐体育”在全国范围内曾风靡一时。但是,也曾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对什么是“快乐体育”理解不到位,导致了牺牲运动技术的快乐体育和学生放任的“快乐”,这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浅层的快乐。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运动技能,并学懂、学乐是我们体育教学一贯追求的目标,“学懂”意味着使学生理解运动技术的内涵、意义、原理与方法等,“学乐”则是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产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情感,这是继续学习的动力所在,也是体育的魅力所在。从学会、学懂、学乐三个层面的视角来看,其重要程度是同等的,学会是必须,学懂是应该,学乐是必要。本文从运动技术教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角度,探讨使学生获得体育学习的快乐问题。
一、什么是运动技术趣味性与实用性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趣味?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情趣;志趣;兴趣。如鲁迅说到“我以为如果能有插图,就更加有趣味”;二是,滋味、味道。如饭菜很有味道。显然,第一种对于趣味的解释更符合教学范畴。
在这里,我们还需要辨析与趣味相关联的几个概念,如“兴趣”“爱好”“乐趣”“志趣”等。
“兴趣”以人的需要为基础。人与动物不同,既有物质方面的需要,又有精神方面的需要。人们如果需要某项活动,那么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与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其究竟。“爱好”是从“兴趣”开始的,经常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慢慢就变成了一种爱好。而“乐趣”则是人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或做完事情之后产生快感。“志趣”的层次较高,是指人们不仅要把事做好,还能在做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并形成为之努力和奋斗的决心与意志。
结合体育教学领域,运动技术趣味性实际上是指学生对运动技术的需要程度、学习运动技术过程中的乐趣、对运动技术学习的爱好等含义。
其次,我们要理解什么是实用?主要也有两种解释:一是,“实用”是指物的实际使用价值,如这些工具看上去很简单,但却很实用。二是,“实用”是指“实际应用”,如这种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证明效果很好。
结合体育教学领域,运动技术实用性实际上是指运动技术的使用价值,即运动技术的“有用性”。那么,什么是运动技术的“有用性”呢?对于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比较复杂,简而言之,所谓“使用价值”,较早出现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专著之中,他从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角度论述了商品的双重性,而商品的使用价值主要可用商品“有用性”来衡量。例如一把梳子,对于长头发的女人来说,它是有用的,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也是一件必需品;但是对于一个光头的和尚来说,它虽然内含一定的价值,但却是无用的。运动技术这个东西也是一样,如果对于一个不需要的人来说,它是无用的,但对于一个真正需要的人来说,它是有使用价值的。但是,运动技术与日常生活距离较大,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学运动技术不理解,往往会产生厌学的现象,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对运动的需要,是深入学习运动技术的基础。
二、影响运动技术教学趣味性与实用性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运动技术教学趣味性因素
1. 运动项目本身的固有特点
由于运动项目种类繁多,且每一个运动项目的性质与特点不同,因此,运动项目本身就形成了不同的特点,有的运动项目趣味性较强,如球类项目、运动游戏等,这些运动项目的教学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有的运动项目趣味性较差、比较乏味,如田径中的短跑、长跑等,这些运动项目的教学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由运动项目的固有特点决定的,因此,我们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要了解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兴趣爱好,这是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策略,但这仅仅是我们选用教材应考虑的因素,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锻炼价值、文化传承等因素,如长跑项目,大部分学生不一定喜欢这个运动项目,但这个项目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心肺功能,而目前学生体质下降背景下的心肺功能是不乐观的,因此,这个运动项目对青少年学生而言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如上所述,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可能形成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类是趣味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一类是趣味性较差但具有较高实用性的运动项目。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将面临这两类运动项目的教学:学生对于趣味性较强的运动项目自然有兴趣,学生对趣味性较差的运动项目其兴趣较差。
2. 来自教师方面的因素
在教学内容相对固定的情况下,体育教师的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影响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法的趣味性
体育课堂教学中所指的教学方法有两个方面内容,如教的方法主要有讲解与示范法、完整与分解法、直观与启发法等,学生学的方法主要有自主练习法、合作练习法、模仿练习法、帮助练习法等。在同样的教学内容中,体育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会给予学生不同的刺激要素,从而可能导致学生不同的学习结果。如教师在运用讲解法时,语言富有感染力、带有启发性,讲解简练、容易记忆、朗朗上口,而有的教师却长篇大论、含糊不清;如教师在实施运动技术示范过程中,动作做得优美、漂亮;有的教师示范动作不正确甚至难看等,这在无形之中就会对学生产生负作用,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的趣味性
所谓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手段”是指可见的具有物质性的教学辅助材料。如各种颜色的线条、橡皮筋、横杆、气球、录音机、海绵垫、木箱、器械、纸张、自制物等,这些教学手段的多少、种类、性质、数量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颜色手段刺激学生的视觉,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有的教师善于运用音乐手段刺激学生的听觉,激发学生兴趣;有的教师善于设置一些练习障碍,提高练习趣味性等。不同教学手段及其组合构成了体育教学手段的丰富多彩,也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重要的作用。
(3)身体练习方式的趣味性
在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达成同样的教学目标可由不同的练习方式完成,如排球垫球技术,可由不同的身体练习方式进行练习,如个人自垫练习、个人对墙垫球、双人一抛一垫、双人对垫、三人垫球、比赛中的垫球等,而其中的双人对垫还可由双人连续对垫、一人自垫两次后垫给对方、向前移动对垫、向后移动对垫、左右移动对垫、低网对垫等,以上这些不同的练习方式都是掌握排球垫球技术的身体练习,但这些在不同的状态下完成的各种垫球练习方式会对学生的练习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年龄等,安排不同的身体练习方式,以期学生产生较好的学习兴趣与效果。
(4)教师人格魅力与教学风格
众所周知,趣味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此时学生学习兴趣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效果较好,这是应然状态,但是,教师不同,教学效果也会各有不同,有的教师在进行趣味性较强的运动项目教学中,学生依然没有什么兴趣与效果,这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同理,趣味性较差的教学内容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难教的教材,但是有的教师却把它教的趣味横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很好,这种现象虽然不普遍,但也是可见的。因此,这其中教师的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即体育教师个人魅力对体育教学过程与效果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个和蔼幽默、热情奔放、热爱学生、善于调节气氛的教师必然受到学生的爱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然高昂;相反,一个古板严肃、冷淡无情、教学千篇一律的教师,即使进行趣味性较强的运动项目教学,学生的学习也会索然无味,效果低下。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更喜欢的是什么样的体育教师及其教学风格,而不是教学内容本身,换而言之,富有人格魅力与独特教学风格的体育教师也可以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教好,这正是广大的体育名师所欲达到的最高境界。
3.来自学生方面的因素
学生方面的因素主要是指各个年龄阶段学生对体育的爱好与前期体育学习乐趣。从自然选择角度分析,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各类运动都有较大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兴趣范围逐渐缩小,主要会集中在几个运动项目上,这与运动项目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密切相关。大部分学生总是把兴趣集中在一些有球的运动项目、有器械的运动项目、集体性运动项目上,而较少会对一些个人项目、耐力性项目、力量性项目产生兴趣。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所教的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相吻合,那么,其教学效果就会好一些,如果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相吻合,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较小,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充分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手段、不同的身体练习方式、施展个人教师魅力等方面进行弥补,激发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学生因素还指学生的前期体育学习乐趣。这是前期体育教学效果的累加,也与体育教师前期教学密切相关,因为它涉及了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风格等综合因素,如果学生在前期体育教学过程中兴趣浓厚、乐趣横生,那么这必将对后续的学习产生良好的作用,反之,必然会对今后的体育学习产生负面的不利影响。
(二)影响运动技术教学实用性的因素
1. 运动技术对学生的有用性
学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而学生对运动项目的需要并不是外部给予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如果强行让学生学习一些枯燥乏味的运动技术,那么,学生非但没有兴趣与乐趣,相反,还会产生逆反的情绪,这就是灌输式教学给予我们的反思,而此类现象在体育教学中是比较常见的,这说明了我们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有意义教学”尚有较大的空间。有意义教学主要的特征有两个:一是,结合前期学习的内容或生活中的相关运动经历,并把这些内容过渡到当下的学习之中,产生有意义学习;二是,让学生先初步尝试运动学习的内容,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运动技术教学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与质量,这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领会式教学”模式。与当下的体育教学相对照,我们在这两个方面做得还不够,特别是在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的体育老师往往都是先把答案给学生,把正确的动作教给学生,即先行动作示范,并不是学生需要了再给予。其教学模式基本为:动作技术示范——动作技术讲解——分解练习——纠正错误——部分动作组合练习——完整动作练习。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是节省时间,不需要让学生自己探索与理解学习的意义,但最大的问题是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运动技术,如在“行进间上篮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先做示范,后进行讲解要领,再让学生练习,这样的教学程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注入式”教学,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改变一下方式,在限制某些条件下让学生尝试性地进行比赛,并允许学生“犯错”,如学生经常出现“上篮走步”现象等,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领会到学习正确的“行进间上篮技术”的重要性,并产生学习的强烈动机,那么学生在之后的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其学习动力与积极性就会加强,学习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因此,在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内在的需要,让学生感受到运动技术对他们的有用性,而避免强行给予,否则必将事与愿违,这是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特别关注的。当然,我们在开展诸如领会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模式的时候,可能会由于比较费时而影响体育教学的效率,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充分做好教学设计。
2.运动技术教学手段、身体练习的实用性
教法与手段的选择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法与手段也各有不同,但是,有些老师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首先,课堂教学运动技能目标设置不明确,自己不知道、别人也看不出运动技术教学目标中具体要解决的问题,导致目标模糊、指向不明;其次,选择的教法与手段通常与教科书或平时教学大同小异、缺乏目的性,如动作示范完了就完整讲解,再进行千篇一律的组合身体练习。如排球垫球技术教学中,总是大一统地采用徒手模仿练习;一人持球、一人模仿练习;一抛一垫;两人对垫等身体练习。看了很多的排球垫球课教学,都是老一套,而且不管是单元教学中的哪一次课,都安排差别不大的练习方法,这些练习方式固然有其作用,但其作用是不同的,我们需要结合课堂运动技术教学目标来选择它们,并不是把它们堆积在一起就可以了,如这节课主要解决的运动技术问题是垫球的部位,那么我们就结合这个特点选择特殊的手段与教法,如教师事先每人发一个可对半成圆的红纸,课中张贴在两手前臂的正确位置,提示学生把球垫在相应的位置。这种特殊的教学手段预示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解决“垫球位置”问题,这样,体育教师在动作示范时可围绕这个主题,讲解动作时突出这个主题,学生练习时更要围绕这个主题,我们就把教学手段、教法和运动技术教学目标结合起来了,这样的手段是实用的,这样的教法是可取的。
同理,如在篮球投篮技术教学中,我们可选的身体练习有很多:罚球线原地投篮、三秒区线各点投篮、三分线投篮、在队员被动防守状态下原地投篮,比赛状态下投篮等。但是,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并不是把所有的投篮练习方式都搬进课堂,而是选择相应的身体练习,其选择的依据是课堂教学单元课次、运动技术教学目标、运动技术教学重难点等,如第一次课,可在罚球线与篮圈中间选一个位置或在罚球线上进行投篮,不宜选择三分线投篮、在防守队员被动状态下原地投篮等身体练习,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更不宜进行较远距离、较多角度的投篮。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因材施教,水平较高的学生选择难度较大的身体练习,水平中等的学生可选中等难度的身体练习,学习困难的学生选择低难度或降低难度的身体练习,否则就会产生优秀学生“吃不饱”,困难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3. 运动技术教学评价、反馈与指导的及时性与实用性
教师的指导与反馈对于学生运动技术的学习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学生对初学的运动技术是不熟悉的,一方面要依赖于教师的动作示范与直观手段的演示、简练的讲解,但更重要的是进行反复的身体练习,而在学生的身体练习过程中会不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与问题,这时,教师若不给予及时的评价、反馈与指导,那么,学生对于自身的练习就无法判断技术的正确与否,因此,教师的评价、反馈与指导必须及时。然而,并不是教师的所有反馈与指导都是有效的、实用的,有的教师由于对运动技术理解不够到位,对学生的身体练习判断不够准确,因此,即使他们经常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进步也是缓慢的,而一些教师对运动技术把握较为准确,对教材理解较为深刻,容易发现学生错误动作的“根源”,因此,反馈与指导的效果较好,这样的指导才是实用的。因而,广大的体育教师务必要经常钻研教材教法,学习他人经验,总结自身教学所得,如此才能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技术教学评价、反馈与指导的能力及其实用性。如学生在“跳远腾空步”练习过程时,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错误会很多,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腾空缺乏一定的高度”,而影响学生跳远腾空步高度的因素有很多:蹬地腿的方向与力量、起跳的方式、摆动腿的高度、手臂的姿势、身体的姿势等,这些众多的因素都可能造成学生跳远腾空步高度的不足,但是,同样的问题可能存在的根源是千差万别、各有不同的,如有的学生是“蹬地腿的力量不足或方向有偏差”,有的学生可能没有“顶头、紧肩、立腰”,有的学生可能过于注重“往前跳”等,因此,体育教师若能观察出同一个现象中的不同根源,并施以一定的教学手段,如用踏跳板辅助教学、腾空之后有意识地头顶标志物等,那么,我们认为这样的指导是有效的、实用的。
三、从趣味性与实用性角度论维持学生运动乐趣的持久性
运动乐趣有短暂与持久之分,短暂的运动乐趣是不可靠的,稍纵即逝的,因此,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获得短暂的运动乐趣转变为一种较为持久的运动乐趣,这是体育教学为终身体育服务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问题在于,短暂的运动乐趣容易获得,而持久的运动乐趣难以实现。因为,影响运动乐趣持久性的因素很多,有运动技术难度、教师的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兴趣爱好等,若从运动技术教学趣味性角度而言,我们首先要选择学生有兴趣的体育教学内容,并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选择课程,这是新课程实施以来需要贯彻的理念,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新课程也给予了学生自主选课的广阔空间,这是毋容置疑的;其次,在学生选择课程之后,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从运动技术教学的实效性与实用性出发,让学生获得运动技术学习的实效,使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产生运动快乐的情绪,但要达成这个愿望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其原因在于运动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高度要求、远度要求、重量要求、身体负荷要求、心理负荷要求等等,这些困难可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阻碍,有的学生可能克服了困难,获得了较深层次的运动快乐,而有的学生则被困难所吓倒,半途而废。因此,我们认为,就某个运动项目技术而言,短暂的快乐是建立在对运动技术学习的新鲜感、低难度的满足感,而深层次的快乐必须与困难相连接,并在于不断挑战与克服技术难度,这种克服困难之后产生的快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如乒乓球项目的教学过程内容有推挡、搓球、攻球、发球等,这些是最基本的乒乓球运动技术,在这些身体练习中,学生们可以获得一些初步的快感与乐趣,这也是较为浅层的乒乓球运动乐趣,但是,如果每一次都停留于这些技术的学习与练习上,学生的兴趣与乐趣就会降低。因此,我们需要给予学生不同的刺激与要求,让学生学习一些难度较大的技术,如弧圈球技术、反手攻球技术、各种姿势的发球技术等,当学生继续掌握了这些技术并能运用到实战之后,学生新的运动乐趣就开始诞生了,这就是学生通过克服困难,掌握具有较高难度技术所带来的运动乐趣,因此,“压力”也是“动力”之源,没有一定要求与压力的教学是浅层的教学。
四、案例分析
(一)儿童游玩游乐园的感悟
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孩子们总喜欢游玩少年宫、游乐园等,因为游乐园中有很多可玩的身体练习内容:滑滑梯、摩天轮、海盗船、山洞飞车、弹簧床、秋千、章鱼转、旋转木马、碰碰车等等,一次、二次、三次还是比较新鲜的,但是同一个地方,去了多次就不再新鲜了。追求新鲜感是每一个孩子的本能,这就是直接兴趣所致,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短暂的快乐,因为同样的内容,掌握了、玩久了,就腻了。那么,什么样的东西能持久呢?就运动技术教学角度来看,不断挑战运动技术的难度,不断克服困难与障碍、不断获得比赛的胜利才能获得持续的运动乐趣,当然这其中必有困惑、消极、沮丧等情绪,但是当人们克服困难之后,就能产生较为持久的运动乐趣。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要对学生不断提出新目标、新要求,并运用实用的教法与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建立自信,获得快乐。
(二)缺乏“实战意义”的运动技术课堂教学
在观摩一次“篮球运球急停急起”技术教学课中,我们发现,某教师的教法是常规的示范、讲解与练习,其中的身体练习方式主要有:(1)分四组绕圈慢跑、听老师口令急停、急起;(2)分四列横队徒手练习:每一列横队学生依次向前慢跑、听老师口令急停、急起;(3)分四列横队有球练习:每一列横队学生运球向前慢跑、听老师口令急停、急起;(4)分四列横队有球练习:每一列横队学生向前慢跑运球、看老师手势急停、急起。
上课之后,学生的急停、急起动作技术掌握情况一般,但这节课给了我们深刻的思考:这样的身体练习有效与实用吗?面对篮球场,学生拿着球的第一念想是什么?学生学习篮球运球急停急起技术的目的又是什么?我想这些问题恐怕是这位授课老师没有思考过的。首先,面对篮球场,学生拿着球的第一念想就是投篮或运球上篮,但这位老师一节课下来,连一次投篮机会都不给学生,这能说“以学生为中心”吗!其次,掌握篮球运球急停急起技术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在篮球比赛中能运用这个技术”,既然如此,这位老师为何不结合模拟的实战情景进行教学呢?如设置“障碍物”“被动防守的学生”“主动防守的学生”三个教学手段背景下学习“篮球运球急停急起技术”,并提示学生:当他们靠近“防守队员”时,采用急停技术,离开“防守队员”时,采用急起技术,这就与比赛场景有机结合起来了,也让学生明白了学习篮球运球急停急起技术的意义与价值:这个技术与防守队员的距离有关:当没有防守队员时,无需急停急起;当防守队员靠近时,为了保护自己所运的球或便于传球,需要采用急停技术;当自己突破防守队员时,则需要采用急起技术。最后,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还可以安排被动的“防守队员”,让学生完成急停急起技术之后“上篮或投篮”,让学生真正“过把瘾”,满足一下学生最初、最单纯的“投篮”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