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一波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基于专业群的高职分层分类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任一波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很多的不足,就业与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真正得到重视,缺乏系统的规划,形式大于实质,师资力量尚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教材过于陈旧等问题还广泛存在。高职院校采取分层分类的方式建立基于专业(群)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可有效地解决就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断层脱节问题,整合并充分利用就业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有效解决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创业可持续性。
高职教育;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模式
创业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领域里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所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是国际教育发展的潮流,是高职教育发展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立足本校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研究当前创业教育的现状与不足,分析制约创业教育的各类因素,通过构建以专业(群)为基础的高职分层分类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加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探索高职院校“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的创业教育有效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持续发展。
在最近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创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但与国外创业教育比较,我国高职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大部分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把它作为人才培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都相继成立了多种形式的创业园、创新工作室、创意工作室、校外实践基地等创业教育支撑平台,从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而言,还存在不足。
很多人眼中的创业教育定义比较狭隘,将其视为培养自主创业人才,或说是理解成培养未来企业家的便捷通道,针对的对象仅仅为具有创业意向和动机的学生,完全忽视专业的作用,把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隔离,造成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局面。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创业园,为高职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良好的场所和机会,但总体而言,创业园之类的创业基地中学生的创业形式比较单调,不外乎网店、格子铺等形式。而这些作为商贸类学生的专业实训方式是足够的,但若将此推而及至所有专业的其他学生,势必会造成与专业教育的严重脱节,同时会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市场漩涡。
高职创业教育在观念上存在 “重形式而轻内涵”、“重数量而轻质量”等现象。很多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创业课程,但在课程设置上仅限于将其作为就业指导课的一部分,有些仅仅作为零散的讲座开展。在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方面,课堂讲授的形式仍占据了主流,项目主导、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模式因课程内容、师资力量及教学资源等因素还无法在创业教育中广泛实施。此外,创业教育的师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隔离。
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因此,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等诸多方面融合的新型培养体系已成为一种趋势,有效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出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针对不同专业群,采取分层分类进行创业教育,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首先,提高创业教育水平,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间的融合,正好迎合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改革要求。两种教育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是密不可分的,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其实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其教育过程中能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促使自身创新、创造能力的形成,从而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其次,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扩大学生就业路径。麦可思2014年《大学生自主创业分析报告》显示,2013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3%,比2012届(2.9%)高0.4个百分点,比2011届(2.2%)高1.1个百分点,尽管每年呈现上升趋势,但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率总体还是偏低,存在创业成功率不高的现状,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水平的基础上,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通过培养创业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同时面对日益突出的就业问题,自主创业是实现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为社会创造财富,而且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了学生的就业路径,有效地解决了就业问题。
最后,提高教育资源整合率,节约创业教育成本。高校拥有着相对丰富的创业教育资源,但存在资源分散、低效使用和闲置等情况,对于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深入展开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阻碍,因此,把创业教育有效融入专业教育中,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发挥创业教育合力,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创业教育成本,促进创业教育持续稳定地开展下去。
从专业分类、课程融入、文化引领、强化实践、师资交互和评估引导等六方面构建基于专业群的分层分类创业教育模式。
通过分析不同专业群学生对创业教育需求情况,对受教育对象进行根据需求分层、按照专业群分类;实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必须根据学生自身基础与需求的不同,实施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形成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创业教育进行“分层化”实施,将教育内容与学生对象分成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创业意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主要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创业,普及基本知识;第二层面为“创业通识教育”,面向有意愿创业的学生,在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基础上,提升他们的创业技能,提高创业能力;第三层面为“创业职业训练”,面向有创业项目的学生,属创业教育的实战阶段,通过学习与实践,以帮助学生开办企业和培养未来企业家为主。
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特点,在专业课程中植入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必须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群)学生,构建由普及型创业课程、商贸技能创业课程与专业创业课程等多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设计以适应不同层次和专业背景学生跨系部选修时的学习要求为原则,增加创业课程模块,扩大选修课的比例。普及型创业课程属于创业基础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以校公共选修课形式开设。商贸技能创业课程属商业类的专业课程,但也作为院(系)级公共选修课程,让有创业意向的不同专业学生参与选修。专业创业课程是指依据专业的不同特点,在各专业中设置专业相关的创业课程,如在IT类专业设“IT产业(行业)特征与创业”等课程。
同时,要探索基于专业群的分层分类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进行优化,把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融入到专业教学内容中进行训练和培养,再辅以创业精神的教育和创业实务知识的普及等重要内容。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注重专业与创业相互间的融合,以创业教育的目标为要求,根据不同专业群的特点,开展与不同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基本技能及素质。
加强学生的创业能力教育,必须依托校园文化建设这个载体,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其中,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整合优化各类创业教育资源,通过多种载体开展课外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通过完善以下几个载体来优化创业教育活动载体和创业实践平台,完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以办学特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教育内涵,营造浓厚创业文化氛围;以创业素质训练营为载体,依托学生创业社团、专业社团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以“竞赛强技”为宗旨的技能竞赛平台,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以项目申报为基础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科技成果推广、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以“培训考证”为目的的创业培训平台,开展SYB创业培训、KAB创业培训、网络创业培训培训活动。
创业教育需要更多的实践,要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平台和机会,充分锻炼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拓展外部资源,整合内部资源,搭建校内创业实践平台。一是要完善体验式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为了更好地推进学校整体就业创业工作,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氛围,开展校园体验式营销活动,采取线上线下同步体验,在目前商学院组织的商品展销会基础上面向更多的学生展开。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依托,开展网络创业(非营销类专业)。二是要搭建专业(群)创业实践平台。深化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搭建以现有专业群实训室(或工作室)为基础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这样能发挥专业群实训室的专业优势,也能共享专业实训室的设备资源优势。在学生实训期间,对于学生所开展的专业创业实践,专业教师能提供相关专业技术上的辅导、支持。三是要完善学校创业中心和创业园平台。整合学校教学资源,理顺创业教育中心职能,完善学校创业中心建设,重点拓展创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创业素质与能力培养融入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专业实践基础上实现创业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以此来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校内建立创业园、校地共建创业园等方式,为有创业实践项目的学生提供创业孵化。
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针对双师型师资开展专业创业知识的培训,形成多元化的教学团队;建立师资多元化的创业课程体系,对师资来源和教育技能实行多元化,师资来源的多元化主要体现涉及不同院系和社会企业专家,教育技能的多元化主要体现为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掌握一定的创业理论和实操技能,对创业师资的教育技能和知识要求具备多元化。
构建以毕业生、用人单位、教师及教学管理部门为评价主体的创业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及社会竞争力。建立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需要调动多方力量进行研究与规划,在实施创业教育评价中可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成立高职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办公室,具体负责创业教育评价制度的制定、负责组织校内外专家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和评价结果信息反馈等工作,从而保障创业教育评价的进一步实施,推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但对于高职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仍处起步阶段,还有大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与实践。
[1]曾尔雷,黄新敏.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其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
[2]何应林,陈丹等.论创业教育热背景下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3]汤宗礼.基于专业的高职创业教育探析[J].职教论坛,2011,(8).
[4]易玄,申丹琳等.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模式的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2).
[5]李昆益,姬忠莉.基于专业群分类的差别化高职创业教育探讨[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9).
[6]杨益彬.基于多层次创业教育目标的高校多维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探索,2010,(6).
[7]邵景玲,孙好芬,宋代敏.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培养创业型人才[J].中国冶金教育,2011,(4).
[8]严毛新.改革开放三十年高校创业教育回顾与思考[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责任编辑:黄素华】
Specialty-oriented Stratified Classific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N Yi-bo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Ningbo 315012,China)
Many problems arise from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including not enough emphasis in the importance of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lack of systematic planning,too much formalization,deficiency in teaching faculty and out-dated teaching materials,etc.The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in a stratified classification mode with specialty oriented will effectively bridge the education of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specialized education,fully exploit the faculty of the teaching staff,and help to promote students’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 in entrepreneurship.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mode
G718.6
A
1671-9565(2015)02-056-04
2015-05-12
2014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高校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宁波高校为例”(编号G14-ZX14),2014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国际视野下的浙江回应”(编号2014SCG191),2015年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专业群的高职分层分类创业教育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任一波(1974-),男,浙江宁波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与就业创业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