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高校转型发展

2015-01-30 20:54:36温凤媛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革命转型人才

温凤媛

(沈阳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高校转型发展

温凤媛

(沈阳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重任,是新技术革命的引领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通过转型发展,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及支持。

新技术革命;高校转型发展;创新驱动

我国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实质就是科技创新战略,这意味着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成了关键因素。这不仅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各国为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所采取的发展策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市场竞争方式由过去的产品竞争转变为以依靠知识为基础的技术竞争,而人才则成为了各国之间的争夺焦点。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将成为新技术革命的引领者,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那么如何通过转型发展,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我国从资源大国向技术大国、人才大国转变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持。

1 新技术革命的内涵

1.1 新技术革命的界定

所谓新技术革命是指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的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空间技术开发等为标志的一场全球性的科技变革,这场变革也称之为第三次技术革命,它促使了一系列新技术工业的崛起和发展;①吴彦文.世界新技术革命对心理科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105-106.70年代的基因技术、光导纤维、通讯卫星及海洋、宇航工程的发展,又促进了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90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又一波新技术革命的兴起;①宋伟.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3.进入二十一世纪,以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以及现代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突破,标志着新的技术革命又将催生出新一轮的产业变革。

1.2 新技术革命的特点

在新的产业变革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全覆盖,信息网络技术将广泛的应用于制造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高端化,从而也使其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②肖文.我国应对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再思考[N].中国经济导报,2014-8-30.一大批不适应技术革命潮流的企业将被淘汰,而一批新的高技术企业将异军突起。信息技术促进了全球资源的重新组合,使资源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流入,全球的竞争格局被改变。竞争的核心不是传统的产品竞争,而是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以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的发展。这必将导致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在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及新产业的兴起,对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际型、复合型、专业型和创新型人才是这个时代的要求

1.3 新技术革命与高校转型发展

无论是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和以微电子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还是二十一世纪兴起的以云计算、3D打印技术等为标志的又一波新技术革命,都与高校的发展息息相关。因为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需要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业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学的支持;同时很多新技术的研发也需要大学的参与和支持。例如美国以斯坦福大学为首的八所大学和九所社区学院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硅谷”;英国以爱丁堡大学的沃尔夫森学院为技术中心的“硅峡”;日本以九州大学等为智力支持的“硅岛”等等,这些工业基地都是以大学为中心发展起来的。③金为民,金鑫.高等教育如何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5):131-132.而大学的发展也借力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每一次技术革命的兴起都推动着高校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的变革。同时,大学的发展需要得到企业在经费、设备及学生就业方面等方面的支持。③

2 我国高校的转型发展

2.1 高校转型发展的内涵

高校转型发展是指高校从某一种既定结构与形态向另一种未来结构与形态的整体性位移与变革,是高校发展的一个必经过程和特定阶段,④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11):29-32.也是高校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环境变化而进行的从形式到内涵,从显性到隐性,从宏观到微观等不同维度的调整。伯顿·克拉克指出,大学的转型已经提到了现代大学的议事日程的顶端 (伯顿·克拉克,2003);夏建国(2014)认为,地方高校转型的动因来源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潘懋元,陈斌(2001)认为,高等教育地方化是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显著趋势,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陈传万(2014)指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指基于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瞄准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及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的深化改革改革,推动高校由培养学科学术型人才向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转变与提升过程。⑤陈传万.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素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4,(5):42-45.

从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我国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阶段的转变,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从1998年的108.36万人增至2014年的699.8万人,增幅达到546%;本专科在校生规模从1998年的340.87万增至2014年的2468.1万,增幅达624%。这种转变是“量”的一种变化,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还是遵循着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仍注重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为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高校不仅要进行这种“量”的转型,必须要进行“质”变,转变当前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等,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就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所以,我们强调的高校转型发展就是由现在的“学术型”大学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这也是解决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矛盾的迫切要求。

2.2 我国高校转型发展的历程

建国初期为了发展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我国教育重心向与经济建设相关的工程和科学技术教育倾斜,借鉴苏联模式设立单科性的专门院校,通过集中国家资源,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改革开放后,国家将发展经济放到首要位置,国家通过重点大学的设置,培养社会所需的精英人才;20世纪90年代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增加,国家做出了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实现大众化教育。21世纪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出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社会不仅仅需要高端的专业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还需要能够利用高新技术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国际型人才,对高校的发展又提出新的转型要求——要求部分高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

2.3 新技术革命对高校转型发展带来的新挑战

随着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进,企业竞争的方式由过去的产品竞争变为以依靠知识为基础的技术竞争。在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下,技术开发周期缩短,产品更新换代的频率加快,并且开发新产品的技术具有复杂性和跨学科性,这对人才的需求就发生了极大转变。一方面需要高端的创新型知识人才,进行技术的研发和创造,掌握高新技术的制高点;另一方面需要能够利用高新技术的高素质的基础人才进行产品的生产。同时还需要复合型人才进行企业的运营和管理,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则依托于高校的培养,如何既满足新技术革命对高端专业人才的需求,又满足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高校的转型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3 新技术革命背景下高校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高校目标定位与自身发展不协调

高校目标定位是引导学校向前发展的航标和共同信念,高校只有定位准确,才能凝聚人心,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共同向着学校的既定愿景努力。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加速,需要大量的高端服务类、技术技能及创新型的人才。但长期以来由于受我国精英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都自觉不自觉地向研究型的方向发展,认为“学术型”的大学比“应用技术型”大学层次高,没有结合自身发展条件和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一味追求“世界一流”、“国际一流”,而盲目“攀高”,不仅难以追赶,还丢掉了自己的特色与专长。

3.2 高校评价标准与培养质量不相符

目前我国比较权威的分类标准将高校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高校其培养目标和社会适应范围也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在进行高校评价时应该有所不同。但是目前高校评估分类体系主要依据高校的科研规模对其排名归类,忽略了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这两大功能。而国家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与扶持,很大程度上看评估的排名,从而将高校引上了为了生存而斗争的独木桥,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配置,很多高校在急功近利发展思路的引领下,采取“催肥式”激进发展策略①,重科研,轻教学,在资源配置、职称晋升、业绩考核、奖励等方面增加科研比重,通过“高压”等政策,追求学术成果高产,增加教师的科研任务,而轻视和淡化了对教学的投入和关注,这样的结果不仅影响学术成果的质量,而且也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

3.3 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不匹配

由于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学术导向严重,设置趋同化现象严重,大部分高校侧重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职业导向性缺乏,人才培养规格趋同,不能适应新兴产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多元化的需求。因而出现一方面毕业即失业现象的产生,另一方面企业难以找到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其根源在于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无法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一线具有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4 促进新技术革命背景下高校转型发展的对策

新技术革命背景下高校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这是我国顺利实现由资源大国向人才大国转变的重要条件。

4.1 政府加强政策导向,均衡教育资源的投入

目前在我国的高校发展中,政府依然是高校的主要投资者、管理者和评估者,政府的政策对高校的定位与发展有很强的导向性,因此政府应该积极发挥其政策指导作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教育资源投入均衡,引导高校融入自身所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定位,突出特色,创办品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大力支持。

4.1.1 完善政策措施

制定、完善和落实好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相关政策,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及做法,建立完备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健全的法律体系及政策支持和推进高校的转型与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学校,真正将高校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避免高校为争取更多的政府投入和教育资源,而采取的“攀高”行为,依托自身优势,服务于社会经济发。

4.1.2 创造良好的发展平台

通过建立公共管理平台,健全管理机构的措施,为高校转型发展提供平台支持,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与相关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加强高校之间的联盟合作,提倡交流与合作,为高校的转型发展提供支持平台,创造良好氛围。

4.1.3 创设良好制度环境

可以借鉴德国、芬兰等国家高校的“双元制”、“二元制”教育模式,重视企业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立法的措施,促进企业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让企业参与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来,明确政府、企业和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职责,为高校的转型发展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

4.2 科学设计评价标准,完善评价体系

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社会的需求,很难使教育质量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对其评价时要统筹兼顾好教学、科研和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社会性标准”。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政府应逐渐淡化其管理功能,而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建立高教外部评估体制,科学设计评价标准,完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联系,使企业不仅接收高校所培养的高素质的人才,也承担着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实现真正的“校地对接”。构建以高质量就业能力、产业服务能力、技术贡献能力为评价标准的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评估体系。

4.3 完善制度建设,实现高校的整体提升

高校的转型发展首先是制度的转型,通过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实现高校的整体提升,充分发挥自身特色,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1]潘逸阳.新技术革命与制造业再转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理论研究,2013,(2).

[2]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11).

[3]金为民,金鑫.高等教育如何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5).

[4]周世厚,江芳.我国高校转型发展的“歧途”与“正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2,(8).

[5]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

[7]胡晓清,李建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要明确的基本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4,(7).

[8]孟庆国,曹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路径选择与内涵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3,(18).

[9]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

【责任编辑:黄素华】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under New-technology Revolution

WEN Feng-yuan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Shengyang Normal Universty,Shenyang 110034,China)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re accountable for developing talents needed for social-economic growth. They also lead new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nd reforms.In this new era,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must under take transformative development to adapt to the new competitive environment,improve their own core competitiveness,and boost their production of high-quality talents,so as to provide service and support for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new-technology revolution;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innovation-driven

G647

A

1671-9565(2015)02-052-04

2015-05-12

辽宁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大企业技术创新开放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编号L14BJY038),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创新性企业成长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编号w2014137)阶段性研究成果。

温凤媛(1971-),女,满族,辽宁宽甸人,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管理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技术创新及管理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革命转型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转型
童话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