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历险小说特点及出版价值探析*

2015-01-30 20:16周莉莉
中国出版 2015年17期
关键词:历险儿童文学英国

□文│周莉莉

英国历险小说特点及出版价值探析*

□文│周莉莉

英国历险小说是最早进入我国出版市场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也是至今仍活跃在我国图书市场的热销书籍。在技术更迭和理念创新的现代社会,英国历险小说持久的魅力源于其符合儿童心理的审美趣味与其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

英国历险小说 出版 儿童本位 文化责任

2014年10月,我国首次全套引进出版了英国国宝级儿童文学作家伊妮德・布莱顿(Enid Blyton)的经典代表作《世界第一少年侦探团》(The Famous Five)。该套作品自1942年面世以来全球总销量超过6亿册,70多年来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青睐,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这是继2013年英国作家托尔金的《霍比特人》(又称《哈比人历险记》)中文版在我国首次出版发行之后英国历险小说在中国的又一次重磅登陆。英国历险小说从20世纪初期就开始活跃在我国出版市场上,100多年来不仅传统经典之作历久弥新,新兴作品也备受关注,而且始终处于畅销状态。虽然其中一些作品中的人物并不是儿童,但是其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的特征,同样吸引了大批儿童读者,因此探究英国历险小说在中国儿童图书市场成功的缘由对于促进当下中国儿童图书出版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一、英国历险小说在我国的出版概况

中国读者最早接触到英国历险小说是在晚清时期,当时在中国的西方传教士译介了一些西方的童话和儿童小说,丹尼尔・笛福创作的《鲁宾逊漂流记》就是其中之一,翻译者为英国传教士梅森(Issac Mason),但该书正式出版的中译本是1902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沈祖芬翻译的《绝岛漂流记》。1904年,商务印书馆编译出版了史蒂文森的《金银岛》,进一步推进了英国历险小说在中国的传播。191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林纾和魏易合译的斯威夫特的《海外轩渠录》 (即《格列佛游记》)。《鲁宾逊漂流记》《金银岛》等经典作品也多次被重译再版,英国历险小说在中国出版市场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虽然由于社会政治等原因,英国历险小说的出版趋于沉寂,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中国掀起了译介西方儿童文学的热潮。1982年,新蕾出版社出版了张美妮等人主编的《世界儿童小说名著文库》丛书,英国作品被放在第一卷,收录了3部小说,《金银岛》位列其中。1998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引进了《纽伯瑞儿童文学丛书》,该丛书在中国以4个系列出版,其中一个重要的系列就是“探险・奇遇”系列。21世纪初,另外一些著名的英国历险小说也陆续在中国引进出版,包括罗伯特・巴兰坦的《珊瑚岛》、威廉・戈尔丁的《蝇王》、亚瑟・兰塞姆的《燕子号与亚马逊号》、亨利・哈格德的《所罗门王的宝藏》,等等。

从20世纪到21世纪,我国社会整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迁,儿童的生活体验和认知能力也发生了极大变化,许多曾经风靡一时的儿童小说由于不能吸引现代读者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淡忘尘封,而英国历险小说却在时间的流逝中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这不仅由于它满足了儿童的自由想象力和游戏心理,而且也源于其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具有穿透力的文化思考。

二、英国历险小说出版对教化类儿童小说的反拨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中西方出版的儿童小说都以教导儿童遵守成人为他们制定的规则为目的,常常站在成人的立场为儿童树立道德榜样和行为规范,试图压抑儿童的顽童天性。英国历险小说的出版冲破了儿童小说教化论藩篱,在儿童文学出版市场脱颖而出。英国历险小说与传统教化类儿童小说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两个方面。

1.儿童本位的出版定位

从15世纪到17世纪,英国儿童读物以训诫书和宗教故事为主,童话、传奇故事等具有想象力和娱乐性的读物被认为会将孩子们引入歧途而被禁止阅读。到了18世纪,训诫故事和宗教读物在出版市场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但是教化类儿童文学仍是出版市场的主导。“从18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以道德教化为宗旨的小说故事出版了数百种,在当时英国的儿童文学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1]而在中国,从孔孟时期的蒙学教育开始一直到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之前,儿童读物几乎都以塑造和规训儿童为宗旨,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儿童的主体性也没有得到认可,儿童小说中的人物仍然受到传统道德的束缚,无法轻松自如地表达儿童内心的诉求。

英国历险小说则偏离了传统路线,不仅没有把儿童当作是需要规训的客体,反而选择了以儿童为主体,任由他们驰骋在广阔的想象世界里,张扬他们自由的天性。这些历险小说“使儿童不仅在审美中获得爱抚和导引,同时也能保持甚至激活儿童内在的热爱自由的天性”。[2]孩子们在故事中体验到的是游历他境的妙趣横生和惊险刺激,孩子们自由的天性在历险的旅程中得到释放和激发,无拘无束地享受冒险带来的无穷乐趣以及实现自身价值带来的成就感。

2.个性化的出版形式

传统的教化类儿童小说以传输知识为主要目的,常常循规蹈矩地沿用严肃读物的出版形式,因此无论是封面设计还是版式结构都趋于保守拘谨。而18~19世纪英国历险小说的出版商们却创造性地发掘了个性化的出版形式,以此吸引读者打开市场。英国历险小说的经典之作《鲁宾逊漂流记》和《格列佛游记》刚开始都不是写给儿童阅读的小说,但出版商发现了这类历险故事潜在的儿童读者市场,因此借助各种能吸引儿童眼球的个性化出版形式将这些故事重新编排再版,例如选用色彩丰富的图案作为封面,同时改变密密麻麻堆砌文字的传统版式,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及重要情节以漫画、插图画等形式加入到作品中,打造出适合儿童阅读的出版形式,从而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效应。

当下的英国历险小说更是在出版形式上推陈出新,应用现代化媒体技术资源,开发电子书、有声读物、互动历险游戏书等,突破了传统出版物在声音、图像以及互动性上受到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出版商将英国历险小说中富含文化内涵的元素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有效地拓展了儿童的文化视野。以《霍比特人》为例,托尔金在该小说中充分运用了骑士、古堡、精灵、龙等传统文化意象,出版商则应用现代技术将这些意象转化为充满视觉吸引力的图像,置于书的封面和内页中,拉近了儿童与英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与教化类小说生硬的观念植入形成鲜明对比。

三、英国历险小说对“儿童文化权力”的阐释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商业文化的影响之下,同时作为对传统规训类儿童读物的逆反,一些宣称尊重“儿童文化权力”的小说开始出现在出版市场。这些小说反转了成人相较于儿童的文化优势,成人文化在这些故事中被弱化丑化,儿童成为文化权力的主导。这些小说虽然像英国历险小说一样打破常规,但是他们对成人文化的僭越却走向了无节制的狂欢,反而让儿童文化幻化为混沌和虚无。反观同样置身于商业文化浪潮中的英国历险小说,它们的出版并没有盲目地追随市场潮流而是建立在对市场的理性认识和对文化责任坚守的基础之上。

1.理性的市场意识

英国历险小说发展的鼎盛时期正值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高峰期,当时英国社会不断商业化的文化生产模式同样渗透到儿童文学出版领域,但是出版商选择出版的这些英国历险小说并不是单纯为了迎合市场,而是兼顾了文化传播的考虑。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时间的沉淀之后,这些作品持久的魅力也给予出版商最好的回馈,证明了理性的市场意识不仅有助于儿童文学出版市场的良性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开拓更宽阔的出版市场。

儿童文学研究专家培利・诺德曼曾提出,儿童可以“靠阅读文学来体验自己以前不知或不熟悉的想法和经验”。[3]近年来认知科学研究者也用科学方法证明了大脑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发出在现实世界中一样的认知和情感反应。[4]因此,如果出版商为了赢得市场占有率而放弃理性的市场意识,使一些儿童误以为油腔滑调就是机智,冲动叛逆就是个性,任由儿童接受这些情绪化、非理性的思想和行为,则必然会影响儿童对社会的认知以及他们在现实世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

2.不可或缺的文化责任

目前国内出版市场上的一些小说虽然依靠对权威的丑化和颠覆以及对自我的夸大和放纵赢得了心智尚不成熟的儿童的喜爱,并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但是这些小说中伦理道德价值的缺失也引发了人们对儿童成长语境的道德焦虑。传统规训类儿童故事的转向不仅需要反叛精神,文化责任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英国历险小说对此作出了很好的诠释。

英国历险小说中主人公的历险经历虽然看似远离现实甚至荒诞不经,但是它们内蕴的文化价值却具有很强的现实适用性。孩子们在这些冒险故事中认识了贪婪的丑陋、盲从的愚昧、残暴的可怕,也感受到了善良、勇敢、正义等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魅力。例如在《蝇王》中,孩子们直接面对具象化的人性,善恶在他们有限的认知中相互碰撞、彼此牵制,他们更切身体会到善恶的真正含义。

四、英国历险小说的出版启示

英国历险小说不仅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而且是100多年来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图书市场上弥久常新的典范,它们不仅创造了出版和销售方面的佳绩,同时也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带来了启示。

1.建构文化纬度

英国历险小说常常带给读者脱离现实生活轨迹的新奇感和自由感,但是这样的新奇和自由并不是来自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根植于富饶的现实生活文化土壤。无论是鲁宾逊还是霍比特人都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而这也是英国历险小说的持久魅力所在。目前中国的童书出版业已逐步与世界接轨,不少出版社已经采用最新的技术和理念来包装、出版、宣传儿童图书,如果能再借鉴英国历险小说的成功经验,从文化纬度去考量图书的价值内涵,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以趣味性的形式融入童书出版,那么中国的童书出版将会更具现代性与民族性。

2.规范出版伦理

在技术更迭和理念创新的消费时代,一些儿童图书的创作和出版虽然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内容上仍然是以规训儿童为主导,一些儿童图书则单纯以市场为导向,仅注重形式的新颖化和内容的娱乐化,而忽视了儿童文学应该蕴含的文化价值意义。出版商应该遵循规范的出版伦理,不能单纯迎合父母消费群体的精英期望或儿童消费群体的逆反心理,让儿童文学成为市场的附庸,而是应该像英国历险小说那样,依托童书出版平台让孩子们在愉快的阅读中体验和认知文化和人性的闪光点,为儿童的灵动发展护航。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1]张美妮.英国儿童文学概略[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34

[2]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3]培利·诺德曼.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M].刘凤芯,译.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2000:37

[4]Blakey Vermeule. Why Do We Care About Literary Characters?[M]. Baltimore. M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0

* 本文系南昌工程学院青年基金项目“伦理视角下的英国荒岛小说研究”(2014SK017)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历险儿童文学英国
英国的环保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我的“历险”记
我的“历险”记
我的“历险”记
我的“历险”记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英国圣诞节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