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维:邓小平指导改革的根本哲学方法

2015-01-30 22:26苑申成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辩证法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苑申成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周口466001)

辩证思维:邓小平指导改革的根本哲学方法

苑申成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周口466001)

辩证思维的哲学方法是邓小平指导改革的根本哲学方法。在改革的性质上,邓小平把改革与革命相结合,既强调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又强调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突出改革是一场革命;在改革的机制方面,邓小平把改革与发展、稳定相结合,既强调发展是改革的目的,又强调保持社会大局的稳定是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推进的前提;在改革的保证方面,邓小平把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改革的内容方面,邓小平把重点改革与全面改革统一起来,既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点,又强调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各方面的改革也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突出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邓小平;改革思想;辩证思维;哲学方法

“照辩证法办事”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根本方法,是邓小平革命人生的至理名言。在领导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照辩证法办事”哲学方法论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发展。邓小平“照辩证法办事”的哲学理念和思想方法,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体现在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各个方面,成为邓小平改革思想的鲜明特色。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任务,面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坚持以邓小平改革思想的辩证法为指导,从而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又好又快地不断推进。

一、改革性质的辩证法:邓小平把改革与革命相结合,既强调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又强调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突出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邓小平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首先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邓小平认为,改革的对象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中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的体制机制,是生产关系不能完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制度和分配制度,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的各种思想观念和制度束缚。所谓自我完善就是我们的改革不是“改向”,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对于在改革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和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邓小平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衡量标准。他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P111邓小平对改革性质的科学界定,把改革与试图利用改革改变社会主义性质的错误思潮划清了界限,成为改革过程中反对右的思潮干扰的有力武器。邓小平之所以强调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从理论上来讲源自他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清醒认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国家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质的,是可以通过自身调节来解决的;从实践上来讲是因为邓小平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参加革命工作几十年,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从未动摇过,对社会主义的光明未来从未丧失信心。他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1]P382-383在领导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江泽民也十分强调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他指出:“我们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2]在领导改革的具体实践中,江泽民坚持把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市场经济的根本属性统一起来,既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又利用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优越性。他指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3]当前,我国的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在改革的性质问题上我们要特别警惕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所谓的普世价值,主张全面推行私有化,实行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宪政的错误主张;或者认为符合这种标准的所谓的改革才是真正的改革,其他都不是真正的改革,这些都是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所必须警惕的。

改革没有坦途,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所以,他又把改革与革命联系起来,强调“改革也是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邓小平关于“改革也是革命”的思想进一步丰富和深化。1982年1月,邓小平指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4]P3961984年10月,邓小平在讲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说:“这几年进行的农村的改革,是一种带革命意义的改革。”[1]P781985年3月,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P133的论断。邓小平之所以把改革称为“某种程度上的革命性变革”是针对改革的深刻性、广泛性和艰巨性而言的。就改革的深刻性来讲,我国的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微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重新构造一种新的体制;就改革的广泛性来讲,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是全面的改革;就改革的艰巨性来讲,改革是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必将触及部分人的利益,有相当大的难度和风险。邓小平之所以把改革作为一场革命来看待,最根本的还是提醒人们增强对改革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增强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坚定对改革必胜的信念。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务,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改革的任务更加艰巨,改革的环境更加复杂,改革中的利益关系更加难以协调。因此,我们必须深刻理解邓小平关于改革性质的论断,一方面坚定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增强攻坚克难意识,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长远发展的关键,在于改革创新。改革之路从无坦途,要做好为改革付出必要成本的准备。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二、改革机制的辩证法:邓小平把改革与发展、稳定相结合,既强调发展是改革的目的,又强调保持社会大局的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突出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改革、发展和稳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之中,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邓小平以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准确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形成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良性运行机制。邓小平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标准就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翻阅《邓小平文选》三卷,全书一共有1066处使用了发展这个词,其中第一卷出现191次,第二卷出现317次,第三卷出现558次。从发展一词在《邓小平文选》中的使用频次,我们就可以理解发展在邓小平心中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任务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1]P227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解决十几亿人的贫困问题和发展问题。为了促进发展就必须寻找发展的动力源,邓小平把发展的直接动力定位于改革。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P370邓小平认为只有改革才能把生产力从僵化的体制下解放出来,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分别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经济动力、政治动力和文化动力。邓小平十分看重改革,提出了“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4]P150“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1]P370“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1]P368等著名论断,这些话语至今仍然能使人感到言之凿凿,振聋发聩。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利益的调整和分配,在改革中不断伴随着“阵痛”。因此,能否保持社会大局的稳定成为关系改革成败的关键一招。对此邓小平特别强调:“必须有安定的政治环境。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1]P244由此可见,邓小平是从保证改革和发展的角度来讲稳定的,努力形成在稳定中搞好改革,在稳定中促进发展的良性社会运行机制。

对于如何实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有机统一,邓小平提出了“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原则,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度综合起来加以考量。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邓小平以高超的领导艺术,把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应用于指导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实践中。他把改革发展和稳定看作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依据不同历史时期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运动状态和运动特点,分别确立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工作重点。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根据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特点,积极倡导改革,把改革和发展放在第一位;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苏东剧变和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抬头的状况,邓小平突出地强调治理和稳定,提出了“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1]P284“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1]P268等论断,并采取果断措施,挫败了国内发生的动乱,保持了大局的稳定。进入20世纪90年代,当政局趋向稳定之时,邓小平又把工作的重点引导到改革和发展上来。邓小平指出:“总结经济工作的经验,重点放在哪里?我看还是放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强调稳是对的,但强调得过分就有可能丧失时机。”[1]P368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破除了影响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思想障碍,把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环境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们面临的改革和发展任务更加艰巨,保持稳定的形势更加严峻,影响社会稳定的恶性案件不断发生。我们必须汲取邓小平辩证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智慧,在社会的发展变革中准确地把握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始终以发展为中心,对不同阶段的主要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加以解决,确保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良性运行机制。

三、改革保证的辩证法:邓小平把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突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

为了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邓小平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不同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开辟了唯物辩证法的新境界。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在实践中这两个方面都要重视,都要抓住,这样才能促进事物在对立统一中不断发展。因此,要防止片面性,不能单打一;要坚持两点论,做到两手抓。1980年,邓小平首先提出了“两个文明”建设、“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他说:“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4]P367在邓小平关于“两手抓”的思想谱系中,邓小平讲的最多的是“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经济犯罪和其他犯罪”。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邓小平三次讲到这个问题,一次是在1982年4月同广东省委负责同志的讲话中,一次是在1989年6月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的讲话中,一次是在1992年年初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1986年1月,邓小平又提出了“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的思想。他说:“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1]P154针对改革开放过程中腐败问题滋生的问题,邓小平又提出了“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的思想。1989年6月,邓小平指出:“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对照起来,就可以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1]P314邓小平所提出的这一系列两手抓思想概括起来讲就是“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因为“抓改革开放、抓建设”都属于物质文明建设的范畴,而“法制建设、打击犯罪、惩治腐败”则都属于广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

马克思指出:每一个时代的进步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5]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是辩证法的具体体现,是针对改革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所做出的科学决策,也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因为,我们在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出现了大量经济犯罪的现象,党风和社会风气也迅速下滑。1982年4月,邓小平尖锐地指出:“这股风来得很猛。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么,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4]P403邓小平认为,只有有了打击犯罪、惩治腐败、加强法制这一手,“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就可以沿着正确的方向走”。[4]P404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6]。坚持“两手抓”,推进“两个文明”全面发展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需要,成为我们党的基本方针之一。江泽民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是我们的方针。”[7]但是,在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抓物质文明建设这一手比较硬,抓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比较软的问题始终存在。1989年,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时就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一硬一软不相称,配合得不好”。[1]P306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在“两个文明”建设基础上,又提出了“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这是对“两个文明”建设的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打击腐败的力度,切实治理社会丑恶现象的发生,积极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把依法治国作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中心议题,必将为保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推进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可靠保证。

四、改革内容的辩证法:邓小平把重点改革与全面改革统一起来,既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点,又强调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各方面的改革也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突出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既强调两点论,也强调重点论。邓小平把重点论的哲学方法应用于改革,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各方面改革协调推进的改革思路。把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为全面改革的重点,是邓小平立足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准确判断我们国家的主要矛盾而做出的必然选择。邓小平准确判断我们国家最基本的国情,科学分析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实现了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统一。并以此为依据确立要解决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统一的、一致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积累物质财富,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对此,邓小平指出:“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1]P138邓小平的改革思想虽然涉及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但是在邓小平的所有著述中,论述得最多、最深入、最系统的还是经济体制改革思想。江泽民指出:“经济建设是我们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中心。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8]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改革经历从农村到城市,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但是始终没有偏离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依据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求进行其他领域的改革是我们改革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之一。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引领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必须继续坚持。

我们的整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进行的,所以整个改革也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进行的。与此同时,邓小平强调:“改革是全面的改革。”[1]P237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必然要求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相协调、相配合。对此,邓小平指出:“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就难于贯彻。”[1]P176-177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改革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状况,实现经济与政治协调发展。对于如何处理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邓小平展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智慧。邓小平提出了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各方面的改革的整体思路。邓小平强调,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我们的根本制度不能丢,必须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在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由于我们成功处理了不同领域改革之间的关系,使我们的各项改革既突出重点,又统揽全局,最终使得我们既保持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又保持了社会大局的稳定,顶住了国际国内的各种压力,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并且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这是党中央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大局、统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布局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决策和战略选择,是对邓小平全面改革和重点改革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回答人们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种种困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邓小平改革思想的辩证法远远不止上述四个方面,其中至少还包括,改革空间的辩证法:邓小平把国内与国外相结合,提出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总政策;思想路线的辩证法: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恢复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反对党内错误倾向的辩证法,把反“左”和反右相结合,提出在改革过程中要警惕右但主要防止“左”的论断等等。坚持辩证法,更上一层楼。邓小平既是一位辩证法大师,又是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话语背景之下,重温邓小平改革思想的辩证法,坚持以辩证思维的方法指导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5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177.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4.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36.

(责任编辑:娄刚)

The Philosophical Method of Deng Xiaoping’s Reform Ideas

YUAN Shen-cheng
(Editorial Department,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Zhoukou 466001,China)

It is the obvious characteristic of Deng Xiaoping’s leading style to“act in accordance with dialectics”.In the process of leading reform,Deng Xiaoping acquitted himself well of his words by applying the philosophical idea of dialectics into every aspect of reform ideas and making it into the basic philosophical methods of directing reform.Deng Xiaoping combines reform and revolution,emphasizing reform is the self-improvement of socialist system as well as a revolution.Deng Xiaoping combines reform with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stressing development is both the purpose and the motivation with stability being the basis.Deng Xiaoping combines material civilization with spiritual civilization,proposing a series of guidelines that we should promote reform and opening to world and at the same time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egal system.Deng Xiaoping combines critical reform with comprehensive reform,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reform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and at the same time,conducting reforms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other aspects.

Deng Xiaoping,reform ideas,dialectics,philosophical method

A849.1

A

1009-3583(2015)-0022-05

2015-06-13

河南省教育厅2014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平等观念研究”(2014-GH-463)阶段成果;周口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经费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平均主义思想研究”(ZKNU2014130)阶段成果

苑申成,男,河南周口人,教授,周口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辩证法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经济稳健发展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光辉历程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转诊率下降背后的“辩证法”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