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洌
(1.遵义师范学院红色文化研究中心;2.遵义师范学院学科办,贵州遵义563002)
黔北红色故事的内容及价值
黎 洌1,2
(1.遵义师范学院红色文化研究中心;2.遵义师范学院学科办,贵州遵义563002)
红色故事是特定历史的产物,是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万里长征的历史记忆,在黔北民间有着丰富的遗存。其内容主要有长征时期在黔北经历的历史事件、长征途中的军民关系、红军在遵义期间对民众的宣传和影响、对领袖的敬佩与爱戴、对红军战士的讴歌与崇拜、对红军的怀念与祭奠等方面。这些故事,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重要的材料。
黔北红色故事;内容分析;思想政治教育
【主持人语】黔北红色资源丰富,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活动时间最长、发生重大事件和战斗最多的区域。
本栏刊发的《黔北红色故事的内容及价值》,作者对收集的326个红色故事,进行了分类并充分挖掘每类故事的文化内涵,揭示其时代价值,使这些零散的红色故事释放出更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该文对推动红色文化进学堂,促进红色资源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让红色基因融入到他们的血液中,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遵义会议纪念馆研究员:费侃如)
1934年10月初开始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壮举之一。而其在黔北的历程,是长征中最恢弘的篇章。从1934年5月,贺龙、关向应率领的工农红军第三军3000余人由四川彭水西渡乌江进入黔东而后进入今遵义辖地务川蕉坝,至1936年1月25日红二、六军团离开余庆,中国工农红军迂回转战,足迹遍及黔北的余庆、湄潭、凤冈、遵义、桐梓、仁怀、习水、赤水、务川等地,最后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北上。其间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取得了娄山关大捷,更是完成了毛泽东平生最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战役,并建立了长征中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遵义县革命委员会。这些,在红色历史中有着清晰的记载,在黔北大地上也留下了丰富的红色遗存,成为老百姓口口相传的传奇故事。这些传奇故事多方位表现了人民群众对万里长征的历史回响,是民间对革命历史事实的补充叙事;它丰富和完善了正史的宏观叙述;它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带有明显的个体印痕,其内容之丰富,形态之多样,内涵之深刻,对深刻认识红军在黔北的方方面面有极大的帮助,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把握长征的精神实质,是今天政治思想教育不可多得的教材。
黔北流传的红色故事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富矿。在1985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红军在贵州的故事》中,共收集了95个故事,其中反映红军在黔北活动内容的故事就有36个。笔者收集的红色故事也有290多个,内容集中,极富特色,主要围绕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黔北滞留、转战的经历。本文拟就这些故事的内容及其价值意义进行探讨。
红军进入贵州,进入黔北,发生了大大小小的若干场战斗,如突破乌江天险、娄山关战役、四渡赤水;召开了大大小小的若干场会议,如遵义会议、土城会议、泗渡会议、鸭溪会议、苟坝会议;建立了众多的苏维埃基层政权,从遵义县革命委员会的成立,到湄潭县革命委员会、桐梓县苏维埃政府、习水县革命委员会、余庆县军政委员会等,这些,在黔北民间故事中都有相应的传说。
如《强渡乌江天险》讲述了红军进入江界河突破乌江、进入遵义时的情景:“乌江有几十丈宽,江水两丈多深,是贵州中部第一条大江。江的两岸,都是悬崖陡壁。有的地方,石山突出倾斜,南北山崖相隔只十多丈,远远看去只剩一条线了。有的地方,石山像尖刀一样直竖着,乌黑黑的插入云间,把江面遮住,常年不见太阳。深黑色的江水像千万匹野马,终日奔腾怒吼,冲击着岩壁。乌江南岸,要下十里陡山,才能到江边。乌江北岸,要上十几里陡山,才是大道。沿江渡口极少,每隔十里才有一个。平时人们往来,不经渡口乘渡船,是插翅也难飞过去的。[1]进入黔北的第一站,是要突破乌江天险,夏阳编写的这一故事,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历史背景下讲述了渡乌江的艰难和红军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高成文著、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长征的故事》中的《冲过乌江天险,巧计夺取金沙江》,丁家荣编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长征故事》中的《奇怪的枪声》也讲述了这一故事;祝彦编著的《长征故事·红一方面军》更是完整地讲述了红军飞渡乌江天险、进驻遵义、召开遵义会议的全过程。在黔北收集到的民间故事中,《巧渡江界河》也讲述了这一事件。其他如《智取遵义城》讲述了红军跨过乌江后进驻团溪镇,面临进驻遵义。为了减少伤亡,部队领导决定智取。于是打掉敌人的外围据点,乔装成溃兵,让俘虏带路,趁夜雨突进遵义。《激战青杠坡》,讲述了红军在习水土城青杠坡与国民党军激战经过。红军被国民党军、川军包围,朱德、彭德怀、叶剑英、刘伯承等亲临前线指挥,以一敌十,在惨烈的战斗后突围。战斗结束后,当地老百姓掩埋了牺牲的红军指战员,并将受伤的红军战士背回家中护理,被镇上团防队发现,带团丁到老百姓家中搜查,附近农民闻讯后纷纷前来保护。这样的故事很多,《三渡关上迎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激战娄山关》、《攻取桐梓城》等,大都以红军在黔北经历的真实事件为经纬加工改编讲述,也有部分是对红军将士回忆录的改编,情节曲折生动,较为完整地再现了红军长征在黔北活动的轨迹以及战斗场景,是对长征叙述的微观补充,具有较强的存史价值,也为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素材。
“长征是宣传队”,宣传工作是长征途中帮助广大群众了解党和红军的重要工作。特别是长征是没有根据地依托下的战略大转移,在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和红军不甚了解的情况下,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宣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武器。1935年1月7日,红军进入遵义城,得到了长征开始以来较长时间的休养,红军自然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加大对民众的宣传。不管是标语,还是图画、街头剧,各种形式的宣传在老百姓心中都激起了波澜,对老百姓影响深刻,在遵义人民心中播下了星星之火。
《红花岗上的彩霞》是周恩来副主席在红花岗上写下的簸箕那样大的金红色的标语“红军万岁!”这标语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像夜里闪闪发光的夜明珠,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城墙上的红军画》画了“一个头戴圆盘帽,帽檐下突出一对鹅蛋似的眼珠子,一张血盆大嘴口拉到了耳根边,几颗尖利的狗牙,紧紧咬住一把口子残缺的沾着鲜血的钢刀的”军阀,“两手紧紧捏住一根一头隐在画框里的木方,用刀压着,用力地压着,好像要把吃奶的力气和全身的重量都用到这根木方上,木方成了一个弧形。下面还有一根木方,钉着两只脚。两块木方的中间,夹着一个血肉模糊枯瘦如柴衣衫褴褛的干人,那鲜红的血,还一滴一滴地滴到木榨下的一口大木盆里”。在直观的对比中,激发老百姓对军阀的憎恶和认识到自身深受压迫的阶级地位。《唱歌台》讲述了红军行军途中针对具体环境向百姓唱歌宣传,显军威,激民众,镇敌人。
当然,红军的宣传更多体现在行动之中,老百姓对红军的认识也更多地从红军的行为中得来。正是从一些具体的细节中,老百姓认识到红军与其他军队的不同。从犹疑到亲如一家,中间经历了一个过程。《杨五娘卖泡粑》就讲述了杨五娘看到红军队伍时,想起了国民党军队抢东西的情景,开始“心里十分害怕”,“不知该怎样应对”,随即红军用苏维埃货币买泡粑,由于杨五娘不认识苏维埃货币而拒收,红军只好饿着肚子离开,使她认识到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完全不同。《孙云斋卖羊肉粉》也讲述了相似的故事,红军对孙云斋“不说价钱,我们是不会吃你家羊肉粉,”使孙云斋认识到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不乱吃乱拿,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保护者。这样的故事很多,《枯井水长流》、《红军吹口琴》等故事,都讲述了红军怎样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子弟兵的职责,显示出其非同一般的品质,得到人民大众的信赖。因此,反思今天,在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的目标中,我们的党、我们的干部应当以严明的纪律、敢于担当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投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组织群众共建美丽中国。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人。”这是革命军队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的经验总结。长征途中,军民关系尤其重要,是老百姓认识红军、接纳红军的一个重要方面,保持良好的军民关系是我党我军的一个优良传统。1934年底的长征,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战略大撤退,同时也是为了北上抗日,拯救民族于灾难之中,最终目的是人民群众都能过上美好的生活。这与民族存亡相关联,符合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因而也得到了老百姓的帮助、理解和支持。但是,老百姓对红军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并非看到红军就有天然的亲近,更多的时候是通过红军的言行举止的感召而对红军产生亲近认同的感情。红军每到一个地方,真心诚意为群众着想,帮助穷苦人翻身解放,打土豪分田地,让耕者有其田。同时每到一处,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乱拿群众一针一线,视人民为亲人,因此,人民群众才把他们视为“亲人”,愿意帮助他们,掩护他们。黔北红色故事中,有相当一部分歌颂了这种新型的军民关系。
《“红军坟”的传说》是一个典型的军民生死相依的故事。讲述了红军卫生员为了给桑木垭的老百姓治病而掉队,最后惨遭反动派杀害的故事。表现了红军视老百姓疾苦为疾苦,不惜牺牲生命的献身精神。《李三婆遇红军》同样讲述了红军进入遵义桐梓,双目失明的叫花子李三婆,在红军的医治照顾下眼睛复明。《猪槽里长银元》讲述了遵义娄山关下有一个叫刘二娘的老婆婆,喂的猪特别肥大。这时传来红军在娄山与白军打仗的消息,由于受白军宣传,说共产党的红军凶得很,所到之处,要杀个鸡犬不留。刘二娘只好上山躲逃,她舍不得她的大肥猪,但又不能带着大肥猪逃难,只好把它留在家里。等她回来后,猪圈的猪不见了,但猪槽的草下却发现一堆白花花的银元,原来是红军杀了猪留下了买猪的钱,“杀了大肥猪,付上这些钱,老乡请收下,用它搞生产,红军来这里,感谢你支援。”但是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却传说,是猪槽里长银元了,于是财主李老贵就想霸占刘二娘的猪槽,悄悄地把猪槽偷到自己家中,希望他能长出银元。结果是奉献一头猪祭猪槽后,得到的却是一堆猪骨头。原来是红军惩罚了他,“肥猪分给干人吃肉,送还一堆大腿骨头。劝你莫再坑害干人,否则你的狗命难留!”故事一方面宣传了红军不随便拿群众物资,使用后要付钱的严明的纪律,另一方面也讲述了“红军和干人心连心,红军是干人的子弟兵。红军来了,干人就得救了!”[2]这样的故事还有《柞蚕坡的故事》、《我不是观音》、《苦竹和小白驹》等,在这些故事中,红军以他们的行动甚至生命塑造了“老百姓的军队”和“人民子弟兵”的形象。在红军的影响和感召下,老百姓也把对红军的爱化为具体的行动。长征途中,遵义是老百姓热烈欢迎红军到来的唯一城市,他们给红军送一袋海龙米(《一袋海龙米》),扎一抬滑竿(《一台空滑竿》)做一件衣服(《高裁缝》),表现出对红军的一片深情。这样的军民情谊,除红军之外,历史上没有那个军队与老百姓关系这样密切。可以说,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军民鱼水情谊史、一部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史!它形象地说明了共产党为什么拥有坚实的执政基础,同时也说明,红军代表的是人民的愿望和要求,顺应了人民的思想和社会发展潮流。在党执政六十多年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重温这些故事,对我们发扬传统,搞好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更好地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着重要的意义。
领袖是时代的产物,领袖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无产阶级的领袖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广泛利益的代表,是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在广大人民群众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或是领导群众推翻或者动摇反动阶级的统治,或是领导群众建设新社会,从而加速历史发展的进程。领袖只有深入群众,和群众站在一起,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红军进入遵义后,老百姓与领袖有了近距离的接触,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与遵义各界人民交往中的平易近人、艰苦朴素、急人民所急的生活态度,使人们从领袖身上看到了共产党人非同寻常的品质。《毛主席访贫民街》讲述了红军进入遵义后,毛主席到城隍街(今法院街)访问贫穷的知识分子“李代书”,告诉他红军到来,赶走了“城隍菩萨”,让民众自己当家作主;《毛主席赠对联》讲述了毛泽东主席与遵义书法大家郑翔博先生的一段交情,两人因书法而结交,因对联而了解,描写出毛泽东的多才多艺、平等对待知识分子的伟人风范;《一个铜板》写朱总司令的艰苦朴素与幽默风趣;《毛主席救火》写毛主席急人民之所急,痛人民之所痛,看到老百姓的房屋被战火焚烧,急切地扑入火场,身先士卒,抢救老百姓的财物;《一担海龙米》讲卖炭老人在街头卖炭遇到毛主席,主席不仅买了他的炭,还叫红军卫生员给他生病的孩子看病吃药,并陪老人到食堂吃饭,使老人感激不已,故送来一袋上等海龙米,以表达对领袖的感谢和爱戴。领袖爱人民,人民爱领袖,正如民歌所唱:“赤水河,清又清,我打草鞋送红军,穿上草鞋翻山岭,北上抗日打敌人;赤水河,清又清,我送草鞋谢红军,军民情意似赤水,千秋万代流不尽。”在这种相互的爱中,人们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的决心。步入现代社会的中国,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就是中国人民利益最广泛的代表,党带领我们建设美丽中国,也是为了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长征精神的精髓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和不懈追求。二万五千里长征,充满了艰难困苦、流血牺牲,没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没有承受苦难、承担使命的精神,没有坚定的信仰和勇于牺牲的准备,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中国共产党建造的红军队伍,为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命运,为了理想和信仰,他们无私无畏,勇敢地站在革命斗争前线,英勇无畏地献出自己的一切。
《孤胆英雄》讲述了红军战士李发,在强渡乌江时,一个人独自泅水到乌江对岸,隐藏在敌军背后,当红军大部队渡江、敌人全力以赴阻拦时,他在敌后猛地向敌人扔手榴弹,并放火烧了敌人的军营,让敌军乱了阵脚,红军顺利渡过乌江。《邓萍牺牲》,讲述了红军高级将领邓萍牺牲的过程。二进遵义时,为了执行军团首长拂晓前拿下遵义的命令,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与红3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张爱萍一起亲自到洗马滩一带观察地形,他们掩藏在离护城河50米远的小土坡草丛里,仔细观察红花岗守备敌军的情况,这时,通信员来向邓萍报告情况,不小心弄出声响,敌人的子弹一下子扫射过来,邓萍被击中头部,倒在张爱萍怀中。《冯参谋的“客人”》描述了潜伏在敌人身边的情报员老王,扮成做布匹生意的老板,在桐梓开了一个绸缎庄借做生意为掩护,与桐梓县保安司令部冯际民的夫人认为假亲戚,拉近与保安司令部冯参谋的关系,为红军游击队搞弹药和情报。《女红军的故事》讲述了一群女红军跟着部队到遵义后,他们一边演出宣传,一边走家串户,了解老百姓的生活。一天,她们中一个叫小芬的姑娘来到郊区的陈大娘家,鼓动陈大娘的儿子参加红军,却被不明真相的陈大娘的弟弟误解,一棒打昏在地。小芬醒来后,告诉陈大舅参加红军的好处,陈大舅与陈大娘的儿子一起高兴地参加了红军。这些故事的主角,都是英勇不屈的红军战士,他们代表的是整个队伍的革命精神与牺牲精神。在红军影响下,百姓开始觉醒与反抗,积极参加红军,有的还成为红军战士中的一员。《女红军汪玉珍的传说》就讲述了贫家女子汪玉珍在红军的救助下,自愿参军,在战斗中表现十分勇敢。《一个女红军》中的王虹姑娘,也是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到红军是人民的队伍,毅然参加红军,并在与敌人的斗争中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气。《红军老宗的故事》讲述了曾魁在老宗的帮助下,与老宗一起追赶红军队伍。《放牛娃罗牛儿》讲述了红军走后,反动武装回来,要罗牛儿告诉他们,是哪些人亲近红军,罗牛儿受红军影响,知道红军是好人,被打得皮开肉绽却坚决说不知道。在这些故事中,不管是红军战士,还是普通百姓,他们凭着一股执着的精神,一次次地战胜敌人,创造了无数的传奇故事,也给老百姓留下了无穷的精神动力。特别是现代的中国,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价值观念的冲击,如何确保我们的党、我们的干部和党员保持坚定的信仰,补好“钙”是关键,这些故事就是我们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最好的素材。
红军在遵义只停留了一百多天,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后继续北上抗日,踏上了新的征程。但是,红军在黔北已留下了革命的火种,在遵义不仅创建了苏维埃政权,还创建了革命武装,如:政治部保卫游击队、红军黔北游击队、红军赤水河游击队、遵绥湄游击队、红军赤合游击队、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队等,红军主力部队走后,红军游击队遍布黔北。人民对红军的记忆深刻,人民在口头时常传颂着红军的故事,“在黑色恐怖面前,他们‘学着红军的样子做’,‘面对屠刀的日子,忘不下桑木垭的红军战士,抱着爱,怀着恨,香火烧上红军坟。’对苦难的反抗及无奈,乡民开始把曾经给他们带来好日子的红军作为精神的依托,他们‘娃儿生病,母亲心焦,医药无钱无依靠,红军坟烧上一炷香,兄弟,这可怎么好?年轻的丈夫遭拉兵,低头掩面溜出门,不回娘家哪里去,红军坟上哭几声。过年过节鬼门关,借贷无门心里烦,亲戚朋友懒得见,红军坟上站一站。……’”[3]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带着红军的气息,红军鲜血染红“红军草”(《红军草》),红军来后生长出的“红军菜”(《解放菜的来历》),红军吃过的野果是“红军粮”(《红军粮》),掩护过红军的树长成了“红军林”……“红军”不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种文化记忆,一种精神支柱。于是,红军留下的物品,在民间传说中就成了神器,“神鸡钟”里的大公鸡可以飞出啄瞎坏人李大麻子的眼睛(《神鸡钟》);红军送的军大衣可以“夏来凉,冬挡寒,秋杀蚊虫春送暖,能治病来能顶粮,刀不入来弹不穿。”变成红霞烧光了李德算的全部家产(《火龙衣》);红军送的帽子不仅可以让人头不再痛,还能增加智慧(《红军帽》);红军小金笛可以引来雀鸟不停鸣叫,叫地主睡不成觉而摔死(《小金笛》),所有与红军相关的东西,在人民心中都是神圣的东西,都具有神奇的力量。在这些美妙的幻想中,我们看到,红军在遵义人民心中播下的红色革命种子,同人民结下心心相连的情缘,在这些富有传奇性的故事中,演绎得那么深情,实质上体现了老百姓对红军的热爱之情。军队心中有人民,人民心中才有军队,这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改变的硬道理。
民间红色故事和传说,是人们对特定环境经历事件的记忆、回想或说明、解释,是特定社会生活与社会环境的反映,虽然与历史书写有很大的区别,但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史事件,更因为叙述者要从民间的角度“用社会认可的方式来说话”和“承担有展示自己达成交流方式的责任”,因此,成为今天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多得的素材,是激励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力量,也是遵义富有乡土特色的民间文化财富。在时代变迁与文化传播方式改变、红色故事传承日渐淡漠的背景下,人们更多地将眼光投入到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中,摆谈红色故事的人越来越少,因此,收集整理红色故事,重温革命先辈的事迹,不仅是对中国革命史的补充,更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忽缺的借鉴。
[1]夏阳.二万五千里长征故事[M].北京:通俗读物出版社,1954.
[2]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贵州分会,田兵,王治新.红军在贵州的故事[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
[3]刘丽.主流话语与民间话语的互动与融合[J].教育文化论坛,2012,(4).
(责任编辑:徐国红)
On Red Story and Its Value
LI Lie1,2
(1.The Research Center for Red Culture,Zunyi Normal College;2.Subject Office,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Red story,the product of specific history,is the historical recollection resulting from the Long March by CCP,which leaves bountiful heritages among the people of Qianbei.The contents of the red stories range from historical event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d army and the masses to the influence of red army on the masses,etc.and these stories are very suitable to educate people.
red stories in Qianbei;content analysi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276.3
A
1009-3583(2015)-0001-05
2015-06-22
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遵义长征故事与长征歌谣的收集整理与研究”(JD2013190);教育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基地项目
黎 洌,女,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