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若干问题探讨

2015-01-30 20:59徐会永岳金霞修荣荣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报期刊

■徐会永 岳金霞 修荣荣

1)中国石油大学期刊社,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266580

2)中国石油大学党委宣传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266580

在如今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发生着重大的变革。2015年7月4日刚刚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1]。提出“‘互联网 +’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指导意见》虽然列举的只是11个典型领域,但其主旨是面向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各个领域,因此科技期刊也应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

近年来围绕学报“四化论”(学报应当专业化、数字化、去同质化和特色化)学报界以及管理部门展开了深入的讨论[2-3]。尹玉吉先生在其题为《关于大学学报使命的理性反思》的文章中提出“学报数字化课题应属于IT行业的、纯粹自然科学的研究问题”的论点[3]。尹先生是科技期刊界的资深编辑,对很多编辑学方面的问题都有着深刻和独到的见解,但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中涉及学报数字化的观点笔者还是不能认同。如尹先生原文中表述:“学报数字化课题应属于IT行业的、纯粹自然科学的研究问题,不是学术编辑的分内事,因为学报数字化与现代通讯手段的手机化道理如出一辙”。给人感觉学报人根本不用涉及这部分工作,不是我们分内的事可以不做研究。在科技期刊“数字化”逐渐被重视的今天,对于“期刊数字化”的认识和态度决定着科技期刊的未来发展[4],要客观的分析,做出最合理的判断以指导科技期刊的工作。笔者对尹先生学报数字化的观点提出异议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论述。

1 科技期刊数字化的需要

不可否认,数字化和新媒体的存在,给传统的纸质期刊甚至期刊工作和模式本身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业内的观点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5-9]。然而,也有很多人数字化变革的积极性不高,因此这种思想也是一部分期刊工作者的反映。近年来国外报业的一些大的公司纷纷受到数字化冲击倒闭的不胜枚举,有什么理由确保期刊就不会存在这样的生存危机呢?报业信息传播的学科专业化程度低应该是它最容易被外来形式取代的主要原因。笔者也认为,期刊不同于报业,尤其是科技期刊和大学学报,具有一定的某一特定方向的专业背景,也更不易被外来非专业的第三方取代[10]。但是,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期刊所做的工作还是以作者和外部为主体(这也是尹先生的观点之一),即学报的某些工作完全取决于主办者学术平台情况,不以编辑意志为转移。可见编辑的专业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也很有限,这种对于学报质量的非主控地位恰好反映了其并不具备无可替代的作用,很多学报工作非本专业人员经过一定的编辑规范培训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各学科的编辑工作。这也说明传统学报编辑模式在数字化面前并不足够强大,同样面临着传统报纸业相类似的挑战。

2 体制和政策可能的变动

目前还没有机会看到数字化等新技术真的对传统科技期刊形成冲击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我国科技期刊和大学学报还是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相关政策保护下运行。政策保护不允许非学术的机构或公司随便成立期刊或学报个体,即目前科技期刊和学报还并没有真正的推向市场,因此科技期刊还是在温室的保护罩中生长。但是,谁也不知道这层保护罩何时会撤掉,转企改制之剑依然高悬,要谨防成为温水中被煮的青蛙,技术上迟迟不能与时俱进,错过了最佳发展时机,一旦政策保护消失将无所适从甚至被淘汰。因此,这需要我们时刻充满忧患意识,不能对新技术和数字化无动于衷。

3 新技术与传统办刊模式的博弈

如果新技术的发展占了主导则胜利的一方肯定是新技术形势下的企业,如果传统的企业利用了新技术,则传统的企业反而会借此更加强大,如果外界条件真的需要改变,则应顺应潮流实现转型,而不应被动的坐以待毙为掌握新技术者取代。就像国际上的一些报业集团,由于自身强度不足,迅速被新媒体和数字化所吞并。当然,博弈还存在第三种可能,即新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和融合发展。具体的发展模式要视传统行业和新技术各自的特点决定,不同的行业博弈结果和最终发展模式会有所不同。互联网新技术会产生了多样的期刊竞争者,这使我们传统期刊从业者不得不提高警惕和弥补自身互联网新技术的不足。

4 数字化出版模式对编辑的要求

数字化时代到来对传统信息传播的形式和渠道是多方面的,以目前迅速崛起的一种流行数字化信息阅读传播形式(App移动客户端应用程序)为例进行探讨。

4.1 移动阅读App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App俗称移动客户端,多指应用于智能手机 、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11-12]。近年来期刊业(主要是大众期刊类)也纷纷尝试投入移动客户端建设。依据内容的呈现方式期刊App可以分为增强型App和普通型App两类。需要强调的是,数字期刊出版不等同于纸质期刊的数字化,其最终追求的App应是第一种类型。目前,即使非真正意义的第二种类型App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也很少(目前龙源网上科技期刊App仅有400多种,只占了中国科技期刊总数的4%),严格讲国内科技期刊真正意义App应用并没有真正起步。科技期刊移动App目前存在的问题即为典型的《指导意见》中提到的我国互联网产业的问题,即 “存在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产业理解不够深入、新业态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跨界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亟待加以解决”[1]。科技期刊App发展较其他行业发展缓慢,首先是各期刊编辑部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始终不强,尹玉吉先生的观点反映一部分传统期刊管理者的思维。

4.2 增强型科技期刊App应有的特点

对比科技期刊的特点,优质的App不是对期刊文字形式的碎片化,而是将每篇文章表述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并加入优质体验的增值服务。这需要App制作者既懂技术也要懂科技期刊专业。由于这一领域刚起步,导致目前这两者结合的人员非常缺乏,合理的培养梯队环境没有形成。各数字基地如移动数字基地的相关研究和开发人员也都是面向大众图书,期刊较少,且主要面向大众期刊领域,科技期刊App涉及者严重缺乏。大众期刊可以找专门的App制作公司或个人,而对于科技期刊,这些公司或个人不懂科技期刊的相关专业,无法将专业内容较强的科技论文内容做到最恰当展示。科技期刊要做成优质的期刊App则应依据专业知识、文章内容加入合理的动画、音效和视频等。这也是造成目前各行业App流行的今天而科技期刊增强型App发展严重落后的根本原因。

4.3 增强型科技期刊App对编辑的要求

编辑一般都具有某一学科的多年的专业学习和工作经历,其学习某款App制作软件是容易的,如流行的appbook和iebook等,但是让IT业App制作团队人员掌握和学习各学科专业知识则相对要难得多。因此,即使在这一数字化形式上存在的可能也是传统编辑占有绝对的主动权而不是第三方软件制作公司。这就要求传统的编辑中的一部分群体迅速开展相关的研究。要想在新的形势下增强自身工作的竞争力,就不应该保持那种无关紧要的态度,应该作好充足的准备,便于在最合适的时候将新的技术“兼并”,为己所用,实现完美转身。虽然传统科技期刊编辑占有主动权,但也要认真对待可能存在的隐患。比如这些懂数字化和新技术的IT人与部分各学科专业人员的合作经营模式依然可能给我们带来潜在冲击。因此,既要看到我们的优势,也要看到可能面临的竞争。

5 多种期刊数字化出版形式同时带来的威胁

如前所述,App仅是数字化出版的形式之一,近年来其他线上线下技术层出不穷[13],App可能由于自己的特点而不能成为对传统期刊出版最有威胁的一种数字化出版模式(其他出版模式还有Kindle模式、Google模式、汉王模式、盛大文学模式、方正模式和中移动模式等),但是其他多样的数字化出版模式依然在各自领域或在其发展壮大的某个时期对传统的学报带来威胁。目前,期刊的各种数字化出版模式都有其长处与不足,而且依据外部条件在不断发展变化,有的不断成长,有的也在淘汰。某种模式能否对传统出版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将决定着传统出版的命运。传统期刊或学报也应该保持发展的眼光,时刻填补自己的不足,吸收多渠道的数字出版模式为己所用,方可使自己不断壮大或随时代而不断演化和发展。目前,传统纸质期刊依然占有着各方面的优势,但绝不能将学报编辑工作与IT行业完全隔离,那样是极其危险的。

编辑拥有各学科科研专业背景,也可以在短期内学习新技术,外加编辑工作和编辑学理论背景,使编辑个体能够达到三方面融合是传统编辑拥有巨大的优势,前提是要积极面对并在短期内掌握和学习这些数字化的新技术,而不应漠视。

6 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发展方向及模式

目前,信息的数字化形式多样,其发展演变模式也显得较为复杂。当然,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以及读者用户体验要求的不断提升将使得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方向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1)在一定时期,软硬件主流水平一定的前提之下,何种形式的数字出版模式最能方便主流读者的应用感受和需求将是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决定因素;(2)随着时间的发展,主流用户的需求又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

以上两种动态要素在契合度最高的模式下是最理想的。因此,对于科技期刊从业者应该时刻感受数字化发展的脉搏,紧跟主流,科技期刊及大学学报的数字化不应该也不可能仅仅是“IT从业者的事情”。因为科技期刊的制作和发行需要考虑作者和读者两端的需求:(1)对于科技期刊数字化的制作也需要了解作者群体的专业和需求,如前面提到的科技期刊增强型App的制作,需要期刊数字化的软件制作者深知科技期刊的专业知识,也不是“IT从业者”能够轻松掌握的。(2)科技期刊涉及科技的各个专业,对于期刊数字化模式感知读者用户体验最深的依然是期刊编辑而不是IT从业者。

7 结语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出版下作者和读者需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模式是以期刊主办单位或者出版人为主体的,为作者和读者两端能够提供最便利的数字化服务为主要发展模式。在现阶段如果想让科技期刊拥抱互联网时代,就需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深刻的学习和了解IT业,抓握互联网时代下的进展,了解国际上科技期刊的进展,从而指导科技期刊数字化的发展。依据大数据及物联网的思想,数字化将会渗透到科技期刊工作的各个环节,因此只有不断学习和跟进尝试。没人能够在大数据时代轻松地搭上便车,最先消亡的一定是对未来茫然无知的看客。

[1] 授权发布: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2015-07-04].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15-07/04/c_1115815944.htm.

[2] 尹玉吉.关于“学报特色论”的全方位审视[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1):82-93.

[3] 尹玉吉,石学军,杨爽.关于大学学报使命的理性反思[J].编辑之友,2015(5):43-47.

[4] 徐会永.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及出版时滞与科学发展的关系及其展望[J].编辑学报,2014,26(4):315-318.

[5] 吉海涛,郭雨梅,郭晓亮,等.数字化背景下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研究[J].编辑学报,2015,27(1):75-77.

[6] 陈蕊,宋悦.新媒体时代期刊数字化建设创新——“一刊、一网、一微博”[J].编辑之友,2013(12):33-35.

[7] 刘雪松,赵景辉,董秀玥.中国科技期刊如何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转变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 145-147.

[8] 韩芳.全媒时代学术期刊编辑信息素养提升的SWOT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6):102-109.

[9] 王炎龙.科普期刊数字出版困局及突破路径[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7):722-726.

[10] 徐会永.编辑学发展困境与专业编辑学教育模式[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3):91-96.

[11] 郑筱梅.移动终端对科技期刊阅读行为模式的影响及策略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4(2):73-75.

[12] 孙黎.基于用户黏性的我国期刊App发展策略研究——以App Store里的期刊App为例[J].中国出版,2013(5):35-38.

[13] 马云,曾鸣.读懂互联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学报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科技期刊的分类
致敬学报40年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