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是多民族边疆省份,有着丰富的民族文献资源。少数民族医药文献是民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了防治疾病、保健护理的系统理论知识和经验,是传承、交流和利用民族医药的知识载体[1],其价值和作用不可估量,它既是当代民族医学继承和创新工作的主要资源,也是民族医学发展的基础,对民族医学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传承中医药文化起着举足起重的作用。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民族医药事业的重视,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在民族医药研究领域中,仍存在重民族医药学术研究和民族古籍整理、轻民族医药文献资源整合的情况。研究民族医药的学者更注重各民族医药的医学史、医药文化、基础理论、本草与方剂、临床各科、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学术性研究和对各民族古籍文献的影印、校注、辑佚等整理工作。20世纪70年代末,学者开始重视民族古籍整理工作,并整理出了一批批全国性和地区性民族古籍联合目录,如《全国藏文古籍联合目录》《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傣文古籍见知录》等[2]。与民族医药学术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相比,民族医药文献专题目录工作显得十分薄弱,目前国内只开展了藏族医药文献的部分专题目录研究,编纂《中国藏医药文献目录索引》[3]《藏汉英古今藏医药文献书目编制》[4]等。云南省的学者编纂了《红河彝族文化遗产古籍典藏总目》《云南德宏傣文古籍编目》《彝族古籍文献概要》《纳西象形文东巴目录》等。但上述目录均属综合性书目,编撰年代较早,且著录的民族医药文献只有30余种,不能反映文献存佚、保护的情况,而且目前云南少数民族医药文献专题目录工作还是一片空白。各民族、各地区的医药文献资源收藏分散,尚无系统规范的文献资源联合目录体系,民族医药文献资源开发和建设的力度、速度远远落后于对民族医药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严重制约了云南少数民族医药的开发利用和民族医药产业化发展,故急需研究者进一步加强整理和建设少数民族医药文献的专题目录。
云南少数民族医药文献文字种类多样、内容丰富,有突出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传承性,为联合目录的编制奠定了基础。编制系统、规范的云南少数民族医药文献联合目录,可以汇总、整合云南省各民族医药文献资源,清楚各民族医药文献数量,有利于清理云南省各民族地区医药文献资产,摸清家底;可以增强云南省各民族地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将分散或零散的民族医药文献资源整合在一起,实现云南医药文献信息共享和资源共建,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医药研究者研究成果的开发和利用。
应用目录学知识科学归类、系统整理云南少数民族医药纷繁复杂的文献资料,能全面揭示云南各民族地区医药文献资源,深度挖掘各民族医药资源的价值,反映云南民族医药的知识体系,使云南民族医药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医疗价值得到传承和发扬。
云南中医学院图书馆是有民族医药特色的专业图书馆,非常重视民族医药文献资源的建设和发展,收藏及利用的民族医药文献资源比较全面、系统,并藏有学校民族医药研究团队联合各个民族地区的医家学者系统整理、研究出的文献资料。因此,收集云南民族医药文献资料,首先要充分利用该馆馆藏资源,包括古籍、纸质、电子以及特色数据库资源;其次,联合周边高校图书馆及省内各公共图书馆资源馆藏资源,如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昆明医科大学图书馆、云南大学图书馆等馆藏资源,云南省图书馆、地方图书馆的资源等。
云南是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也较复杂,往往在同一地区居住着多个民族,同一民族分布于不同地区,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许多民族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存在不断迁徙的习惯,使各民族医药文献具有“分布散、易流失”的特点[5]。云南省各少数民族医药文献收藏机构众多,文献散存于地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寺庙、民族医院、民族医药研究所、民委、古籍办等,目前主要以课题合作、单位间互助合作、实地调研等形式获取这一部分资源。
云南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与云南本地相关的或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一切文献资料[6]。有些少数民族的医药史料被记载于一些地文献志、博物志中。这些记载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故此部分文献资料也不能忽视。
口述文献是指通过口述方式保存或流传的医药知识,除包括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以口头形式传授,或通过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歌谣谚语、经文等形式保存的民族医药知识和史料[7]外,还包括后来研究者利用现代化手段整理而成的口述文献载体,如文字、录音、录像、数据库等。
密切关注民族医药研究学者或团队的研究方向、动态、研究思想等,及时获取他们的科研课题报告、学术专著、学术活动以及学生优秀毕业论文等研究成果[8]。有些学者的资料属于内部文献或不公开的灰色文献,可以通过合作、电话或E-mail咨询等形式直接向研究者索取。
按民族途径编制云南少数民族医药文献目录,可以系统地整合每个民族医疗保健方面的文献资源,具有较强的民族特点,如傣族的《西双版纳傣药志》《西双版纳傣族药物故事》《档哈雅》《德宏傣药验方集》等文献,彝族的《元阳彝医书》《云南彝医》《云南彝药》等文献,纳西族的《玉龙本草》《东巴经》《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纳西东巴医药研究》等文献;按民族途径组织编制少数民族医药文献目录主要分为各民族医学家编著的各类医药学著作、稿本、手抄本、复制本以及留存至今的口述医药文献等,收藏各民族医药保健内容的史志、地方志和博物志等。
按文献主题编制的云南少数民族医药文献联合目录,是揭示少数民族医药文献的学科属性,包括预防、临床医学(诊断、治疗)、护理、方剂、药理、临床各学科等[9]。编制目录用规范性语言(主题词)作为标目,并按字顺进行组织。按主题组织编制的目录,直观性好、专指性强,更便于读者的检索利用,可为云南少数民族医药文献的规范性和数字化建设奠定基础。
专题目录是为了全面系统地揭示和报道某一特定研究主题的文献而编制的目录,可以深入揭示少数民族文献的内容,便于查找某一问题或专题的民族医药文献。专题目录的编制,可以根据某个地区或几个地区的少数民族文献资源进行组织目录。如根据“民族医药养生保健”、“民族民间单方验方”、“民族地区地方病”、“民族医药专科疾病”、“民族医药开发”等专题进行编写专题目录,可为民族医药研究者提供专题性的研究资料。
按照文献出现或出版发行的年代顺序编制的目录,分为古籍和现代文献部分。这样可以更好地呈现年代久远、版本珍稀的文献信息,使其得到及时保护和开发利用。
综合法,即把以上几种方法综合运用,如先按民族组织最上一级目录,再按主题或专题编制下一级目录,再按时序编排,各级目录之间要体现层层递进关系,便于研究者全面查找某一民族在某一医药主题或专题方面的文献资料,为其提供全面、系统、深入的民族文献资源。笔者比较倾向于此种方法。
最后在目录正文的后面,附以按照不同途径、主题、专题分类编制的索引,便于学者利用本目录。
书目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直接影响联合目录的质量,在编制云南少数民族医药文献联合目录的过程中,不管使用哪种组织方法,著录者一定要遵循数据的准确性、规范性和易用性原则。
少数民族医药文献专业性强,标引和著录难度大,著录和标引字段应包括文献题名、著者、出版社(或出处)、摘要、主题词、分类号、收藏者等,要严格按《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10]要求著录。在标引主题词和分类号字段时,必须以《中国分类主题词表》[11]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12]作为文献的著录依据。标引的主题词应准确规范,分类号能准确反映民族文献的学科属性,以保证书目数据的准确、规范和统一,便于研究者检索利用。文献字段(如题名、作者)的名称有不同翻译或音译不同时,必须要在相关的字段(如注释字段)进行相应的补充说明。
少数民族文献编目的特殊性,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须拥有特殊的技能[13]。只有提高著录人员的整体素质,才能保证云南少数民族医药文献联合目录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联合目录编制工作人员既要熟悉普通图书的编目业务,熟练掌握和学会应用中文图书编目规则,熟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和《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的相关应用,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能快速准确地分析文献主题并进行学科分类。
同时,著录人员应具有特殊的语言文字能力,包括对古奥文字的识别、标引能力,少数民族文字的标引、著录能力等。著录人员必须积极主动地向具有医古文背景的老师、馆员学习古奥文字。在进行民族文字的标引、著录时,著录人员可以参照、学习已出版的少数民族古籍目录,如《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书目提要》《全国藏文古籍联合目录》《纳西象形文字谱》[14]等,也可以通过互助合作的形式,积极主动地向民族地区的专家学者或与在校少数民族师生和馆员请教、学习、交流,尽可能地把少数民族文字译成汉字进行标引。
编制云南少数民族医药文献联合目录是一项任务艰巨、工作量大、时间长的工程,需要花大力气去收集、挖掘、整理和研究。所以,著录者在平时学习工作中应不断积累各民族医药文献资源、不断加强处理特殊语言文字的能力、不断深化联合目录的研究,使云南少数民族医药联合目录做到“齐、准、精、深”,为建设民族医药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