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开放式同行评议模式探索

2015-01-30 19:19张春丽商丽娜倪四秀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评议开放式科技期刊

■张春丽 商丽娜 倪四秀

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编辑部,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130102

2)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地理科学》编辑部,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130102

3)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上海路101号 221116

同行评议的由来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中叶,当时英国皇家刊物在决定稿件是否录用时开启了向同行业人士咨询的先河[1]。它既是一种质量控制机制,又是一个过滤器,是论文发表的必经程序。其作用是评估论文质量和学术价值,对期刊发展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2];然而,在肯定同行评议意义的同时,也有学者对同行评议提出诸多质疑[3-4]。因此,近年来探讨同行评议的伦理问题、同行评议的方式、同行评议的过程、同行评议的标准、同行评议的公平性等问题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5]。为克服传统同行评议缺乏公平性、客观性、透明性以及有失伦理等方面的弊端,有学者对同行评议的变革提出了建议[6-8],同时有期刊对开放式同行评议进行了尝试和评论。如李金珍等对《心理学报》开放性同行评议方式与成效进行了评论[9];Nature Neuroscience曾以“Pros and Cons of open peer review”为题,探讨了开放式同行评议的利弊[10];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Medical Physics将开放式同行评议与传统同行评议过程进行了比较[11];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Nature,PLoSONE等期刊对开放式同行评议进行试用[6,12]。已有的开放式同行评议研究集中于优劣势分析及科技期刊的实践评价方面,对匹配科技期刊发展的开放式同行评议模式研究有待加强,本文在对开放式同行评议SWOT分析基础上,结合笔者多年编辑工作经验,提出了三类开放式同行评议模式,并分析每种模式的评审程序、优缺点及对期刊或论文的适应性,以期为科技期刊开放式同行评议方式的完善与变革提供参考。

1 同行评议及开放式同行评议

同行评议的定义有许多种[1,13-16],但都大同小异。同行评议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同行评议可以用于评定申请项目、出版刊物、科研成果、研究机构和学位职称等方面。狭义上,同行评议是指由相同或相近领域的科学家基于相同标准,对一项研究成果的意义、价值、创新性和前瞻性等方面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定。目前狭义观念的同行评议已被广泛应用于期刊论文的筛选,并且被认为是“由编辑和评议人所给予的科学可靠性证明的过程”,成为科学知识发表的重要工具[4]。同时,在评议形式上分为:单盲评审、双盲评审、公开评审、发表前评议和发表后评议五种形式,目前大多数期刊采用的是单盲评审、双盲评审两种封闭式评议形式。在理论方面,规范操作、客观公正的封闭式同行评议对期刊论文的评定是行之有效的;但在实践方面,由于主观评议的缺陷,使得期刊封闭式同行评议诟病很多。因此,开放式同行评议成为一种新的期刊评议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7]。所谓开放式评议,就是指将科研论文先行发表于网上,通过公开透明的公众评审过程,完成科研论文的自由选择,同时也将其中的讨论互动呈现给公众,提供了一个分享知识和经验的平台[9]。目前形成了发表前开放式评议和发表后开放式评议两种主要评议方式。发表前开放式评议,指作者投稿前非正式地从同事和同类学者那里寻求关于他们工作和文稿的反馈意见,在某些领域这已经变得比较正式,已设立了专门的“预印本”存放处或服务器。如英国伦敦生物医学为一家开放存取出版机构,旗下的医学系列期刊在线发表的每一篇文章必须附有发表前记录(包括作者提交的原始版本、专家签名的评审报告和作者答复的反馈内容)的链接[6]。发表后开放式评议,指论文发表后进行在线公开审阅或评论。如在线学术期刊Philica创办的目的是发表一些带有评论的论文,投稿后立即发表在网上,由Philica的使用者去评定。2006年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也发布了一个开放获取期刊PLoS ONE,发表科学和医学领域的论文,PLoS ONE的使用者可以在线提交自己的点评和疑问,作者也可以回复,他们选用这种评审形式的理由是多发表文章和增进讨论[6]。

2 开放式同行评议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它通过对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加以分析和综合评估。

2.1 开放式同行评议的优势

开放式意味着回到学识的核心价值:即学术信息的自由交换。开放式同行评议即评审意见在各个阶段均为公开状态,意味着评审过程的完全透明,这一模式强调作者和读者之间公开的和直接的交流,以促进学术思想的交锋和修正。由于开放式评议可以较好地防止审稿人不负责任的评议,因而受到某些期刊的极力推崇。作者、读者和审稿人可以同步看到评审进程和评论意见,激励审稿人给出一些更有建设性和公正的意见。同行专家、读者、作者可以对其进行开放的、动态的、交互的讨论,期间作者可以根据建议意见不断完善原稿,以提升质量。

2.2 开放式同行评议的劣势

虽然开放式同行评议有较强的优势,但是劣势也较为明显:一些研究资历较浅的审稿人将会为评议一些资深科学家的文章感到为难;审稿人与作者之间可能产生误解,从而影响了审稿人的公正性。大多数审稿人虽然认为公开审稿值得去做,但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愿意在网上公开审稿或提供审稿意见。开放式评议中公众参评人员众多,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可能会给出一些不适合的意见甚至有攻击性的意见,所以多数网站需要建立某些形式的审核制度,这可能超越了目前一些期刊的能力。

2.3 开放式同行评议的机遇

2.3.1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网络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使传统的期刊编辑工作过程由单向的封闭流程,转变成一种带有显著的交互性特征的双向或多向的信息流通方式。审稿专家、编辑、作者乃至读者之间可以直接进行信息的交流,它用最直接、最形象、最逼真、最快捷的通道使期刊编辑流程成为极具开放性的人际传播。同时,博客、微信等新媒体方式都为科技期刊的开放式同行评议提供了媒介机遇。

2.3.2 专业化合作网络平台发展

目前国内期刊大部分实现了稿件远程处理系统,实现了投稿、查询、审稿、编辑加工等流程的网络化和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国内外读者可在期刊网站上免费浏览、下载、引用和传播所有文章的全文。尤其是目前大量期刊正在尝试共同建设期刊网络评审平台,在投审稿模块下积极创建作者、编辑、读者和专家之间交流的互动平台,提高用户交互能力。期刊联合共建期刊评审平台,它将汇集各编辑部的审稿专家及相关领域更多的专家,这将有利于更全面、更准确地对稿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审,为开放式评审成为主流评议模式的实现提供了机遇。

2.4 开放式同行评议的挑战

2.4.1 传统期刊模式变革困难

传统的同行评议期刊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无论编辑、审稿者乃至作者都习惯于这一传统的流程模式。而开放式评议期刊的建立无论从网络平台建设、编辑素质、资金筹措还是技术开发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4.2 编辑能力限制

编辑是一项集成度很高、流程多样化并且需要以丰富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工作。开放式同行评议所需要的人才是能够在编辑工作网络化的过程中,既熟知出版的相关政策,又擅长网络技术研发,明确期刊发展的需求以及在各个环节需要的技术支持人才。目前复合型的编辑人才大量不足严重阻碍了开放式同行评议期刊的发展。

3 开放式同行评议模式选择

经过前面对开放式同行评议的分析,笔者经过权衡开放式同行评议方式的利弊及未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三类开放式评议模式。一是考虑开放式同行评议的目的是为了学术信息的自由交换加之专业化网络平台的不断完善,可以采取完全开放式评议模式;二是考虑有些专家不愿意在网上公开自己的身份,同时提高稿件质量及评审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采取有限开放式同行评议模式;三是考虑传统编辑模式变革较为困难,针对有争议稿件采取部分开放式同行评议模式。

3.1 完全开放式同行评议模式

完全开放式同行评议即评审意见在各个阶段均为公开状态,意味着评审过程的完全透明。在完全开放式评审中,作者首先以一定格式通过网络提交论文,编辑部在网络上先公开预发表的论文,并张贴消息邀请专家评审该论文。任何有能力、有兴趣者,均可登入期刊网页参与评论。编辑部也可以像过去一样,邀请知名专家来评审,但不同的是这些专家的意见需要公开。读者、专家通过交互平台发表各自的评论和评审意见,作者可以针对意见进行辩解、答复或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在这个平台上,作者、审稿者和读者都可以自由交流,反复讨论,在经过充分酝酿、讨论、评议以后,系统会按预先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和统计,并给出具体的评分值,最后主编或资深编辑根据期刊要求做出最终的决定,每篇文章都将保留所有记录(包括审稿意见、读者和作者的评论、作者的原始投稿和修改稿等)。作者有好的想法和设想,但一开始不成熟或者不完善,但可以通过公之于众,并通过网络公开评审机制进行讨论或逐步修改补充,从而形成论文最终成果。该模式的优点是作者、专家、读者都会在论文评审中收益,可以促进稿件质量提高和学术交流氛围的形成;缺点是论文的讨论、审查、修改周期可能偏长,需要有经验和专业能力的编辑对各种评议意见进行甄别,有选择的进行组织讨论。该评议模式比较适宜理论性、专业性强的期刊或论文,对于时效性强、应用型、综合类期刊或论文适应性较弱。

3.2 有限开放式同行评议模式

3.2.1 发表前的开放式评议模式

作者论文成稿以后,作者可以上传稿件到系统中,系统将其匿名发布到对所有会员开放的平台,通过电子邮件提醒相关同行。任何会员都可以发表意见或建议,经过一定的讨论期,在此期间,所有表达意见的人都需要表明身份,作者可以和他们交流并回复他们的意见。这些意见被审查,确保是相关的,不是质量或内容不可接受的。在稿件被发送出去进行外部同行评议前,作者有机会修改稿件并做出决定是否愿意将稿件提交该期刊发表。在下一阶段的审稿人的名字是不显示的,但他们可以浏览之前所有的评论和意见,并做出是否应接受或不接受稿件的建议。投稿前的开放式评议模式在稿件接受之前进行充分的讨论,任何人都可以提问、发言,讨论气氛活跃,参与者能不同程度的受益。而且无论是批评者还是赞成者,都会注意客观公平地评价文章的优点和缺点,文章是否具有发表价值及存在优缺点也会在争论中得以显现。该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作者拓宽研究视野,对论文是否具备发表条件形成清晰的判断,有效修改并形成高质量的科技论文,增强稿件评议的时效性;缺点是该阶段的开放式评议意见不作为论文是否录用的依据,会出现只提优点、不谈缺点,降低审稿标准的问题,并进一步影响下阶段的同行评议。该评议模式适宜性比较广,可以作为科技期刊开展开放式评议的前期模式。

3.2.2 发表后开放式评议

发表后的审阅或评议是很多期刊正在实验或采用的一种模式。稿件在被同行评议、接受和发表以后,编辑部可以将审稿意见匿名公开,并同时提供作者对于审稿意见的答复。编辑部可以将每篇文章的历次审稿意见和作者的答复整理成单独的文件与那些文章一起在线张贴。期刊编辑可以追踪在线评议过程,根据意见判断稿件的学术价值和被关注的程度,这就帮助期刊编辑识别审稿质量、去伪存真,使编辑能更主动、有效、节省时间地为后续稿件处理做出正确决策。同时,将审稿过程中的学术讨论提供给读者学习观摩,克服传统同行评审中审稿意见资源浪费的弊端。该模式的优点是能够促进期刊论文发表的公开公正,编辑可以根据评议意见调整期刊发文方向,同时能够满足读者对论文写作的学习;缺点是观点冲突的处理不当会带来作者、评审专家对期刊的不满,同时论文反复修改会带来评审系统资源的大量占用。该模式由于不影响期刊论文的发表时效,同时对期刊发展、读者学习有益,可以在期刊中普遍使用。

3.3 部分开放式同行评议模式

部分开放式同行评议模式主要指的是稿件外审+开放式讨论模式。稿件经过传统模式同行评议后,作者对审稿人之间存在分歧导致退稿以及作者对审稿意见有质疑的,作者有权向编辑部申诉。编辑部可以把这种有争议稿件增加开放式讨论和在线意见收集,最终由编辑汇总形成切实可行的审理意见提交主编终审,主编有疑问的可以交给编委会共同决定。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有效弥补传统评审模式的有失公正和主观臆断的弊端,提高期刊在学术界的公正和公平形象,对期刊的发展和影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缺点是增加的开放式讨论程序需要编辑具有较高的稿件甄别能力,以免有些作者倾向于夸大自己的成果而经常向编辑部申诉,增加编辑工作量并使得编辑工作程序更加复杂。该模式可以作为对有争议论文的有效处理模式在科技期刊中普遍使用。

4 结论与建议

开放式评审可以达到很好的透明性和公正性,真正体现科研评估的最初动机,让所有相关的人尽可能从当前的科研活动中受益,但每种模式都有自身的适宜性,需要根据科技期刊的发文方向、审稿周期、期刊特色、稿件内容及作者意愿有针对性的选择。同时,开放式评议模式运行过程中,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鼓励专家和学者积极参加网上评论和发表意见。编辑部可以根据专家和学者评议质量、参与程度,以及论文作者的反馈意见,在公开出版期刊的规定位置列出突出贡献的开放式同行评议专家名单,以表彰其学术贡献,提升其学术影响力;并每年向他们发送感谢信或通过减免论文发表费等相应措施鼓励其参与评论。2)采用标准的审稿形式。编辑部定期在网站公布投审稿注意事项,保证在公评阶段能够做到平等、自由和理性的学术讨论。3)加强专业化网络评审平台的建设。编辑部需要与出版公司、数字化传媒公司合作,不断完善和丰富自身网站建设内容,开辟出更多自由讨论空间的模块。4)培养综合素养的专业编辑。编辑作为学术期刊的主体要不断地完善自己,不仅仅做编辑,还要做专家,同时还要具备掌握现代科学交流的编辑技术。

[1]张敏.同行评议制度与科技期刊编辑的角色[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1360-1362,1368.

[2]张向谊.应引导审稿人进行有效的同行评议[J].编辑学报,2013,25(3):274-276.

[3]Newcomde N S,Bouton M E.Masked reviews are not fairer reviews[J].Perspective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9,4(1):62-64.

[4]王志娟,法志强,郭洪波.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形式的不足与完善[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300-302.

[5]徐志英.科学文章同行评议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1355-1359.

[6]谭潇,段春波,于普林.Web 3.0时代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探索与尝试[J].编辑之友,2013,19(1):42-48.

[7]包雅琳,钱寿初.网上公开审稿:审稿机制的改革[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l):44-46.

[8]张学新.用公评审稿促进中国科技期刊的快速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29(1):109-111.

[9]李金珍,庄景春,邱炳武.《心理学报》开放性同行评审方式探索及初步成效[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2):139-142.

[10]Pros and cons of open peer review[J].Nature Neuroscience,1999,2(3):197-198.

[11]Starkschall G.Editorial:Peer review versus open posting[J].J 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Medical Physics,2012,13(5):1-2.

[12]Opening up peer review[J].Nature Cell Biology,2007,9(1):1.

[13]任胜利,王久丽.同行评议中审稿人遴选方式对审稿结果的影响——以《自然科学进展》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5):722-725.

[14]吴锦雅.同行评议而临的问题与可行性措施[J].编辑学报,2011,23(3):238-240.

[15]安梅,于世美,汤梅等.同行评议过程中审稿人的不同选择方式及审稿结果比较[J].编辑学报,2011, 2 3(supp.1):33-35.

[16]周沫,王维朗.科技期刊同行评审专家与编辑的博弈[J].编辑学报,2013,25(3):214-216.

猜你喜欢
评议开放式科技期刊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开放式数字座舱软件平台IndiGO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小学作文开放式教学的思考
开放式计算机实验教学自主学习平台
开放式弹簧机数控系统开发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