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应当重视科学知识传播
——《中国药理学报》科技新闻工作实践

2015-01-30 18:09朱倩蓉吴民淑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新闻稿科技期刊科技

■朱倩蓉 吴民淑

1)《中国药理学报》编辑部,上海市太原路294号 200031

2)《中国药理学报》编辑部,上海市太原路294号 200031

科技新闻是对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国际科学新闻界,对重要科学进展的报道主要来自重要期刊发表的论文。国际科技期刊界也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与大众媒体沟通的体系,它由编辑约稿、作者撰稿、公共或专一论文新闻网站发稿、记者注册、新闻稿限时禁发制度组成[1]。国际主流科技新闻主要有3个在线发布途径。美国的EurekAlert系统由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办[2],是全球最大的科研论文新闻网站。欧洲的Alpha-Galileo系统由英国粒子物理和天文研究理事会创办,主要刊载欧洲科学家科研论文的新闻稿[3]。自然出版集团媒体网站在全球有4000多名注册记者,发布该出版集团旗下学术期刊的新闻稿[4]。

科技期刊的使命在于传播科学知识、促进科学交流、推动科学发展。科技学术期刊不仅要对行业、学科、地域特色、主管主办单位等方面的利益负责,而且要对国家或地区的知识传播、科技创新、出版环境、受众利益等负责。科技与大众两种媒体的结合是履行科技期刊科普使命的重要途径[5]。科技期刊在重视发表高质量科技论文的同时也应积极传播科普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自觉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与使命。

为了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在公众心目中的影响力,中国科协于2007年1月启动了“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见面会”制度,首次在我国搭起了大众媒体与科技期刊的桥梁。《中国科学》、《中华医学杂志》和《农业工程学报》等一批优秀期刊定期参加新闻发布会取得了重要成果,并撰文对此项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6-8]。《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作为中国科协的精品科技期刊也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以面向公众为指导方针,在5年多的时间里推荐了66篇新闻稿,入选率超过80%,获得了中国科协、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和《科技导报》的肯定。

本文从科技新闻的选题、组织和撰写等方面介绍了《中国药理学报》在科技新闻工作实践中的体会,指出发现的问题,并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1 选题必须科学价值与新闻价值并重

推荐给大众媒体的科技新闻必须通过新闻专家和相应学科的学术专家的共同评选。“科学性与新闻性兼备”是评审重点。只被少数科学家关心,而普通公众不太关心的内容,即便其新闻稿通过了专家评审,进入新闻发布会,也不易被大众媒体所采用。例如,本刊一篇关于“自噬在肿瘤发病中的作用”的新闻稿虽获专家推选,但最终没有被媒体选用。

1.1 倡导自主创新,突出科学价值

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是我国制药工业发展的历史使命,也是我国从仿制药大国走向新药创制强国的必由之路。多出新药、好药、老百姓买得起的药也是药物研发机构的重大社会责任。《中国药理学报》从新药研发入手,推荐了一批研发类新闻。

1.1.1 中药现代化

中药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就是标准化问题,这是中药产品质量控制中最大的难题,也是影响中药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9]。因此,学报约请本刊作者撰写了“丹参制剂开发有新依据”这篇新闻稿。丹参乙酸镁作为新药丹参多酚酸盐的质量标准,作者在丹酚酸盐化合物活性研究基础上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了一项针对丹参多酚酸盐大规模产业化生产的制备方法和技术,并获得了中国和美国专利授权。这篇新闻稿获得了较高的见报率。

1.1.2 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

对天然产物进行深入系统的化学与药理学研究,发现具有开发前景的结构新类型作为先导化合物,再经过化学结构修饰和优化发现新药,也是新药研究的重要思路。根据这个思路《中国药理学报》组织了天然产物研发的系列新闻稿,例如 “北五加皮成分有望治疗多发性硬化症”,“远志皂苷单体促进海马依赖的学习记忆”,“栀子苷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机制”,均获得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的重点推荐。

1.1.3 模仿性药物研究开发

模仿性药物研究开发,即在别人专利的基础上,对化学结构加以改造,创造出自己的专利化合物。研发关键是找到比母体药物疗效更高、耐受性更好的化合物[10]。本刊及时组织撰写模仿性新药(me-too新药)研发进展,例如“4-胍甲基苯甲酸酯和4-胍甲基苯甲酰胺衍生物通过阻断抗药遗传发挥抗菌活性”在介绍模仿性新药研发情况的同时也向公众传达不能滥用抗生素的理念,获得了比较好的宣传效果。

1.2 关注重大疾病,挖掘新闻价值

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节奏进一步加快,竞争更加激烈,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生活、工作压力过高等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逐渐成为世界医学难题,焦虑和抑郁人群逐年上升。2010年本刊组织了“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胰岛素抵抗”,“一种新颖的褪黑素受体激动剂Neu-P11的抗抑郁与抗焦虑效应研究”传达了长期大量饮酒有危害,改善睡眠有利于减轻抑郁等健康观念。

新闻报道要求新、求异。如果科技新闻的选题与当月的重大健康活动或者当月某种高发疾病相关,很容易引起新闻记者的兴趣。每年的6月26日是世界禁毒日,2008年6月本刊及时推荐了新闻稿“海洛因复吸反射区被找到-中药戒毒新疗法”,被人民网、科学网、生物通网站录用。春天是狂犬病的高发期,新闻稿“人源抗狂犬病毒中和抗体Fab091的制备及鉴定”吸引不少新闻记者的关注。

2 做好与科学家的沟通工作

2.1 科普工作是科学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对于中国科学家来说科研论文发表有助于研究生毕业、晋升、基金申报与结题,这些不需要过多考虑公众的因素,因此科学家缺乏向公众沟通科研成果的意识和动力。这实际上与中国的科学体制缺乏面向公众负责的因素有关[1]。大部分科研经费由政府资助,科学家有义务及时将科研成果告知公众,积极履行科学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责任,兑现纳税人知情权利。

2.2 优选新闻作者,避免新闻失真

科技期刊有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可以保证新闻素材的原创性、科学性和真实性。但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科学新闻专家沃伦·勃克特(Warren Burkett)教授说过“科学家并不总是正确的”[11]。无论是回顾科技发展的历史还是考察当代科技界的现实,都不难发现在一些重大科学理论问题上的冲突和矛盾。这是符合人类认识规律的现象。《纽约时报》科学记者布罗德认为传播者要从以下6个方面对成果进行综合考查:1)这篇论文(成果)是否包含了所有试验结果;2)它与同一课题的已有成果比是否跨越过大或过于完美;3)同领域的其他学者是否提起过该研究者的名字;4)完成这一研究花费了多少时间;5)该论文是否已被学术刊物所接纳;6)该成果的核心实验是否可以被他人重复?[12]

根据以上原则并结合工作实际,本刊在遴选科技新闻作者时重点考虑以下3个方面:1)论文是否经过中外同行的评议,评价结果如何;2)作者是否在相关领域从事过多年的系列研究;3)作者在中外期刊上发表过多少相关论文。科学家是科技新闻传播链中的核心人物,对科学家进行综合考查是避免科技新闻失真的重要环节。

2.3 提供写作样稿

新闻稿的写作要求与科研论文不同。习惯了使用科学语言的科学家非常需要这方面的指导。因此,为作者提供一定的撰写范例就显得非常重要。本刊根据论文不同的研究特色,重点准备了两类样稿。新药研发类论文的新闻稿侧重药物知识普及,基础研究类论文的新闻稿侧重阐述疾病发生原因以及大众健康教育。这两类样稿给科学家进行医药科普写作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帮助,提高了新闻写作效率。

2.4 做好反馈工作

通过评审的新闻稿印刷版通常会在1周内刊出,网络媒体通常1天就刊出,及时搜集新闻发布的信息并给作者寄送样刊样报是非常重要的后续工作。作者为自己的成果被更多公众所了解而感到高兴,这有利于科技期刊与作者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如果作者撰写的新闻稿没有被媒体录用,编辑要向作者进行认真解释以取得作者的理解。

3 新闻撰写体现医药特色

3.1 突出药物科普,关注健康教育

《中国药理学报》从学科特色出发,在撰写医药科技新闻时重视加入相关背景知识和大众可以操作的内容。例如在“古老的药物,展新的应用”在开头通俗地介绍了二甲双胍的发现历史。在“影响时钟基因的新机制”中将“血压不稳定很可能引起睡眠障碍”的科学知识深入浅出地告诉大众,提醒高血压患者既要重视血压高低也要重视血压波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无论药物研究的起点有多高层次有多深,目的都是还病人以健康,提升公众的生活质量。

3.2 慎下结论,留有余地

科学传播必须如实反映科学事件、科技知识和科学信息,这是媒体赢得公众信任的前提。本刊在实践中,明确要求采用事实框架写作手法,用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组织新闻报道,表述要留有余地,不得出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国际)空白”这类空洞模糊的表述,杜绝拔高夸大科技成果效用的做法,保证科技新闻严谨可信。

4 取得成果

4.1 扩大影响,树立品牌

《中国药理学报》是英文刊,同国际知名的自然出版集团合作出版,网站和工作语言都是英文,客观上中文宣传力度相对薄弱。通过媒体见面会这座桥梁,本刊推荐的新闻获得全方位传播,国内媒体曝光率获得很大提升。《科技导报》以连续报道的方式图文并茂地对本刊进行了宣传。全国主流报纸《人民日报》、科技类报纸《科技日报》和《科学时报》及全国性的卫生行业报《中国医药报》和《健康报》积极刊发了相关新闻。新闻在人民网、新华网、科学网等主流网站发布以后,健康类新闻被健康专业网站积极转载,部分研发类新闻被研发网站收录。

4.2 服务作者,增进信任

科技期刊的核心作者群是构成科技期刊学术地位的重要保证。在优秀稿源大量外流的今天,国内的科技期刊面临严峻的稿源竞争,这就要求编辑部要努力做好作者服务工作。约请科学家撰写科技新闻不仅代表着科学共同体对这项成果的共同认可,更重要的是有效提高了科研成果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增进作者对本刊的信任,为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打下基础。新闻稿被选为重点发布的科学家不仅继续积极投稿,还为本刊组织专题稿件。

5 问题与思考

5.1 慎重处理争议性选题

争议性新闻事实的定义为能够在人们思想上引起争议的新闻事实,除了新闻本身所应具有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之外,还具备争议性,即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内容能够引起人们的广泛争议[13]。普通受众由于信息源、兴趣和知识结构的限制对于科技议题的认知和态度更容易受到媒介环境的影响。在选择具有争议性的科技新闻时,本刊注意掌握以下4个原则:1)作者或所在单位在特定研究领域做过长期的系统性研究,发表过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保证传播内容的科学性与真实性;2)坦率指出争议所在。例如“医学界普遍建议限盐以预防冠心病,然而,最近有研究结果不支持上述观点”;3)表述留有余地;4)引导公众理性辨证地看待有争议的问题。

争议性公共议题与多数人切身利益相关并受到舆论广泛关注,不同的分众群体和利益代表者对议题的认知存在明显差异[14]。2009年本刊推荐了一篇毒理学方面的新闻“马兜铃酸的肾脏毒性”,旨在向公众介绍中药的毒副作用。评审专家首先肯定了中药的安全性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新闻稿中提到有60多种中成药含有马兜铃酸,这种单向的批判性的写作思路欠妥,一旦新闻发布可能将相关药厂和医院置于负面的舆论氛围下。这类稿件适合推荐给新华社以内参上报,但并不适合在大众媒体发布,以免引发公众对中药安全性的认知危机。对于涉及敏感问题的科技新闻《中国科学》杂志社也提出要特别加强发稿前的审读工作来防止此类问题的发生[6]。科技期刊编辑要树立全局观念,不仅要从自身科学研究的角度看问题,更要学会从社会生活和科技伦理的视角分析问题,及时发现新闻撰写框架中存在的不妥之处,这将有助于规避社会风险,减缓或防止公共危机的发生。

5.2 努力避免新闻失真

客观真实是新闻与科学共同遵守的首要规律,也是新闻媒体赢得社会公信力的基本前提。科技新闻推荐给大众媒体后,学报在后续的跟踪过程中发现经过记者修改后的个别标题不够准确。例如“阻断抗药遗传性状新药诞生”。原题目是“4-胍甲基苯甲酸酯和4-胍甲基苯甲酰胺衍生物通过阻断抗药遗传发挥抗菌活性”。化合物还在实验室研究阶段,“新药诞生”不够准确。如果发稿前能征求一下本刊意见把“新药诞生”改成“获得进展”就符合科学实际了。科技新闻的失真,主要产生于两大环节:一是传播者环节,二是被传播者环节[12]。夯实科技新闻传播的信源基础是避免失真的首要环节。在动态的传播过程中,科技期刊和大众媒体必须共同把关、紧密协作,确保科技新闻客观真实。

5.3 精准“翻译”两种语言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陈祖甲强调:“科技记者、编辑有当翻译的职责,即把科技工作者习惯用的语言,翻译成受众容易接受的语言”[15]。学报推荐的新闻稿能从日常生活点滴入手,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对于专业名词和术语也尝试用比喻手法“软化”科技语言,努力让读者知道“有什么”,例如将具有多项分化潜能的干细胞比喻为“种子”细胞。但是在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上,特别是涉及药物通过什么途径发挥作用的问题上,大多数新闻稿依旧采用了科学语言,学术性过强,通俗性不够。

抓住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事物和最浅显易懂的常识进行参照,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进行“翻译”,对科学流程重新加工,可以有效提高公众对科技信息的接受度。例如《文汇报》首席记者任荃在介绍世博会中国馆的聚焦光热系统“模块定日阵”的工作原理时,把它比喻成“一朵追逐太阳的向日葵”,将深奥的知识活化成大众熟悉的内容[16]。白描、对比、讲故事是科技新闻最常用的撰写手法,值得科技期刊的编辑学习参考。

5.4 公正利用科技新闻

新闻稿“黄芪降糖的奥秘”在人民网科技频道和《科技导报》上首发后某公司用于“灵芝北芪胶囊”的推广。首先,新闻稿明确表述是“黄芪多糖”,生产“灵芝北芪胶囊”的公司把新闻稿中的“黄芪多糖”替换为“北芪”,对原创新闻作品进行篡改,侵犯了新闻作品的著作权。其次,“灵芝北芪胶囊”宣传的主治功效是“养心安神,补气益血”,与新闻稿“黄芪降糖的奥秘”的主要内容并不相符,涉嫌夸大功效。第三,新闻稿写明了研究者、研究单位和科技期刊的名称,歪曲利用新闻稿进行商业推广对三者的声誉均造成负面影响。科技期刊的声誉是一种软实力,是作者、读者、广告商和公众根据所掌握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或信息对科技期刊所做出的总体评价,反映了他们对科技期刊信任与尊敬的程度[17]。歪曲利用科技新闻进行商业赢利,严重损害了科技期刊的声誉。科技期刊应当重视声誉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单位汇报,用著作权法、广告法维护声誉,要求停止侵害。对于此类问题,新闻媒体和科技期刊必须有足够的警惕。科技新闻是科学与社会的重要桥梁,具有知识价值、信息价值和经济价值。科技新闻可用于商业推广,但必须准确、公平和公正。

6 展望

通过见面会这一平台,本刊推送了大量具有原创性和真实性的科技新闻稿,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编辑部积累了科技新闻发布工作经验,拓展了传统学术期刊以内容建设为主的工作模式,加强了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宣传。

科技期刊编辑不仅要关注科技新闻热点,快速把握科研动态,组织相应的优秀稿件,还要从学术论文中善于捕捉科技新闻素材,努力把握社会公众对科技信息的阅读需求,通过简洁易懂的写法,为广大的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这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作,也是打造具有综合影响力的科技期刊的重要举措之一。科技期刊的新闻发布不仅面向我国公众,还要面向全球公众,利用国内外新闻平台,实现多媒体、多渠道、多语种的新闻发布是我国科技期刊加强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的努力方向。

[1]贾鹤鹏,赵彦.沟通科技期刊与大众传媒:意义、方法和挑战[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641-644.

[2]http://www.eurekalert.org.

[3]http://www.Alphagalileo.org.

[4]http://press.nature.com/press.

[5]游苏宁,石朝云.应重视科技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J].编辑学报,2008,20(6):471-473.

[6]闫蓓,严谨,肖宏.搭建科学与大众的桥梁-谈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合作实践[J].编辑学报,2009,21(4):325-327.

[7]高健,陈新石,游苏宁.科技期刊如何为大众媒体撰写和推荐科技新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645-647.

[8]魏秀菊,王柳.新闻媒体宣传是学术期刊品牌建设的内容——《农业工程学报》参与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工作的体会[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4):313-316.

[9]赵永良,王超,韩亚朋,等中药现代化研究关键问题与前景[J].中国医药指南,2011,9(4):123-126.

[10]王普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从制药大国走向制药强国[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7,1(8):49-58.

[11]BurkettW.News reporting: science, medicine, and high technology[M].Ames: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6.

[12]邵盈.科技新闻失真现象及对策[J].科技传播,2012,22(3):4-6.

[13]宋素红.争议性新闻事实报道[J].新闻与写作,2004,(2):21-22.

[14]陈刚.范式转换与民主协商:争议性公共议题的媒介表达与社会参与[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2):15-24.

[15]刘建明,胡钰.科技新闻传播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54.

[16]任荃.中国馆有朵“向日葵”[N].文汇报,2010-07-06.

[17]宫福满,何雪华.科技期刊的声誉管理[J].编辑学报,2008,(5):379-381.

猜你喜欢
新闻稿科技期刊科技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新闻稿中的记者工作方法浅析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不要滥用“据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