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文
(乌鲁木齐晚报,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乌鲁木齐晚报》是一份综合性党报,作为传统媒体的一种,自从有了网络,真正的独家新闻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对相近或相同新闻信息的独特开发、整合与包装。媒体靠一个或几个名记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以一个超出个人层次的、结构优化的编辑集体登上与受众沟通的前台,报纸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编辑丰富的思想和敏感,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在传播内容上,新时期强调编辑对信息的超强思维与整合,赋予繁杂无序的信息以新的生命和更大的价值。
编辑最初接触的信息是大量的、较为原始的、有待开发的。这些信息在与编辑无形的文化底蕴的碰撞中不断丰富化、系统化,然后经编辑甄别,存于记忆,以备根据需要随时取用。
选稿是一次重要的“把关”行为。以《乌鲁木齐晚报》为例:首先,我们报纸的稿源大体有三种:第一种是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通稿,它们都经过了审查加工,质量较高。新华社同我们报社有固定的供稿关系。第二种是本报记者采写的稿件,这类稿件大都能适应本报的要求,能紧密围绕本报的报道计划。第三种是外稿,包括通讯员和其他较大影响力的网站稿件,这类稿件良莠不齐。对不同稿源的稿件,要作不同的分析,不能不加以选择地采用。其次,《乌鲁木齐晚报》有其自身的办报特点和地域特色,在具体任务和服务对象上都有不同的侧重点,要选择那些最能体现本报特点的内容,以满足我们报纸特定的阅读对象。此外,《乌鲁木齐晚报》承担着舆论导向的作用,通过新闻报道去引导舆论。所以,在选稿用稿时,应十分注意稿件舆论导向的正确性。不能有闻必录,特别不能因自己的报道给社会造成负面效应。所以,报纸在登什么稿件这个问题上,我们编辑应严格把关。
编辑处理信息的第二个阶段也是更重要的一个阶段,即信息的提炼、选择、加工、传递阶段,这个阶段充分体现出编辑思想的能动性。对于稿件的修改,既要考虑稿件的大处,也要注意其小处。所以,大至稿件的思想政治观点、基本事实,小至词语、标点符号,都属于稿件修改的范围。
编辑在掌握改稿原则及尺度的把握,决不是在信息全球化背景下的被动反应,它是科学反映论在编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可以认为,能够客观地描述世界是一重境界,而能够看到客观世界的变化并对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又是一重境界。
在传播模式上,敏感化的编辑强调受众意识,“传播者本位”为主导的传播模式,开始向受众本位为主导的传播模式转变。
在报纸多样化、读者市场细分化的今天,一张报纸已无法满足所有人群的需要,只能是个体的报纸拥有相对稳定的读者群。因此,报纸的读者定位,亦即解决“给谁看”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注意。与此相关,研究适应“这一个”读者群的报道模式,自然提到报纸决策层的日程上来。以往由“传播者本位”为主导的传播模式,也就当然地开始向“受众本位”为主导的传播模式转变,具体表现为多种新闻文体的融合、多种报道手段的并用、新闻多角度多层面的横向扩张和纵向挖掘及报纸版面包装的改进等,最终的实现都是通过编辑去完成的。
在传播功能上,编辑在突出舆论导向这一主功能的同时,关注信息传递、沟通服务等多种功能、感情因素与理性思维的统一,对这张报纸在群众心中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办报的人都是有感情的人,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爱憎,“笔端常带感情”,这对写好新闻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新闻宣传感动读者的重要因素,但是切忌感情用事。正确的舆论引导,要靠正确的理论和理性思维。编辑要提高理论水平,学会独立思考,保持冷静的头脑。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要靠科学的思维,不要把感情的因素放在首位,不要让感情来左右舆论引导的方向。
编辑意图与读者心理的有机结合。决定编辑意图有多种因素,读者心理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而编辑的意图又要通过读者接受才能产生作用。编辑意图很好,但是对于受众心理不了解,这样的宣传就难以深入到受众心里。我们报纸要通过对受众的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从宣传内容到宣传方法,受众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们读报的习惯、最关心的热点是什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些问题都研究清楚了,体现编辑意图的办法就会很多、很巧妙,引导作用就会更充分,更有效。可以说,对受众心理的研究,是编辑改进引导艺术,提高引导水平的关键一环。
编辑对“度”的把握。无论是对先进人物、先进经验和对成就的报道,还是对存在的问题、对阴暗面的报道,都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度把握得不好,人家就会产生疑问,就会产生负面影响,有些宣传立意不错,往往是度没有把握好,得不到好的效果。过犹不及,过了是没有把握好度,该到位的没有到位也是没有把握好度。从一定意义上讲,掌握时机也是把握好度的内容。
编辑在舆论引导上是不是正确,效果是不是好,都要由实践来检验,要由受众来检验,而不是坐在编辑部里凭自我感觉决定的。研究引导艺术,提高引导水平,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引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