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晔
(江城晚报社,吉林吉林132002)
把握“三力”写好本地消息
□张晔
(江城晚报社,吉林吉林132002)
所谓“三力”,即眼力、耳力、脚力。如何展示“三力”,这是一名新闻记者的综合素质的体现。
在当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大融合、大碰撞的年代,做好本报消息,有着更为积极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随之诸如播客、QQ、微信等等即时通讯手段不断加强,给传统的报纸、电台、传播媒介带来了很大冲击。但是并不能说新媒体就会取代传统媒体,相反,新媒体的成长有益于促进报纸的发展,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报纸要写好本地消息。
不管是新媒体的即时性也好,报纸的新闻性也好,重要的都是在传播新闻。新闻和新闻记者的基本属性决定了新闻
工作的职业特点是迅速捕捉重要消息,并及时发布。消息是报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记者的基本功之一。为了写好消息,记者必须具备“三力”——眼力、耳力、和脚力。眼力,要求记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新闻;耳力,记者要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具有“千里眼顺风耳”的特异功能;当然,看到听到,还要及时赶到,这就需要好的“脚力”。记者,就不能害怕多走路,要掌握第一手资料,需有一双不怕走路的铁脚板。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要报道好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一要把握好时间性,做到以快制胜,越快越好;二要深入事件现场及其赖以发生、发展的环境中去涉幽探微。这些都要求记者要腿勤,勤跑基层,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俗话讲,“涉深水者得蛟龙”,“淘深井者得甘泉”,就是对新闻采访的深入程度与新闻报道水平高低的关系的形象表述。
当然,网络传播是很快的,一个突发事件,很多先是在网上传播,继而引起重视,引发讨论。但是这还只停留在一般的报道上,内容往往是肤浅的、表象的,要想有深层的报道,还需要新闻记者去追踪,去揭示。因此,让本报消息成为消息报道的名片,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就很必要。
新闻讲究的是时效性、新闻性。消息只有新,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新,不仅要把新人物、新事件、新经验报道给读者,而且要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件,及时地发布给公众。作为报纸来讲,首要的应该以大量的新消息吸引读者的眼球,消息以短平快为主,特别要求本地消息的增量,这样才能增大报纸的容量和内涵。增加新消息的能动性,尽量在其它媒体还没有报道前第一时间加以报道。没有大量的新的消息,报纸就会缺乏活力。所以我们要尽量在消息的发现和挖掘上下功夫,切实掌握大量的消息线索,这样才会充实我们的消息信息库,库容大了,消息才会源源不断地流出来。
要想把握好消息的来源,就要独具慧眼,通俗说就是眼力要“独”,能够及时准确的发现消息。要善于观察、分析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社会变化万千,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事件出现,要从这些纷繁的事件中筛选出适用的消息,同样需要功力的。一个好的记者,不能光是等着消息的来临,等线索,而是要能够分析各种事件,去伪存真,从中选出适合的报道角度,及时迅速地加以报道。这就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要及时学习,多学习增加自己观察事物提炼主题的能力。写作消息,同样要厚积而薄发,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报道风格。要在每天大量或者重复发生的事件中,找出特点,发现问题,提炼出有用的消息。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消息的看法和依赖,以至于看消息首先看的是朋友圈,微博群。而这些散布的消息,有些是没有经过认真采访道听途说来的,因此真实性和可靠性就大大打了折扣。作为报纸传媒,它所发布的消息都是记者看到听到并在现场采访得来的,因此可信度高。事实上许多人在看到朋友圈转发后还要看看报纸是怎么说的,就证明了这一点。如此,报纸和记者的作用是绝不可以忽视的。
晚报是有着广泛读者的重要纸介传媒,它的侧重点定位在民生与社会方面,消息占据了大部分的版面,因此,消息的写作与发布方面就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多年以来,晚报着力于消息的写作与报道,受到了市民的欢迎和认可,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消息的内容形式也要不断的更新,以追求更多的受众,不断提高晚报的主流媒体的作用。
既然是主流媒体,就要发布主流的消息。主流消息也就是本报消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布主流消息,就要做主流记者。主流记者并不是以我为大,舍我其谁。而是要站在主流媒体的高度,如实反映社会问题,报道最有价值的新闻消息。
而要想成为一个主流媒体的主流记者,就更要做好“三力”,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是需要付诸大量行动的,很多时候要做出一定的牺牲。因此,主流媒体就要有主流的记者发出主流信息。这样的报纸是市民所需的,也是任何新媒体所不可替代的。
作为本报消息其主体应该是以当地民生新闻为主,主要关注的是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因此,在文章和标题处理上要力求“接地气”,着重突出民生新闻的本地性、贴近性、亲和性,创新本报消息民生新闻的报道,增加本报消息的亲和力,就是体现了报纸以人为本的方针,这样的报纸就会使人感到温暖,使报纸成为“暖报”。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有关政策,多倾听市民的要求和呼声,以便及时报道,如此就要求记者的“三力”要强,这样发出的消息才能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到人民日报社调研时指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为读者采写、为读者报道,使报道贴近读者需求,符合干部群众的口味,富有吸引力感染力。
新的形势对传统新闻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写好本报消息,就是踏踏实实立足本地现实,及时报道,从而提高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使报纸这个重要媒体切实发挥其应有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