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日报:花开海外华人家

2015-01-30 17:03曹素妨杜迎春
中国传媒科技 2015年2期
关键词:世界日报社长纸本

本刊特派记者|曹素妨 实习记者|杜迎春

世界日报:花开海外华人家

本刊特派记者|曹素妨 实习记者|杜迎春

郭俊良

世界日报 社长

在美国,不管是在繁华城市,还是清幽小镇,随便走进一户华人的家中,你多半都能找到一份当日的世界日报;即便没有纸质的报纸,多半也会从他们的手机上轻松的找到世界日报的App。

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

世界日报在美国华人社群中的角色或许可以用“不可或缺”四个字来形容。因为不管是圣诞节还是春节,世界日报一年365天全年无休,每日至少出版64个版面,至多可高达128个版面,内容包罗万象,它为全美华人提供了非常全面的中文信息,包括中美新闻、美国当地服务信息和生活资源,不管你是找房子、找工作,还是旅游、留学、移民等,亦或是各种商业活动信息,都可以在世界日报上找到答案。此外,为了因应华裔移民的快速成长与型态变迁,世界日报不断在内容、印刷和服务方面谋求进步。其专业的采访和编辑团队,更为读者提供广角式报道。

世界日报是台湾联合报系在美国和加拿大发行的中文报纸,创立于1976年,至今已发展成为北美地区最大的中文报纸,同时也是美国少数几家发行全国的日报之一,在纽约、洛杉矶、旧金山、芝加哥、德州、温哥华、多伦多等地拥有独立的发行业务。其发行量一直位于美国华文报纸的首位。除此之外,世界日报社还开设了世界书局、世界周刊和网络报纸等业务服务百万华人。

发展至今,世界日报获奖无数,同时也得到北美主流社会的肯定,赞扬世界日报在帮助新移民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性角色及卓越贡献。

因地制宜的内容投放

“今年是世界日报成立的第39个年头,目前在全美已发展到15个办事处,大多是华人聚集的城市。”世界日报社长郭俊良告诉《中国传媒科技》记者。

因为地域不同,世界日报在内容投放方面也尽量做到因地制宜,各个地方的报纸实际长相会稍微有点不一样,有些地方的内容会做一些调整。但基本上全国性的新闻都是一样的,地方性的新闻有一些差别,会强调当地的新闻。因为时差的不同,东岸和西岸的栏目划分略有不同,由于新闻的发展不一样,就会不停地换版。

另外,在不同介质上的传播,内容也会因“介”制宜。世界日报做过一项调查,在新媒体领域,18到34岁的年轻族群占到70%,纸本刚好倒过来,年轻族群只占30%,四五十岁的族群占70%。这两种媒体使用者的年龄层刚好是两个方向。从这里看得出来,一个是使用习惯,一个是文化。所以,在内容投放方面,也会做出相应的适配调整,让内容更具针对性。

当新媒体来袭没有“水土流失”

“在新媒体出现以后,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更多了,做新媒体当然是从网站开始,我们刚开始也是推出一个新闻网,‘World Journal.com’,中文名是世界新闻网。这个新闻网会随着各地的内容去做调整,从世界新闻网上可以看到我们每一个地方的报纸,每一个地方的新闻。世界新闻网是汇集我们最完整内容的一个网站。除此之外,我们还推出电话簿,后来我们把它发展成黄页网,登陆黄页网就可以查到所有华人商家的资料和所有的工商信息。”在谈到新媒体来袭时,郭俊良社长如是说。

世界日报还搭建了其他网站,比如,世界行动平台、世界分类网、世界活动网、世界图百网,这些网站之间也是渠道打通的,这是世界日报在互联网方面所铺设的设施。

对此,世界日报也调整战略,为了减少投递成本,在世界日报网站上打造完整版的报纸,即“e—Paper”,刚开始是免费阅读,随着市场的深入,开始收费,但价格比纸质要便宜很多,一年的订阅费是80美元。手机出现之后,新媒体的发展经营不再局限于互联网,整个互联网已经进化到移动互联网,世界日报也顺势推出手机版报纸,即“m—Paper”,从去年年底也开始收费。郭俊良社长表示,“我们的概念是,使用我们新媒体上面的服务,绝大部分都是免费的,这是为了适应网络世界的文化,但是要看完整版的内容还是要收费的,后来读者用户也逐渐接受,所以我认为收费阅读也是一个趋势。现阶段,很多著名报纸的电子阅读也进入收费范畴。”

然而,收费并没有影响世界日报的订阅量,郭俊良社长告诉我们,“现在来看,订阅量还在增长,增长的速度,我也不能说它很快,但也不是很慢,每天都有新订户。”

当被问道“m—P a p e r”和“e—Paper”更看好哪个的时候,郭俊良社长的回答是,更看好前者,因为“m—Paper”的阅读体验会更接近纸本,尤其是用iPad阅读整版的时候,滑动屏幕阅读时与真正纸本阅读几乎没什么两样,而“e—Paper”阅读时还要面对着PC,滑动鼠标,才能够阅读。由于智能终端触摸式的点击可以消除老年人的电脑恐惧症,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使用智能手机和iPad,甚至是阅读器,这种情况比以往更常见了,对此郭俊良社长预计“m—Paper”的接受度会越来越高。

那么,问题来了,随着“m—Paper”和“e—Paper”订阅量的与日俱增,会不会导致报纸订阅量的减少,形成内部“自己人打自己人”的状况?

郭俊良社长对此认为,“这是经营策略上的考量了。我们也发现,市场上的反应也未必完全如此。因为我们提供送报到家的服务,每天早上6点钟之前准时送到你家门口,但是这个费用很昂贵,每年订阅费是280美元,是“M—Paper”的3倍价钱。但是我们送报到家的订户量也在增长。我们的理解是,每天早上6点送到家门口很方便,另一方面,纸本给人的感觉跟新媒体给人的感觉还是不太一样。我的猜想是,新媒体对使用者的作用在于‘see information’,读者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是在寻找新的信息,及时地知道,不在乎内容的精深和周密。但对于纸本的读者来讲,使用纸本的动机和目的是‘enjoy reading’,享受阅读的乐趣。对于很多在外州的订户来讲,当我们将报纸送到他们手中的时候,他们看到的新闻已经是‘旧闻’了,因为他们收到的大都是三五天前的报纸,但这并不消减他们订购报纸的热情,即使外州的订阅费还要再贵出80美元。”不管是阅读传统的报纸还是新媒体,阅读的动机和需求不一样,来满足他们的方式也就不一样,每一种方式都有它忠实的粉丝。

在美国,由于其成熟的市场运行轨道和媒体生态、健全的知识产权法、统一的版权意识,新媒体的来袭,对媒体机构而言,不会形成内部“自己人打自己人”的状况,因为其创造的内容不会轻易受到侵犯,读者用户的转移,也是从自家的一亩田地跑到自家的另外一亩田地,不会出现大量用户的“水土流失”,这也是跟国内情况不太一样的地方。

主流之外的特殊价值

目前,世界日报手机用户量约为15万,每天也还在增长过程中。整体来讲,世界日报阅读率是在持续增长的,单看纸本的订阅的话,是有一些下滑,但这些下滑的部分转移到了新媒体。报纸的主要盈利模式——广告并没有因为新媒体的来袭,有所下降,现在广告占比仍在六七成上下波动。

在经营管理方面来看,世界日报的情况跟国内媒体也不太一样,世界日报所在的领域是一个特殊的市场,类似于国内垂直领域的媒体。他们不做主流,所以主流广告也不会把橄榄枝抛向世界日报,而是投向New York Times这样的主流大报,但是主流广告也会细分出非主流的需求,比如,针对华人、亚裔的广告,这时,世界日报就成为其最有效、最精准的营销管道。这也是世界日报在主流媒体之外的特殊价值。

郭俊良社长补充说,“美国的华文报纸跟国内的不太一样,在国内和台湾,华文报纸都是处在主流社会中,本身也是主流媒体,但在美国,华文媒体是少数族裔,我们都不是主流,而是非主流。所以在这里我们的生存空间跟国内的华文媒体性质不太一样。我们的生存状态比较像New York Times,但我们在这里可以做到的事情是New York Times做不到的。因为它不可能花整组的采访人力去采访某一个族裔的社区的事情,有些内容我们可以采到,而New York Times采不到,或许是因为他们觉得不需要,所以取材就变得不一样。如果读者群想要看华人的讯息,在New York Times上面是看不到的。我们有一部分知识水平比较高的读者群,他们两份报纸都看,这样才能了解主流社会关心的议题,以及他们的角度和意见,而世界日报又会提出不一样观点、议题、意见,所以他们会两份都看。

随着传统媒体的读者向新媒体迁移的过程当中,新媒体领域也出现了新的广告,这些广告客户有些来自传统媒体,有些是新的开发者。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广告客户是分开的。未必是同一群人。虽然新媒体出现才两三年的时间,一些商家也是在尝试,但越来越多的广告公司把预算更多的拨给新媒体。

“这里有一点也和国内情况不太一样,我们在传统媒体这部分的商家基本上是传统华人商家,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是把目光投向传统媒体,而新媒体吸引来的往往是新的客户,基本上都是主流商家。但主流商家不会主动找到我们,他们会找广告公司,分配广告预算。”郭俊良社长补充说。

未来媒体走向:“新闻自助餐”

未来新媒体的发展一定会走向“滚动出报”,即采即发,新闻的写作方式跟纸本的写作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记者在将来可能会更辛苦,记者采回来的稿子就如同一块牛肉,它有多重做法和吃法。最简单的做法,就如新闻的纯信息,是很短的一个新闻,要求快,我们通过手机的推送功能推送给我们的15万用户,这样就有15万人收到我们的纯新闻信息。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打造我们自己的“十二道锋味”了,把这块“牛肉”拿给编辑部做不同的处理,加不同的料,烹饪出不同的色香味,然后放在不同的平台上,做到一源多用,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享受一道可口的“新闻自助餐”了。

关于未来媒体面临的最大挑战,郭俊良社长有自己的解读,“一个报社内部的运作系统怎么更改,从记者开始,按照记者的作息时间,早上来上班,中午找稿子,编辑部的人晚上才来,开始编版,但新媒体能用这样的运作方式吗?这都需要更改。像台北联合报,他们连编辑座位的方式都在改。以前政治组一圈,教育组一圈,各自分各自的领域。现在是变成一个圆圈,总编辑、副总编辑坐在中间开会,吊一个圆形的、放射型的屏幕,其他人员在外围,所以从办公室的座位,一直到运作的方式,到交稿的时间、编排的作业,以及时间流程上统统都不一样。这个部分我觉得大家都还在实验,现在还没有人站出来讲他做的方式就是最好的。关于国内媒体的发展,我觉得是跳跃式的发展,国内跳过了传统媒体挣扎的过程,直接跨越到新媒体。国内的创意和实验有可能会超越国外,毕竟国内外环境不一样,国内手机的使用情况比美国快,国内使用手机只需要建一个基地台,美国就需要拉很多实际的线,所以相比就慢了。”

猜你喜欢
世界日报社长纸本
《中国出版》理事会
韩景燕作品集
王少桓
熊明非作品选
兰华生作品
酬道平社长
34%
美国《世界日报》:中国留学生不再重名声
社长大人和他的FANS
社长/总编荐书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