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 佩
(许昌人民广播电台,河南 许昌 461000)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步伐的加快,舆论监督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全国各级新闻媒体纷纷开办了各种各样的舆论监督类栏目。河南省许昌人民广播电台2003年10月开播的“行风热线”就是一档直播形式的舆论监督类栏目,播出十多年来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困难有麻烦,就打行风热线”成了群众的口头禅。小到道路不平、路灯不亮,大到城市建设、政府决策等等,群众都愿意向“行风热线”说。截至目前,“行风热线”共接到群众来信来电来访反映问题3万多件,基本上做到了“事事有答复,件件有着落”,在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构建和谐许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行风热线”栏目也获得“河南省政府优秀栏目奖”、“许昌市优秀广播栏目奖”、许昌市“反腐倡廉好栏目”等荣誉。
综观“行风热线”近十年来所走过的历程,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与“行风热线”坚持不懈地开展舆论监督,不断提高舆论监督的质量密不可分。舆论监督报道对社会舆论有很强的干预性和引导性,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所以监督什么?怎样监督?如何让监督更给力?成为栏目组不断探索的话题,这其中就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度”把握得好,监督的效果就好;“度”把握得不好,不但会直接影响舆论监督的效果,还可能招徕麻烦,甚至会引来新闻侵权官司。结合“行风热线”多年来的实践,我们认为,要让舆论监督更给力,可以从四方面着力,以达到监督效果的最大化。
“正”就是导向正确。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必须坚持的原则。舆论监督也有一个选题的问题,并不是对任何事都进行监督,对哪些事实施监督,哪些事不便于媒体监督,一个总的原则是选题要“正”。具体来讲,舆论监督报道选题应注意“四个点”:一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实施中出现的“不和谐点”。二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三是领导机关和普通百姓共同关注的“交叉点”。四是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着力解决的“焦点”。对于记者来说获得的线索和材料要仔细分析,不能仅仅因为它“有意思”或者可能会引起轰动效应,就决定采写编发,还要分析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如果报道可以促进工作有利全局就应该及时编发,如果可能对全局形势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就不应该公开报道。对此记者心中必须要有准确的判断。
“硬”就是客观真实,经得起检验。新闻工作者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敢于反映事实真相,为群众说话,捍卫党和国家及人民的利益;善于思考,在任何复杂的形势面前,在任何扑朔迷离的表象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审时度势,从大局出发,把握事物的主流和本质,有效地实施舆论监督。2013年春节后,许昌县将官池镇祖师庙村村民刘先生向“行风热线”反映,他们村西边就是东城区热电厂存放粉煤灰的地方,每逢刮风天气,尘土随风飞扬,整个村子都是灰蒙蒙的,严重影响附近村民的生产生活。记者先后多次深入采访,但是群众出于多种原因思想上有顾虑不敢向记者说实情。记者一方面多方走访,一方面到附近的麦田查看,发现麦子上都是粉煤灰。随后又在刮风时专门到现场采访,最终认定群众反映问题属实。于是采制了题为《粉煤灰污染什么时间能消除》的连续报道,客观反映了东城区电厂粉煤灰污染严重的事实,最终引起了许昌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关单位迅速采取措施加以整改,粉尘污染得到有效整治。因此,写舆论监督报道,要客观全面地看问题,防止简单化、片面化;要深入调查研究,听取各方意见,防止报道失实;要比其它报道多走一步,多想一想,多看一眼,才能让新闻事实过硬。
“灵”就是灵活。也就说报道方式、报道时机等要灵活,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是采用一次性报道还是连续报道?是采用公开报道还是编写内参?是立即编发还是择机编发?是单一媒体编发还是多媒体联动特别是与新媒体联动?这些都值得认真思考。2014年9月,市教育局领导上线“行风热线”,有市民反映“小学升初中时,某学校收40元报名费,是否存在乱收费嫌疑”。记者立即对此事进行追踪采访,并写出了题为《40元报名费该不该收?》的监督报道。市教育局也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群众反映情况属实,收40元报名费属于违规行为。他们立即责成学校对违规收取的报名费全部退还学生,给予学校相关负责人行政处分。对这件事的监督“行风热线”就遵循了上述原则,选题上是群众反映强烈的行风问题,手法上采用即时报道的形式对问题一追到底,播出时机选择在刚刚开学的时候,由于选题和手法都比较好,所以达到了良好的监督效果。对于不宜公开报道的问题或者过分敏感的问题,特别是一时根本解决不了的全局性的棘手问题,就应该采取编写内参的方式进行监督。
“公”就是后续结果要公开,报道要公正、公平。在事件曝光后,不能一曝了之,没有后续回音,要注意报道相关部门如何去整改和解决问题,报道问题处理的结果。通过后续报道,推动工作的改进,化解社会矛盾,稳定干部群众的情绪,增强媒体的公信力。
2014年5月,市民刘先生向“行风热线”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许昌建安大道埋设电缆时挖了一个约10平方米见方的大坑,道路的一半不能正常通行,经常造成交通事故。而且不知什么原因工程停工了几个月,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记者先后采访了市政部门、施工单位及附近群众,但是在报道中没有盲目充当“裁判”的角色说谁是谁非,而是客观上对工程工期是多久、为什么停工进行了客观报道。最后停了几个月的工程,经过报道后,10个昼夜就完工通车,汽车不堵了,行人也方便了,事故也减少了。刘先生在工程完工时专门向“行风热线”栏目组打来电话表示感谢。
应当明确的是,监督的目的重在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新的矛盾。日常的舆论监督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这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其中的规律。只要我们牢记使命,着眼全局,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相信舆论监督在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维护稳定、促进和谐方面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