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富杰
(忻州日报社,山西忻州034000)
党报要充分发挥新闻评论的旗帜作用
——《忻州日报》加强新闻评论的探索和实践
□赵富杰
(忻州日报社,山西忻州034000)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也是引导舆论的旗帜。评论对社会舆论直接、广泛、深刻的引导作用已为长期新闻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所证明。我们国家每每遇到重大问题和关键时期,党报的评论总是能起到拨云见日,引导舆论,教育人民的作用。比如在真理标准大讨论,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等关键历史时刻,《人民日报》的评论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宣传引导作用。在当前各种思潮涌动、各种声音混杂、传播途径日益增多的新形势下,地方党报要真正把评论作为党报的旗帜,作为体现党报权威和特色的重要内容,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按照“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总要求,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引导鼓劲作用。
评论是对社会的深度透视、对问题的剖析、对热点本质的揭示以及对社会现象深入细致观察后所作的“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独到、精深、理性的见解。在当今形势下,新闻评论越来越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大。近几年,《人民日报》的人民时评、人民论坛在促进政府和民众的意见沟通,增强党和政府公信力,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引导舆论方面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成为《人民日报》的一大品牌。
当下一些地方党报忽视新闻评论的作用,说事的新闻多,讲道理的评论少,没有充分利用好新闻评论这一“武器”。一些市场化媒体评论存在一些通病,有的模式化,开头讲新闻,中间讲道理,结尾喊口号,成了一种新八股。有的过于追求时效,不够理性。时评作者为了追求辛辣、犀利,不惜故意误读新闻,断章取义,玩“酷评”,将质疑精神变为仇富仇官仇教仇医,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有的隔山放炮,不评本地新闻,只评外地新闻。有的自我重复,城管打人、公车难治、吃喝风盛、权力张狂等大致差不多。有的隔靴搔痒,缺乏现实针对性,对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即使有所回应,也不能一针见血,“正确的废话”泛滥,初看慷慨激昂,实则空话连篇,降低了评论的可读性和指导性。
笔者在地方党报评论部工作多年,体会是,如果新闻报道就是说事,那么新闻评论则就是说理,如果跳开具体新闻事件去评论那是空洞的说教,是没有战斗力,没有可读性和指导性的。新闻评论要有针对性,才能一针见血,才能说到读者心坎上,才能打动人,才能以理服人。笔者曾经有三篇新闻评论获得山西省新闻奖一等奖,都是对具体事件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论。其中一篇是《领导干部要勇于直面矛盾》,评的是定襄县领导排除万难牺牲眼前利益拆除污染严重的“夹棒锤”,推进锻造产业做大做强的事;另一篇《领导干部不要耍滑头》,评的是忻州市的部分基层干部面对征地拆迁、矿山补偿、就业上学、群众上访等难事扯皮、推诿,耍滑头的现象和忻州市委的治理决心。还有一篇《忻州:硬功夫提升软实力》,评的是忻州市下大气力,用硬措施提升文化和环境软实力的事,文章采取夹叙夹议的写法,每一段文字后面有两句记者的点评,先摆事实后讲道理,用事实说明道理。这样的写法受到了专家和评委的肯定。还有评论《懒惰不改忻州难兴》评的是忻州市的部分干部懒学、懒思、懒政的事,反响很大。
新闻述评是党报增强评论的一种形式,它通过评述结合的方式,表明作者的立场和主张。我们针对忻州本地的实际和具体事件分别撰写了新闻述评《农村养老不能画饼充饥》,就忻州市农村养老工作的实践、效果、不足和需要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评述;还有《愿更多的人关注农村留守老人》,从本市的实际出发去关注这样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还有《忻州:580亿大蛋糕怎么做?》,评述忻州市大投资如何大作为并推进大发展,提出问题,综合解答;也起到引发思考,引深讨论的效果。这些作品均获得中国地市报新闻奖和山西省新闻奖等不同奖项。
近年来,媒体流行新闻时评的叫法。有传媒学者认为,时评其实就是最狭义的新闻评论,之所以要使用时评这个名称,有与社论、编辑部文章、本报评论员文章、编后、编者按等新闻评论形式区别开来的意思。同时,时评的“时”字,强调了一种新闻时效性。新闻评论有时效性才有针对性。近年来,具有报网互动特点的“人民时评”就成为《人民日报》及人民网的一个广受欢迎的栏目,而《人民日报》除了固定的“人民时评”、“人民论坛”之外,还有“来论”、“一周观察”、“国际论坛”、“经济透视”等,围绕舆论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发表语言犀利的评论,在读者中的反馈率很高。时评作者除媒体的编辑、记者、评论员外,更多的是全国各地的时评写手,他们是一群关注国计民生的公民,时评热见证了公民社会的成长过程。地方党报要注重发展和培养一批关心地方建设和发展的有识之士来充实评论队伍,《忻州日报》就聘请了多名这样的特约评论员。这些来自基层的同志了解实际,了解民意,问题抓得准。报纸编辑要高屋建瓴,把握全局,避免以偏概全,失之偏颇。要把握住本地区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做好新闻评论这项工作。让地方党报的评论更有可读性,更有指导性,更有战斗力。
要改进评论的文风,评论语言要朴实、文风要清新,说理要实实在在,清清楚楚;要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坚持“短、实、新”,反对“假、长、空”。长期以来,一些党政机关的文件材料,一些领导干部的讲话发言,被群众戏称为“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违心的假话多”。党报评论必须讲实话、讲短话、讲有用的话,这样让人喜欢读、愿意读、读得懂、记得住。
目前各地党报都在积极探索,在评论方面产生了一些亮点。新闻评论的形式日渐多样,有紧扣新闻的“及时跟评”,也有跳出时评模式,大胆借鉴一些文学表现形式的“听会随笔”、“记者手记”、“记者观察”,让评论员到现场采访、听会,创造了许多评论的新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