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发展是为了人民生活更美好,有些地方为了发展付出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妨害了人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还要用获得的财富来修复和获取最基本的生存环境,陷入了得不偿失的怪圈。在中国县域发展中,如何实现县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发展研究的当务之急。从市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角度,探讨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路径。
[D OI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5.0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87(2015)03-0040-02
[收稿日期]2015-06-09
[作者简介]银守荣,新疆霍城县委党校教师。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既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因为它达不到“小而全”,只能是“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特色优势,突出重点产业。2012年,全国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万亿元,占当时全国GDP总值的51.04%。县域经济成为全国经济总量的一个中坚力量,对于我国全面实现小康意义重大。但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据我国群体性事件方面的统计,2000年--2013年期间,13年中发生百人以上群体性事件共871起,其中,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一直保持年均29%的增速。这些事件中许多都发生在县域层面。这些群体性事件反应了老百姓对环境现状的不满以及对环境的高度关注。群体性抗议的结果是很多重大建设项目陷入“政府拍板—民众抗议—项目搁浅”的模式,这不仅浪费了前期投入的巨大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政府的公信力。这体现了县域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短期内的矛盾关系。发展是为了让人民过得更好一些,如果付出了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把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给破坏了,最后还要用获得的财富来修复和获取最基本的生存环境,这就得不偿失。当今中国,在中国基层县域,如何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2013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3年5月,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2013年9月7日,习总书记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必须注重保护环境,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确保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如何才能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实现经济和生态文明共同和谐的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性作用,是值得尝试的一条新路。
一、运用市场机制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原理
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要起作用的一个前提假设,就是配置的资源具有稀缺性。只有资源是稀缺的,才会引起竞争,市场才能配置。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当今中国,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可逾越。如何破解土地资源稀缺与发展的之间矛盾,经济大省浙江海宁市把着力点放在了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上。政府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通过市场竞争激励先进、鞭笞落后。通过市场价格自动调节供给和需求,从而引导资源配置实现以较少投入取得最大产出。
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在于环境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承受的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就是这个地区的环境容量。比如说往一条河里倒脏水,只要没有超过河流的自净能力,河流会通过物理的沉降、化学反应、生物分解等作用消化这些污染,使河流恢复到以前的状态。现在污染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排放的污染物太多,超过了自然界的环境容量。有限的环境容量下,你占用多了,别人就占用少了,所以环境容量又是有竞争性的。与土地产权类似,环境容量的产权叫做排污权,就可以引入市场进行交易。排污权交易的交易原理在于:政府每年年初给每个厂下发排放配额,年终如果该厂的指标没用完有富余,它可以将多余的配额指标卖掉。相反,如果该厂排放超标,就要买别人的配额以解决多余的排放。生产同样产品的不同的企业,由于技术、设备、管理等因素,其生产成本不同,其具体的减排成本也不一样。通过排污权的市场交易,排污企业为控制成本,就要提高或改善技术、设备、管理等水平,从而促进企业发展。比方说,一家工厂要达到减排指标,如果通过改进制造技术,投入的成本为100元,而在市场上它只需要花费50元购买配额,就能合规,那么它会去选择市场。当然,如果市场碳配额的价格是130元,企业就会去选择技术改造。排污权进入市场交易,不仅使政府控制了环境容量,又能促使企业完成减排,既解决了环境问题,也实现激励先进、鞭笞落后和优胜劣汰。
二、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途径
实际中,县域发展中运用市场机制建设县域生态文明,运用市场手段来控制污染,要走好五步棋。
第一步,要摸清家底。政府要搞清所在县域所有企业总的排污量是多少,所在区域的环境容量是多大,还能排多少。第二步,定限额。政府确定环境容量并赋予产权,明确环境容量的稀缺性。环保部、发改委对环境容量的限制,如二氧化碳、氧化亚氮、COD、二氧化硫都有详细要求和具体的限制。把这些环境容量变成排污权,就开发成了商品。第三步,找大户。因为企业很多,把排污权分配给谁呢?就是把排污权分给当地排污量大的大企业,分给重点行业的重点企业,这就是找大户。第四步,分配额。把排污权分配给找出的排污大企业,也叫分配配额。第五步,做交易。政府建立交易平台,让排污大户根据减排成本的不同来交易排污权。
以碳排放权交易而言,碳排放污染企业之间可以相互买卖碳排放权。从现阶段看,从2013年启动二氧化碳排放权以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都建立了碳交易市场,在这个交易市场中,可以像买卖股票一样买卖排污权。作为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城市,北京通过交易,一方面减少排放污染,另一方面,促使相关重点排放单位通过技术、工艺方面的改造达到减排的目的,同时,通过交易,配额富余的企业,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通过这种方式既抓好了环境保护,搞好生态文明,又能挣到钱。据国家发改委估计,如果从2016年底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展跨区域的碳交易,预计到2020年每年碳排放许可的期货市场价值将达到600到4000亿人民币。鉴于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成功,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发展环保市场,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和水权交易试点。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推行节能、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
运用市场机制建设县域生态文明的最终意义在于:第一,让企业能够基于经济效益目的自行淘汰落后和过剩产业,进行清洁生产、污染治理、技术改造升级。不用政府再逼着它去淘汰,这是一个好的机制。市场性手段优越的关键是,市场提供了排污权的价格信号,企业可以据此决定最经济的减排策略。第二,县域政府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财力。通过排污权市场交易,地方政府可以获得更多的财力,有钱去做本来它做不了的一些事情,从而更好保护生态环境。第三,支持了环保产业的发展。第四,促进清晰界定自然资源产权。第五,提升环境监测监管能力。第六,让老百姓更好地参与县域发展,有效降低地区发展中环境赔偿、上访、环境群体事件多的问题。
[责任编辑:唐旻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