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耀持,张必萌,汪崇淼,等
针灸、中医骨伤
电针后溪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近远期疗效观察
吴耀持,张必萌,汪崇淼,等
目的:对比观察电针后溪穴与药物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差异。方法:将30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组,每组150例。电针组电针后溪穴,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药物组用莫比可治疗,每日口服1次,每次7.5 mg。两组分别在治疗7 d和1个月后进行近期和远期疗效评定。结果:近期疗效比较,电针组有效率为97.3%,药物组有效率为89.2%,二者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0.01);而远期疗效比较,电针组有效率为99.3%,药物组有效率为93.2%,二者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0.01)。结论:电针后溪穴治疗急性腰扭伤,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药物组。
电针;穴,后溪;急性病;腰扭伤/针灸疗法
来源出版物:中国针灸, 2007, 27(1): 3-5入选年份:2012
电针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血脂及神经生长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
任秀君,马惠芳,王晓宁,等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血脂及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影响,探讨针刺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运用给大鼠喂养经典高脂饲料,再用FECL3 化学诱导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制造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用电针“三阴交”“丰隆”,针刺“百会”“水沟”进行治疗,检测血脂4项和脑匀浆中NGF含量,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造模6周,高脂饲料喂养的各组大鼠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I-C)、甘油三脂(TG)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 0.01);针刺治疗后,治疗工组(脑缺血前即开始治疗)、Ⅱ组(脑缺血后开始治疗)TC降低有极显著性差异(P< 0.01),治疗I组TG、LDL-C降低有极显著性差异(P< 0.01,0.05)。HE染色可见,针刺治疗后脑水肿表现明显减轻。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治疗Ⅱ组NGF下降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 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I组NGF含量显著升高(P< 0.01);与治疗Ⅰ组比较,治疗Ⅱ组NGF含量显著降低(P< 0.05)。结论:电针可降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TC、LDL-C、TG,改善脑缺血状态,升高NGF浓度,从而可减轻脑损害程度。
关键词:高血脂合并脑缺血;针刺疗法;血脂;NGF
来源出版物:针刺研究, 2007, 32(1): 24-28入选年份:2012
腧穴热敏化的临床应用
陈日新,康明非
摘要:目的:阐述腧穴热敏化的规律及其临床应用。方法:从腧穴的热敏化特征与规律入手,论述腧穴热敏化新灸法及其临床应用。结果:1)人体腧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功能态,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能使体表腧穴发生敏化,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处在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腧穴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2)热敏化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热,也是灸疗的最佳选穴,疗效远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3)热敏化态腧穴在艾热刺激下极易激发灸性感传,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结论:腧穴热敏化的提出完善和发展了“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理论。
关键词:腧穴学;艾法;循经感传
来源出版物:中国针灸, 2007, 27(3): 199-202入选年份:2012
安慰针刺对照设计的研究进展与相关问题探讨
刘京,王俊英,刘俊岭,等
摘要:安慰对照已普遍用于临床研究,目的在于使心理因素降低到最小。然而,还没有见到最理想的安慰/假针刺设计用于针刺研究。因此,许多针灸临床研究并不符合设计常规临床试验的标准。弄清针灸安慰效应和药物学研究的差异是回答此种具有挑战问题的关键。在临床设计中为了避免失败,应当恰当地考虑安慰剂及假穴位的概念、穴位及经脉作用的特异性等。在以往的针灸研究中,对假穴位对照的设计常常拘泥于安慰剂定义。与化学药物作用于特异性受体不同,针刺可对机体多系统、多脏器、多种细胞、多种神经递质及调质、激素、多种受体产生影响。也正因为如此,针刺治疗如疼痛、紧张情绪等症状的临床效果常被斥之为是安慰效应。功能性核磁共振和其它许多研究提供的证据强烈提示:针刺对脑内多个心理和情感控制中枢,如边缘系统、前额叶皮层等有明显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调节,也可产生一定的安慰效果,但这种安慰效果对病人来说也是有益的。所以,针刺可能是治疗身心疾病的一种独特的疗法,安慰对照在针灸临床研究中需要重新评价。
关键词:针灸临床研究;安慰/假针刺对照;循证医学;随机双盲试验
来源出版物:针刺研究, 2007, 32(6): 389-392, 42入选年份:2012
针刺治疗痰瘀阻络型高血压病临床观察
黄凡,姚国新,黄小丽,等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痰瘀阻络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针刺风池、曲池、内关、足三里、丰隆、太冲,配合口服卡托普利治疗;对照组口服卡托普利,疗程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指标及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变化。结果:治疗组血压明显下降,CRP、TC、TG、LDL含量均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及HDL升高,临床证候积分及单项症状疗效改善明显,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0.01)。结论:针刺降血压效果明显,同时逆转或延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其机理可能与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有关。
关键词:高血压/针灸疗法;痰证/针灸疗法;高血压/血液
来源出版物:中国针灸, 2007, 27(6): 403-406入选年份:2012
经穴-脑相关假说指导下经穴特异性、针刺得气、配伍规律脑功能界定
赖新生,黄泳
摘要:将脑功能成像技术(PET、SPECT、FMRI)运用于经穴特异性研究,提出“经穴-脑相关假说”,基于人的活体状态、脑的功能活动、客观的图像和数据分析,以期1)建立“经穴脑功能界定模型”,以解决经穴的定义问题,即凡是符合该模型的基本要素的“点”,即可定义为“经穴”,从而区分经穴和非穴;2)建立“经穴得气脑功能界定模型”,以明确经穴得气的脑功能反应的实质,即凡是符合该模型的基本要素的“得气”,即可定义为“得气”,从而区分得气和非得气;3)研究经穴循经取穴的穴位配伍特点和规律。
关键词:经络研究;穴位特异性;得气
来源出版物:中国针灸, 2007, 27(10): 777-780入选年份:2012
点灸特定穴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疗效观察
储浩然
摘要:目的:为获得点灸治疗IBS优效性的可靠证据,我们开展了点灸治疗IBS(腹泻型)与针刺治疗本病对照的随机对照试验。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IBS(腹泻型)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点灸治疗组和普通针刺治疗组(对照组)。点灸组: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选取相应的穴位,先以药纸含药的一面平整紧贴穴位,用点燃的点灸笔对准穴位如雀啄之状,一触即起,每穴点灸5~6次,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每天一次,连续治疗5次以上便纳入统计,最多连续治疗15次。针刺组:取穴与点灸组相同。皮肤常规消毒后应以28号1.5寸毫针对准穴位刺入皮下,各穴进针深度约15~30 mm,针刺得气后按中医辨证分型施补泻手法每穴施补泻手法1分钟,留针30分钟,间隔15分钟再施手法1次;疗程与点灸组相同。观察指标:1)腹泻、腹痛、便急、腹胀单个症状评分;2)以尼莫地平法计算总有效率。由不参与治疗的专人分别在治疗前后测量患者症状体征评分。
结果:腹泻、腹痛、便急、腹胀症状评分:点灸组治疗前后腹泻、腹痛、便急、腹胀症状评分减少幅度均大于针刺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点灸治疗在改善IBS(腹泻型)患者腹泻、腹痛、便急、腹胀单个症状方面优于针刺治疗。总有效率:点灸组治疗后临床痊愈12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针刺组治疗后临床痊愈4例,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5%。点灸组临床疗效优于针刺组,两组之间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316,P< 0.05),提示点灸治疗在改善IBS(腹泻型)总体疗效方面优于针刺治疗。
结论:点灸在胃肠功能性疾病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点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是有效的。与普通针刺比较在改善单个症状和总体疗效方面均更具优势。此外,点灸具有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少的特点,患者依从性高;与西药治疗等比较,点灸治疗还可能具有成本较低、无毒副作用等经济学价值和安全性价值,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来源出版物:中国针灸, 2009, 29(2): 111-113入选年份:2014
电针对大鼠类痛经痛反应、脊髓κ-受体表达及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脑啡肽和β-内啡肽含量
任晓暄,郭孟玮,赵雅芳,等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同神经节段支配的不同经穴与非穴对实验性类痛经模型大鼠中枢痛觉调制系统内阿片肽类物质的影响,探讨经穴效应的特异性。方法:动情间期雌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三阴交组、悬钟组、非穴组,每组16只。除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及缩宫素制备类痛经模型。电针治疗20 min,观察大鼠的扭体反应,并应用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大鼠相应节段脊髓背角浅层κ-受体的表达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脑啡肽(ENK)、β-内啡肽(β-EP)的含量。结果: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P< 0.01),扭体次数和评分明显增加(P< 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电针组扭体评分和次数均明显减少(P< 0.01),三阴交组扭体潜伏期明显延长(P< 0.05);三阴交组各节段脊髓背角浅层κ-受体表达均明显增加(P< 0.01),悬钟和非穴组仅分别在S1节段(P< 0.05)和L6节段(P< 0.01)表达明显增加;三阴交和悬钟组PAG内ENK(P< 0.01,P< 0.05)和β-EP(P< 0.01)含量明显升高。各电针组之间相比,三阴交组L1、L2、L6节段κ-受体表达与悬钟组相比明显升高(P< 0.01),三阴交组各节段κ-受体表达与非穴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 0.01,P< 0.05);三阴交组的β-EP含量与悬钟组相比明显升高(P< 0.01),三阴交组的ENK和β-EP含量与非穴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 0.01),悬钟组的β-EP含量与非穴组相比明显升高(P< 0.05)。结论:电针同神经节段支配的穴位与非穴位均可缓解大鼠的类痛经反应,并可通过调节中枢痛觉调制系统内的阿片肽类物质而达到镇痛作用。但穴位不同,其调节程度不同,说明经穴效应具有相对特异性,这种特异性不仅与神经节段有关,而且与其所属经络有关。
关键词:痛经;穴位特异性;针刺镇痛;脊髓背角;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阿片肽
来源出版物:针刺研究, 2012, 37(1): 1-7入选年份:2012
补肾运脾针刺治疗饮水型氟中毒:随机对照研究
赵晓光,吴中朝,陈仲杰,等
摘要:目的:观察以补肾运脾为原则的针刺治疗对饮水型氟中毒患者尿氟排泄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试验,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针刺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等穴位,每周3次;对照组口服碳酸钙D3片,每次600 mg,每日2次。疗程均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氟含量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尿氟明显升高(P< 0.01),且明显高于对照组[(11.06 ± 4.54)mg/L vs(8.30 ± 4.14)mg/L,P< 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 0.01),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93 ± 1.30 vs 3.47 ± 2.29,P< 0.01)。结论:以补肾运脾为原则的针刺治疗对促进饮水型氟中毒患者尿氟排泄及缓解疼痛效果显著,且效果优于口服碳酸钙D3。
关键词:饮水型氟中毒;针刺疗法;尿氟;补肾运脾;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来源出版物:中国针灸, 2012, 32(6): 485-489入选年份:2012
电针不同经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功能的影响
胡玲,蔡荣林,吴子建,等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经穴的相对特异性作用。方法:60只家兔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电针内关组、电针太渊组、电针神门组、电针支正组和电针三阴交组,采用静脉注射脑垂体后叶素复制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记录标准导联Ⅱ导心电图,获取心率、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以及左心室收缩压力峰值,比较电针不同经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功能的影响。结果:心肌缺血后,心功能各项指标值的绝对值均显著降低。电针内关组、电针神门组和电针支正组对心功能改善作用明显优于电针太渊组和电针三阴交组(P< 0.05),且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电针内关组和电针神门组与电针支正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电针“内关”“神门”和“支正”穴可显著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家兔的心功能,且“内关”和“神门”穴的效应更明显。而电针“太渊”穴和“三阴交”穴对心功能的改善无明显作用。
关键词:穴位特异性;电针心功能;急性心肌缺血
来源出版物:针刺研究, 2008, 33(2): 88-92入选年份:2013
经脉线与非经脉线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比较及针刺对其的影响
郑淑霞,许金森,潘晓华,等
摘要:目的:比较常态下胃经与其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点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有无差异以及电针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对21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观察。先将418-1型测试探头固定在所要测试部位,然后将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在胃经的上巨虚、梁丘、阴市、伏兔4个穴位和阴市与伏兔中点的非穴位点及其左右旁开1 cm对照点插至1 cm深度,导入光纤,尽量减少直射光的干扰,分别检测常态下及电针足三里时经脉线与非经脉线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情况。结果:1)上巨虚、梁丘、阴市、伏兔4个穴位和阴市-伏兔中点的非穴位点的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都高于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P< 0.01);2)与电针前比,电针后胃经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较针前略有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电针刺激可以使胃经循行线下的微循环更加均匀、顺畅。结论:沿胃经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高于两侧非经对照部位,电针刺激可以使胃经循行线下的微循环更加均匀、顺畅,证实深部组织中的血流是形成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主要热源,也可能是经脉参与人体机能调节活动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激光多谱勒;血流灌注量;胃经;电针
来源出版物:针刺研究, 2012, 37(1): 53-58入选年份:2013
嗅三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随机对照研究
刘智斌,牛文民,杨晓航,等
摘要:目的:观察嗅三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以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用嗅三针刺激疗法,并施以电针(疏密波,3.85~6.25 Hz,0.8~1.0 mA),留针1 H,每日1次,连续治疗5 d后休息2 d为1疗程,共治疗10个疗程;药物组用口服药物疗法(都可喜),每次40 mg,每日2次,连服5 d后休息2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0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D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社会活动能力调查表(FAQ)评分。结果:针刺组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0%;药物组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HDS、MMSE上升,FAQ降低,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 0.01);两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针刺组的HDS、MMSE、FAQ改变比药物组更明显(P< 0.05)。结论:嗅三针对于血管性痴呆患者具有确切的疗效。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嗅三针;电针
来源出版物:针刺研究, 2008, 33(2): 131-134入选年份:2013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层超微结构的影响
沈梅红
摘要:目的:以往研究认为电针可阻断脑缺血再灌注的神经元细胞坏死、凋亡过程,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良好的抗氧应激和脑保护作用。而细胞的超微结构是反映细胞损伤和修复最为直观的指标,为此,本文设计观察电针是否对脑缺血再灌注大脑皮层神经元及血脑屏障的损伤有改善或逆转作用,以探讨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层组织的神经保护作用。
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15只清洁级Sprague Dawley健康雄性大鼠(体质量360 ± 2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各5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均采用改良Longa线栓大脑中动脉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不插入线栓。电针组大鼠在成功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后进行“百会”及“大椎”穴电针治疗。“百会”穴平刺,“大椎”穴与皮肤呈约30°角斜刺,深度为10~12 mm,接上海医疗仪器厂G 6805电针仪,采用疏密波刺激30 min,电流强度1~3 mA,频率20 Hz/80 Hz,疏、密波交替时间各为1.5 s。缺血1 h再灌注24 h后,切取每只大鼠的大脑中动脉中段缺血灶皮质区组织,大小约1.0 mm × 1.0 mm × 1.0 mm,放入已预冷的2.5%戊二醛溶液中固定,按常规电镜样品制备程序超薄切片,片厚50 nm,醋酸双氧铀、枸橼酸铅双重染色,采用透射电镜(Tecnai 12型,荷兰PHILIPS)观察大脑皮层锥体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血脑屏障等超微结构。
结果:假手术组大鼠大脑皮层锥体细胞呈锥体状,核椭圆,有核仁,核基质致密,线粒体丰富,嵴结构正常;星形胶质细胞核呈圆形,未见核仁,染色质细小分散;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结构正常,内膜光滑、管腔大小正常,内皮外有完整基膜,可见正常结构的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足突,超微结构未见病理改变。模型组大鼠皮层锥体细胞体积变小,核染色质凝结、固缩,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可见凋亡的锥体细胞,也有坏死崩解细胞和残存的细胞碎片;星形胶质细胞明显肿胀,基质空化,染色质凝聚成小块状,细胞器很少,线粒体嵴断裂或缺损,排列不规则;毛细血管内皮肿胀,管腔挛缩,甚至闭塞,胶质细胞足突肿胀,可见凋亡的周细胞。经电针处理后大鼠锥体细胞形态偏小,但结构已经趋于正常,核基质致密,可见线粒体散在分布于细胞质中,未见肿胀,嵴呈现板层或管状,未见断裂缺损;星形胶质细胞、内皮细胞均不肿胀,但较多毛细血管的管径仍然较细,管壁较薄,可见正常结构的星形胶质细胞足突包裹在毛细血管周围。提示电针组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损伤变小或基本正常,受损局灶神经元病理结构得到改善。
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层锥体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线粒体肿胀明显,内膜和嵴断裂或缺损,嵴排列不规则,表明缺血缺氧后线粒体形态结构的不完整,提示其已不能行使正常功能;而模型大鼠经电针处理后大脑皮层锥体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线粒体肿胀、内膜破损程度均减轻,嵴排列也较规则,表明电针具有保护线粒体的呼吸和产能部位的形态结构的作用。模型大鼠毛细血管出现挛缩,内皮细胞、胶质细胞足突肿胀,甚至血管闭塞,影响血脑屏障的营养传递功能,电针组大鼠大脑皮层毛细血管虽然管径较细,管壁较薄,但超微结构基本正常,内皮细胞也不肿胀,可见正常结构的星形胶质细胞足突包裹着毛细血管。表明电针可改善因缺血缺氧引起的包括毛细血管和胶质细胞足突在内的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的改变,恢复了毛细血管的微循环和营养物质的传递,从而调整了局部的物质代谢功能。因此电针可通过影响缺血再灌注局灶的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善了缺血病灶区域的能量供应及代谢功能,发挥了对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
来源出版物:针刺研究, 2009, 34(3): 167-170入选年份:2013
灸之要,气至而有效
陈日新,康明非
摘要:阐述有关艾灸疗法临床要领的一种新观点。通过以腧穴热敏化现象为切入点,以腧穴热敏化规律为新灸法创立依据,以临床灸疗疗效为检验标准,探讨艾灸能否像针刺一样激发经脉感传及艾灸是否必须激发经脉感传才能提高临床疗效。结果表明艾灸确能像针刺一样高效激发经脉感传;艾灸必须激发经脉感传才能提高疗效。说明灸之要,仍然是气至而有效。
关键词:灸法;气至病所;循经感传
来源出版物:中国针灸, 2008, 28(1): 44-46入选年份:2013
电针与百优解对伴躯体症状抑郁症有效性的评价
段冬梅,图娅,陈利平
摘要:目的:评价电针与百优解治疗轻、中度伴躯体症状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A组)、电针组(B组)、针药组(C组)各25例。A组口服百优解,每天20 mg;B组采用电针疗法,取穴以百会、印堂为主;C组口服百优解加电针。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临床疗效,TESS副反应量表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临床总有效率A组为78.3%,B组为82.6%,C组为91.7%,C组与A组、B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B组和C组在改善躯体症状方面疗效显著,使用百优解的C组不良反应较A组少。结论:电针能明显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躯体症状,减轻百优解的不良反应,针药结合治疗轻、中度伴躯体症状抑郁症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电针;抑郁症/针灸疗法;针药并用;氟西汀/治疗应用;@百优解
来源出版物:中国针灸, 2008, 28(3): 167-170入选年份:2013
基于数据挖掘的刺灸法效应特异性研究的思路
贾春生,李晓峰,王建岭,等
摘要:刺灸法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针灸治疗的临床实践中,针对不同病症或疾病不同时期采用不同刺灸法治疗,其效应特异性客观存在,并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笔者提出,应该从不同刺灸法与病证的效应特异性关系着手,采集所需刺灸法文献,提取、分析信息形成标准化格式,建立刺灸法文献数据库并设计文献数据应用平台。在此基础上分析数据资料,设计刺灸法效应特异性研究的主题,建立刺灸法数据挖掘模型。此模型需经专家论证和刺灸法效应特异性信息测试得以验证和修正。最后,分析、测试数据,揭示在大量模糊、不完全的刺灸法文献数据中潜在的刺灸法应用的知识和规律。
关键词:针灸;刺灸法;效应特异性;思路与方法;数据挖掘;数据库
来源出版物:针刺研究, 2011, 36(1): 76-78, 封3入选年份: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