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以河南省息县为例

2015-01-30 14:01段清斌吴长好马新叶王甜甜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年4期
关键词:息县绿色食品绿色

段清斌,吴长好,马新叶,王甜甜

(河南省息县农业局,信阳 464300)

1 引言

所谓绿色农业,是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一切从事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食品安全卫生的农业生产都可以被认为是绿色农业。它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的总称。相对于绿色农业而言,“黑色农业”(“化学农业”、“石油农业”)往往高度依赖大型农机具、化肥、农药,不但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能源,也造成土壤流失、空气和水污染等恶果。而发展绿色农业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绿色农业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农业转变。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业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对农村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绿色农业的产品虽然价格越来越高,但是越来越受欢迎。因此,绿色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1],必将成为“朝阳产业”和“高效产业”。

近期,“全国产粮大县”、“河南省产油大县”、“果蔬之乡”——河南省息县提出了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这为该县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其中要求该县要扩大规模,增加品种,提升水平,加速和跨越式发展绿色农业,确保为该县绿色食品主导产业及时、足量地输送优质食材,夯实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基础,从而推进该县由商品农产品生产基地向“生态”主食产业化基地转型。为此,该研究应用区域农业发展分析和农户意愿评价等方法,结合该县农业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等情况,借鉴我国东北等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对该县绿色农业发展的优势、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若干做大做强绿色农业,夯实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基础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该县加快推进绿色农业发展、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2 息县发展绿色农业的优势

2.1 自然资源优势

息县地处河南省东南部、信阳市东北部,位于东经114°34'~115°07',北纬32°08'~32°40',平均海拔47m,总面积1 835km2。息县南接大别山丘陵带,北缘黄淮海平原,淮河从南部穿流而过 (流长75.5km),淮南为丘陵,淮北为平原,沿淮为湿地。息县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型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5.2℃,历史极端最低气温-18.5℃,极端最高气温39.8℃。空气湿度秋季大于冬春季。年平均日照2 053.5小时,日照率为46.4%。无霜期年均220天。年平均降水量964.1mm,历史多雨年达1 337.9mm,少雨年457.5mm。风向随季节更替而变换,冬季多为北风,夏季多为南风,春季多刮东风,秋季多是西风,年平均风速3m/s[2]。农业用水有自然降水、过境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等多种途径,北部平原富水区的地下水,表层覆盖厚30~50m,含水层厚度13m,单井出水量50~60t/小时。土壤类型有黄棕壤土、潮土、水稻土、砂姜黑土4个土类[3],耕地地力多为中上等,三等地以上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0.25%[4]。农田间有林网,树种多为杨树和景观树。全县排灌设施较为完善,应对旱涝灾害的能力较强。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重合的产业部门,是以农作物发育为基础,光、热、水和土壤等资源是决定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5]。上述条件,在光、热、水、肥、气等方面能够满足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甘薯、大麦,花生、油菜、芝麻,西瓜、甜瓜,萝卜、胡萝卜、大白菜、马铃薯,甘蔗等粮食、油料、果蔬、糖料作物。

2.2 农业生产优势

息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林业百佳县、传统生猪养殖大县,是全国重要的粮油果菜和鱼肉蛋奶生产基地。

2.2.1 粮油生产较为富足

息县不但盛产小麦、水稻,而且玉米、大豆、甘薯等杂粮作物以及花生、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面积大、产量高、品质好、商品率高,备受消费者认可。息县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0万hm2,粮食播种面积16万hm2,总产近10亿kg。粮食产量占信阳市的1/5,占河南省的1/50。小麦播种面积8.67万hm2、产量4.5亿kg;水稻4.67万hm2,产量近4亿kg;玉米2万hm2,产量1亿kg以上。

2.2.2 香稻丸历久弥香

息县著名土特产香稻丸圆似珍珠,色泽光亮,奇香怡人,享有“一块稻香满坡,一撮米香满锅,一碗饭香满桌”之美誉,是理想的美食滋补佳品,明清时曾被列为宫廷贡品。1914年曾在美国旧金山万国商品赛会上展销。2004年,息县香稻丸获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

2.2.3 果蔬生产闻名远近

息县是全国少有的粮、油、果、菜兼顾的县区之一。常年种植蔬菜及食用菌1万hm2,产量3亿kg以上。其中龙湖办事处尹湾社区的蔬菜基地规模667hm2,生产的萝卜、马铃薯外观好、品质优,远销河北、黑龙江等地;陈棚乡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模200hm2,生产的萝卜、大白菜、青椒、芹菜等产品直接入驻广州、上海的大型超市销售。息县种植瓜果 (含西瓜、小香瓜、草莓等)3 333hm2,产量1亿kg以上。果园 (含桃、梨、葡萄、柿子、红枣等)和茶园面积1 333hm2,产量2 000万kg以上。该县出产的果蔬产品不但能够满足县内需求,而且可以外销一部分,经常销往周边地区和北京、上海、广东、黑龙江等地。

同时,息县玉米、大麦等饲料粮产量较高,带动了猪、牛、羊和鸡、鸭、鹅等畜禽养殖,肉、蛋、奶的产量相当可观。而且,息县拥有水面0.71万hm2,可养殖水面0.51万hm2,年产水产品1.3万t。因此,息县农业能够出产多种农副产品,为“主食厨房”提供米、面、油、果、菜以及鱼、肉、蛋、奶等食材,可以基本满足主食加工所需主料和辅料的供应。

2.3 人文优势

息县起源于夏、商时期,于公元前682年置县[6],人称“中华第一县”。息县历来是农业大县,素有“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米饭一半馍”之美誉。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生态示范区”,2006~2013年连续8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13年被评为“超级产粮大县”。息县名优特产有息县香稻丸、息半夏、生猪、黄牛等等。香稻丸、香米贡酒、油酥火烧、松花蛋、路口彭店西瓜、曹黄林八里岔小香瓜等传统美食享誉国内外。而且,息县人民历来信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不少农民种植的自留蔬菜和口粮完全不施农药、少施化肥,已经在实行绿色种植。作为技术推广和实施的主体,农民的意识和行为起着关键作用[7]。因此,发展绿色农业,在息县深得人心。

另外,近年来息县加大了商标注册力度,农业品牌初步叫响。全县现行有效的农副产品商标已经达到20多个,“豫粮金丰”牌大米、“息香”牌香米、“丰两优一号”软米、“峰刚”牌面粉、“鸿薯王”红薯产品以及“田土香”牌小香瓜,逐渐成长为知名品牌。其中“豫南喜丰”商标被认定为“河南省著名商标”,“峰刚”牌系列产品被认定为“中国著名品牌”、“中国名优产品”。“息香”、“鸿薯王”商标被评为“信阳市知名商标”。

2.4 绿色食品加工转化优势

息县现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农产品收储和加工企业300多家,作坊式门店50多家,年粮食储藏能力和加工能力均在100万t以上,从业人员5 000多人;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00多家,经营规模3.33hm2以上的家庭农场 (种粮大户)近2 000家。现已建成优质稻米、弱筋小麦、植物油、畜禽等农业产业化集群4个,其中息县金丰米业产业集群被评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县产业集聚区已建成绿色食品一条街,以生产米制品为主的金丰,以生产面制品为主的峰刚、立翔、绿之源,生产油制品的源丰等公司已经集中入驻,形成了绿色食品加工企业集群,完全能够满足本县绿色食品的加工转化需求。

3 息县发展绿色农业的做法、成效及其存在问题

近年来,息县采取多种举措,大力推进绿色农业发展,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现已取得明显成效。2014年6月,该县被中国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论坛组委会评为“中国绿色农业示范县”、“中国绿色生态果蔬示范县”[8]。

3.1 主要做法和成效

3.1.1 积极开展“三品一标”工作

“三品一标”是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注册。2004年以来,县农业局开始开展原产地标记注册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2008年,经县编委批准,县农业局依托项目建设建立了县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由其具体负责全县“三品一标”管理工作。此后,息县“三品一标”工作走向了正规化、常规化。经过多年努力,全县已有息县香稻丸、息半夏等两种农产品获得原产地标记注册(现称地理标志注册);6个农产品基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认定面积2 600hm2,大米、香米、萝卜、白菜、青椒、黄瓜等6种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当前,息县生产的香稻丸等产品供不应求,不少蔬菜、葡萄、草莓产品已入驻超市销售。

3.1.2 实行工业引领

息县已把绿色食品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把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确定为县域经济发展重要战略,县产业集聚区已被确定为国家主食产业化示范点。集聚区绿色食品企业一条街已入驻绿色食品工业和关联企业41家,食品产业项目投资额45.2亿元。

3.1.3 优化产地环境

息县已关停了造纸厂、化肥厂、水泥厂、黏土砖厂等污染排放企业,切掉了绿色农业发展的污染源;叫停了濮公山石料和淮河河沙开采,正在建设国家级地质公园和全国最大的湿地公园之一——息县淮河湿地公园,进一步优化农业产地环境,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土壤、水、空气等产地环境。经南阳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息县学友种植专业合作社申请认证的2 000hm2小麦、水稻、玉米、高粱种植基地环境质量现状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导则》(NY/T1054-2006)中A级绿色食品基地环境质量要求[9]。

3.1.4 实行奖励扶持政策

对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补贴,对绿色企业给予项目倾斜,进一步调动了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2014年,新增1家合作社申报无公害农产品,3家企业与1家合作社申报绿色食品,1家合作社申报有机食品认证。

3.2 存在问题

虽然息县绿色农业发展起步较早,效益较好,广大干群支持和落实绿色农业的呼声较高,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3.2.1 规模不大

全县无公害产地认定的合计面积为2 600hm2,仅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6℅。

3.2.2 水平不高

全县仅有少量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产品,还没有任何基地和产品通过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

3.2.3 产品较少

当前的无公害农产品仅有4个蔬菜产品、1个大米产品和1个香米产品。

3.2.4 发展较慢

“三品一标”认证的获证门槛较高、建设环节较多、申报审核检测审批的周期较长、检测和管理费用较高,受这些因素制约,再加上息县财力较弱,所以此项工作发展较慢,与固始、潢川等县区相比已出现一定差距。

3.2.5 缺少经费

息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包括“三品一标”工作至今没有专项工作经费,一定程度影响着工作开展。

4 息县绿色农业发展的保障情况

高旺盛指出,开展区域农业宏观分析研究,必须采取多元综合分析的方法[10],所以分析息县绿色农业的发展情况,还需分析该县保障绿色农业发展的措施等情况。再者,绿色农业是常规农业的升级版。常规农业发展需要的条件,绿色农业同样需要,而且要求更加严格甚至“苛刻”。同时,该县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因此,如果希望把绿色农业做大做强,务必要对该县保障农业 (包括绿色农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及其存在问题高度重视并加以改进。

4.1 农业产业化情况

如上所述,息县的农户、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农业产业化主体的数量已相当可观,有关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但是还存在着各环节、各主体各自为战、缺少业务联系和利益联结等问题。

4.2 农村劳动力情况

息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务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所以对机械化的依赖程度高,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和应用能力较差,一些劳动密集型农业如蔬菜生产已出现滑坡,一些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的效果不够理想。

4.3 农业机械化情况

息县当前的农业机械化总水平达到了75%,其中粮食作物的耕、种、收基本完全实现了机械化。但是油料生产和水稻育插秧、玉米收获、农作物施肥施药的机械化程度都还较低。如果这些“瓶颈”问题不好好解决,将较大程度制约着息县农业的发展。

4.4 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扶持情况

当前,息县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主要是靠市场,国家对他们基本上没有补助、补贴和信贷政策。而且,近2 000家经营规模3.33hm2以上的家庭农场 (种粮大户),经工商注册的仅10余家。所以,他们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法人资格、土地流转、资金短缺等问题难以及时、有效解决。

4.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党的十六大以来,息县先后实施了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世行贷款农业灌溉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等项目。2012年以来,更是加大了高标准粮田建设力度,至目前已实施面积达2.67万hm2。但是,总体上说,息县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脆弱,尤其是地下水取水设施较少,如遇大的旱灾,将会造成较严重损失。

4.6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

2009年以来,息县把农村土地流转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成立了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解仲裁机构,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网站,促进农村土地按照“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流转[11],有效解决了部分地无人种、部分人无地种的问题。2013年,全县承包经营土地3.33hm2的种粮大户1 987户,承包经营土地1.48万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5%。但是仍存在着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不够重视、管理能力有限等问题,导致部分农村难以达到“地”尽其用,经常出现管理不到位、广种薄收甚至土地撂荒现象。

4.7 财政支持情况

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在息县都得到了不折不扣地落实。但是,由于县财政财力有限等原因,县委、政府还基本上未出台支持鼓励特色农业及绿色农业发展的专门政策。

4.8 金融支持情况

2009年全县开展水稻、玉米政策性保险试点;2010年正式开展水稻、玉米保险,但是出现了水稻、玉米大面积倒伏的巨灾,保险部门未能按照规定赔付,影响了以后企业办保和农户投保的积极性;之后,全县的农业保险就没有再大面积开展。至于信贷,除了部分农户享受到了小额贷款,个别种粮大户享受到了合约质押担保贷款外,息县农村基本没有其他信贷支持。

农业尤其是规模农业是高投入、高风险、低效益的产业。息县当前一般1年种植两季粮食,每667m2投入近2 000元,在正常天气和不考虑土地租金情况下,收益500元左右,仅相当于1个农民工几天的务工收入。如遇严重气象灾害或病虫灾害,种植保险再不推行,就有可能血本无归,对农业的投入将会减少,农业的持续发展将受到影响。而且,种粮大户 (家庭农场)的土地租金、农资投入的资金量较大,时而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现象,导致一些农田耕种不及时、管理不到位等情况。

5 对策建议

每一自然地理单元,都存在特定的人—地关系,功能区和主体功能区的开发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12],同时应兼顾经济、社会、人文等条件。发展绿色农业,输送优质食材,是息县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的第一步。鉴于息县绿色农业发展还相对薄弱,人、财、物、机制机制等方面保障有待完善的实际,息县亟待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以服务“中国生态主食厨房”建设为目的,政府给予强大支持的绿色农业发展长效机制。为尽快做大做强绿色农业,夯实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的基础,提出以下建议。

5.1 更新观念

逐步破除传统农业发展观念,牢固树立发展绿色农业的新观念。首先,要教育广大农村干部认清建设绿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化农业、国际化农业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其次,要让农民认识到化学农业、“黑色农业”已走到了尽头,而发展绿色农业是未来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增长点,是农民增加劳动收入的根本途径,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再次,在有条件的地方首先培育一批绿色农业示范园区起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广大农民积极、主动、自觉地发展绿色农业。

5.2 创新发展

发展绿色农业,必须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要用经营企业的思维谋划农业产业,走大企业带动、大基地联动、大产业运作的产业化发展路子;整合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以及相关的教育、科研等环节,形成一个完善的无污染、无公害的安全、营养、优质食品的产销管理体系[1]。据此,息县要积极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由食品加工、农业生产流通等企业或农民合作社申报“三品”认证,推进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对接,按照技术标准、订单生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把集群内各主体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发展合力,在满足供求关系的同时,实现互利共赢、长久发展,达到共同应对市场风险,共享发展成果的目的。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农业保险,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绿色农业应对自然风险能力。

5.3 加强研发

当前,息县生产和销售的农副产品不但包括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蔬菜等原粮、鲜菜和精米、小麦粉、红薯淀粉等初加工产品,而且开发了馒头、挂面、蛋糕、饼干、面包、拉面,米线、米粉、粉丝,白酒、米醋等精深加工产品。虽然种类较多,但是普遍存在着品质不稳、质量安全水平不高、商品性不高、价格不稳等问题。因此,急需开发品质稳定一致、质量安全水平高、商品性高、价格好的产品。如为蛋糕、饼干加工研发专用弱筋小麦品种,为馒头、面条、挂面加工研发专用中筋小麦品种,为面包、拉面加工研发专用强筋小麦品种[13];为加工米线、米粉、方面米饭等分别研发专用水稻品种等等。同时,还要研发与新品种配套的新技术,并迅速、有效地搞好推广应用。

5.4 建立基地

由农业企业主导,建立稳固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相对于分散的普通农户而言,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均有着较强的经营组织能力,推广某项新品种新技术更为迅速、有效,所以可以开展“一社一品”、“一场一品”、“一村一品”,确保为“主食厨房”提供品质一致的食材。同时,县政府需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为主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更大规模、更大面积的公益性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

5.5 树立品牌

通过“三品一标”认证、注册商标、创建信阳市知名商标、河南省著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等品牌建设,提高息县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市场知晓度、认可度和竞争力,让绿色农业品牌和绿色食品工业品牌形成互补,共筑“中国生态主食厨房”的息县城市品牌,把息县建设全国主食产业化示范点推上一个新高度。

5.6 推进土地流转

采取“健全市场体系,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到位跟踪服务,提供规范化管理”、“加大政策扶持,提供政策保障”等有效措施推进土地流转[14],促进农村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破解土地零碎化问题,实现土地连片、集约生产经营。

5.7 培养人才

息县农村劳动力多是老人、妇女和少量的男性青壮年,虽然总体上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较差,但是他们甘心奉献农业的精神难能可贵,已经成为息县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需要对他们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大力普及绿色食品知识,提高发展绿色农业的信心和能力[15]。同时,要制定政策措施,引进人才,鼓励大中专毕业生领办、创办绿色农业。

5.8 开放发展

实行“迎进来”和“走出去”,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和新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

5.9 加强物流配送

“中国生态主食厨房”的建设,应该是农田—粮仓—厨房—超市—餐桌的全产业链的建设。因此,要加强物流配送,提高安全储藏、运输能力,确保把绿色食品及时、安全地从“田园”配送到“餐桌”。

5.10 出台扶持政策

绿色农业需要规模经营,规模经营承担的市场和自然风险相对集中。因此,建议对发展绿色食品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在参加农业保险、申报绿色认证、申请信贷支持、推广农机农艺新品种新技术、土地流转等方面出台政策,给予一定政策倾斜,给予一定补助和补贴;对带动群众致富取得明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给予一定奖励,充分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各界参与绿色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1]绿色农业.http://wapbaike.baidu.com/view/1365794.htm,2014-06-18

[2]息县旅游指南.http://www.auyou.com/auyou/mudidiinfo-071604.html.2014-07-04

[3]裴世海,张桂照,戴金瑛.息县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99

[4]张燕飞.河南省息县耕地地力评价.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61

[5]覃志豪,唐华俊,李文娟,等.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5):1~7

[6]裴世海,张桂照,戴金瑛.息县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7

[7]高旺盛.农业宏观分析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324

[8]中国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论坛组委会.发展生态农业,共建绿水蓝天.2014,06:4~5

[9]南阳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报告.2017,1

[10]高旺盛.农业宏观分析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27~34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2005

[12]张希彪.陕甘宁接壤区生态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6):139~144

[13]赵会杰,段藏禄,毛凤梧.小麦品质形成机理与调优技术.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8~62

[14]曹飞.土地流转——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路径.中国农业信息,2013,8(下):04

[15]竭益寿,常金海,杨柏林.中国农业发展模式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224~225

猜你喜欢
息县绿色食品绿色
绿色低碳
息县城区防洪形势分析及工程措施建议
息县
息县自然资源局调研多测合一工作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数字息县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什么是绿色食品
我国撤销392个绿色食品产品标志使用权
绿色食品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