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宁波转型发展的形势与举措

2015-01-30 13:37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柴利能
浙江经济 2015年17期
关键词:宁波转型

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柴利能

新常态下宁波转型发展的形势与举措

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柴利能

以创新转型作为当前发展改革工作的核心任务,需要着力在重大战略对接实施、重大项目谋划推进、新兴产业的培育扶持、市场环境的营造优化、经济运行监测和企业服务上下功夫

进入新常态,经济深度调整特征日益凸显

从当前形势看,全国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增速稳中趋缓、动力开始转换、结构出现变化。宁波经济发展总的态势与全国、全省基本一致,运行大体平稳,调整加深,转型加快,质量效益提升,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年度目标任务总体上实现进度要求,但在需求萎缩、多方面矛盾和风险积聚情况下,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十二五”以来,由于宁波外向度高、临港重工业比重大、中小民营企业多等特点,受内外需求萎缩、宏观政策调整影响,经济调整面更广、程度更深、幅度更大,更早地表现出新常态特征。

(一)发展速度由高速转变为中高速,经济调整比全国、全省幅度要大、时间更早

先于全国进入增速换挡期。按人均GDP测算,宁波经济发展至少快于全国7年,提前进入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转化阶段。早在2005年宁波经济就开始进入调整期,增速从2005年之前的15%以上回落到10%-15%以内,而此时全国经济增速仍持续上行。

调整幅度大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十二五”以来,宁波除2011年经济增速达到10%以外,其他年份均为个位数。前四年年均增速为8.4%,比“十一五”放缓3.3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各季度经济增长最高点和最低点相差4.4个百分点,幅度分别大于全国、全省1.2和1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变动较大,传统行业趋于下滑,部分新兴行业有加速发展迹象

产业结构发生两大明显变化。(1)服务业比重首超工业。“十二五”时期,宁波服务业占GDP比重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已达到46.8%,首次超过工业比重3.1个百分点。(2)工业行业中,汽车制造业成为第一大行业,占比12.8%,相当于石油加工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总和。

分行业结构看,传统行业持续下滑势头延续,部分新兴产业和业态增幅领先。(1)工业方面,纺织业、石油加工、化学制品、化纤等传统行业增加值比重较往年回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材料、海洋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明显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2)服务业方面,金融、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增加值比重2014年比2011年均有不同程度回落,房地产业2014年增加值增速甚至出现下降。相比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势较好,“十二五”以来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3.4%,增加值占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增长55.3%,成为全国首个交易额突破10亿元大关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大宗商品交易所、航交所等贸易、金融、信息服务性平台对经济转型支撑作用日益显现。海铁联运“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速49.7%。信息传输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动力。

(三)需求动力转换明显,最终需求拉动减弱、对投资的依赖度仍在提高

对投资驱动依赖增加,但后劲面临考验。(1)“十二五”以来宁波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速(18.5%)要明显高于消费(15.2%)和出口(9.1%)。2014年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重已达51.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投资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从行业结构看,房地产投资出现拐点,今年上半年占比缩小到29.9%,比2014年最高点下降3.4个百分点;工业行业中,造纸、化学制品、化纤、船舶等6个传统行业投资降幅在20%以上,汽车制造业投资比重持续上升至24.6%。从投资构成看,上半年设备工器具投资下降7.8%,占比12.9%,比前几年均有回落;土地购置费用增长9.6%,占比17%;建筑、安装工程分别增长18.4%和7.7%,这些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动能在减弱,对长远转型升级不利。(3)产业项目接续出现断层。新开工项目本年计划完成总投资下降25.5%,石化类临港产业投资急剧下降、大项目接续缺乏,PPP项目推进也不如预期。

出口拉动明显减弱,结构升级质量效益提升不快。受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出口产品结构升级不快等因素影响,宁波市出口增长的动力削弱,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净出口占比仅为7.2%,比2011年减少8.5个百分点。

消费拉动趋于平缓,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在减少,新兴消费热点趋于形成。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最终消费占比为41.2%,比2011年提高5个百分点。消费结构中,石油及制品类、汽车类等传统消费热点贡献率在下降,通讯器材、教育、医疗、娱乐、旅游等消费呈快速增长。

(四)发展方式仍较粗放,创新的步伐持续加快、见效仍较滞后

资源要素产出率相对较低。(1)土地利用比较粗放。2014年,宁波市国土开发强度达到19%,远高于浙江省11.5%的平均水平。(2)单位能耗仍在上升。上半年宁波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上升0.5%,全省下降2.6%,节能形势仍然严峻。(3)人均碳排放明显高于超过全国、全省水平,2013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仅完成“十二五”减排目标的46.9%。

持续的创新驱动对宁波经济转型推动的成效有限。(1)企业创新投入不断增加。201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35%,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部授权专利的比例达到13.3%,今年上半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94.4%,吸纳、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分别增长32.5%和66%;(2)政府创新平台载体的谋划在加大。先后启动建设新材料科技城和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诺丁汉大学宁波新材料研究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正式签约落户,宁波海洋研究院和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等引进共建工作实质性启动;(3)创新主体得到发展。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半年培育创新型初创企业495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0家,认定众创空间4家、创客服务中心5家。但从总体上看,仅有的创新举措见效有限,并不足以推动宁波经济转型升级目标的实现和区域竞争中宁波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

(五)在环境、结构、趋势等一系列新的变化下,调整转型期的阵痛在加剧、转型压力在加大

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行业、企业、区域的分化明显。从行业看,上半年35个工业行业中有27个行业增加值增速低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从企业看,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数量增长11.3%,亏损面达24.3%;从区域看,一些传统上实力较强的县(市)区和重点产业(功能)区主要指标增长乏力。二是金融、房地产、债务等领域风险进一步积累。不良资产规模上升速度明显加快,截至今年6月末,不良贷款率为2.39%,关注类贷款率为4.39%,分别比2014年初提高0.81和1.68个百分点。全市商品房库存面积消化周期28个月,其中商业用房供需不平衡更为突出,消化周期普遍在60个月以上。政府性融资平台偿债压力也在加大。三是生态环境倒逼机制进一步强化。能耗总量控制要求提高,水资源开发强度接近极限。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刚性约束会进一步强化。除此之外,人口红利逐步弱化,劳动力面临数量减少、结构不优等问题。

从总体看,宁波市结构调整仍在深化,以往拉动宁波发展的“出口+传统工业”、民营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政策三大优势正在逐步弱化,同时,资源、环境、要素等制约日趋突出,短期内,新旧动力转换艰难,仍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但从长期趋势看,新兴产业发展苗头初显,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成长迅速,支撑新一轮发展的动力正在逐步形成。在这一经济结构重构的关键时期,需要因势利导,下决心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逐渐赢得新的发展优势和竞争实力。

新常态下蕴含的创新转型机遇和空间

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关键在于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当前,国际经济缓慢复苏的大格局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新一轮产业革命、技术革命蓬勃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国内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基础和条件仍然具备,中长期发展战略布局,重大改革开放、创新驱动举措等密集出台,力度空前;这些大背景必将对宁波的创新转型带来全新的机遇,产生深远的影响。

——面临重大战略全面布局的新机遇。目前,国家三大战略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正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加速形成,资源整合和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打开,这有利于宁波加快“港口经济圈”战略谋划和推进,为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拓展市场空间、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合作水平提供新契机。

——面临供求结构深刻调整的新机遇。(1)从需求看,国家积极推进六大消费工程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利于不断提升居民需求层次、消费总量,促进消费模式、消费结构升级。同时,资源环境约束、国家碳峰值目标等倒逼机制的不断强化,也将在新能源、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等新领域产生多方面新的需求。(2)从供给看,以信息、生物、智能、新材料、低碳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融合创新,制造业服务业化、智能化、生态化发展趋势在不断强化,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空间在逐步打开,引发制造业、能源、健康等领域新增长点形成,为供给结构深度调整创造了条件。(3)从宁波当前的发展阶段研究和评价来看,宁波正处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阶段,迫切面临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动力转换的要求。因此,新常态下,供求结构的深度调整,总体上有利于宁波的率先转型,实现产业体系的重构和升级。

——面临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的新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多方面举措推进实施,如国有企业、垄断行业改革,负面清单管理,投融资体制改革,价格改革,信用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自贸试验区等,覆盖了创新转型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体制突破的力度,还是政策的含金量都在不断提高。宁波外向度高、民营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高,具备先行先试的天然优势,更有利于把握改革机遇,为产业的创新转型营造良好环境。

以创新转型作为当前发改工作的核心任务

着力在重大战略对接实施上下功夫。一是深入推进港口经济圈谋划建设。着力扩大港口经济的辐射面,加快多式联运国际枢纽港发展步伐。着力增强港口经济的带动力,继续打好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这张牌,抓紧申报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着力提升港口经济的开放度,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项目对接、洽谈和合作,拓展第三方合作市场。做大做强跨境电子商务规模。二是稳步提升新型城市化建设水平。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尽快制定出台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及居住证制度等相关配套政策。推动新型城市建设,争取国家试点。培育发展中小城市,把城市经济这篇文章做出来,把产城融合发展的模式落下去。

着力在重大项目谋划推进上下功夫。一是进一步明确重大项目的谋划方向。围绕国家重大项目布局来谋划,再研究梳理一批重大项目,强化后续项目的谋划和储备。围绕产业结构的创新转型来谋划,谋划重大产业平台,谋划重大产业项目。围绕消费需求转型升级来谋划,提升相关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能力。二是进一步创新重大项目的推进手段。简政放权,推进项目审批提速,实施重大项目的部门“联审联批”,促进项目尽快落地。公私合作,创新项目投融资机制,加快推进PPP模式。强化监管,提升项目建设实效。

着力在新兴产业的培育扶持上下功夫。一是立足试点,拓展新的市场空间。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的产业化,需要以新的需求为前提,目前国家密集搞试点,其中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通过试点来挖掘出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增长点。当前宁波主抓的国家级试点主要是低碳城市和新型城镇化试点,可以挖掘的空间是巨大的。今年还将申报一批新的试点,比如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微电网试点、“互联网+”综合试验区、海铁联运综合试验区等。二是依托基础,打造区位成本优势。立足宁波实际,可以充分发挥临港产业的规模优势、相关制造业的配套优势,以及物流优势,打造区域综合成本优势,为新产业的谋划和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三是凝聚共识,营造产业发展氛围和环境。

着力在市场环境的营造优化上下功夫。一是切实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头作用。牵头协调好市里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任务,从问题和发展两个导向出发,研究提出下阶段改革重点任务的建议意见。二是完善金融扶持机制。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政府投资+金融资本”、“政府投资+民间资本”等多种融资机制。加快设立各具特色的创投引导基金,运用好市里的创投引导基金,做好与国家的对接,争取更多国家支持。做好产业基金方案出台实施,实质性组建和用好海洋等四大产业基金;探索以基金运作的模式来代替服务业等政策性资金。三是完善打造社会信用平台。加快构建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拓宽信用信息的市场化应用领域,积极争取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四是完善价格调控机制。一方面是放开搞活,国家正在抓紧制定加快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的若干意见,新的中央和地方定价目录将于近期出台,分步推进医疗服务、电力、天然气、铁路等重点领域价格市场化改革,要积极跟踪对接与发展紧密相关的电力、天然气等价格改革;另一方面是完善调控机制,在差别水价、能价、排污收费、垃圾收费等方面,形成有效倒逼和激励机制。

着力在经济运行监测和企业服务上下功夫。一是不断完善经济运行监测的机制和手段。推进企业监测扩容工作,谋划新的监测体系和手段,在现有统计监测的基础上,着力拓展一些与经济运行直接相关的大数据应用,如在电力、能源、关键原材料消耗、人口就业等方面,提高对经济形势、趋势判断的预见性、准确性。二是加强企业服务。立足发改系统职能,把企业服务和经济运行监测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发现一批企业运行中的共性问题,特别是对各类成长型企业和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要予以重点关注,及时发现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好的苗头动向和主要障碍,为对策研究和政策建议服务。

猜你喜欢
宁波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宁波第二激素厂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一图读懂宁波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安凯转型生意经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