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家庭农场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
要义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方式,是适应我国农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发展家庭农场需要新型职业农民,没有新型职业农民,就没有现代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平台。有效的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可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家庭农场发展的有效互动,人力资本投资培育出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家庭农场的发展,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又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逐步成熟,二者共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张亿钧
安徽财经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研究员
李想,安徽财经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员;
秦元芳,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研究员
众所周知,我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耕地是稀缺资源,农业始终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如何在人多地少的现实状况下保障农业安全是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而就农业发展中的核心因素——农民而言,长期以来,我国农民人力资本水平低、文化水平不高,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由此,在政府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的背景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家庭农场发展的有效互动,成为当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根据人力资源投资理论、收益理论可知,家庭农场成员主动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将会带来最大的效益。那么,家庭农场要在新型农业体系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迫切需要寻找新的途径开发家庭成员的基本能力,真正成为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是家庭农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途径。就目前而言,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及成员的素质和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体系的发展要求。
第一,家庭农场成员现状及问题。尽管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农业劳动者素质问题日益突出,不可忽视,令人堪忧,涉及到“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重大问题。
目前,农业劳动者现状主要表现为:第一,数量萎缩。由于传统农业农民边缘化,从事农业收入低、条件苦、待遇差,被认为是一种不体面职业,致使农民纷纷进城打工,甚至有的地方出现无人种地现象。据统计,农民工数量已达2.5亿个以上,且仍以每年近千万个速度递增,务农农民特别是高素质的青壮年急剧下降。第二,结构失衡。由于有点能力的农民进城打工,留守农村的农民知识老化、年龄老化且妇女居多,农村务农农民平均年龄达53岁;而江浙务农农民的平均年龄达57岁,其中妇女数量超过63%,出现了“老人农业”“妇女农业”和“小学农业”的现象。第三,素质堪忧。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较短——平均7.8年,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达70%以上,高中文化不足18%。因此,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科技素质不高,农民素质不高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第四,后继乏人。20多年来,我国许多农村,素质较好、头脑精明的农民纷纷转向农村非农产业、城市就业,农业人才不断流失导致农业经营者素质不断下降,正面临着“农无传人”的威胁,而发展家庭农场关键的人才因素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与此同时,大部分家庭农场农场主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但毕竟受学历、理念等因素影响,整体文化程度偏低、专业人才缺乏,难以有效地承担现代农业发展重任,进一步提高其经营素质,使其真正成为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当务之急。家庭农场的发展创新需要家庭农场主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农场主是未来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没有新型职业农民,就没有现代家庭农场,而家庭农场是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载体。
第二,家庭农场发展中新型职业农民的能力要求。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农场主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管理,有现代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家庭农场成员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提高新型农业经营管理能力,以适应现代家庭农场发展,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家庭农场主的培育和成员素质的提高将成为家庭农场发展的关键。
具体而言,家庭农场农场主及其成员应具备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性能力包括:交流、信息管理、适应变化、确定目标和计划、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创造思维、学习新知识、伦理风险决策等能力,要真正把伦理风险纳入家庭农场的决策系统和农产品安全风险管理中,制定农产品的安全伦理决策的原则,充分考虑家庭农场应承担的食品安全责任。因此,一般能力的开发目的是提高家庭农场成员在非农业部门就业的谈判能力,从而有助于发展其他企业与农场的联系,家庭农场成员应针对这些能力进行自我评价。特殊能力包括:新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获得特定产业体系供应环节、生态环境管理的能力,把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家庭农场所进行生产和经营的根本尺度。特殊能力是极其必要的,经营者必须获得这些能力或聘请具有这些能力的人才。然而,其效果取决于一般性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充分结合,以生产为中心的传统家庭农场已不再存在,现代家庭农场成员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也将越来越多。
农民转型是指农民群体从旧有的生产方式加入大工业的新生产方式当中,实现他们内在创造力的过程。其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由农民向非农民的市民化转型;二是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型。不论哪种转型方式,核心都是农民自身的变化。在农民转型中,若一部分农民转型为市民后,剩余的农民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因农业劳动者数量减少,使得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能够经营更多的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成为可能,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农民转型,家庭农场的发展则有力促进了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型,成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载体。相对于传统农民来说,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务农为终身职业,有高度的稳定性、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的市场主体,是掌握相关农业技术、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人力资本。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包括:多年从事农业经验的农民、外出打工后返乡创业者、大中专毕业生及农业技术人员等,这些具有知识、懂技术,并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农民将在农业中大显身手。只要给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他们的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家庭农场拥有一定的土地规模,能使新型职业农民与土地更好地结合,有利于现代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的运用,也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能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发展的要求。
家庭农场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平台,是农业生产力发展中“物”的因素。而新型职业农民也可以通过家庭农场这种新型农业组织形式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是农业生产力发展中“人”的因素。“人”与“物”两者的有机结合,共同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农业主动适应新常态,农业农村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要适应新常态,必须着力解决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与发展家庭农场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二者共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第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家庭农场发展的互动路径:国外经验借鉴。发达国家实践证明,虽然国情和资源不同,选择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也不同,但是都很重视农民教育培训,且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渠道,保证农民教育培训需求。特别是美国家庭农场成功的经验表明:有一个完整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体系,培养家庭农场主,开发家庭农场成员的能力,成为保证家庭农场在变中生存的唯一途径。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家庭农场发展的互动路径需要有效的农民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能够培育出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家庭农场的发展,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又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逐步成熟。因此,要积极借鉴国外家庭农场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大扶持力度,激励农业生产经营能人自愿留下来,大中专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兴业创业成为职业农民;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农民教育培训需求,让更多高素质农民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家庭农场,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第二,加大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培育高素质家庭农场主。培养新型职业农场主要依靠农民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技能投资,而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存在“重子女的教育投资,而轻自身教育;重视普通教育,而轻职业教育”的现象,人力资本投资缺乏积极性,且形式局限于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滞后,保健投资匮乏。这使得农民不但文化水平低,且所具备的技能也陈旧落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着力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解决现代家庭农场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尤其要加强对家庭农场主的培育,提升农场主的综合素质,这是发展现代家庭农场之关键。结合我国实际,可着力培育高素质、强能力的家庭农场主,培养造就一批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道德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家庭农场人力资源价值,提高家庭农场经营能力。一是通过立法措施,支持和保障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培训工作的常态化;二是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推进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民教育培训评价体系,确保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四是加大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培育高素质、强能力的家庭农场主,培养造就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家庭农场人力资源价值,提高家庭农场经营能力。
第三,加大农民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农业吸引力。加大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培育家庭农场主。通过发展现代家庭农场,提升农业的吸引力,吸引有志青年投身现代农业,让农民成为一种体面劳动的职业。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改变农民思想观念、提高科技素质,使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者,成为现代新农村家园的建设者,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者。笔者认为:一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尽快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使农民职业不再是边缘产业,回归农民的职业属性;二是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加快构建代农业产业体系,使传统农业变为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幸福农业;三是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代农业“接班人”;四是着力提高高科技素质、经营能力、管理水平,加大对职业农民的政策支持,探索建立职业农民认证制度,并对经过认证的职业农民,定期开展农技、经营、管理等培训。
(项目来源:张亿钧主持的2014年度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招标项目《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合作社职业教育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批准号SK2014A003);张亿钧主持的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度校级科研课题《安徽省沿江地区家庭农场的培育研究——以皖南地区为例》(ACKY1507ZDB)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