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炜光
经济增长:别忘了对外贸易那辆老马车
文/李炜光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但他也承认,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内经济面临持续下行的压力,困难和挑战比预想的要大。今年1月份,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大幅度下滑,出现了超过10%的负增长,所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我国的外贸目标设在较低的6%左右。
一个经济体在其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经济增长在经历了一个高增长期之后,有所放缓是必然的。我国的工业化发展目前还只是处于中期阶段,自1978年至2011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高峰期,也只是持续了32年,比起其他经济体来并不很长,关键是,不少发达国家在其经过这个高增长期之后,城市化率可以达到80%左右,而我国这个数字只有54.5%,若把户籍因素考虑进去,我国城市化率也就百分之三十几的样子。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不能成为真正的市民,买不起房,不能享受与普通市民相同的福利,成不了真正的纳税人,城镇化的发展就不能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
以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投资导向的,辅之以高增长的对外贸易,而现在投资、外贸、消费这三驾马车,前两驾已经累了,疲软了,激励民间的投资和消费、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则成了当务之急,寄托着未来经济增长的期望。内需问题在我国,是个久治不愈的慢性病,政府投资的下降和外贸高增长时代的结束,使得这种病情加重了,形势逼迫我们必须妥善解决内需问题,建立一种能自我驱动的内生增长机制,而核心问题是消费。如果消费需求不足,投资所带来的再生产找不到出路,经济循环的链条就断了。
解决消费不足问题,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其消费能力是关键,这就要设法提高国民福利和社会保障水平,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如李总理在报告里说的,惠及民生的公共支出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内需拉动的障碍主要不在市场、社会,而是在政府自己,总理报告指出了这一点,令人欣慰。要知道,这是过去多少年明白不过来或虽然明白却做不到的一个道理。这里所说的障碍,一是税太重,存在与民争利的问题;二是政府职能过于宽泛,管的事太多,很多应该由市场发挥资源分配作用的领域被政府占据着、主导着,民间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被挤压。
当前我们面临的情况确实不太妙,支持以往高增长的有利条件在逐渐消失或减退,人口、资源、能源、环境的状况整体性恶化,要素资源的红利也没有了,制造业产能外移。外部,世界主要国家在重构贸易规则,中国被排除在这些规则体系之外,所谓离岸贸易、吸引外资之类的政策都好像变得不怎么灵光了。
话说回来,中国仍需重视外贸出口问题,美国是典型的内需驱动模式,私人消费占GDP比重超过80%,同样可以保持世界领先的对外贸易量,中国却不行,为什么?现在大家谈改革,但是谈对外开放的少,其实这不对,中国外贸这么多年增长快,是享受了国际主流国家的待遇,人家做贸易没把你当外人,现在我们有些人却自以为翅膀硬了,跟俄罗斯那样的国家在外交上扯不清,这是自毁长城的做法,殊不可取。外贸下降的这一层原因,又有几人明白?
应该说,中国制造业的开放程度比较高,也受益于此,特别是那些与国际接轨比较彻底的行业或产品,但服务业开放一直不够,全球服务业160个部门,中国完全开放、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只有30个,而服务贸易今后却是国际贸易的主体。美国与其自由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已占到40%,韩国30%,日本20%,到2018年要达到70%,而中国,目前只有10%多一点。所以,发展中国对外贸易,包括自贸区建设,转换政府职能是第一重要的。其次是接受现代法治理念,这很不容易,但这是必由之路。第三,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让那些民族主义极端民粹主义见鬼去,唯此才是国家发展的通途。
好在我们的总理是明白人,一路一带、自贸区、出口退税增量部分中央财政全包、清理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发展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和市场采购贸易、扩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点、增加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数量、提高服务贸易比重等一系列政策的精彩陈述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别忘了外贸那辆老马拉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