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家城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就“中国梦”展开阐述,随后他又在不同的场合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梦”进行了解读。“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总之,“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中国梦”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从“礼记”的“大同说”,到近代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梦、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梦”,圆梦之路虽然曲折坎坷,但追梦的中国人从未放弃过,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带领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梦,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又带领人民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悠悠五千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梦”伴生的文化因素,也是促使梦想实现的文化精神。[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历代的中国人民在追梦的过程中积淀而形成的。而积淀后的价值观反过来又激励、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凝积改革的共识;有利于提供改革的动力;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为实现“中国梦”积累正能量。
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一个价值观念体系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价值,它居于核心或者根本的地位,当其他价值与它冲突时,都要服从于它,都要把它实现。[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部分,既具有一般价值观的特征,也有自己独特的特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性首先表现为党的意志与人民意志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思想体系,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当然体现了党的主张和意志。纵观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主张,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富强、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观是其一以贯之的主张。对于人民来说,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等也都是其孜孜不倦的追求。从陈胜、吴广起义到太平天国运动再到义和团运动,都显示了无数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精神。其次表现为维权与维稳的统一。对于执政党来说,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从而巩固其执政地位;对于民众来说,倡导核心价值观一方面有利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则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最后表现为传统与现代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再结合当前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凝练而产生的,具有传统的气息,又带有现代的味道。
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具有系统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性首先表现为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与个人层面价值观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是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整体把握。国家层面的价值观指引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目标,表达了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包含着对未来社会形态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的思考,诠释了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引导着社会成员不断全面自由发展。三个层面的价值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其次是表现为三个层面价值观内部的系统性。从国家层面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身构成一个子系统,在这个子系统中,富强是基础,只有国家富强了,才会有民主、文明的发展,从而最终实现和谐。而和谐的实现也有助于实现国家富强、政治民主和文化文明。因此,其内部也构成一个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的子系统。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价值观亦如此。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性还表现为其历史继承性和发展的阶段性。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产生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现,每个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完善和发展,其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践行,党和国家自上而下的积极推动是主导,同时民间的推动力也在日益增强。我国市场经济不发达、国民文化素质不高等原因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中的主导作用。首先表现为党和政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主体。无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还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都是党和政府加以概括、凝练并积极推广到全社会的。其次表现为党和政府在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导作用。从宣传来说,一般是政府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宣传或是机关单位自上而下的宣传。从践行来说,党和政府必须在这一过程中起带头作用,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最后表现为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视上。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中央办公厅专门下发指导意见,各地方政府部门组织党员干部集体学习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多次强调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当然,除了党和政府主导作用外,还有民间推动力和行业推动力自下而上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首先表现在它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世界文明的吸收和借鉴。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如诚实守信、勤劳勇敢、开拓创新、爱国爱民等都可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找到影子。同时也借鉴了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只是我们把它落实为人民群众真正的权利。其次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它不是也不可能是永恒的,它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它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不断完善、发展。最后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它是针对中国的具体问题而提出的,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期,面对社会利益的不断分化、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性及改革开放将往何处去等现实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运而生。凝积改革共识和提供改革动力是其提出的现实依据。它的提出符合中国实际,说明中国能够用自己的思想体系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体现了中国自信,展现了大国风采。
价值观属于一种思想体系,它对于实践活动具有约束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性首先表现为其简洁性。短短的二十四个字,但却精确地表达了核心思想,既规范又具有指导作用。其次表现为它对人们的思想具有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烈的价值取向,它排斥一切封建落后思想和资产阶段腐朽思想,要求人们树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思想。最后表现为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调节作用。价值观对于人们的行为起着评价作用,它会引起社会成员道德上的批判,进而倒逼社会主体改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的行为。需要说明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毕竟不是一种法律体系,因此,它的规范性不具有强制性,而是出于道德上的约束,是通过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而产生作用的。这种规范性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实现,而是要通过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显现出来。一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中,其积极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中国梦”承载着亿万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无数仁人志士在各个历史阶段追梦的过程中形成的,二者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其间有着诸多的契合点。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历史过程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就是一部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历史。陈胜、吴广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既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进取精神,也是平等思想的一种萌芽。为了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天国而挣扎的农民阶级;为建立“富强、独立”的中国而苦苦努力的资产阶级;为了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而艰苦奋斗的中国共产党等,都显示了中国人民团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精神状态来看,无论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观,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之奋斗才能实现,都需要发挥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
“中国梦”的历史过程同样闪现着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大肆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百多年灾难深重的遭遇,敲响了“中国梦”最沉重的历史警示。[3]中华民族在沉重的打击面前奋起抗争。65年艰难曲折的斗争、探索,拉开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序幕;36年坚持不断的改革开放,将“中国梦”的实现带入新的历史高度。[4]在这期间,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段中国人民圆梦的血肉史,而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始终陪伴着、激励着中国人民,引领着中国人民不断地接近梦想。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来看。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及个人层面同时提出,兼顾了国与家,充分体现了爱国爱家;另一方面,从各层面的具体内容来看,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指国家经济更发达、政治更民主、文化更文明、社会更和谐。总之,是为了建设更美好的国家;个人层面的“爱国、诚信、敬业、友善”则是为了更好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为了人们能够和谐相处,是为了更好地建立和谐幸福的家庭。因此,爱国爱家的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充分体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来看,当前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深水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人们价值观不断分化,为了更好的凝积改革共识和提供改革动力,党和国家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就带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中国梦”是包括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人在内的所有炎黄子孙共同的梦想,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近年来,海峡两岸交流频繁,“三通”全面实现,许多海外华人积极在中国投资建厂,关心祖国的发展。这都充分说明了“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爱家的梦想,它有助于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早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从“中国梦”的提出来看,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与此同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国内政治体制改革相对落后;民主法治不健全;党自身建设、生态环境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而且人们面临着信仰缺乏、道德滑坡等。正基于此,“中国梦”呼之欲出,“中国梦”具有促人清醒,防止懈怠的作用。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当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意。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达到的目标来看,无论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观还是个人层面的价值观,都希望出现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和谐画面。在国家层面上,它希望国与国之间平等对待,文明交往,和谐相处;在社会层面上,它希望各社会主体友善交流、团结一致;在个人层面上,它希望人与人之间诚实友善、互帮互助。从中国的现实来看,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举动随处可见,小到扶老人过马路、给同事一个微笑等,大到汶川地震、甘肃泥石流等大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正是在互帮互助的引领下,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
“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的梦想,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世界人民的梦想,实现“中国梦”需要发挥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精神。从国内来看,“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这个梦想是亿万人民的梦,单靠个人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团结一致才能实现;另一方面,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如就业梦、买房梦等,无数个人的梦想融合在一起就成了“中国梦”,正如习近平所说的,“中国梦”说到底是人民的梦想。从国际来看,“中国梦”的提出有助于维护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有利于增强中国的话语权,同时为其他国家提供一种借鉴,从而促进国与国之间友好交往。“中国梦”的提出为“世界和谐梦”提供了一种精神指引,它有助于各国人民在团结一致、互帮互助的基础上解决国际问题。
“中国梦”凝积了几代中国人民的心血,是亿万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诠释了几代中国人民对美好价值的追求。由古至今,民族、国家的强大与繁荣,总是以文化的兴盛和强大为根基。[4]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少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如何发挥它在“中国梦”的实现进程中的作用呢?
习近平说过,实现“中国梦”需要发挥中国精神,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有所作为。在这其中,弘扬和培育价值观尤为重要。一方面尽可能地利用多渠道、多载体进行宣传。充分利用文化载体、交通载体、大众传播载体及活动载体进行宣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延伸到每个角落。再者,要注意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在深度上,既不要过分追求甚解也不要“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宣传,把宣传的重点放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含义的理解上,让民众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广度上,既要在城市大力宣传,也要去农村宣传,特别是一些边远的农村。最后是要注意把宣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单单是靠理论的说教显然不能使民众信服,只有当民众看到这一理论能够为他带来切身利益时,他才会相信这一理论,他才会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为有效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渠道宣传,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
培育和践行,密切联系着。习近平指出:“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4]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5](P14)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使之占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主阵地,还必须尊重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主体地位。[6]就此而言,首先要充分激发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要努力深入群众之中,与群众打成一片,从而获得群众对价值观的认可。另一方面发扬榜样的示范作用,将那些因践行价值观而获得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的典型公之于众,从而引起民众的共鸣和仿效。就重点而言,应该坚持领导干部的主体垂范性。执政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责任主体,也是践行中的首要主体。[7]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运转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取向,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等也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多主体践行,这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实现“中国梦”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具有滞后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随着“中国梦”实现进程的变化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创新宣传机制,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挖掘出人们喜闻乐见而又富于成效的宣传方式,特别是面对新生代的国人对网络等新科技的依赖,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如何在网络领域占领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再者是随着圆梦进程的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法治国家的建设,中国面临的不确定性问题会增多。因此,未来的中国还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完善,为“中国梦”的实现积累正能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聂保平.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中国梦”源流与支撑[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7):27—30.
[2]李萍 浦玉忠 薛建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涵界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164—169.
[3]郝永平,黄相怀,田田.史维度的“中国梦”[N].光明日报,2003—10—15.
[4]闫淑惠,建新.客家文化传统与“中国梦”的实现[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4,(4):75—78.
[5]习近平在参加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时强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中生要发芽[N].人民日报,2014—05—31.
[6]十八大报告辅助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唐志龙.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探析[J].学习论坛.2014,(1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