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会云 张玉祥
军事物流
军民融合式物资储备机制探讨
文/王会云 张玉祥
战备物资储备重在解决多样化军事任务发生后的抢险、补给、救援和安置等工作,以妥善解决和应对任务执行后早期阶段的物资供应问题。面对如此繁重的储备任务,单靠军内难以完成,因此,对于军地通用物资(如给养、被装、药材、通用零部件及装备、野营物资装备等)可以走军民兼容、“寓储于民”的路子,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在时间上尽量缩短周期,逐步建立一套“寓储于民”的军民通用物资储备机制,对于提高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物资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军民融合;物资储备;机制
当前国家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呈现出综合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的趋势,越来越繁重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往往在时间上具有极强的突然性和紧迫性,在空间上具有的多维性和不确定性,这无疑对我军物资储备保障的科学性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战备物资储备重在解决多样化军事任务发生后的抢险、补给、救援和安置等工作,以妥善解决和应对任务执行后早期阶段的物资供应问题。
面对如此繁重的储备任务,单靠军内难以完成,因此,对于军地通用物资(如给养、被装、药材、通用零部件及装备、野营物资装备等)可以走军民兼容,“寓储于民”的路子,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在时间上尽量缩短周期,逐步建立一套“寓储于民”的军民通用物资储备机制,对于提高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物资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基建营房物资为例进行探讨。
1.组织保证
国家政策的支持,为建立“寓储于民”基建营房物资储备机制提供了组织保证。为推进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快速、有序开展,做到有法可依、有纲可循,国家、军队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纲要,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国人民解放军动员工作条例》、《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推进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有关问题的通知》、《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纲要》等。《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纲要》把“保障方式向社会化拓展”作为一项核心内容列入了我军后勤发展的战略任务中。纲要强调,保障方式社会化,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重要依托,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把军队后勤建设深深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寓储于民”的军民物资储备机制是后勤保障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国家、军队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具备了建立的组织条件。
2.现实依据
军地双赢的局面,为建立“寓储于民”战备物资储备机制提供了现实依据。在新的历史时期,部队不仅肩负着抵抗外侵、保家卫国的使命,还担负着维稳处突、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遂行多样化军事行动已成为现阶段我军军事行动的突出特点。由于各行动力量担负的具体任务不同,所处的情况各异,需求急缓不一,所需物资品种、数量不断变化,保障重点频繁多变,这就要求物资储备部门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具备遂行多样化保障任务的能力。近年来,大批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物资装备研发配备部队,为部队遂行多样化保障任务提供了有力的物资装备支撑.但也给军队物资储备部门带来了巨大压力。依托地方庞大的物资储备网络、先进的物流技术,建立“寓储于民”的战备物资储备机制,不仅可以有效缓解部队物资装备的储备压力,为部队遂行作战任务提供灵活高效的物资装备保障,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物资储备系统的发展,实现部队和地方双赢。
3.社会支撑
民用储备体系的完善,为建立“寓储于民”战备物资储备机制提供了社会支撑。国家物资储备是国家直接建立和掌握的战略后备力量,是保障国家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物资储备体系日趋完善,不仅设立了天津、沈阳、哈尔滨、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和西安等10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还在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了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此外,251个地(市)和1079个县(市)也建立了相应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和储备点,形成了庞大的、辐射全国的专业化物资储备体系。将军队基建营房物资装备储备与国家物资储备有机结合起来,综合布局、统筹考虑,充分发挥国家物资储备在仓库布局方面的“网络优势”,成为弥补目前军队基建营房物资装备储备体系仓库少、仓库布局不合理等不足因素的一条捷径。同时,充分利用国家物资储备系统现有闲置仓库,避免储备仓库等硬件设施的重复建设,提高储备资源的利用率,也是响应党中央号召、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具体体现。
4.物资基础
企业实力的提升,为建立“寓储于民”战备物资储备机制提供了物资基础。以野营物资装备器材为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野营物资装备生产厂家、建筑装备生产厂家、建材生产厂家、建筑企业、建筑科研结构的规模、科研能力得到了迅猛发展。国家物资储备体系日趋完善,为“寓储于民”的基建营房物资储备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野营装备物资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近100家帐篷专业生产厂家,7000多家灯具专业生产厂家,野营装备物资生产厂家数量不断上升。同时,野营物资装备生产厂家的总体科研能力也不断提高,一批新型抗寒抗热帐篷、单兵野战净水器、野战净水车、野营电站等野营装备,是厂家自主研发或军民共同研发的突出成果。在工程装备物资万面,全国已有以宝钢、首钢、鞍钢等国有大型钢铁公司为首的2000多家钢材生产企业,以中国建材为龙头的5000多家水泥生产企业,以及以徐工、柳工和中联重工等为代表的近100家建筑工程装备生产企业。
1.科学规划军民兼容的储备体系
平时储备一定数量的保障物资,是确保战时应急保障的重要措施,但平时储备过量又会造成资源闲置和不必要的浪费。为解决这一矛盾,各级军事机关要积极会同地方经济动员部门,对各项物资储备的种类、数量、时机、方法及手段进行认真研究论证,按照“寓军于民、军民共储”的原则和“储——销——筹——储”的方式,对各类作战和保障物资进行合理储备。
在军民通用物资的储备上,要采取企业储备和市场储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充分利用社会市场物资丰富的优势,实施军用物资的“无库存”储备,努力做到“藏物于民”。
在军队专用物资的储备上,主要由军队储备成品,地方有关部门储备技术和生产能力,并建立技术储备力能随时转化为生产力的机制,保证战时能迅速形成保障力。对于战时需求量大、投入资金多、储备期短的物资,平时也应主要储备技术和生产能力。尽量减少实物储备,避免资源浪费。在存储备体系的布局上,要在战时部队可能途经、中转、集结、装载的地域,有计划地安排储备,形成国家、省、市三级储备体系和多渠道筹措、多环节储存、多形式流通的物资储备格局。
2.整体搭建军地一体的物流平台
军民兼容、军地一体的大物流是现代军事物流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与战争准备需求较大之间矛盾的有效方法。当前,军地物流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从整体上看,还存在系统性不强,宏观规划不够,军地联合行为还处于无序的自发状态等不足,制约了军地物流军事、经济效益的提高。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军地物流一体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推进军地物流一体化向更高阶段发展。
一是要建立军地一体的联合指挥监控机构,加强宏观规划。调查军地物流资源、研究军地物流的运作规律,是军地物流一体化的前提,必须有个军地一体的指挥监控机构,在宏观层次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二是要尽快构建军地一体的物流信息平台,从数据仓库到操作系统,从物资编码到自动识别等都要由军队、政府和企业等多方介入。只有建立了物流信息平台,才能真正做到实时、准确、透明地获取和发送数据,实现快速动员、军地一体保障。
三是要突破军地界限,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实现军地物流设施、设备、人才等资源的兼用兼容。
3.统筹制定有效的合同管理办法
合同管理是实现军地双赢的约束与保障。部队要根据担负的保障任务和动员需求,对各种通用物资分类量化、明确标准,依托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定期对地方企业物资储备潜力展开调查,严格筛选契约对象,优先与国防观念强、信誉质量高的地方企业建立合同关系。
一是依法严格规范合同约束,要组织军地法律专家对契约行为进行严格规范,明确契约内容、界定主体责任、细化履行程序、标明利益关系。
二是依靠政府支持确保合同履行,要与地方经济动员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驻地市政府成立军队保障社会化指导协调机构,军地双方定期分析形势、互通情况、协调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对承担相关储备任务的契约单位,各级政府应采取项目立项支持、政府采购倾斜、相关费用减免等办法,为契约单位提供方便条件,调动契约单位参与保障的积极性。
4.合理构建军地衔接的训练体系
依托社会进行战备物资储备必然涉及到训练问题,训练是实现军民对接的保证。要按照“可靠管用”的要求,优化专业队伍建设。要着重在军地协调性上花力气、下功夫,强化专业理论训练、突出应用训练和军地协调性训练。
一是加强专业理论训练。主要是对预储单位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学习相关军事基础理论,掌握战时储备保障物资调动的程序、方法,提高战场分析判断、处急处突、组织协调能力。
二是突出应用性训练。模拟实战环境,根据战时储备物资装备的出货与供应要求进行相关演练,增强其战场适应性,做到随时抽得出、调得动、用得上,形成一支战时可以靠得住、打得赢的队伍。
三是强化军地协调性训练。由于地方仓储力量与部队力量交流较少,相关进出货程序、供应方法等不尽一致,战时容易出现彼此不适应,难于形成一体化力量组合,只有在平时就根据部队建设与演练实际,适当与地方仓储力量组织联训、合训,才能确保双方在行动上统一协调、作业上无缝对接。
(作者单位: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解放军驻乌鲁木齐铁路局军事代表办事处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