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鹏
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政策思路
李鹏
2015年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无论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继续做大蛋糕,培育新常态的增长动力来看,还是从扶贫攻坚,努力分好蛋糕,全体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来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政策完善的焦距必须对准、难点必须突破。因此,要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体谋划、通盘考虑,理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社会再生产环节合理关系,形成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和惠民生的良性互动机制。
考虑到中国发展水平低、社会积累薄的基础条件,我国不能主要依靠再分配政策来大幅度改善居民收入状况,必须鼓励全社会通过勤奋劳动、合法经营来增收致富。因此,提高居民收入的根本出路要从如何增加劳动收入入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收人分配改革中首先提出:“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则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达到上述一举多得的目标,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劳动能力是必要条件,这样才能有创新创业潜力可以挖掘。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以提升人口素质为核心的人口发展战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调整和引导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结构,把资本更多地投向科技、教育、健康和公共服务等实现人口全面发展的资源稀缺领域,使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向提高人口综合素质,推动中国从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以此大幅度提升人口科技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既能够加快人口城镇化的步伐,扩大国内投资需求和人口消费需求,又能够为中国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创造条件,使经济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新型发展之路,促进中国经济从外生性增长向内生性增长转变。这条道路不仅能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缓解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压力,而且能够在更高的生产力水平、更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上化解我国人口老龄化难题,防止“未富先老”,使我国人口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互促动、协调发展,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2.根据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培养体系。①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城乡、区域、不同群体之间享受均等化的义务教育,提高他们学习和掌握现代工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能力。②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社会化管理培养更多的实用性强、就业能力高的专门技术人才。职业教育发展要引入各类投资和办学主体,政府的职业教育投入应当更多地投向公共服务类部门的人才教育领域,为社会管理和公共事业发展培养实用人才。③改革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为我国培养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大批高级人才。④加快改革办学机制改革。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学校单位的改革,支持、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创办各类教育事业,更好地满足转型期快速发展变化的多元化、多层次社会需求。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工资相对于资本和政府
收入的比重都在下降。只有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才能逐步提高劳动收入占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这是保护劳动利益,激发劳动热情的必要条件。
1.严格实施最低工资制度,保障劳动者的最基本劳动利益。工会和劳动保障等部门应当经常性地调查驻地企业的工资水平及发放状况,对出现的各类违法违规问题,要及时纠正,在全社会逐渐形成尊重劳动者利益的氛围。在各类经济和社会组织中的劳动者要学习并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正当劳动工资权益。
2.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人大、工会和劳动部门联合出台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规范化操作措施。通过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工资集体协议,合理确定职工工资增长水平,促进企业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工资形成机制,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
3.改革国有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薪酬体制。要加快行业分类管理,结合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人事制度改革,调整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任期激励收入的比例关系,使职工和经营者的劳动工资收入、风险收入和福利收入结构更为合理,优化薪酬体制的激励和约束功能。要从改革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出发,研究隐性激励与显性激励的关系,定位好国有企业经济功能、社会责任和政治任务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好经营者薪酬待遇与企业发展、国家职能之间的关系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不但能够激发创新活力,增加社会财富,更能够改善收入结构,增加中等收入阶层数量。鼓励创新创业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健全、高效的要素市场体系,有法治、公平的市场环境,因此,加快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迫在眉睫。
1.培育各类要素市场,畅通要素投资渠道。目前,我国劳动力人口的知识、技术和管理等新型要素质量不断提升,社会储蓄率仍然处于高峰阶段,但是这些稀缺要素的市场化程度低、整体效率不高,需要加快完善资源、资本、科技和劳动力人才市场建设,激活存量,用好增量,把潜在要素红利释放出来。
2.推广员工持股制度,改革企业创新激励机制。现代市场经济中,员工持股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是普遍现象。员工持股制度是建立在劳动力产权基础上和劳动力价值相结合的一种股权安排,把企业员工从一般劳资关系的对立方变成企业的“利益攸关者”,员工依靠自身的劳动力产权无偿或低价获得企业一定份额股份,参与企业利润分红。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应当积极鼓励民营中小企业推进职工持股模式,在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有效实现形式,让更多劳动者分享企业利润,获得财产性收入,使企业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建立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关系,健全我国按劳分配为主,按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的基本分配制度。
“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再分配制度改革的具体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因此,我国收入再分配政策调整,既要发挥社会功能,提高人民群众小康社会生活水平;也要注重经济功能,能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1.调整收入再分配机制,解决逆向调节问题。从收入环节看,要把税收调节过高收入的功能作为重点,加快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从支出环节看,要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政府转移支付规模,重点是优化内部结构,根据各地省市、地县的发展程度,按照财权和事权统一的原则,建立由中央和地方各级
政府分类别、按比例合理负担基本公共服务的机制,缩小城乡、区域和行业之间过大不合理的公共服务保障差距。
2.加快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既是再分配手段,也会影响经济增长的活力。考虑到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加快到来,“未富先老”问题日益显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体系构建,必须要兼顾公平性、持续性和经济激励性,既要解决普惠性不足的差距问题,也要防止滋生福利主义,避免跌入中等收入陷阱。
(本文作者: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江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