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巧云
大学毕业生“闪辞”现象探析
周巧云
当前一些大学毕业生在刚入职不久就闪电辞职,有的毕业生工作不到一个月就有换工作的打算了,毕业不到半年能频繁更换多份工作,还有的大学毕业生甚至刚工作一天就决定辞职,这一类跳槽次数较高较频的毕业生被称为“闪辞族”。
很多大学毕业生苦苦追求却得不到用人单位的录用,而很多幸运的职场新人虽然求职成功却无法适应工作的要求,初入职场的各种不适,使他们产生自卑、厌倦、抱怨等情绪,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不断选择逃避或继续挣扎,辞职就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闪辞”成为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家常便饭。
随着大学毕业生“闪辞”现象的出现,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批评的声音,说当代大学毕业生责任感缺失、诚信缺失,缺乏职业精神和吃苦精神,甚至有人说他们是一群说着“火星文”,干事不靠谱的“非主流”。
当代大学毕业生在抱怨就业难的同时又埋怨就业质量差,大学毕业生“闪辞”现象不仅仅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也给就业市场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同时对大学毕业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问及大学毕业生“闪辞”原因五花八门,有的是觉得工作单调无聊、有的是觉得企业没有发展前途、有的是因为和同事关系处理不好,有的是因为待遇太低,更有的大学毕业生是因为单位离住处太远而选择辞职。企业是“有苦难言”,花大力气招来的大学毕业生没干几天就辞职了,招聘成本和培训成本逐年增高,大学毕业生应试能力都很强,但操作能力普遍不高,人才选拔也是困难重重。
原因一:高校扩招带来就业压力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进入到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已不再是所谓的天之骄子,“毕业即失业”开始成为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口头禅,逐年攀升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使得毕业季变成“最难就业季”、“更难就业季”等等,大学毕业生在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就被推向了社会与市场。就业压力的巨大,让大学毕业生变得急躁和浮躁,急于找到一份工作,急于证明自己,但却在压力之下没有进行明确的职业训练和定位,导致刚入职时的各种不适应而频繁跳槽。
原因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造成企业认同感缺失
问及大学毕业生“闪辞”的原因,回答最多的莫过于待遇差,主要体现在工资低、福利少、不受重视和看不到未来的发展空间。大学毕业生刚走出校园,对社会和工作充满着憧憬和期待,然而职场和校园的差别太大,初入职场的繁忙工作不像大学生活那样自由自在和丰富多彩,而且新入职人员也是企业里工作分工最初级和最辛苦的群体,加班加点再加上试用期的工资低,而且刚进入社会还有住宿、生活、交往等方面的消费开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一时难以抗住各种压力,在众多压力之下稍微有某方面的不满就可能造成他们辞职跳槽。而在大学毕业生“闪辞”的过程中,用人单位也有着某些方面的问题和责任,在大学毕业生“闪辞”的单位里,占较高比例的主要是中小企业,而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则很少辞职。一些中小企业对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重视不够、培训不足,缺乏积极完善合理的薪酬体系制度,缺乏对员工个人发展空间的激励措施、缺乏独具特色企业管理制度和文化,同时缺乏对各种承诺的兑现勇气,造成大学毕业生对企业的认同感缺失,这也是大学毕业生“闪辞”的一大原因。
原因三:学校职业指导缺乏针对性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很多高校采取了多种政策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但是真正做到实处的并不太多。很多学校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缺少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大多数是高校辅导员来担任,师资队伍缺乏相对的专业培训,多数学生表示在校期间的就业指导课和职业发展课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对他们实际就业作用不大,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无法和飞速发展的社会进行融合,产生迷茫的同时出现了诸多盲目性。多数学校给学生灌输“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这也导致出现很多大学毕业生对第一份职业不是很重视,认为只是一个跳板。于是,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诸多大学毕业生会先凑合着找一个工作,不满意的话就跳槽。
原因四:大学毕业生职业规划意识和职业素养欠缺
大学毕业生初入职场就频繁辞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因素仍然是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因素。大学毕业生崇尚自由、抗压力差、缺乏对未来从事职业的清晰认识、就业心理准备不足等因素导致他们选择“闪辞”,个人能力与岗位所需技能的不匹配,职业定位与企业发展相悖,在校期间对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不了解,没有较为扎实的实践训练,对职业生涯缺乏规划,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初入职场时不注重进行自我管理、缺乏与人沟通和团队合作等职业素养的训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等,这可以说是大学毕业生“闪辞”的主观原因。
原因五:社会和家庭教育缺失
面对大学毕业生“闪辞”,有人说是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想回家“啃老”和有“啃老”的条件,所以“闪辞”不完全是他们的错,我们的教育也存在着严重缺陷。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提倡了很多年的素质教育仍然没有动摇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高考的指挥棒和重视成绩的成才观根植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尤其是学校和家庭。学业成绩成了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忽略了他们作为未来职业人赖以生存所必需具备的关键能力,诸如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自我管理、社会适应、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缺乏社会适应性和吃苦精神,一旦把他们推向社会,稍有不适他们就承受不起,况且现在很多父母还给他们提供“啃老”的条件,这样他们频繁换工作或者不工作也有借口和温床。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当是政府、家庭、学校共同来引导形成的。
面对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闪辞”,值得社会、企业、家庭的共同反思。对于社会而言,与其指责他们,不如给他们多一些理解和宽容,给他们更多的职业指导和培训。
(一)社会和家庭共同强化责任及诚信教育
大学毕业生“闪辞”折射的是他们责任意识淡漠、诚信意识缺乏。社会和家庭应共同努力,营造讲诚信、讲道德的社会氛围,对频繁跳槽从政策上予以约束,记入个人信用档案。家庭教育不应纵容和助长大学毕业生只以个人为中心,对社会不负责任。
(二)政府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政府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在职业发展辅导方面的做法,积极促进就业。要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构建以政府、学校、社会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职业生涯辅导体系。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实习培训、职业指导和就业援助,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尽快适应职场竞争。
(三)企业树立人力资源第一的理念
企业应树立人力资源第一的理念,实施人性化管理,同时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专业实习和实践机会,对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制定相应合理积极的薪酬制度和培训制度,给大学毕业生施展抱负的空间和机会,积极打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对企业的认同感,通过企业的一些制度文化给大学毕业生个人观念、思想上造成一种约束,从而使大学毕业生与企业在主观上达成一种默契。
(四)高校加强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育
高校应加强专职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培养和打造一批专兼职结合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引进高层次专业职业指导师,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专家和优秀校友对本校兼职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和培训。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创新和丰富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形式,增强职业指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高校要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与企业对接,作出相应调整,构建全程化、个性化职业指导体系,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育,提升大学毕业生的竞争力。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培养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抗挫折能力,增加到企业实习和锻炼的平台和机会。
总之,每个时代的大学毕业生都有鲜明的时代印迹,90后大学毕业生个性鲜明、充满活力,大学毕业生出现“闪辞”现象是多种原因促成的,我们与其指责,不如从多方面努力,给他们更多的职业指导、培训和援助,引导他们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他们将会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世界。
(作者单位: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