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01-30 08:08
中国领导科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文明人类体系

林 坚

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坚

国家治理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治理各方面,文化治理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各个方面密切相关。

一、国家治理体系的结构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从主体结构看,包括政党、政府、市场、社会、公民等;从内容结构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国家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涉及价值、主体、制度、技术等要素。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内含科学化、法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等,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治理结构分化和功能再造的过程。实现国家有效治理,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需要战略思维、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实践检验。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其核心理念:总体设计、多方联动、系统集成,表现为运用系统工程组织管理整个社会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的构成要素、结构、功能,强调系统整体性、协同性、动态性。

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总体设计。包括顶层设计、中层设计、基层设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是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根据总体设计的战略部署,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综合施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的国家制度体系,由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领域的具体体制机制构成。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治理,必须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推动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创新,注重科学性、战略性、长远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治理现代化涉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在国家治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环节和全过程。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二、文化与国家治理体系

文化是一种凝聚力、竞争力、影响力,文化的功能:一是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文化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

(一)文化传统是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要素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能够启迪心灵、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增进知识,从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素养,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具有凝聚力,能够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把一个文化共同体内的成员凝聚在一起。文化的力量是一个民

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文化具有教化功能,通过文化环境改变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并使之社会化。人只有接受文化教育和文化熏陶,才能提高修养,培育高尚的文化情操。

(二)文化开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文化具有传播功能,促进知识的生产,保持人类社会的记忆,延续历史。文化有认知功能,即影响、制约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认识结果。人类总是借用前人文化成果,以提高认知能力,在全球化时代,必须实行文化开放。

(三)文化兴盛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标志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然体现为文化现代化,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国际舞台上处于不败之地。离开了文化支撑,即使有繁荣的经济,强国地位也难以确立、难以巩固。

(四)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灵魂

国家治理体系最深层的是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凝聚社会共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国家治理得以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重要途径。

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的最大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我国治理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的文化战略。从一定意义上说,国家治理现代化表现为国家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方面的实现程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文化特性和内在精神。国家治理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和生产力。

三、文化治理与其他方面的关系

(一)文化治理与政治治理的关系

文化从属于政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突出文化的阶级性和工具性。充分发挥文化事业为革命、为战争服务的功能,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观和文化实践的最重要特征,并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与外交联系紧密,文化交流与合作在国际交往中越来越重要。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断言:“归根结底,控制人类共同命运努力的成败取决于具有极端重要意义的哲学和文化层面,正是它形成了指导政治行为的重要观念和思想。”

政治治理和文化治理一样关注政治组织、政治制度、社会管理、法律等问题,但文化治理在时间与空间范围上更为宽泛,既包括“非国家”社会的政治制度、“非成文”的地方习惯、基层政治组织、乡村公共权力,也包括全球化时代政治文化的变迁及其影响,等等。从广义上讲,任何一个文化群体都有政治生活,存在一定的权力结构和关系。

(二)文化治理与经济治理的关系

第一,文化与经济是一种同生同构关系。经济与文化的产生几乎是同步的,人类发明和使用工具,意味着文化的诞生。不同的生计,产生不同的文化规则和生活习俗。经济模式的差异体现了文化的不同。要解释经济模式出现差异性的原因,需要从文化方面着眼。

第二,文化与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一般来说,文化适应经济的发展,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相对发达,先进的生产力必然催化先进文化的产生;经济落后导致文化的滞后。但文化有时并不与经济同步,有些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其社会意识发展水平不一定很高;有些经济发展程度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因素,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的文化自觉意识可以超越经济的平台,其文化发展水平可能高于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先进文化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经济发展的特征和速度。

第三,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文化与

经济结合,既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又可以产生很大的文化效益。一方面,文化经济化,文化需要经济扶持,在一定程度上,经济规定并制约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另一方面,经济文化化。任何经济活动中都有文化的含量,需要文化的引导和驱动。

(三)文化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社会治理涉及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功能、社会变迁,侧重社会组织与社会生活。社会中的“人”,不是作为个体的人,而是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群体或机构的成员,体现了一定的文化特质,社会成员是在共同的、由文化造就的结构化社会中被组织起来的。

第一,文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结构的重要参数。文化是社会中统一的、自我调节的有机体。文化为人类适应社会环境提供手段,为人类谋生和增进幸福提供条件。

第二,社会是指处于特定区域和时期、享有共同文化、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而结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会为人类文化提供舞台,为人类生存提供空间和保障。多样性的社会群体产生了多样的文化。一个社会中,大小不一的社会群体有着自己的文化模式,使社会中的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例如有“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的区别。

第三,社会形态与文化模式相互影响。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不同的文化模式,而二者相互发生影响。人类社会以各种文化要素尤其是社会制度文化为核心纽带。社会因素与文化因素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社会—文化共同体”。社会形态特征与文化模式类型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对应的。

第四,社会化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文化是人的社会化所不可缺少的中介。在初级社会化阶段,主要发生在幼年和童年时期,是文化学习的集中阶段。次级社会化阶段,发生在儿童阶段晚期一直到成年,学校、社会组织、工作单位、群体、媒体等都成为再社会化的重要机构,人们在其中与他人互动,以获得和强化文化模式的价值观、伦理道德和信仰方式。

第五,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相互影响和制约。当社会发生变迁时,其中的文化也相应地变化。当文化向另一个阶段发生演进时,社会也做出一定调整。当出现重要文化思潮时,往往预示着社会将发生重大变革。人类文化因必须为社会系统的运转提供能量而生生不息,文化与社会进程交互作用。

(四)文化治理与生态治理的关系

人类依存于一定的生态环境,文化与生态、人类生活紧密相联。生态环境系统的变化受到人们的文化与经济活动的深刻作用,它们之间紧密相联、共同制约、共同变化。

人类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们基于对工业文明弊端的反思,而提出的一种力图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文明范式。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基于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在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中,所有生命存在和非生命存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生态文明观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生态文明观以生态伦理为价值取向,以工业文明为基础,以信息文明为手段,把以当代人类为中心的发展调整到以人类与自然作用为中心的发展上来,从根本上确保当代人类的发展及其后代可持续发展的权利。

生态文明是基于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积极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落实及其成果的反映,倡导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主动开展生态建设,实现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

(本文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翔

猜你喜欢
文明人类体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