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锋
县域经济转型的方向和路径
周世锋
县域经济转型的方向应该是都市区经济、区域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两美引领转型目标、两创驱动转型加速、两业融合转型发展、两城一体转型提质
县域经济是浙江经济的主体力量,占经济总量三分之二强。强县经济也是浙江的一张金名片,浙江的全国“百强县”数量连续多年冠居全国,在推动浙江改革开放各项事业中发挥了巨大的探索示范拉动作用。但同时也看到,在信息化引领的全球化时代,在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时期,县域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其在资源整合、产业层次、发展质量、创新驱动等方面的局限逐渐显露,加快转型成为必然趋势。
县域经济需要加快转型,但转向哪里值得探讨和研究。笔者认为,浙江县域经济转型的方向应该是都市区经济、区域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
转向都市区经济。都市区经济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联动周边中小城镇,以产业联系和功能分工为基理,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为依托,在突破单个县域和城市的更大范围内,有机组织各市场主体参与的经济形态。都市区经济将县域空间放到更大范围、更高层面来审视,它符合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趋势,有利于缓解县域资源配置空间不足的制约,有利于县域经济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合作竞争,也有利于中心城市育大育强,提升城市竞争力和能级。但都市区经济并不等同于城市经济。城市经济是相对乡村经济而言,都市区经济包括了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县域经济本身也包括了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因此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并不能相提并论。大部分县也不会成为全部的城市区域和城市经济,转向都市区经济才是县域经济的方向。转向都市区经济的关键是都市区内交通的一体化、产业布局的一体化、利益格局协商机制等。
转向区域经济。信息化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地域界限越来越模糊,区域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态势。基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县域经济走向区域经济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但县域经济转向区域经济,并不是必然转向市域经济。市域经济,某种程度上需要将县域统筹资源要素的能力弱化或转移到市级层面,以便在市域层面统筹发展,这实际上会造成新的经济区域分割现象,是在市域层面复制了县域经济的模式,也必然会带来县域经济的一些问题,同时会造成县域经济活力衰减。当前国家层面,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三大区域战略正在加大力度推进实施。省级层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四大都市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等区域战略、也需要县域经济转型跟进。浙江的中心城市普遍规模较小,与长期的强县经济路径有一定关系,但中心城市的发展是集聚和扩散的过程,只有集聚到一定程度才会有扩张力,有兼并吸纳周边县市的能力,如果没有完成集聚功能,依靠行政手段很难顺利完成。城市的行政区划和经济活动圈是有明显差异的,两者能大致趋同当然好,但不一致也不定非要拉到一起。行政区划具有相对稳定性,经济活动主要以市场运行规律为主调节,是动态多变的,从这个角度理解,两者的不一致才是常态。因此,县域经济不一定成为市域经济,但可以成为跳出本市域范围形成更大的区域经济。
转向现代市场经济。浙江县域经济比较强,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浙江草根经济发达,二是独特的省直管县财政机制。浙江草根经济发达得益于经济市场化起步早,政府无为而治,县域经济的产业选择与地方资源特色结合度高,内生力强,一有阳光就灿烂,形成几乎县县都有块状经济、产业集群的情况,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成为普遍现象。而省直管县这项从1995年起推行的改革,目的是保持县级财政政策稳定,避免因分税制带来的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财政分配影响力过大的情况。浙江县域的活力由此喷薄。县域经济转型,撤县设区是许多地方着力的一个途径。撤县设区后,从行政区划角度而言,县域成为市区,县域空间成为市区范围,实现市区行政一体化。但这不是解决县域经济的根本之策,县域也不会同步自然转型。比撤县设区更重要的是,县域经济如何从初级的市场经济转向以产权、信用、法治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否则我们走的仍然是老路。
县域经济如何转向都市区经济、区域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呢?两美引领转型目标、两创驱动转型加速、两业融合转型发展、两城一体转型提质。
两美引领。即美丽县域美好生活引领。浙江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新的战略部署,这应该成为引领县域经济转型的目标,是县域经济转型的方向和目的。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实质上是发展理念的问题。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模式,顾前不顾后的发展道路,偏重GDP导向的考核机制,必然会导致只求速度不看质量,只求总体不看个体,只求经济不看环境。因此,县域经济转型首先是一种发展观的转型,唯如此,才能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速度与人民生活改善获得感提升的关系,才能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改善的关系。让人们生存在天蓝、水清、山绿、地净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在富饶秀美、和谐安康、人文昌盛、宜业宜居的社会环境中,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这是县域经济转型的根本目标,也是现代化的核心目标。
两创驱动。即创业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创新能力不足、科教人才创新要素相对缺乏、产业层次偏低,创业机会主要集中于传统领域。因此转型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升县域创新能力,紧抓互联网+带来的全民全域创业机会,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以“互联网+”、“创业+”为主攻方向,切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力争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着力抓好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基地、乡村创客等创新创业载体。着力抓好创新创业主体培育,积极对接扶持政策,坚持大企业扶强、中小企业扶新和创新创业个体扶优,鼓励、引导各类主体创新创业。着力抓好创新创业重点领域,以科技创新带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以全民创业增强县域发展的内生动力。着力抓好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成果更好符合市场需求,推进大学城、职教园区和各类科技合作园,提升平台功能和承载能力,与大都市区和中心城市共建区域创新体系。
两业融合。即现代工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浙江县域经济是从农村工业化起步的,辅之于专业市场。量大面广、极具特色的加工工业是到浙江县域经济的支撑。可以看到,县域经济实力排名靠前的多数也是工业强县。发展工业所带来的明显快速的GDP、投资、税收增加,也使工业强县、工业兴市成为多数县市经济发展战略的自然选择。但是必须看到,在进入经济新常态后,在一般加工工业产能严重过剩、生活生产服务需求快速增长、资源要素制约更为趋紧的背景下,单就工业发展工业,过度偏重发展工业已不合时宜,而且工业强县也很难真正强起来。所谓功夫在诗外,县域经济转型必须两条腿走路,在工业从大到强的过程中,必须加大现代服务业的培育,使之成为新的引擎。两业融合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趋势。两业融合的具体表现是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产品化。发展的重点是在对各类产业集群在生产性服务业上补足短腿,在服装、家具等行业推广适应信息经济条件下的大规模定制,满足个性化需求。服务业发展的可能方向有以互联网+服务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以金融物流设计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以教育、文化为代表的公共服务业,以旅游休闲、健康养生为代表的体验型服务业。
两城一体。即产城一体和城乡一体。浙江县域经济相对发达,但城市化质量普遍不高,半城市化现象比较突出。多数县城建成区面积较大,配套功能亟需完善。非农户籍人口占比远低于城市化率。公共服务功能不够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人均用地不足。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存在“多、小、散”问题,城市化的产业支撑不够强,产业“低小散”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些产业配套要求相对较低,吸引大量低端外来人员涌入,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然滞后,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产业体系与现代化城市差距较大。同时城乡分割体制未有根本改变。特别是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阻碍了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制约了农业人口市民化能力,包括造成县域用地指标比较紧缺,无法满足发展需求。为此,迫切需要打破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隔阂,着力打造“特色小镇”等产城融合区块,强化产业发展对人口集聚和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迫切需要打破城乡发展中的“二元”壁垒,重塑新型城乡关系,重点是探索创新以农村土地为重点的城乡要素流动机制、居住证为重点的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城乡利益共享机制,力争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重点突破。
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