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 晓 玲
·研究动态·
“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新进展与新走向”学术研讨会纪要
霍 晓 玲
2015年10月17日至18日,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史学月刊》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新进展与新走向”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开封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辽宁大学、河南大学等单位的30余位学者与会。
为展现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新进展与新走向,与会专家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就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史料、理论方法、现状、走向以及靳德行先生的学术贡献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史料的发掘、整理与辨析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治史必以史料为根基。当代中国史是距离我们最近并且正在发展着的历史,其史料也有特殊性。与会学者认为,对材料的搜集、分析是当代中国史研究中的头等大事。要特别注意档案史料的辨析问题,不能迷信档案,要注重多种档案史料的互证、档案史料与其他史料的互证。与会学者呼吁尽快加强集体化时代基层农村档案的搜集整理,应首先从家乡做起,再扩而远之。在整理、研究这些资料时,应优先与人类学对话,将文献资料与口述资料相结合。鉴于口述历史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的特殊重要地位,与会学者提出在口述调查中要注意个人经历对其立场和态度的潜在而深刻的影响,对口述史料的观点进行甄别区分。
社会史、文化史研究持续升温。上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史研究的勃兴,极大地拓展了历史研究的对象和视野。自90年代后期以来,以历史人类学为基础,注重田野考察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区域社会史兴盛,环境史、文化史等学者都着意从社会史角度研究自己的论题。这对于纠正当代中国史研究过于偏重宏大叙事、缺少底层关怀的倾向具有重要意义。与会学者探讨了“田野历史学”的概念及其学术价值、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问题、性伦文化史研究、水利史研究、环保法规的制定等问题,认为“田野历史学”已日渐成为当代中国乡村研究领域中的新趋向,核心是“请农民讲述他们自己的历史”,这有助于构建中国本土化的理论体系,重新审视20世纪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的现代化历程。与会学者还就当代中国文化史研究提出了诸多有启发意义的看法,如应加强文化史研究的“长时段”审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度与体制特点及其所决定的执政党的文化观(其核心是如何看待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是影响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当代中国经历了50年代由旧中国的多元文化转变为一元一体文化和改革开放最初20年又转变为一元主导下的多元文化格局的两次文化转型,等等。
个案研究、地方史研究凸显“问题意识”。受新兴史学潮流影响,近十多年来,当代中国史研究中的个案研究和地方史研究蔚为大观。这与历史学界的研究理念以及地方档案、民间史料的搜集整理有很大关系。但微观史研究所伴生的“碎片化”诟病亦由此而来,并逐渐消解着史学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功能。对此,与会学者展现出高度的“问题意识”,主张在进行个案研究和地方史研究时,要注重理论提升和逻辑概括,深入挖掘微观历史现象背后的宏观历史问题。有学者深入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封的城市建党工作,指出中共党组织大规模扩张背后的驱动力来自于巩固和建设新政权的需要。有学者研究了川西地区的退押运动,认为该运动超越了产权清理和经济退赔性质,演变成一场对地主阶级全方位的政治斗争,中共借此展示了自身的阶级立场,稳固了新生政权。
“两个三十年”的关系问题成为讨论热点。与会学者就如何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关系展开热烈讨论,形成以下观点:(1)不能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误解为“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一代人解决一代人的问题,不能把后面涌现的问题推到前一代人的身上。(2)应从两个层面理解“两个不能否定”的讲话:就历史哲学而言,历史是一条割不断的长河,不能肯定因否定果,反之亦然;就现实政治而言,改革开放前后30多年的历史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能割裂或对立。(3)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继承性和阶段性是理解“两个三十年”的关键词:就继承性而言,我们只能在原有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上发展,伴随着上一个时代的很多问题,前30年如此,后30年亦如此;就阶段性而言,前30年的发展奠定了后30年发展的基础,轻率地否定过去,否定前30年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灾害瘟疫防治、文化教育普及等方面的成就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4)对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用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来评价,在处理“两个三十年”的关系时要具体地历史地进行分析。
此外,本次研讨会追思了著名历史学家靳德行的学术贡献和治学思想。与会学者高度评价了靳德行主编的高校历史学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当代中国思想史》丛书的学术地位与价值,以及他在培养史学研究人才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与会专家还就当代中国史研究的理论方法问题、如何持续推进当代中国史研究、历史研究与现实的关系等问题展开广泛探讨,达成了以下共识。
求真是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原则性问题。历史研究要追求真相,研究当代史要有面对真相的勇气和追求真理的勇气。鉴于当代中国史研究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及其特殊性,在厘清历史事实的同时,也要注重技术性的处理,要坚持政治原则性。
拓展研究视野,加强理论创新。历史研究要“眼光向下”,注重社会史、个案与微观研究、地方知识与经验叙述,这对于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历史研究的“长时段”审视必须得到加强,要有大历史观的视野和胸怀,特别要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史的研究。要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背景下审视中国的改革开放史,否则可能贬低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上的贡献。当代中国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还有待探讨与完善。
要大力加强实证研究,扩大研究共识。与会学者认为,必须要重视批评和肃清目前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存在着的离开材料说话、离开材料下结论的不良风气,要下功夫从第一手资料展开研究。与会学者呼吁,研究当代中国史,培育共同平台,要充分解放思想,不能以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作为全部的论证根据。当代中国史研究要贯彻以政策为原则、以事实为基础、以材料为根据的史学方法和准则。
(本文作者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近代中国研究所副教授 开封 475001)
(责任编辑 吴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