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淑华
(中共滨州市委党校 山东 滨州 25660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养老产业。如何以社区为依托,发挥社区在养老服务中的功能和作用,对于妥善解决三线城市的养老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2月,中国60 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 个亿,占总人口的14.9%。这一比例明显高于10%的联合国传统老龄社会标准。2013年全国老龄委预计,未来20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平均每年增加1000 万老年人,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 显示,中国“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比例接近50%。农村的空巢留守老人规模庞大,无子女老人和失去独子的老年人开始增多。80 岁以上高龄老人以每年100 万人的速度递增,2013年已达到2300 万人。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继续增加,从2012年的3600 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3750 万人。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还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三线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养老问题却非常突出,老龄人口多,且老龄贫困人口多。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民变市民,变城镇居民,身份变了,但是经济条件和生活状况并没有大的改变,养老问题依然非常突出。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养老问题都予以高度重视。我国养老服务从2000年逐步开展,2001年民政部连续三年组织实施全国“社区老年福利星光计划”,2006年实施“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2014年国务院专门研究确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出台了 《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各省也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山东省政府计划从2013年至2015年每年拿出10 亿元用于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每年划拨6000 亩土地指标用于保障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每年有1000 万元配套专项资金,县(区)财政也将配套财政专项资金,对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和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居家养老服务等方面予以补助。三线城市也纷纷制定政策措施,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为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区养老服务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能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员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老年人及其子女对依托社区的就近养老服务模式普遍认同,对社区养老工作寄予厚望,普遍认为社区养老成本低,信赖度高,更方便快捷。三线城市的情况虽然符合“9073”比例,即90%的依靠居家养老,7%的依靠社区养老,3%的依靠机构养老,但是,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社区机构养老,都可能会依托社区这个平台,要么通过社区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要么选择社区的日间照料,要么通过社区专门机构养老。社区独特的地域优势和人脉资源,更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涉及医疗、生活照料、文化、家政服务、精神慰藉、日间照料等,社区养老服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14年国家民政部、发改委确定了全国首批42 个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在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等8 个方面开展试点工作。主要采取推进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实现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等措施,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养老品牌。试点城市将在财政、金融、用地、税费、人才、技术及服务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快行快试,推动城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由此可见,养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为社区养老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从全国的情况看,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也在探索阶段,如何吸纳社会资金、整合社会力量、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当前,三线城市的多数养老机构规模较小、档次较低,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老年消费市场开发还刚刚开始,养老服务产品的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养老产业尚处于“沉睡”阶段,有待开发。
目前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模式中,对居家养老,要建立功能齐全的家政服务网,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全天候服务。积极推进家庭养老设备信息化建设和无障碍设施改造,鼓励针对居家养老的市场服务创新。对社区养老,要加强社区配套设施建设,拓展服务项目,对老人提出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人性化管理和特色化服务。对机构养老,要建立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督评估机制,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引导社会转变传统养老观念,增强机构养老的社会认可度。在此基础上,要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探索推广互助养老、乡村养老、邻里守望、老年志愿活动等新型养老模式。养老服务既要实现对弱势老人的社会照顾全覆盖,又要强化大众型养老服务供给,有条件的可适度发展高端养老服务。
社区是养老服务的平台之一,社区的主要作用在于如何整合社会力量,为社区居民提供完善的养老服务。社区和政府都应转变职能,遵循市场规律,做好布局规划,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激励政策,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导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满足广大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在政府逐渐加大对养老服务投资扶持的基础上,激活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服务市场,调动多元社会力量积极性,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弥补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多方面促进社会资金和企业资金投入养老服务。通过整体租赁、产权转让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机构的运营管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通过委托经营方式降低服务门槛,丰富服务内涵。
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承受能力、个人喜好等有所不同,采取的养老模式便有所不同。从年龄阶段来看,刚退休的老人,身体健康状况较好,更多的是选择家庭养老或居家养老。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和疾病困扰,老人们将开始寻求机构的帮助。受现有经济条件和社会认识水平的制约,现阶段的社区养老还是低层次的基本养老模式,高层次的养老服务还有赖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要逐步推进,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遍地开花。要摸清实际情况,制定中长期规划,既要超前设计,又要量力而行;要根据社区的养老需求,设置与社区养老需求相匹配的养老规模;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养老模式,把工作重点放在高龄、身体残疾、患有重病的“老弱”人群上,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尊重老年人及家庭的选择,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和条件,提高服务水平,增加社区养老服务的吸引力。
养老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高起点筹划,严格标准,细化服务内容,不能先走粗放式发展再规范治理的路子。建议要从规章制度到服务体系都做到有章可循,只要进入养老服务体系中寻求需求满足的老年人,其需求满足过程均处于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范围之内;要对养老服务机构内的软硬件建设进行细化、量化,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质量、服务资质、服务规范、服务设施、服务安全卫生、服务环境监测、服务产品等标准,使其管理服务平稳发展,运行保持良好态势,运行机制更加完善;也可以引入社会监管力量,保证养老机构开展自律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改进。
社区养老除了要从场所、设施、项目等方面提供服务之外,更重要的还是针对个体的服务。每一个老年人身体状况、文化层次、原来的工作都可能有很大的差别。养老服务不仅仅是一个产业,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对老年人的关心,也是对每一个人未来的关注。社区养老服务的设置,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从生活照顾到精神慰藉,再到终极关怀,消除老年人的后顾之忧,老年人才会放心选择社区养老服务。同时要发挥老年人的作用,挖掘其自身价值,使老年人老有所为。鼓励老年人在享受社区服务的同时,力所能及地为社区做贡献,利益共享,互帮互助,形成社区一家人;要为老年人提供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做“学习型”老人,不落伍,有进步;还要培养老年人的兴趣爱好,达到老有所乐。
[1]陈辉,丁艳秋.城市社区养老模式探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
[2]王盛,白雨晨.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研究[J].科学发展,2014,(16).
[3]汤华满.三线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体系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4]李玉玲.社区居家养老文献综述[J].江海纵横,2008,(1).
[5]刘波,杨雪莲.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困境及对策思考——以广州为例[J].特区经济,2014,(11).
[6]朱思韵.成都市非盈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