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朋举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 成都 610071)
中国共产党是已执政长达60 多年的大党。新时期,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们党内存在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而精神懈怠、消极腐败的最大思想根源就是当下有些党员干部自身存在“惰性心理”。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警钟长鸣,我们的党员干部不能忽视自身存在的主观问题。党员干部自身“惰性”不除,不仅严重影响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不仅会加剧党员干部自身的信仰缺失,而且影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化的实现。“惰性心理”作为人的普遍的一种消极的隐形心理,可以通过内在激励和外在鞭策予以消除;作为党员干部的一种内在的“政治生态”,可以通过严明的纪律、有效的的监督、强力的灌输、深刻的自醒予以规避。党员干部仍应遵循“四风”标准,自查自身存在的“惰性”心理,参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为焕发自身生机活力再做进取。
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曾说过: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所谓“惰性”就是指懒惰的本性,不易改变的落后习性;不想改变老做法、老方式的倾向。所谓“惰性心理”就是指因主观原因而无法按照既定目标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上,则是生活上无拘无束,散漫放纵;学习上敷衍了事、不图进取;工作上形式主义、安于现状等不良现象。这里讨论的党员干部“惰性心理”更突出党员干部在政治生活中的一种负面心理和消极心态,而不是单纯意义上人性层面的“单个人”的缺点。只有把“惰性心理”放在党员干部组织化和整体性视角下探讨,才能发现党员干部作为“政治人”内部的不良现象和自身风貌,从而为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效果深入推进到“内部衍生”层面,触动官员作为“政治人”的灵魂与精神状态,树立全新的、积极的、高效的政治生态和官场风貌打下坚实的基础。党员干部“惰性心理”是指在政治组织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在完成组织和部门分配的任务时,表现出的信仰弱化、精神消极、缺乏工作责任感和积极性,对党的纪律、部门规章、工作制度消极对待,严重时触犯原则和底线,从而腐化堕落的心理和思想状态。
本文所强调的“惰性心理”主要针对党员干部,“惰性心理”容易滋生消极现象和不良风气,是腐败堕落的深层根源。必须通过严格观察、全面调研,找到产生这种消极心理的原因,从而采取针对措施进行规制,力争整顿这种不良心理,从而激发党员干部自身活力,打造一种积极的政治生态和组织风气。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员干部产生“惰性心理”时,精神上的消极因素占据了上风,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感到学习党的指导思想已无关紧要。由于“惰性心理”压制了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实主义和利益导向超越理想信仰,这时党员干部就把“理论和书本”丢在一边,一心只关注地区和部门取得了多少利益,有多少利益可供组织和部门消费,这时就产生了“利益心理”。外加上当前经济大环境的影响,“金钱和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超越了“理想进取”的世界观,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信仰弱化。党员干部缺乏坚实的理论信仰,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扭曲,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心理状态极为空虚,此时“享乐主义”便趁机而入。
党长期执政以来,面临既定的组织制度和稳定的工作环境,一些党员干部产生了“惰性心理”,心理和精神上安于现状。认为工作的开展已经实现了“制度化”,工作努力与否对工作开展的结果影响不大。这种“安于现状”的自满情绪,就导致了党员干部时代危机感的缺失。由于工作消极,不图进取,党员干部的创新精神受到自身的抑制,便产生了“和尚撞钟,日复一日”的消极想法。面临组织和部门的实际问题,只简单的套用中央和上级的政策,缺乏研究本地区和部门发展对策的积极心态,这样庞大的党组织和干部队伍极易“坐吃山空”,组织和部门的贡献和效能大大降低。与此同时,由于“惰性心理”带来的精神懈怠,一些党员干部心理消极,忽视问题存在的实际条件,思想保守僵化便带来了工作上的“形式主义”。
当下,改革已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发展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带头研究和解决。由于党员干部存在“惰性心理”,面临问题仍无动于衷。长期积累下来的组织和部门既得利益,让一些党员干部尝到了甜头。既得利益让广大党员干部迷失了宗旨方向,忽视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失去了党的优良传统,忘记了党的执政地位来之不易。有些党员干部党性和纪律性不强,不愿贯彻党的改革方针,害怕失去既得利益。甚至有的忽视道德修养,喜欢研究“歪风左道”,工作上唯利是图,失去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科学理念。这种“惰性”所造成的维护既得利益的消极、懈怠、散漫的顽固心理,将严重威胁到党自身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很大提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越发凸显。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然而与此相比,形成认知差异的恰恰是我们有些党员干部对科学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一些党员干部受市场经济大环境中现实阴暗面的影响,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虚无缥缈的,远远没有及时享受生活来得实在。甚至某些领导干部对共产主义理想缺乏信心,导致在党的事业中缺乏积极性和贡献精神。这种理论视角下的“信仰质疑”,严重的动摇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如果党员干部从个人角度产生的价值认知和党的预期组织目标不相一致,就会产生党员干部价值诉求和组织要求的违背,这样一些党员干部对组织的预期要求就会采取反感、逃避、抵制的消极态度,这就为滋生“惰性心理”提供了思想的“温床”。
理想信念动摇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心理就无法受到积极精神的良性规制,开始变得无所顾忌。这样一来,广大党员干部就失去了宗旨意识,无法认识到自己是为人民服务的先锋队,从而脱离人民群众,变成了人民群众的“主人”。长期下去,一些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得不到纠正,严重影响了我们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党作为人民群众代言人的主体意识淡化下来。
随着我们党的组织制度的不断健全,党的部门机构也不断完善。这种逐步完善的体制机制带来高效领导力的同时,也加剧了组织和部门利益的固化。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在整体上是不存在自身利益的,党唯一的目标就是带领人民前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党员干部处在具体的领导职位或工作岗位上的时候,受具体环境的影响、自身欲望的增强、小团体主义的吸引,就会形成和保护既得利益。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害怕小团体利益的失去,就会用“想办法、出点子、使绊子”等手段去规避中央和上级科学决策的影响力,部门党员、干部、成员受到小团体各种手段的保护,时间久了就滋生了局部的安全感,这种所谓局部“安全感”让党员干部失去了危机意识。由于缺乏危机意识,工作和学习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形成了不劳而获的不良心理,就陷入了“既得利益”和“惰性心理”的恶性循环。这种想把既得利益固化下来,让部门和党员干部独自享乐的思想状态,是党员干部产生“惰性心理”的重要根源之一。
“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高度概括了我们党执政环境和历史条件的深刻变化,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受传统政治体制的影响,党内权力集中于各级部门的党委或“一把手”。在一些组织和部门中,约束“一把手”的权力制约机制不健全,这样不受约束的的权力就像逃出笼子的“老虎”一样,肆无忌惮。核心权力无法得到很好制约,加剧了党员干部的“惰性心理”,部门中的党员干部就真正成了封建衙门下贪图享乐的“官老爷”,完全凭借自身权力和是非曲直来判定社会行为,这样权力就成了某个人的“私权”,“私权”的最大负面衍生品就是贪婪和“寻租”。权力成了党员干部在组织和部门中的“交易品”,建立在理想信念动摇基础上的现实主义更加剧了党员干部的消极和懒惰,长此以往,消极腐败是无法避免的。同时,在组织生活中,监督机制也没有很好的健全并发挥作用,流于形式的象征性监督,无法引起党员干部的高度重视,所以这是腐败问题屡禁不止和干部堕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建设学习型政党,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党自身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旨在把我们党建成人人学习、终身学习、与时俱进、持续创造的政治组织,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成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加强理论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而且可以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党员干部只有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知识,才会深刻明白自身的能力和不足,从而克服骄傲自满情绪和“惰性心理”,焕发良好进取的精神风貌。
群众路线中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是为了让党员干部更加明白和更好适应改革攻坚区中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以达到自我超越和自我革新的目的。这不仅能够摒除“惰性心理”,还能够改善组织内部成员的“心智模式”,改变已有的不能适应急剧变动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思维定势,确立起系统的、动态的思维方式,进而打破思想僵化的老路。从而为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各项改革举措奠定主观基础。
习近平深刻指出,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有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面对社会生活的复杂变化,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能不能坚持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这个问题尖锐的摆在每一个党员干部面前。”广大党员干部只有信仰坚定了,才会经受起复杂环境的严峻考验,才会坚守精神底线;只有信仰崇高了,才会在党的事业面前摒弃自身狭隘的功利之心,从而端正权力观念。党员干部之所以出现“惰性心理”问题,其实质就是享乐主义作怪,对科学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以至于在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精神消极、拈轻怕重、徘徊不前。革命先烈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广大党员干部的信仰坚定了,党就充满生机和活力,党的组织就会发挥最大效力,从而才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宏伟目标。因此,党员干部面对各种诱惑,应坚定崇高信仰,摒除自身杂念和“惰性心理”,正本清源、正气定神,端正自身权力观念,明确“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道理,真正做好人民和改革的“代言人”。
党员干部产生“惰性心理”,其外在原因是监督机制不健全。因此党员干部要彻底摒除自身“惰性心理”,加强学习、坚定信仰、自我鞭策,自我警醒只是其中一个内在方面,外在层面还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外在监督约束机制,让群众参与到监督中来,真正发挥人民群众这一广大监督群体的真正作用。从眼下的反腐情况来看,全国已形成了“纪委监督、群众监督、网络监督”的初步态势,这对有效惩治党员干部腐败起到了很好的威慑作用。接下来还应继续加强各级纪委的监督作用,实行定期清查制度,健全联动监督机制。不仅要查处党员干部的腐败行为,还要整治一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方面的不良现象,让广大党员干部时刻自省,从而保证精神上不懈怠、思想上不堕落、行为上不出格。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长效化,进而清除各方面的改革障碍创造必要的主客观条件。
目前,党的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结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长远来看,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时刻反省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断修正自身德行、约束自身欲望、提高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才能真正实现“衣冠正、风气正、行为正”,从而为清除自身现存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和惰性心理”创造主观前提,进而不断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冷溶.把这篇大文章继续写精彩——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