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丽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文化软实力与我国对外战略
张 丽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在对外战略视角下,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时代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深刻洞察文化在对外战略中所处的背景、手段乃至目的后作出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科学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对软实力在政治价值观和对外政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对我国硬实力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是我国和平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基于当前我国国家利益面临的外在威胁而提出的最有效的解决方式。
对外战略;文化软实力;时代发展;科学发展;和平发展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发展目标之一首次在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此后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越发凸显。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1〕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发展指标之一。这是对文化软实力的再次强调。在国家对外战略视角下提升文化软实力也是我国的一种战略选择。国家对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要求正确认识时代主题和国际局势、国内发展格局和发展方向、国家利益面临的外在威胁和最有效的解决方式等。提升文化软实力正是我国基于以上三方面的正确认识作出的战略选择。
所谓国家对外战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其所处的国际格局及本国在其中所处地位,国家所谋求的战略利益和目标及相应的军事和外交谋略的总体规划〔2〕。对外战略制定与实施的首要前提就是正确认识当前时代。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关系格局中,国家的发展要建立在国力的提升以及正确的对外战略基础上。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国力观以及对采取何种对外战略提升国力的认识有所不同。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人类社会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包括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战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军事力量是国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对外战略也更多采用武力基础上的强权政治战略。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西方政治思想家们就提出了“国家权力——国力”的概念,即以军事实力为中心的国力论。有学者认为国力就是“人对他人的意志与行为的控制”〔3〕2,就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政治单位的能力”〔4〕。在此种国力观指导下,军事力量是国力的集中体现,通过战争或者以战争相威胁来实现本国的国家利益就成为首选的对外战略。
自20世纪后半叶起,东西方之间的战略均势逐渐形成,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经济全球化不断纵深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更加注重彼此之间的横向联系。因此,和平与发展逐渐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新时代的主题。随着时代主题的转变,虽然对国力的认识仍难以避免地带有旧时代强权的痕迹,但是变化已经缓慢发生。有学者指出:“在国际舞台上的所谓实力,简而言之,乃是一国之政府去影响他国政府去做本来不愿意为之的某一件事情之能力,或者使他国不敢去做本来跃跃欲试的某一件事情之能力,而不论其影响方式是利用说服、威胁还是明目张胆地诉诸武力。”〔3〕3这仍是一种以强权政治为基石的国力论,但有所改变的是,在武力强迫方式一如既往受到重视的同时,“说服”这一种“软”方式进入了政治家们的视野。更大的变化是,克莱因提出了“国力公式”——综合国力=物质要素实力+精神要素实力。在这个方程式中,克莱因史无前例地将“精神要素”列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赋予其与物质要素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无疑是国力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
文化在新时代综合国力中日渐提升的地位是与其在国际关系和国家对外战略中日渐凸显的作用相一致的。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文化往往并不直接参与对外战略,其更多地作为对外战略的深层背景和基础发挥作用。因为一国看待世界格局的方式、处理国际事务中采取的言行与态度,很大程度上受到该国共同秉持的理想、信仰、价值等的影响,而文化正是这些“集体意识”的内核。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王缉思先生提出:“研究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外交政策,必须联系该国的政治传统、价值观念以至广义上的文化来进行考察。”〔5〕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文化开始成为一国对外战略的手段。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一国为了实现自身战略目的,不必首选武力胁迫方式。宣传、传播本国或他国的文化价值观、思想观念、政策制度等成为一种成本更低且同样能实现目的的策略选择,这种方式“正向实施,可以传播友谊,增进相互了解,进行善意引导,加强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其反向实施,就是宣传战、心理战”〔6〕。不仅如此,随着全球化纵深发展带来的国家间日益广泛深入的文化交流,使文化已经不仅是一种对外战略手段,更开始作为对外战略的目的而成为国家利益的组成部分。在此,最直观地体现就是各国越来越重视文化安全。所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是正确认识当前国际局势和时代主题的结果,是深刻洞察文化在对外战略中所处的背景、手段乃至目的后作出的战略选择。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同时要求这种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是统筹兼顾的。简而言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各方面、各领域的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中稳步前进〔7〕。其中,既包括对传统所说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全面兼顾,也包括对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全面兼顾和统筹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就是要在丰富的文化资源基础上增强我国文化对内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对外的吸引力、影响力。
约瑟夫·S.奈指出,软实力主要有三大来源,分别是对他国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对他国具有感召力的政治价值观以及被他国视为具有合法性和道德权威的外交政策。可以说,文化软实力作为以文化为基础的国家软实力,是软实力的首要组成部分。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包括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产生的文化、为中国人所接受的西方文化(如民主、科学、法治等)、近代的革命文化和改革文化等等,这些都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丰富的文化资源只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要前提,却不能直接转变为文化软实力,不能自动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因此,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还需要我们在丰富文化资源基础上自觉地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水平与硬实力明显不均衡,也与我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不相适应。文化软实力俨然成为我国整体发展格局中的“短板”。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未被充分利用以提升文化软实力,相反,在全球化和改革开放后日益频繁的思想文化碰撞中,我国文化吸引力和亲和力不够强大,国人价值观面临多重挑战,甚至出现“价值失范”,中华文化向心力有所减弱。第二,作为文化生产力重要形式的文化产业发展程度偏低,致使我国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要求,无法最大限度发挥文化资源的潜力以提升文化软实力。这也是造成我国文化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原因之一。第三,我国在国际社会日益担任重要角色,但现有国际传媒秩序仍然处于西方媒体的主导之下。大众传媒是一国形象跃入国际社会的重要通道。因此,西方传媒的话语优先权和我国在国际传媒秩序中的劣势往往导致外界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误解,影响我国软实力的增强。因此,为了实现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协调均衡发展,为了改善我国在国际传媒体系中的劣势地位,我们必须自觉加强主流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价值,夺取国际文化话语权,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软实力在政治价值观和对外政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对硬实力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这也正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的理念。一方面,软实力的主要来源是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对外政策,文化对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起着最基本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往往是深层并不易察觉的,但却是根深蒂固、不容忽视的。所以,当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使我国的文化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时候,以这种文化为深层根基的政治价值观和对外政策也往往更容易在国际舞台上被理解和认同,这无疑能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另一方面,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还有助于我国硬实力的发展。一是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必然为科技、教育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带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为硬实力的发展注入积极动力;二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将在世界范围内增强国家的国际吸引力和感召力,吸引更多的资源和人才进入我国,为我国硬实力的发展提供条件。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基于当前我国国家利益面临的外在威胁而提出的最有效的解决方式。我国提出的和平发展战略表明我国的发展战略是自主的、和平的、合作的发展。这不仅符合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也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的根本利益相一致。但是,在全球化不断纵深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实施仍然面临着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国际文化交流带来的国家文化安全隐患,来自国际社会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误读造成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恶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是成功应对以上挑战的战略选择。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和平发展提供稳定的国内环境的战略选择。维护文化安全就是保证本国文化的民族性及其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维护本国意识形态安全,保障国家文化主权。这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是密切相关的。首先,传承并发扬民族文化,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国际文化交流愈益频繁深入,就愈会带来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同台竞争,中华民族文化也势必要参与其中,而在文化竞争中就可能发生强势文化的扩大和弱势文化被冲击乃至被同化的现象。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思想积淀,是增强民族认同感的思想纽带,更是和平发展战略实施的思想保障。因此,我们必须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国人迎接外来文化竞争提供强大的思想后盾。否则,中华民族的民族身份认同就可能出现混乱,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就可能大打折扣,和平发展战略就可能在实施中面临内部思想危机。其次,巩固并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部分。意识形态安全直接关系着国家政权的合法性问题,关系着我国能否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尽管冷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安全的。相反,我国意识形态正受到一定程度的“软实力”战略的隐形挑战。有些国家一向注重并擅长发动“软战争”,通过在国际交流中利用全球性传媒、文化产品输出、先进技术交流等渠道进行文化输出,在外交活动中积极宣扬并输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平等等核心价值观,企图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行“西化”“演化”,从而撼动社会主义的思想根基。对此,我们要时刻保持警醒,通过提升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来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础。当前,应通过增强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社会思潮的引领、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式,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国民的吸引力和号召力,打赢这场“软战争”,为我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为实施和平发展战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应对“中国威胁论”、为和平发展提供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的战略选择。我国的发展是“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6〕的开放的、合作的、共赢的发展,这是和平发展的题中之义。但是,随着我国国力的迅速增强,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开始层出不穷,内容涉及经济、军事、能源、环境、粮食安全等各个方面。“中国威胁论”对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我国的和平发展。由于意识形态偏见而对我国缺乏全面认识造成的国家形象被“妖魔化”是“中国威胁论”形成的重要原因。对此,我国固然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应对“中国威胁论”,更应通过提高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撼动“中国威胁论”的思想根基。首先,我们要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将和平发展战略的文化基础更鲜明生动地呈现给世界,证明和平发展战略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以下几点:一是和平发展战略与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相一致。“仁者爱人”、“和为贵”、“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兼相爱,交相利”、“兵者,不祥之器”等经典表述,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特质。二是和平发展战略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思想相一致。马克思主义作为关注人的解放的学说,对殖民掠夺战争进行了深刻的鞭挞和批判。新中国成立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出我国和平发展的鲜明立场。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个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对外奉行和平外交政策”〔8〕。三是和平发展战略与我国近代的革命文化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文化相一致。抗击侵略的战争和为了独立富强的艰辛改革成为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主线,苦难经历坚定了我们和平发展的决心,决定了我们不可能走通过战争实现自身发展的道路。新时代,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再次印证了我国和平发展的决心。正如习近平所言:“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6〕其次,我们要注重文化在外交中的作用,增强国际话语权,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长期以来我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都处于较弱的地位,国际形象更多情况下是由主导国际话语体系的强国决定的,是由他们“任意打扮”的。“中国威胁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国应该通过增强文化软实力,打开对外交往的渠道,通过媒体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产品输出等多种方式,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自主打造我国的国际形象。针对“中国威胁论”,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的和合文化、和谐理念以及和平发展战略向各国广泛传播,在增强我国文化亲和力的同时,塑造我国积极的、爱好和平的、负责任的国际形象,为破除“中国威胁论”、实行和平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因此,提升文化软实力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重要的对外战略层面的意义。在文化交流和文化竞争日益频繁和激烈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给予高度重视,在我国硬实力不断攀升的同时,实现软实力对内对外影响力的同步增长。
〔1〕《人民日报重要报道汇编》编辑组.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日报重要报道汇编〔G〕.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18.
〔2〕蔡拓.当代国际关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31.
〔3〕黄硕风.综合国力新论:兼论新中国综合国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李方.中国综合国力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
〔5〕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华美国学会.中美关系十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130.
〔6〕习近平.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3-01/29/c_114538253.htm,2013-01-29.
〔7〕杨智勇,林春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全球化视野〔J〕.党政研究,2014(2).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大事记:1978-2008〔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3.
Promoting Culture Soft Power is Inevitable for Laying down Foreign Strategy
ZHANG Li
(Ren min University,Beijing 100872,China)
From viewpoint of foreign strategy,promoting cultural soft power is strategic requirement of era development,as well as strategic choice which made after giving a deep insight into background,means and purpose that culture has in foreign strategy.It is strategic requiremen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which is important for development of soft power in political values and foreign policy,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hard power.It is strategic requirement of peaceful development,which is the most effective solution for our country facing external threat.
foreign strategy;cultural soft power;era development;scientific development;peaceful development
D616
A
1009-1203(2015)02-0100-04
责任编辑 周 荣
2015-01-06
张丽(1987-),女,河北石家庄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