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意华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0)
历史虚无主义的“非毛化”谬误分析
——兼论国外学者对毛泽东的研究
晏意华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0)
近年来,国内以批判、否定毛泽东为基本取向的“非毛化”思潮沉渣泛起并有了新的特征,如全面否定毛泽东、发难的领域逐渐扩大、文本表达方式及传播路径多元化等。对照国外毛泽东研究的三种主要模式,历史虚无主义“非毛化”言论充满了谬误,其所否定的毛泽东思想各板块内容恰恰被国外学者以求是的态度所肯定。“非毛化”在研究中断章取义、片面孤立等态度与国外学者的客观全面评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都使“非毛化”表现出了明显的谬误。
历史虚无主义;非毛化;国外学者;三种模式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的各种言论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再一次沉渣泛起,影响甚众。又因其很多时候打着“理性思考”、“还原真相”的幌子,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导致不少人被其观点所蛊惑。本文尝试对近年来国内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一支——以抹黑、妖魔化毛泽东为主要特征的“非毛化”思潮进行具体化批判研究,同时鉴于历史虚无主义理论源流的西方背景,本文主要从国外毛泽东研究的视角进行分析。
随着近年来“非毛化”思潮愈演愈烈的趋势,“非毛化”的含义已经发展成全面、彻底地否定毛泽东。在内在的逻辑进路上,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非毛化”思潮有着以下四大表现特征:
(一)全面否定毛泽东。从毛泽东研究的时间轴来看,“非毛化”从过去集中否定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晚年的思想言行逐步发展为对其一生所有时间段几乎所有言行的质疑和否定。本来,对毛泽东晚年的一些错误进行正确的批判研究是完全正常的学术行为,远不能算“非毛化”,但有些“研究”逐渐开始走向极端。他们从批判毛泽东的晚年错误走向全面否定晚年毛泽东,并进一步走向全面否定所有时期的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比如,连最被公认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贡献和成就也被否定。他们提出“红军长征中中央纵队行动迟缓、湘江战役惨败是毛泽东舍不得扔掉辎重导致;毛泽东不会打仗,全是靠情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争指导原则不是他提出的”〔1〕等等言论来否定毛泽东,对毛泽东一生各个时期的思想言行进行全面否定。
(二)发难的领域逐渐扩大。从毛泽东研究的空间轴来看,“非毛化”从过去集中针对毛泽东的政治生活领域发难逐步发展为针对包括军事、经济、教育、党建、文化、诗词乃至私生活等全领域发难。比如,指责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是抄袭之作,《沁园春·雪》是抄袭侵占他人成果”〔1〕;“毛只看史书,看了一肚子的阴谋诡计”,“毛泽东不懂英文、德文、俄文,肯定不懂马克思主义”,“毛别说在中国历史上,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少见的暴君独裁者”〔2〕。诸如此类谬论,不胜枚举。
(三)文本表达方式及传播路径多元化。从毛泽东研究的叙述和表达方式来看,“非毛化”从过去单一的地下文本表达方式逐步发展为复杂多样的多种“非毛”法。过去,“非毛化”言论主要集中在地下非法出版物以文本反毛的方式进行表达。近年来,各种“非毛化”言论不仅大规模公开现世,而且表现方式复杂多样。既有专著、论文、回忆录这样的纯文本,也有视频、图片、动画这样的新手段,对毛泽东进行全方位全手段的抹黑和否定。
从毛泽东研究的传播路径来看,“非毛化”从过去集中在某些小圈子小范围内传播逐步发展为网络化、快速化、大众化。过去,“非毛”言论基本上只在一些所谓“知识精英”当中小范围传播,广大群众对毛泽东还是颇为尊敬和肯定的。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播交流的手段和方式更加快捷和简便,对毛泽东的抹黑和否定由点及面、由小到大层层递进逐步扩展,具有十分明显的网络化和大众化传播的特征。
众所周知,国外毛泽东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和相当大的规模。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外记者报道毛泽东开始,到六七十年代关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几次大论战,再到毛泽东去世后关于毛泽东生平及其思想的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再到21世纪的今天,国外关于毛泽东研究的热情依旧不减。据曾长秋(1999年)统计,当时“已在数十个国家有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机构近百家,研究学者达数千名之多,尤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在机构、人员、资料以及出版物的数量方面领先。60多年来,共发表论著1 600多部、论文逾万篇”〔3〕。可以说,毛泽东研究早已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课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而在这些成果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国外毛泽东研究大致有以下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以时间为界定坐标,将毛泽东一生划分为几个典型的阶段进行具体研究。这一研究模式的内在逻辑是:毛泽东及其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而且这种实践性特征贯穿于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毛泽东思想大部分时候是针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提出来的,因此,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必须结合每一个不同时期的具体语境进行。遵循这一理路,这种研究模式在国外毛泽东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影响比较大的如施拉姆的《毛泽东的思想》(1963年)、沃马克的《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1982年)等。
第二种模式:以内容为划分标准,将毛泽东及其思想体系划分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文化、诗词等等诸多部分进行具体研究。这一模式实际上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种研究模式,我国大部分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教科书基本上都是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大框架下划分为不同部分进行讲述。这一研究模式的内在逻辑实质上就是我们现在通用的学科分类标准。因为有着现成的话语体系和研究框架,所以这一研究模式被广泛采用并且成果丰硕。研究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如莫汉蒂的《毛泽东的政治哲学》(1979年),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如弗朗西斯·苏的《毛泽东的辩证法理论》(1981年),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如施拉姆的《毛泽东的基本战术》(1967年),研究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如约翰·霍金斯的《毛泽东与教育——他的思想与学说》(1974年),研究毛泽东诗词的如武田泰淳、竹内实的《诗人毛泽东》等等,对毛泽东及其思想各个内容板块的研究可谓面面俱到、应有尽有。
第三种模式:将毛泽东及其思想作为整体进行研究。也就是说,这种研究模式既不以时间细分阶段,也不以内容进行划分,而是尝试通过类似“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形式,在“通读毛泽东”后将其提炼出几个核心的要素,进而将这几个核心要素组合为叙事框架,勾勒出一幅毛泽东全景图像。这种研究模式的实质就是把早中晚不同时期的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当成一个整体看待并进行某种提炼进而描绘出一个整体的毛泽东。例如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在《中国政治》一书中指出:“尽管毛泽东的思想一直在发展和变化,但还是可以把一些东西看作是毛泽东思想的结构特征。首要的两点是革命的民众主义和实践性,这是最基本的两点,其他三个特征是辩证法、过程的重要性和通过斗争达到联合。”〔4〕汤森的意思即是,以上五点就是毛泽东及其思想最核心的五个要素,要了解毛泽东及其思想,理解掌握这五个核心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会有助于了解认识毛泽东全貌。这就是国外毛泽东研究的第三种模式,近年来这种模式越来越被更多的研究者所采用。
在简单归纳了国外毛泽东研究的三种模式后,我们再来看看遵循这三种模式研究出来的成果究竟是怎样分析评价毛泽东的。与之对照,国内历史虚无主义“非毛化”抹黑、妖魔化毛泽东的各种观点和做法,我们可以鲜明地看到后者充满了各种谬误。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到今天,国外毛泽东研究的内容和形式无疑有了巨大的变化和进步。研究方法日趋多样,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领域不断细分,研究深度逐步加深,研究成果也颇为丰硕。笔者从上述国外毛泽东研究的三种模式当中各选一些富有代表性的论著,分别针对历史虚无主义“非毛化”谬误进行批判性介绍。
(一)历史虚无主义“非毛化”的做法已被国外学者所否定。虽然邓小平早就指出,“对毛泽东同志晚年错误的批评不能过分,不能出格,因为否定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意味着否定我们国家的一段重要历史”〔5〕,但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非毛化”思潮却从过去集中否定毛泽东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晚年的思想言行逐步发展为对其一生所有时间段几乎所有言行的质疑和否定。其实无论从哪方面看,“非毛化”采用的一些所谓“论据”、“史实”乃至方法早已被国外论者所否定和抛弃,他们现在所引以为豪的“秘密武器”,国外毛泽东研究领域早已讨论多时并有公论。
如近年“非毛化”论者最津津乐道的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两大事件——红军西征和延安整风,都是用“权力斗争”说的框架来解释历史。而用“权力斗争”说来评价毛泽东的做法,在国外毛泽东研究中实际上早已被否定和抛弃。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论者在讨论毛泽东为何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争论过程中,就对简单地以“权力斗争”说来解释毛泽东的观点作了批判。如美国著名的心理历史理论家罗伯特·利夫顿就认为,我们应该看到,“权力斗争的背后,是路线斗争。路线的背后,就是制度构思和意识形态设计,就是理想和价值观的不同”,因此,毛泽东和中共其他领导人之间的矛盾,“不能庸俗化理解为私人的权力欲之争”,毛泽东与其他领导人的分歧“在于‘道’的层面,在于精神、理想和信仰上的不同”〔6〕。
再比如,“非毛化”论者全盘否定新中国成立后的毛泽东,对此国外论者其实也早已使用了大量的证据和史料来进行全面分析,试图更客观、全面地理解毛泽东。首先在理论上,大部分论者认为毛泽东从多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美国著名的毛泽东研究专家施拉姆就指出,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都力求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实际出发去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问题,并尝试找到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日本学者新岛淳良也认为,“毛泽东思想是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列宁提出了马克思未曾提出的问题,而毛泽东提出了列宁未曾提出的问题,并重新提出了列宁提错了的问题,同时继承了列宁已经解决的至今依然有效的问题,又在实践中解决了列宁开始解决但尚未解决的问题”〔7〕。其次在具体实践上,国外学者从多个方面评价了毛泽东作出的巨大贡献。在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方面,“他充满着不妥协地献身于中国的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烈的精神,使她从一个衰弱、分裂、任凭外国干涉的国家变成了世界大家庭的强大、受到尊敬的一员。虽然他先与苏联结盟反对美国威胁,而后又联美反苏,但他从始至终都明白地表示,这些政策首先是服务于中国的利益”〔8〕;在追求社会平等和实现社会正义方面,国外中国学开山人物、著名学者费正清认为,毛泽东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在新中国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各种各样的群众组织如妇联、工会、青联等等,并评价“这些群众性组织在老百姓和官僚阶层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原先不问政治的平民百姓中培养起政治热情来实行群众路线”〔9〕。
(二)“非毛化”所否定的毛泽东思想各部分内容恰恰被国外学者以客观求是的态度所肯定。从对毛泽东思想进行以时间段为划分标识的纵向研究到以其基本内容为划分参照的横向研究,国外毛泽东研究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毛泽东思想的体系庞大,内容众多,内涵也非常丰富。国外学者的研究从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方面也不断扩展到军事、经济、文艺、党建、教育等各个方面,出版了非常多的专著,成果丰硕。这与历史虚无主义“非毛化”对毛泽东思想各部分内容的否定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政治思想方面,施拉姆于1963年就出版了研究专著《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后来比较有名的还有迈斯纳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沃马克的《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等等。施拉姆和沃马克对毛泽东政治思想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毛泽东政治思想的最核心要素是为人民服务。施拉姆认为,毛泽东“一心一意要使中国繁荣昌盛,要在世界上恢复她的地位”,而做这一切的根本目的即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和生活;沃马克认为,毛泽东政治思想的核心包括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毛泽东主要的政治思想是为群众谋利益”〔10〕;而迈斯纳则认为,“我们的时代,是共产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同样经历着可怜的目标贫乏和令人震惊的缺少幻想的时代”〔11〕2,而“中国毛泽东主义时代的思想史,对于试图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和乌托邦主义在现代世界中的作用的人们来说,仍然是至关重要的”〔11〕21这些观点,都反复强调了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
在其他方面,日本学者武田泰淳、竹内实的《诗人毛泽东》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对毛泽东的37首诗词进行了详尽评述,把毛泽东高雅的诗意、渊博的知识、博大的情怀与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有机结合,对作为诗人的毛泽东作出了很高评价;约翰·霍金斯的《毛泽东与教育——他的思想与学说》则从“毛泽东论教育的目标、宗旨和基本原则”、“毛泽东论教育管理”等五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内容,高度评价了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大意义;印度学者罗特萨·帕特内克的《毛泽东的经济思想》从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充分动员农村剩余劳动力、工业化等方面论述了毛泽东的经济思想,认为其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非毛化”在研究中的断章取义、片面孤立等态度与国外学者的客观全面评价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国外毛泽东研究中,“整体的毛泽东”的研究模式并不常见,因为把早中晚不同时期的毛泽东、把毛泽东思想的不同内容联系起来当成一个整体看待并进行某种提炼进而描绘出一个整体的毛泽东,需要很深的学术功底才能做到,但国外也有学者作出了尝试。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无论从哪一种研究模式出发,只要是研究毛泽东,无论是研究哪个时期的毛泽东还是毛泽东的哪个方面,最后都会对毛泽东作一个整体的评价。与历史虚无主义“非毛化”断章取义、片面孤立、主观臆断、停留在历史表面甚至无中生有的评价手段相比较,国外毛泽东研究的很多学者都对毛泽东作了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限于篇幅,下面试举几例:
迈斯纳评价道,“毛泽东时代是中国现代工业革命的时代。50年代初期,中国从比比利时还要弱小的工业起步,到毛泽东时代结束时,长期以来被耻笑为‘东亚病夫’的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前6位最大的工业国家之列……尽管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经济存在着多方面的弊端,但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记录仍然是为中国的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的时代记录。与德国、日本和苏联早期工业化的进程相比,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快……中国的经济发展并不像许多西方记者错误地告诉读者的,是以‘蜗牛速度’向前发展……考虑到中国的经济成就几乎是在毫无外来援助和支持的情况下由中国人民独立取得的,因而这种成就就格外引人注目”〔12〕;王安娜认为,“毛泽东的理论,是在与某些革命知识分子所信奉的西欧正统派理论作反复、激烈的斗争中,逐步奠定自己的地位的。正是由于毛泽东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革命得以不断进行下去。中国革命最后终于回复中国式的特性,证明了他的理论的正确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13〕;“他是本世纪的巨人之一,他改造了中国,从而改变了亚洲和世界历史的进程”,李光耀的评价,则代表了与毛泽东同时期与他打过交道的国外领导人对毛泽东的切实感受。
当然,国外论者在充分肯定毛泽东的同时,对其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和失误也没有回避,而是客观地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态度:全面、辩证地去看毛泽东,而不是像历史虚无主义“非毛化”那样对毛泽东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我想这也正是国外毛泽东研究以不同模式研究毛泽东给我们带来的重要启示之一。
〔1〕杨军.透视非毛化思潮〔J〕.思想理论教育,2013(21).
〔2〕王向清.袁腾飞“非毛化”言论的逻辑错误分析〔J〕.邵阳学院学报,2013(10).
〔3〕曾长秋.世纪回眸:毛泽东思想研究在海外〔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9(5).
〔4〕〔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145.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4.
〔6〕尚庆飞.国外毛泽东学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89.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日本学者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142.
〔8〕萧延中.从奠基者到“红太阳”〔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17.
〔9〕〔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597.
〔10〕〔美〕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11.
〔11〕〔美〕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2〕〔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540.
〔13〕〔德〕王安娜.中国——我的第二故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149.
责任编辑 周 荣
A841
A
1009-1203(2015)02-0023-04
2015-01-28
晏意华(1982-),男,湖南岳阳人,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